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美双边鲜水河断裂带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22—24日在成都召开。大会约有200人参加,在为期3天的讨论会中,共宣读了37篇论文。本文首先介绍了鲜水河断裂带及其研究历史、现状与前景,然后从地震地质、地震学、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预报等方面做了综合介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双边鲜水河断裂带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22—24日在成都召开。大会约有200人参加,在为期3天的讨论会中,共宣读了37篇论文。本文首先介绍了鲜水河断裂带及其研究历史、现状与前景,然后从地震地质、地震学、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预报等方面做了综合介绍。
其他文献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第25届大会于1989年8月21日—9月1日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国文文化中心(Atatürk Cultural Center)举行。这次大会组织了15个专题讨论会,包括:IASPEI 的科学领域;活动陆缘的细结构和过程;俯冲块体动力与地球深部;大地动力过程:定量模型与新的地球物理约束;岩石圈中不连续界面的物理学与岩石学性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及
1985年12月山东胜利油田角07井注水地震序列是一次罕见的深井注水诱发地震事件。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和宏观烈度,地震序列的特征及地震序列的演化;并对诱发机理作了探讨。
本文论述了大陆超深科学钻探研究在现代地球科学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介绍了当前世界上开展此项工作的状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最后,还就我国在大陆地区开展超深钻探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大地震是地震科学研究人员预报的主要对象,其预报难度甚大。本文主要讨论了大地震预报的有利方面,外因与大震相关密切,大震与外因相关性较好的成因机制,以使人们继续加强对大震预报的研究。
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地震学界、建筑工程学界及数学界的科技工作者在把模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程地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内容包括: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烈度评定、震害分析与预测、地震区划及地震地面运动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指出了近期值得注意的某些新的研究方向。
自然灾害损失预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灾害定量化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减轻地震灾害活动中灾害定量化研究的技术思路和一些理论要点。文章还对灾害损失预测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某些成果。
本文对地震学地震预报深入攻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地震震源、地震构造、地震动力三方面研究了关键问题,可为攻关选择突破口和设置课题作参考。结合前两次清理攻关中总结的四大类震兆——A 缺震、B 填位、C 增能、D 触发,提出制作各种时效的地震预报方案。文中重点分析了短临预报与震后趋势早期判定的研究途径。
大地形变测量学,在地震预测、烈度区划、震源机制及判定地壳稳定性等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根据多年来在长江三峡库坝区及其外围所做的工作,较详细地介绍了该地区形变网的布设与观测精度,区域性地壳形变,断层区地壳形变,拟建的三斗坪大坝区的形变,形变机制与地壳稳定性等;阐述了大地形变测量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本文基于台湾海峡地区岩石圈结构(P,S 波速度结构、介质泊松比、Q 值结构),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重力场、地磁场、居里面结构、大地热流值与地温场分布、地震活动性),全面评述了该区海洋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从1989年10月18日开始,山西省大同—阳高—带发生了主震为 Ms 6.1的震群活动。这次震群活动使山西、河北和内蒙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