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che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提出的问题有“导入性问题”和“提高性问题”之分。前者按照知识内在规律排列,上下关联,承前启后,它重在激发学生的原认识,导入新课,并初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后者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串”,它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之目的,并高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要抓住三点:一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即对幼稚或错误的答案也要晓之以理,而不能粗暴压制。二是有些问题如一题多解、实验方案设计、超出理解范围、科研未达共识等可以不设标准答案,以达到鼓励独立思考、培养个性思维的目的。三是尽量在思考探究阶段甚至是整个课堂都不给出标准答案,给学生留足解决问题的时间。
  [关键词]认知 探究 激发 评价
  在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下 ,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设计,运用“问题”则成了课堂成败的关键。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以及参与程度如何,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的思维是否运动及运动效率如何。而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正是思维的原动力和牵引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从而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思维的运行。提出的问题有“导入性问题”和“提高性问题”之分。前者按照知识内在规律排列,上下关联,承前启后,它重在激发学生的原认识,导入新课,并初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后者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串”,它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之目的,并高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出问题后教师的任务有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以启发性讲解,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在学生的思维顺利完成后,给以总结性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系统化。下面是学习初三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二《 溶解度》 后进行的问题设计:总问题:20 ℃ 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是否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呢?
  提示性问题:溶液概念中“一種或几种”的含义。(理论依据)
  海水中既有氯化钠又有氯化钙等物质。(事实依据)
  以上两点均未设定饱和条件。(在学生未注意到这一点是加以引导)
  放慢识字的小桶中再放入“黄豆、小米、水”(比喻不能作为依据)
  饱和溶液概念中“改溶质的饱和溶液”的含义。(理论推测)
  回家后用碳酸钠代替硝酸钾,亲自做试验。(实验依据)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后,再一步步给以提示性问题。
  在此问题设计中,学生见多自然识广,各种能力也就随之而生。
  二、教师要善于引发问题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只是教师在进行思维运动,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才能将思维的接力棒传给学生的大脑,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精心设计的“敲门砖”一旦洞开学生认知的大门 ,学生便会思如泉涌,课堂出现括跃互动。
  三、教师要善于评价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过程都包含着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过程,一个是认知过程,一个是调控认知过程的情意过程,后者是前者展开的原动力。教学既要依靠和利用学生的情绪,又要培养发展他们的情绪生活。对问题进行合理评价,有助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心理环境,保证学生的思维在较长时间保持一种活跃状态并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评价包括“对问题的评价”和“对答案的评价”。前者是对学生产生问题本身的价值判断,对此教师最基本的态度应该是倡导思考鼓励质疑,问题不论大小深浅都应该给以肯定,还要注意对价值高(能继续引发连锁思考)的问题进行捕捉和点拨。或者是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或学生提出)答案的科学判断,对此要抓住三点:一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即对幼稚或错误的答案也要晓之以理,而不能粗暴压制。二是有些问题如一题多解、实验方案设计、超出理解范围、科研未达共识等可以不设标准答案,以达到鼓励独立思考、培养个性思维的目的。三是尽量在思考探究阶段甚至是整个课堂都不给出标准答案,给学生留足解决问题的时间。
  下面是学习初三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一《 金属材料》后的问题设计:问题① :选定一种金属造飞机,并说明选定它的理由(第二个15分钟)。问题② :把别人所选金属全部否定掉,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第三个15 分钟)。要求:① 理由越充分越好,②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在此问题设计中, “用什么去造飞机并不重要,它似乎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每一个独特思维过程给以肯定,让学生尽情去享受思维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自信心和参与教学的勇气。
  提出问题是前提,引发问题是手段,评价问题是关键,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共同创设出一种和谐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完成“教养以正道”的历史使命。
其他文献
我国反垄断法中虽然确定了反垄断损害赔偿的相关制度,但仅仅规定了民事责任.本文在分析反垄断损害赔偿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基础上,指出反垄断法的非私法性质决定了其与民事损害
近年来,为了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紧紧围绕“四个建设”抓实抓细学生养成教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一、围绕课程建设抓养成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针对不同学科提出不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2.结合学生一日常规抓养成教育  良好的
【摘 要】 地理试卷评析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类重要的课型,也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复习课,本人从试卷评析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独特的试卷批改是试卷评析课有效性提高的前提以及试卷评析课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试卷评析 有效性 重要途径  地理试卷评析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类重要的课型,也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复习课,试卷的评析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深化的作用。
由于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工作的形式以及工作氛围出现了改变,为了能够更加完善地展示出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工作水平,应该将其工作中的素养需求进行明确.鉴于此,本文针对融媒体
中小学教师流动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大阻力.本文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分析了在中小学教师流动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
摘 要: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逐渐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德育的渗透方法进行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教学手段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中独特的超越知识体系特征,进行充分的挖掘、研究,从而对小学生德育方面进行有效的渗透,使得小学活动课堂充分发挥其他课堂无法实现的德育方面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正在向纵深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赖于我们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学方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另外,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期刊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了解英语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形成文化的双向交流.本文针对英语教学中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教学中也日渐呈现了出来,故而提升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阶段重视德育教学,提升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故而,教育工作应坚持创新,将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一、尊
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广告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什么样的广告人才取决于产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整个商业传播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广告人才的培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