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模具则称为工业之母。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模具专业的现状是人才紧缺,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紧缺。因此当前职业院校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和专业体系重构,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应坚持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先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训实操为抓手,以企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培训蓝本,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学科体系的改革
什么是模具?首先它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样,再由技术工人按图样要求通过各种机械的加工(如车床、刨床、铣床、磨床、电火花、线切割、数控铣、数控车)做好模具上的每个零部件,然后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模具专业(制造方向)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模具制造方向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零件测绘及模具CAD/CAM能力”。此职业核心能力将模具专业中的基础能力和较高层次要求的职业能力连接起来,作为“纽带”起着技术融通枢纽作用的学科体系则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流程来构建的。专业课从属于知识体系的结构的需要,脱离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科基础知识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大部分。而为了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尝试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感性→理性→再到感性→再到理性”的反复过程,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先导,通过长期的专业实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模具试点班。试点班教学思想: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为依据;在课程序列上以专业操作技能培养为先导,让学生先明确专业,在“干中学,学中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兴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教学以专业技能为重心后,专业技术基础课,基础课真正是为职业培养而设,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实现了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的教学改革要求。
二、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强化实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项目式教学法融相关理论知识于感性认识的活动中,方便偏重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接受。它是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项目来组织的一种重实践的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法以强化实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项目的选择并不是将所有的发生在工作中的情景都反映出来组织成项目课程。必须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支撑能力和后续的延伸能力融合于课程内容中,把依据职业要求的技术工作设计为典型的工作任务,编成项目式教学课程。通过用真实的工作情景生动再现一些关键典型的工作过程,将实践技能和融合的部分专业知识借肋感性的手段传递给学生。
技校生从进校开始,从简单零件的常规测量开始,学习测量技术,并在测量的一个项目中结合学习工程图、公差、机械零件结构等其他的专业课程,同期自学计算机CAD的基本操作,完成简单零件的常规测绘及建模练习。长期的综合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养成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技能培养
应当推广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师按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信息收集、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到成果评价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一是信息收集阶段:应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实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二是决策阶段:通过汇集不同信息和建议,教师可指导学生确定质量高、效率高、并能在现有条件下实施的方案。
三是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制定工作计划。
四是实施阶段该阶段关键是教师的示范演示和学生的反复练习。
五是检查阶段:学生自行检查实训过程、结果 。
六是评价总结阶段: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能对所设置的“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工作学习的方法作出评价,测评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项目活动各环节的表现及作业质量的检测。
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行:行动即学习,师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置于职业情景中学习,自我构建,创新学习。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练中学,教、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项目式教学在现阶段正处于广泛的探索中。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我们职教改革理念,总结并完善教改的实践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高级技工学校)
一、学科体系的改革
什么是模具?首先它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样,再由技术工人按图样要求通过各种机械的加工(如车床、刨床、铣床、磨床、电火花、线切割、数控铣、数控车)做好模具上的每个零部件,然后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模具专业(制造方向)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模具制造方向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零件测绘及模具CAD/CAM能力”。此职业核心能力将模具专业中的基础能力和较高层次要求的职业能力连接起来,作为“纽带”起着技术融通枢纽作用的学科体系则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流程来构建的。专业课从属于知识体系的结构的需要,脱离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科基础知识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大部分。而为了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尝试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感性→理性→再到感性→再到理性”的反复过程,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先导,通过长期的专业实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模具试点班。试点班教学思想: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为依据;在课程序列上以专业操作技能培养为先导,让学生先明确专业,在“干中学,学中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兴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教学以专业技能为重心后,专业技术基础课,基础课真正是为职业培养而设,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实现了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的教学改革要求。
二、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强化实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项目式教学法融相关理论知识于感性认识的活动中,方便偏重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接受。它是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项目来组织的一种重实践的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法以强化实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项目的选择并不是将所有的发生在工作中的情景都反映出来组织成项目课程。必须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支撑能力和后续的延伸能力融合于课程内容中,把依据职业要求的技术工作设计为典型的工作任务,编成项目式教学课程。通过用真实的工作情景生动再现一些关键典型的工作过程,将实践技能和融合的部分专业知识借肋感性的手段传递给学生。
技校生从进校开始,从简单零件的常规测量开始,学习测量技术,并在测量的一个项目中结合学习工程图、公差、机械零件结构等其他的专业课程,同期自学计算机CAD的基本操作,完成简单零件的常规测绘及建模练习。长期的综合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养成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技能培养
应当推广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师按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信息收集、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到成果评价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一是信息收集阶段:应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实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二是决策阶段:通过汇集不同信息和建议,教师可指导学生确定质量高、效率高、并能在现有条件下实施的方案。
三是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制定工作计划。
四是实施阶段该阶段关键是教师的示范演示和学生的反复练习。
五是检查阶段:学生自行检查实训过程、结果 。
六是评价总结阶段: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能对所设置的“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工作学习的方法作出评价,测评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项目活动各环节的表现及作业质量的检测。
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行:行动即学习,师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置于职业情景中学习,自我构建,创新学习。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练中学,教、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项目式教学在现阶段正处于广泛的探索中。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我们职教改革理念,总结并完善教改的实践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