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学生而言,童年是充满趣味且富有意义的。小学作文教学理应关注儿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家园。因此,小学作文应当是“童化作文”,即应该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然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儿童精神”失真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现状扫描
1.童情的缺失。《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做到“以情感人”。但是,要怎样才能以情感人,以什么情去感人,都是值得教师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必须以“真情”感人。遗憾的是,有些学生误把感情当技巧,胡编乱造虚假感情作文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写“老师”不是选取“带病坚持上课”,就是选取“牺牲双休日帮我补课”。尤其在学年末或毕业考试中,为了得到一个作文高分,不少学生故意编造父母离异、残疾,甚至双亡等虚假情节。这种虚假化的作文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还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2.童趣的流失。儿童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他们自己。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充满了无穷的趣味性素材。然而,不无遗憾地看到,学生作文中原本固有的那份童趣味正一点点在流失。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被教师的思想一点点取代。这些教师无视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心理,往往以成人的思维来看待儿童,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说成人的话,做成人的事。这种成人化倾向,违背了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使得童趣荡然无存。
3.童意的丧失。每次作文课上,许多教师都以为学生不会写作文,而花大力气“教”作文。这是一种程式化、套路式、机械型的填鸭式教学。比如,如何写开头,怎样写结尾,都有规矩;如何写事,怎样写景,都有格式。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全班几十篇作文,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如果写的是同一活动),一样的结尾。这样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孪生”作文,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什么?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有的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话语方式在教师垄断的话语权中湮没了。
二、策略探询
以上作文教学中失真的现象,在我们的作文课中比比皆是。这样的作文教学对儿童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作文教学需要回归本真状态。“童化作文”就是要将习作教学“融化”在儿童生态之中,即儿童的生存、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命。具体策略为:
1.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儿童的作文中流露出的内容是空洞的,文字是枯燥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与儿童精神世界的匮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拓宽儿童的阅读视域显得十分必要。“童化作文”就是要将写作有机地融入儿童的课外阅读中,在读中学会写,在写中引导读。这样,不仅有效地引领了儿童的阅读过程,还加强了儿童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
2.化习作于儿童的游戏。玩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轻松活泼、自由自在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可见,从儿童视界中的游戏出发,充分调动儿童参与写作的兴趣,挖掘儿童的内在言语潜能,是培养儿童学会写作的一种有效途径。“童化作文”正是基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找准他们的兴奋点,把握他们的兴趣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写作欲望。在写作教学中,将游戏引入课堂,放大游戏的功能,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进而让学生的笔下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3.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体验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人或物或事情进行了解、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童化作文”就是要引领学生回归自然状态,回归生活常态,与自然直接对话,以丰富童年的体验;与生活携手同行,使言语表达成为他们书写心灵世界的窗口。
4.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童年是人生中最富想象的一段岁月。“童化作文”要名副其实成为儿童的作文,首先要开发儿童的想象空间。在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这样儿童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阔。
(责编夏天)
一、现状扫描
1.童情的缺失。《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做到“以情感人”。但是,要怎样才能以情感人,以什么情去感人,都是值得教师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必须以“真情”感人。遗憾的是,有些学生误把感情当技巧,胡编乱造虚假感情作文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写“老师”不是选取“带病坚持上课”,就是选取“牺牲双休日帮我补课”。尤其在学年末或毕业考试中,为了得到一个作文高分,不少学生故意编造父母离异、残疾,甚至双亡等虚假情节。这种虚假化的作文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还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2.童趣的流失。儿童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他们自己。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充满了无穷的趣味性素材。然而,不无遗憾地看到,学生作文中原本固有的那份童趣味正一点点在流失。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被教师的思想一点点取代。这些教师无视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心理,往往以成人的思维来看待儿童,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说成人的话,做成人的事。这种成人化倾向,违背了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使得童趣荡然无存。
3.童意的丧失。每次作文课上,许多教师都以为学生不会写作文,而花大力气“教”作文。这是一种程式化、套路式、机械型的填鸭式教学。比如,如何写开头,怎样写结尾,都有规矩;如何写事,怎样写景,都有格式。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全班几十篇作文,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如果写的是同一活动),一样的结尾。这样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孪生”作文,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什么?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有的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话语方式在教师垄断的话语权中湮没了。
二、策略探询
以上作文教学中失真的现象,在我们的作文课中比比皆是。这样的作文教学对儿童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作文教学需要回归本真状态。“童化作文”就是要将习作教学“融化”在儿童生态之中,即儿童的生存、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命。具体策略为:
1.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儿童的作文中流露出的内容是空洞的,文字是枯燥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与儿童精神世界的匮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拓宽儿童的阅读视域显得十分必要。“童化作文”就是要将写作有机地融入儿童的课外阅读中,在读中学会写,在写中引导读。这样,不仅有效地引领了儿童的阅读过程,还加强了儿童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
2.化习作于儿童的游戏。玩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轻松活泼、自由自在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可见,从儿童视界中的游戏出发,充分调动儿童参与写作的兴趣,挖掘儿童的内在言语潜能,是培养儿童学会写作的一种有效途径。“童化作文”正是基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找准他们的兴奋点,把握他们的兴趣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写作欲望。在写作教学中,将游戏引入课堂,放大游戏的功能,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进而让学生的笔下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3.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体验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人或物或事情进行了解、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童化作文”就是要引领学生回归自然状态,回归生活常态,与自然直接对话,以丰富童年的体验;与生活携手同行,使言语表达成为他们书写心灵世界的窗口。
4.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童年是人生中最富想象的一段岁月。“童化作文”要名副其实成为儿童的作文,首先要开发儿童的想象空间。在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这样儿童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阔。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