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境在中国“诗电影”中的体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反对传统的电影形式,追求电影的想象与诗意,由此产生了“诗电影”。诗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便拥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传统美学意蕴,所以,诗电影与“意境”在很多方面是有交叉的。本文将意境与诗电影联系起来,旨在探讨意境在中国诗电影中的体现。
  一、诗电影的起源
  从内容方面来说,电影可以划分为爱情片、犯罪片、战争片等。此分类从侧面突出了电影长于叙事的特点,这是因为受到文学领域叙述性文体的影响。与此同时,诗歌、散文等抒情性文体也对电影类型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由此出现了诗电影和散文电影。
  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力图打破传统电影重写实的特点,主张以孤立的形象、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内容,呈现一种对诗意的追求,这就是诗电影。20世纪30年代,诗电影传入中国,以浓厚的诗学传统为基础,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隽永等特色,有着鲜明的美学色彩,营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二、意象与意境理论辨析
  要谈意境,就不可避免地要说到意象,因为意象是形成意境不可缺少的条件。意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此处的“象”指卦象,与美学没有关系。真正将意象概念纳入美学范畴的是文学理论家刘勰,其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意象”是指通过想象构成的形象。美学家宗白华和叶朗认为审美意象是情和景的融合,所谓的意象是能够承载情与景的一个事物。当李煜满怀悲愤地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这一江春水就不再只是一条简单的河,它承载着亡国之君的哀怨,此时可以称其为意象。
  意境晚于意象出现。意境最早是由王昌龄在其著作《诗格》中提出,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意境是更进一步的层次,要求诗人在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交汇下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从而营造新奇的意境。司空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对意境理论的一大发展,主要是指作品不拘泥于现实,要超越现实、具有独特的想象性。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是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统一,他还强调了情与景对营造境界的重要性。意境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一种抒发主观情思与生命感悟的,形神统一、物我相融、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三、意境在我国诗电影中的体现
  我国对诗电影的探索比较早,20世纪30年代就拍摄了《大路》《神女》,后来的《小城之春》《林家铺子》《城南旧事》更是诗电影的代表,此外还有1999年上映的《那人那山那狗》以及2000年上映的《花样年华》等。这些影片反映了我国诗电影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厚的传统美学意蕴。
  (一)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城之春》是我国诗电影创作史上的一部经典影片。此片化景物为情思,那破旧的城墙、落魄的家园、凌乱的杂草等意象不仅是战争的遗骸,也是这座小镇里青年男女的内心写照,让人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场景。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凄然的意境之美。
  影片一开始音乐婉转悠长,天色昏暗,玉纹独自在城墙上游逛,菜篮子里装着丈夫的药,身后是被战火毁坏的坍塌城墙。生活就好像是一个无底洞,一眼望不到头却又能够望尽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这样的环境让玉纹压抑、感伤又无可奈何。玉纹的丈夫戴礼言首次出场时,便是坐在一个荒园里缅怀过去,曾经这里繁花似锦、欣欣向荣,如今却荒草丛生、满目疮痍,他的身心也同这经历过战争的荒园一样千疮百孔,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的身体怕跟这房子一样,坏得不能收拾。”在这两个片段里,导演费穆通过残破的景物来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那倒塌的城墙、荒芜的院落正是人物内心的写照,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虚实相生——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中国古典美学追求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艺术境界,这是一个从实境生发出来的、充满趣味的审美想象空间。汤显祖认为“若有若无为美”,我国诗电影同样追求这种美。虚实相生可以使电影摆脱时空的限制,观众可以自由想象镜头之外的场景。
  《巴山夜雨》也是一部诗电影,有许多虚实互现、韵味悠长的片段。比如,船舱里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被问到去哪里、做什么的时候,她悲痛欲绝地说自己是去给死于非命的儿子上坟。这时镜头一转,出现的是波涛滚滚的江面,并且江水随着老大娘的讲述而变化。当老大娘讲到儿子的尸首没有找到时,镜头里出现了凶险的漩涡,仿佛儿子的尸体被吞进了这个无底洞,接着惊涛汹涌翻滚,撞在礁石上激起浪花千层。这长达三十多秒的景物刻画极强地渲染出老大娘悲怆的心情。借助这些虚实结合的镜头,观众可以展开无尽的想象,同时勾起心底无法言表的情感,这体现出诗电影深邃悠远的意境美。
  (三)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较为推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手法,这与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写作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或文章时,下笔要点到为止,不能太露骨,要做到意味蕴藉,让读者自己品出“韵外之致”。
  中国画论中有“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的说法,恰当的留白比满纸浓墨更具表现力,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意味。《城南旧事》也大量使用留白,即空镜头、静默等手法来弱化叙事。比如,在秀贞回忆与丈夫相遇时的情景时,影片使用了空镜头,这是表现含蓄隽永意蕴的重要手法。随着秀贞的讲述,镜头从跨院的那扇门慢慢向庭院门推进,又慢慢往回拉,那扇门越来越小,似乎能感知到她饱含着的期待,仿佛下一秒她的丈夫就会从这扇门里走进来。影片最后,伴随着《送别》音乐的响起,镜头推到了满山红叶,一株压着一株,一帧叠着一帧,这五十多秒空镜头的叠化,为小英子父亲的去世蒙上了一层忧伤。镜头是有边界的,景物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镜头传达出来的意境却是无限的,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也是无限的,这与梅尧臣提出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一致。
  四、结语
  回顾中国电影史,诗电影就像是银河中闪耀着点点微光的星星,虽然从未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其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染,彰显了中国独有的东方神韵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通过诗电影中体现的意境美,观众可以在深邃的意境中放飞万千思绪,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辽阔的寰宇翱翔。在众多电影类型中,诗电影犹如一位绝世独立的佳人。如果将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更多地应用到电影制作中,或许能开创中国诗电影的新高峰。
  (长安大学)
  作者简介:郭宇(1995-),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学。
其他文献
子夜,观漫天星宿变幻轮回,纷繁复杂却各行其轨,映对着世人的人生及机缘。人生在世,或与人,以一笑一颦、一场喜怒哀乐的际遇、一门技艺、一家思辨、一曲、一文结缘;或与生灵万物,与一方胜境,乃至一味佳肴、一缕幽香皆有无尽机缘。缘之难测,既有一念生,机缘已至;也可不经意间,机缘已逝;更有即便时过境迁,机缘依旧流延万世。吾为医者,业余常常自省,深感人对于缘的领悟如同一生在行走一段百转千回的路,几番柳暗花明,方
期刊
小男孩独自坐在寺庙前的花甸里,心里弥漫着痛苦和忧伤。  花甸在山的脚下、海的边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蜜蜂和蝴蝶在花丛里翩翩起舞,金龟子和七星瓢虫在花瓣上爬来爬去。花甸连着金黄色的沙滩,沙滩连着一望无垠的大海。大海非常非常蓝,像蔚蓝色的天空。天空也非常非常蓝,像湛蓝的大海。在那大海的尽头和天空的边缘,大海和蓝天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人们经常把天看成了海或者把海看成了天。金色阳光照耀下的花
期刊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是生命之源,村庄大都依水而居。我的故乡也是如此。  我的故乡是一个有着三百多口人的小山村,风景秀丽,三面环水,背面靠山。山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季节河,东侧的河叫柳子河,紧挨着村庄,弯曲成S型,绕村半圈后,两条河汇聚在一起,向西流去,一直流向大汶河。这条柳子河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承载了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小河最宽处有三百来米,河堤上有一段加高的石岸,长长的护坡下是一道水
期刊
上海女作家淳子在她的一部著名作品《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中谈及了张爱玲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关系,注意到了文学与地理的联系,认为张爱玲的作品就是城市地图。1943年,22岁的张爱玲开始写作生涯,一直到25岁她都生活在上海,在此期间,她写作发表了许多作品,1943年5月和6月分别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和《沉香屑 第二炉香》,7月发表了《茉莉香片》,8月发表了《心经》,9月发表了《倾城之恋》,11月
期刊
战国策士游走于诸侯,为国君谋取霸业出谋划策,于刀光剑影间救国危难、解民倒悬,可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西汉刘向的《战国策》就是一部记载他们雄辩韬略、驰骋乱世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辩丽恣肆、雄隽多变的散文巨著。  一、《战国策》的丰富内容  (一)谋臣策士的游说之辞  刘向认为,《战国策》只不过是本“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书,书中主要收录的是在当时纵横捭阖、复杂多变的历史形势下,
期刊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走向了终结,但由藏族作家阿来创作于1994年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却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小说主要描绘了从中华民国到解放战争期间麦其土司家族的兴衰史,文本中的人物命运和事件充满了偶然性,表现出对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消解,表达出人物生存的荒诞,同时以不避血腥的态度对暴力场面进行描写。本文以《尘埃落定》中具有鲜明先锋特质的内容为研究基点,探究其中的先锋色彩。  一
期刊
钱钟书对抗战时期的芸芸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处境的揭露与呈现造诣颇深。在《围城》中,作者同样展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作者着重塑造方鸿渐这个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众多知识分子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洪流中盲目无为的精神危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特殊成长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下,方鸿渐形成了畸形的性格。《围城》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生存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明确揭示了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方鸿渐这一失败
期刊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但大多数女性人物的命运都很悲惨。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女性人物之悲,探讨男权社会下女性人物的生存困境问题,进一步揭示书写女性人物之悲的意义。  一、女性人物之悲的现实原因  《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产生于男权社会制度的无情压制与女性渴望个体独立发展的对立冲突当中。  一方面,男权主义形成良久,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春秋
期刊
2020年开播的网络悬疑短剧《隐秘的角落》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刚上线不久就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这反映了受众在当下的审美心理。当然,这部剧不论是演员的实力,还是剧情的环环紧扣,无疑都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值得人们一探。笔者从接受美学、心理距离、共情等方面出发,对《隐秘的角落》的受众审美心理进行探析。  一、从接受美学探析《隐秘的角落》与原著《坏小孩》  《隐秘的角落》之所以会大火并非因为原著《坏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文化建设,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日渐繁荣,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值得肯定。同时,越来越多融合我国文化色彩的外来电影走进中国,且好评如潮,这对中国电影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虽有高票房电影,但如何做到量质兼备,文化建设如何助力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中国电影如何担负起当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