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波甬华塑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拥有34年历史的专业制造塑料注射成型机的中日合资企业。从父辈起,公司就坚持扎根装备制造业,一直没有改变,张允升说:“我是‘胆子比较小’的二代,上辈传下来的东西,轻易不去改变它。就算投资的话,也比较小心,不会孤注一掷做大金额、高风险的投资,同时坚持‘不挣快钱’。比如我有一些朋友是做地产的,他们劝我把钱投进去,一年轻轻松松赚几个亿。而同样是这么多投资,可能在我们的企业中,一年有幾千万的利润就很不错了,这种落差会让人心理不平衡。但我觉得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只做装备制造业。因为快钱挣多了,就沉不下心来挣慢钱了。”
无论是听闻“区块链”“物联网”这些新概念,还是面对房地产、金融行业等高回报的诱惑,以及出于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参加形形色色的组织,张允升都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心和战略定力,他反反复复提到一个词“合适”,他坚信,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任何资源的名头都无关轻重,只有“合适”才最重要。
接班:在暴风雨来临之时
《家族企业》调研组一行刚落座,张允升就有感而发:“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我曾开玩笑说,我们是‘逃不掉的一代’,接班是每个二代的宿命。”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张允升的父亲张宝法遭受很多无妄之灾,张允升从小就能体谅父母的不易。1985年,看到创业浪潮兴起,张宝法因为从事机械行业,有近水楼台的便利,所以抓住机会,联合13位老乡集资创办了宁波甬华塑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占地400平方米,月生产两台注塑机。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由于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高,就盯上中国这片方兴未艾的土地,寻求产业转移,将部分或全部加工业务转移到中国内地或台湾。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及日本产业转移的需求,1994年,日本JSW株式会社制钢所来中国考察,在跑了600多家企业后,因为看到张宝法的公司仓库配件、工具井井有条,卡、账、物分毫不差,所以决定与张宝法合作,这份情谊延续至今。张允升说:“我现在很少去日本,大概两三年才去一次,但是日本公司两到三个月就会派代表来一次中国,现在我们依然承接很多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原始设备制造商’,俗称‘代工’)的活儿。”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公司占地面积已达5万平方米,有400余名工人,月生产150台左右机器。
1980年出生的张允升,因为无人陪伴,童年是在工厂里度过的。做工的叔叔阿姨是他的长辈,而那些冰冷高大的机器,是他的玩伴。1999年,张允升高中毕业后,父亲对他说:“我身体已经不行了,你不要上大学了,回来帮我吧。”张允升点了点头。从下车间开始,一做就是两年。在熟悉生产流程后,张宝法就把张允升以“助理”的名义带在身边,参与各种会议,见识各色人物,无论对内对外,张允升都被推到了台前。
2006年,父亲去世,张允升还来不及收拾悲恸,就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接班计划。但在他掌舵不久就面临了严峻考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制造业也未能幸免。“我那时候刚接班,就发生了这样冲击巨大的事件,有点措手不及。当时银行在观望,不愿意借钱给我们,怕我们还不上,有一家虽然愿意借,但利率上浮30%。由于外销占到我们公司销售额的40%左右,因此金融危机这样全球性的冲击事件,对我们这种出口型企业,影响尤为巨大。”张允升说。
张允升只好拿出数十年合作的老关系,请求银行网开一面,并通过证明公司良好的盈利能力,以及多年来稳健发展的理念,最终打动了银行;在内部张允升实行开源节流,让一半销售人员调整休息,每个月只发基本工资,中层人员减掉了30%的收入,因为是非常时期,员工表示理解并一起抱团取暖。直到2009年,市场回暖,业务重新上升,张允升一颗心才放回肚子里。
发展:人是最大的限制
在调研过程中,张允升不止一次地强调“人才难得”。就传统制造业来说,人已经成为最大的限制因素。“招不来、养不好、留不住”成了问题,张允升说“富二代们传承不容易,但现在的工人二代,已经断档了。”工人断档自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和行业原因,张允升招聘难,还因为他有一个更高的标准。2008年的时候,张允升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还要面对另一个棘手的麻烦:随父亲创业的13位元老中的一位,谋求自立门户,并带走了很多技术骨干。所以张允升在以后的招聘中,将员工的忠诚度放在与“才”同等的位置考量。
目前在公司中,掌管销售的同样是13位创业元老中的一位;而管理生产的,则是一位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工程师。经过时间打磨的友谊弥足珍贵,张允升说:“他们有能力,有本事,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企业有感情,交给他们我比较放心。我现在用人要长时间观察,把重担子交给有忠诚度的人。”
尽管如此精挑细选,张允升认为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浙江省曾组织集体去日本参访学习百年老铺,一同前往的一位浙江企业家,公司已经于1996年上市,但在参观日本一家从事相同行业的企业时,对比跟日本企业的差距,这位浙江企业家感慨:“可能十年之内机器设备就可以追平日本目前的水平,但是对于员工能力和素质,就很难说了。”
在谈到未来五年的规划时,张允升提出要改建厂房、要培养工人、要提升管理,他总结说:“我们就是要用合适的人和方法,做合适的事。”
Q&A
《家族企业》杂志:你接班之前曾做过两年的车间工人,这种经历对你接班有什么帮助?
张允升:制造行业,流程和细节都很重要,所以你得亲自上手,才知道产品是怎么生产的,不然以后只能拍脑袋决策,这是第一点。还有一点就是,不论是一线工人还是技术骨干,只有深入到他们中间去,你才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一个将军连士兵想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打仗呢?
《家族企业》杂志:现在制造业招工难,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张允升:这里面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发展多样化,个人已经不满足于朝九晚六、敲钟打卡的工厂生活,自由和个性成了新一代的追求,所以他们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在流水线上工作;其次是理念、年代发生了变化,老一辈的工人是挣了钱,省吃俭用也要多寄点钱回家,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发了工资就去喝酒唱歌,家庭责任感比较弱;最后是职业发展前景的问题,因为在制造业个人成长比较慢,比如对比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即使工资更低,年轻人也愿意去互联网企业,因为行业发展快。
无论是听闻“区块链”“物联网”这些新概念,还是面对房地产、金融行业等高回报的诱惑,以及出于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参加形形色色的组织,张允升都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心和战略定力,他反反复复提到一个词“合适”,他坚信,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任何资源的名头都无关轻重,只有“合适”才最重要。
接班:在暴风雨来临之时
《家族企业》调研组一行刚落座,张允升就有感而发:“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我曾开玩笑说,我们是‘逃不掉的一代’,接班是每个二代的宿命。”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张允升的父亲张宝法遭受很多无妄之灾,张允升从小就能体谅父母的不易。1985年,看到创业浪潮兴起,张宝法因为从事机械行业,有近水楼台的便利,所以抓住机会,联合13位老乡集资创办了宁波甬华塑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占地400平方米,月生产两台注塑机。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由于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高,就盯上中国这片方兴未艾的土地,寻求产业转移,将部分或全部加工业务转移到中国内地或台湾。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及日本产业转移的需求,1994年,日本JSW株式会社制钢所来中国考察,在跑了600多家企业后,因为看到张宝法的公司仓库配件、工具井井有条,卡、账、物分毫不差,所以决定与张宝法合作,这份情谊延续至今。张允升说:“我现在很少去日本,大概两三年才去一次,但是日本公司两到三个月就会派代表来一次中国,现在我们依然承接很多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原始设备制造商’,俗称‘代工’)的活儿。”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公司占地面积已达5万平方米,有400余名工人,月生产150台左右机器。
1980年出生的张允升,因为无人陪伴,童年是在工厂里度过的。做工的叔叔阿姨是他的长辈,而那些冰冷高大的机器,是他的玩伴。1999年,张允升高中毕业后,父亲对他说:“我身体已经不行了,你不要上大学了,回来帮我吧。”张允升点了点头。从下车间开始,一做就是两年。在熟悉生产流程后,张宝法就把张允升以“助理”的名义带在身边,参与各种会议,见识各色人物,无论对内对外,张允升都被推到了台前。
2006年,父亲去世,张允升还来不及收拾悲恸,就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接班计划。但在他掌舵不久就面临了严峻考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制造业也未能幸免。“我那时候刚接班,就发生了这样冲击巨大的事件,有点措手不及。当时银行在观望,不愿意借钱给我们,怕我们还不上,有一家虽然愿意借,但利率上浮30%。由于外销占到我们公司销售额的40%左右,因此金融危机这样全球性的冲击事件,对我们这种出口型企业,影响尤为巨大。”张允升说。
张允升只好拿出数十年合作的老关系,请求银行网开一面,并通过证明公司良好的盈利能力,以及多年来稳健发展的理念,最终打动了银行;在内部张允升实行开源节流,让一半销售人员调整休息,每个月只发基本工资,中层人员减掉了30%的收入,因为是非常时期,员工表示理解并一起抱团取暖。直到2009年,市场回暖,业务重新上升,张允升一颗心才放回肚子里。
发展:人是最大的限制
在调研过程中,张允升不止一次地强调“人才难得”。就传统制造业来说,人已经成为最大的限制因素。“招不来、养不好、留不住”成了问题,张允升说“富二代们传承不容易,但现在的工人二代,已经断档了。”工人断档自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和行业原因,张允升招聘难,还因为他有一个更高的标准。2008年的时候,张允升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还要面对另一个棘手的麻烦:随父亲创业的13位元老中的一位,谋求自立门户,并带走了很多技术骨干。所以张允升在以后的招聘中,将员工的忠诚度放在与“才”同等的位置考量。
目前在公司中,掌管销售的同样是13位创业元老中的一位;而管理生产的,则是一位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工程师。经过时间打磨的友谊弥足珍贵,张允升说:“他们有能力,有本事,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企业有感情,交给他们我比较放心。我现在用人要长时间观察,把重担子交给有忠诚度的人。”
尽管如此精挑细选,张允升认为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浙江省曾组织集体去日本参访学习百年老铺,一同前往的一位浙江企业家,公司已经于1996年上市,但在参观日本一家从事相同行业的企业时,对比跟日本企业的差距,这位浙江企业家感慨:“可能十年之内机器设备就可以追平日本目前的水平,但是对于员工能力和素质,就很难说了。”
在谈到未来五年的规划时,张允升提出要改建厂房、要培养工人、要提升管理,他总结说:“我们就是要用合适的人和方法,做合适的事。”
Q&A
《家族企业》杂志:你接班之前曾做过两年的车间工人,这种经历对你接班有什么帮助?
张允升:制造行业,流程和细节都很重要,所以你得亲自上手,才知道产品是怎么生产的,不然以后只能拍脑袋决策,这是第一点。还有一点就是,不论是一线工人还是技术骨干,只有深入到他们中间去,你才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一个将军连士兵想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打仗呢?
《家族企业》杂志:现在制造业招工难,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张允升:这里面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发展多样化,个人已经不满足于朝九晚六、敲钟打卡的工厂生活,自由和个性成了新一代的追求,所以他们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在流水线上工作;其次是理念、年代发生了变化,老一辈的工人是挣了钱,省吃俭用也要多寄点钱回家,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发了工资就去喝酒唱歌,家庭责任感比较弱;最后是职业发展前景的问题,因为在制造业个人成长比较慢,比如对比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即使工资更低,年轻人也愿意去互联网企业,因为行业发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