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实践育人,2018年5月,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协议签订以来,中心充分利用场馆资源优势,系列化开发了六大类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审美素养、体验剧场展演、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国际交流。
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式课程。以体验中心粹空间和艺术空间资源为依托,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之粹,面向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课程突出沉浸式体验特色,引导学生在做中感、感中思,体会古人天人合一、敬天惜物、臻于至善的精神理念,并将之融于现代生活之中。
跨学科创新实践体验课程。以体验中心创空间和蒙空间为主要实施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心理品質。课程结合相关体验展项,引导学生在“玩”和体验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进行探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创新的作品。
艺术素养培养类课程。充分利用艺术中心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综合艺术实践”,全方位地了解舞台艺术,培养学生的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能力,从而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课程鼓励不同艺术门类间的合作,为学生创造跨界体验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多元化呈现艺术的魅力。
剧场展演情景类课程。基于中心的综合剧院——未来剧院的资源开设。学生在课程中不再是剧场的观众,而是亲身参与到剧场和舞台展演活动当中,通过在剧院的地体验性学习,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创造力。
可持续发展与志愿服务类课程。将中心的各个场馆作为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的场所和实训基地,设计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引导中小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用自己的劳动满足参观者的需求,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意识。
国际交流互动类课程。依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平台,搭建国际青少年人文交流的桥梁,通过艺术、体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传承与融合、交流与碰撞、理解与互信,加强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让不同背景的青少年相识共处。
通过以上六类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心多方位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丰富了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学习的内容和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深化首都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贡献。
编辑 _ 汤灏
协议签订以来,中心充分利用场馆资源优势,系列化开发了六大类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审美素养、体验剧场展演、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国际交流。
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式课程。以体验中心粹空间和艺术空间资源为依托,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之粹,面向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课程突出沉浸式体验特色,引导学生在做中感、感中思,体会古人天人合一、敬天惜物、臻于至善的精神理念,并将之融于现代生活之中。
跨学科创新实践体验课程。以体验中心创空间和蒙空间为主要实施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心理品質。课程结合相关体验展项,引导学生在“玩”和体验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进行探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创新的作品。
艺术素养培养类课程。充分利用艺术中心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综合艺术实践”,全方位地了解舞台艺术,培养学生的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能力,从而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课程鼓励不同艺术门类间的合作,为学生创造跨界体验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多元化呈现艺术的魅力。
剧场展演情景类课程。基于中心的综合剧院——未来剧院的资源开设。学生在课程中不再是剧场的观众,而是亲身参与到剧场和舞台展演活动当中,通过在剧院的地体验性学习,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创造力。
可持续发展与志愿服务类课程。将中心的各个场馆作为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的场所和实训基地,设计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引导中小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用自己的劳动满足参观者的需求,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意识。
国际交流互动类课程。依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平台,搭建国际青少年人文交流的桥梁,通过艺术、体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传承与融合、交流与碰撞、理解与互信,加强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让不同背景的青少年相识共处。
通过以上六类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心多方位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丰富了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学习的内容和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深化首都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贡献。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