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政府向世界进行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贵州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按照小康标准分析,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从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即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给出了探索性的建议,从商务角度提出助推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同步小康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商务;以县为单位;同步小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是中国政府向世界进行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贵州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处于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能否于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事关重大。贵州从总体看,全省城镇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农村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按照小康标准分析,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困难。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原因,其中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即县域经济的发展状态不好是最重要原因,因为县域经济发展是省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可以用来解决农村问题,更可以成为全省总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要使贵州省摆脱贫困,改变长久以来贵州经济发展速度偏慢的现状,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与全国同步小康,发展壮大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是可行之路。
一、贵州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即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截止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贵州省全省有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13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下面从贫困县、经济强县与非强非贫困县这三级划分来分析这些县级经济体的发展现状。
1、贫困县发展情况
贵州省的贫困县有 47 个,(不包括盘县),全部为国家级贫困县。到 2012 年,47 个贫困县还有农村贫困人口718.35 人,占全省923 万贫困人口的77.82%,贫困发生率为33.8%,比全国高出24.3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产业发育程度层次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很多地区农民就业收入的来源主要靠传统种植业。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采取对自然资源恶意索取的办法。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贵州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突出,更进一步地导致了贫困的发生。经过十几年扶贫的努力,贵州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扶贫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相对于全国来说,贫困程度任然很高,贫困分布的格局并未改变。
2、经济强县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划分,贵州省县域经济总体布局呈现出一种中心聚集的格局。其经济强县几乎全部集中在以贵阳市和遵义市为中心的黔中地区。2012 年,贵州省 27 个经济强县(包括市辖区和县级市)年生产总值 GDP 为 4477.92 亿元,占全省 GDP6852.2亿元 的 65.35%,从产业结构上看,从产业结构上看,27 个建强县(市、区)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6.4:49.1:44.5,产业结构配置总体良好,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迅速发展的良好产业结构水平。但是,其总体水平在全国范围来看,还是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有些县本来就是地方行政办公首府所在地,在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也并未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并且很多县在发展中,暴露出过分依托其地方特色产业,产业带动性不足。公有化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非公经济发展缓慢等不足的缺点。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来看仍然较低,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亟待提高。
3、非强非贫困县发展情况
非强非贫困县是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中间层,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围绕位于黔中经济发达地区,呈环状分布,形成贫困县和经济强县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域过度带。在发展上,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强县,高于贫困县。2012 年三大产业比重为 22.1:39.6:38.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26.13 亿元,占其 GDP 总额的 39.6%。但是,由于其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增加值比重大,农业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工业上缺乏区域特色产业带动,工业发展难以达到经济强县的水平。工业企业弱,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是这些县发展的瓶颈。
二、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经济体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经济水平低,总体发展速度慢
贵州省县域经济从总量上来说,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西部水平。GDP、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与发达地区都有较大差距。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至少 5 年、与本省核心城区比,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解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的问题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 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优化困难
近年来,贵州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第一产业在我县域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特别是在很多贫困县地区,传统农业经济仍然是地方经济的主要经济。第二产业发展滞后,除了部分工业强县外,我省大部分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其科技含量低,工业附加值少,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方式落后。第三产业发展中,贵州本来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但是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同时,大部分县域服务业大多为餐饮业,公共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务业发展欠缺。产业结构低下,工业产值较低,一、二、三产业各自发育水平都较为低下,对于贵州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3、发展不平衡,县域差距拉大
从 1988 年至 2008 年 20 年间,贵州省县域差距不断扩大。县域差距的扩大,一方面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从空间结构上来看,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处于“黔中聚宝盆”,其地理条件及历史积淀都比较优越。而省周边大量县域则长期属于贫困地区。另一方面,是由于城乡差异导致的。在贵州省县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城镇化程度较高,距离中心城镇地区较近,其经济发展受到城市经济的辐射影响较强。而贫困地区,城镇化进程低,其经济状态还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较为原始的农村自然经济状态。
4、中心地区带动作用不明显
几个地方行政机关所在地,比如七星关区,凯里市,都匀市等,其地理区位均处于黔中地区的外围,没有承担起发挥本地州的增长极的作用。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和经济发展基础的薄弱,贫困地区往往陷入一种贫困的聚集。
三、贵州商务如何助推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同步小康
1、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心所在。(1)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按照高效、生态、循环要求,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合理配套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系统,全面提升循环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优农产品,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进一步提升产后处理能力,完善冷链系统,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贮运保鲜能力。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订单农业,发展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完善网上销售服务,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功能。打造休闲农业发展精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五集四化”(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本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和机构设置规范化、融资贷款公司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厂房建设标准化)的要求,根据各县实际情况把各县已建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与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高标准、高起点、投资环境优、服务质量好、吸引项目大、产业聚集快、运营成本低、竞争能力强、劳动就业多、生态环保型的工业园区。从企业、园区和产业三个层面,完善现有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逐步建立支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园区服务体系,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增长极的“火车头”。(3)构建现代仓储物流产业园区。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信息等复合型服务的新兴产业,结合当前贵州大力发展高铁、大力修建高速公路,打造西南交通枢纽的有利局面,在受到有利辐射的相关县域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其交通运输网络优势,依托特色产业重点开展周边地区农产品集散、货运配载、储运与配送、流通加工、中转、展示交易;大力建设功能齐全的物流信息平台,打造集管理服务、信息交易、仓储、配送、零担快运、展示展销、物流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仓储物流高效公共性运营基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以酒、茶、烟、苗药、蔬菜、水果、矿产、生物产品、交通运输等特色优势企业为龙头,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产业物流供应链;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区域物流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整合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发挥物流园区货物集散、中转、配送、口岸报检报关、物流信息服务、物流咨询与培训、商品展示交易、贸易洽谈等核心功能;大力整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车辆设备、货物信息,通过设施和信息的共享,降低成本和配送时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建仓储库房,搭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现代网络系统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努力推广应用现代物流新技术,加快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进程。
2、进一步扩大开放。(1)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客户需求量身定做项目,不断更新政府门户网站,与相应专业网站链接,积极尝试与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流网络平台合作,与社会各界建立互动交流关系。(2)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确立招商引资及项目落地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重点项目实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推进机制,完善问效追踪考核机制。(3)改善外来投资促进服务工作。简化审批流程。按照“职能对口帮助”的原则,各相关职能部门与项目建设主体进行批前沟通,主动参与做好项目选址及前期论证,指导业主做好预审、材料组织等工作,确保项目前置条件完善成熟。建立健全高效的投诉受理机制。(4)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营造亲商、爱商、敬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和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建设“诚信贵州”、“法制贵州”,不断激发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活力。定期举行政企座谈会。规范市场秩序。定期开展市场专项整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通过建立产品标识制度、原产地可追溯制度、质量检验制度,把不合格产品逐出市场。(5)强化对外贸易。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努力实现全面开放,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多元化,大力培育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引导和推动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鼓励企业扩展对外贸易市场;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培育各县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增强各县骨干企业、特色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3、着力发展民营经济。(1)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适当放宽除必须控制行业外所有投资领域的行业准入条件。放宽民营企业注册登记名称、行业及经营特点用语和出资限制,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免收企业注册登记费、变更登记费和年检费。建立小微工业企业创业基地,鼓励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成果创办小型微型企业。(2)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用地,多渠道解决民企用地难,降低民企用地成本。加大信贷支持,积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加大政府采购支持。(3)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深入推行无障碍准入、无刁难审批、无歧视办事、无拖延办结服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促进民间资本投资便利化。改进环评服务,降低环评成本。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规范、服务评价和考核激励机制。(4)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推大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民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民企集群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交易会、博览会等会展经济活动,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推进民营企业开放发展。 4、大力推动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1)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产品增值链条,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土地向种植能手、产业化企业集中。积极扶持种养大户,培育农业生产主体,使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培植农业服务主体,建立健全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农村运输,餐饮、文娱服务及中介服务。根据各地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抓好农产品开发,包装和宣传。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一县一品”,提高农业综合商品率和农产品外向度,解决好民族地区千家万户生产与大市场需要的问题。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组织等农村农业组织化程度。(2)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必须经历工业高速发展阶段。贵州省现状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进入工业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贵州的发展偏慢,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偏慢造成的,特别是县域经济工业发展程度低。贵州县域经济工业程度,必须结合县域经济客观条件,结合县域特色资源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扶持一批优势产业企业,通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作用,充分在现有一批经济发达地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发展一批有资源优势、有市场需求、关联度高、低污染、带动面大的工业项目。积极推进企业合理集聚、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覆盖面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力求发展好一个项目,就带动一个产业,支持一方经济。通过工业强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3)加速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充分发挥贵州省旅游资源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配套产业,加强旅游资源的产业附加值,加强旅游资源管理整合力度。加强宣传力度,由政府主导树立旅游资源知名度,加强宣传服务水平,扩大县域旅游资源知名度,推动县域旅游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民族风情游,旅游观光游、农村休闲游等,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努力提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批发零售业,住宿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中介,通讯等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把服务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5、着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贵州要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解决农村人口的小康,通过前面很多商务措施助推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下一步就是商务部门会同县级党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主攻方向,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1)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带动作用。
加大中心城区对于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链条,合理分配中心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当向县域转移,将某些县域优势产业与中心城区的金融、服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结合,同时在产业发展中要保障民生,既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也要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努力培育地区增长极,在贵州各个部分地区,培育县域层面下局部增长极,在优先发展极化地区经济的同时,加强落后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2)特色乡镇建设。科学规划建设特色乡镇的产业发展区、公共服务区和居住区,强化特色小镇与周边集镇和中心村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城镇体系功能的互补性。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小镇引入开发企业发展房地产业,有序推进“农转城”工作。建设城镇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发展城镇特色经济。引导和扶持城镇居民和农民经商办实体,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增收难、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等“六难”问题为切入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力度,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到2016 年,每个县力争建成 30%的新农村示范村,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点面结合,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 ,力争把 70%以上的村庄建设成为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到 2020 年,全部完成剩余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3)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按照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进度要求,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县级经济体的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实施贯彻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培植力度,加快劳动者素质提高,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解决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4)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围绕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的配套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城乡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网络、水利、能源和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内通外联、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为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5)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的原则,推进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险、保障性住房等各项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逐渐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尽快填平城乡公共服务鸿沟,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张爱棠.中国县域经济问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3]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年.
[4]石培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5)
[5]陈厚义,刘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 年(3)
[6]张文红.贵州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经济科学,2009,37(2).
[7]闫恩虎.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6(7).
[8]梁志刚.统筹城乡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3).
[9]王一鸣.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齐鲁学刊,2008(4).
[10].高新才.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几个问题〔R].在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2004.8.16..
[1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2年11月9日
[12]2013年贵州省行政区划. http://www.xzqh.org ,2014-04-01
[13]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金青(1974-) 女 汉 籍贯:贵州贵阳 职务/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学位:硕士,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财政、税收、经济、会计。
摘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政府向世界进行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贵州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按照小康标准分析,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从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即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给出了探索性的建议,从商务角度提出助推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同步小康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商务;以县为单位;同步小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是中国政府向世界进行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贵州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处于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能否于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事关重大。贵州从总体看,全省城镇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农村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按照小康标准分析,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困难。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原因,其中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即县域经济的发展状态不好是最重要原因,因为县域经济发展是省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可以用来解决农村问题,更可以成为全省总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要使贵州省摆脱贫困,改变长久以来贵州经济发展速度偏慢的现状,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与全国同步小康,发展壮大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是可行之路。
一、贵州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即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截止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贵州省全省有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13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下面从贫困县、经济强县与非强非贫困县这三级划分来分析这些县级经济体的发展现状。
1、贫困县发展情况
贵州省的贫困县有 47 个,(不包括盘县),全部为国家级贫困县。到 2012 年,47 个贫困县还有农村贫困人口718.35 人,占全省923 万贫困人口的77.82%,贫困发生率为33.8%,比全国高出24.3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产业发育程度层次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很多地区农民就业收入的来源主要靠传统种植业。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采取对自然资源恶意索取的办法。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贵州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突出,更进一步地导致了贫困的发生。经过十几年扶贫的努力,贵州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扶贫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相对于全国来说,贫困程度任然很高,贫困分布的格局并未改变。
2、经济强县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划分,贵州省县域经济总体布局呈现出一种中心聚集的格局。其经济强县几乎全部集中在以贵阳市和遵义市为中心的黔中地区。2012 年,贵州省 27 个经济强县(包括市辖区和县级市)年生产总值 GDP 为 4477.92 亿元,占全省 GDP6852.2亿元 的 65.35%,从产业结构上看,从产业结构上看,27 个建强县(市、区)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6.4:49.1:44.5,产业结构配置总体良好,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迅速发展的良好产业结构水平。但是,其总体水平在全国范围来看,还是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有些县本来就是地方行政办公首府所在地,在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也并未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并且很多县在发展中,暴露出过分依托其地方特色产业,产业带动性不足。公有化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非公经济发展缓慢等不足的缺点。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来看仍然较低,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亟待提高。
3、非强非贫困县发展情况
非强非贫困县是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中间层,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围绕位于黔中经济发达地区,呈环状分布,形成贫困县和经济强县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域过度带。在发展上,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强县,高于贫困县。2012 年三大产业比重为 22.1:39.6:38.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26.13 亿元,占其 GDP 总额的 39.6%。但是,由于其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增加值比重大,农业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工业上缺乏区域特色产业带动,工业发展难以达到经济强县的水平。工业企业弱,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是这些县发展的瓶颈。
二、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经济体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经济水平低,总体发展速度慢
贵州省县域经济从总量上来说,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西部水平。GDP、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与发达地区都有较大差距。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至少 5 年、与本省核心城区比,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解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的问题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 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优化困难
近年来,贵州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第一产业在我县域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特别是在很多贫困县地区,传统农业经济仍然是地方经济的主要经济。第二产业发展滞后,除了部分工业强县外,我省大部分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其科技含量低,工业附加值少,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方式落后。第三产业发展中,贵州本来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但是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同时,大部分县域服务业大多为餐饮业,公共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务业发展欠缺。产业结构低下,工业产值较低,一、二、三产业各自发育水平都较为低下,对于贵州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3、发展不平衡,县域差距拉大
从 1988 年至 2008 年 20 年间,贵州省县域差距不断扩大。县域差距的扩大,一方面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从空间结构上来看,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处于“黔中聚宝盆”,其地理条件及历史积淀都比较优越。而省周边大量县域则长期属于贫困地区。另一方面,是由于城乡差异导致的。在贵州省县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城镇化程度较高,距离中心城镇地区较近,其经济发展受到城市经济的辐射影响较强。而贫困地区,城镇化进程低,其经济状态还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较为原始的农村自然经济状态。
4、中心地区带动作用不明显
几个地方行政机关所在地,比如七星关区,凯里市,都匀市等,其地理区位均处于黔中地区的外围,没有承担起发挥本地州的增长极的作用。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和经济发展基础的薄弱,贫困地区往往陷入一种贫困的聚集。
三、贵州商务如何助推以县为单位的经济体同步小康
1、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心所在。(1)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按照高效、生态、循环要求,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合理配套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系统,全面提升循环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优农产品,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进一步提升产后处理能力,完善冷链系统,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贮运保鲜能力。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订单农业,发展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完善网上销售服务,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功能。打造休闲农业发展精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五集四化”(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本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和机构设置规范化、融资贷款公司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厂房建设标准化)的要求,根据各县实际情况把各县已建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与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高标准、高起点、投资环境优、服务质量好、吸引项目大、产业聚集快、运营成本低、竞争能力强、劳动就业多、生态环保型的工业园区。从企业、园区和产业三个层面,完善现有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逐步建立支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园区服务体系,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增长极的“火车头”。(3)构建现代仓储物流产业园区。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信息等复合型服务的新兴产业,结合当前贵州大力发展高铁、大力修建高速公路,打造西南交通枢纽的有利局面,在受到有利辐射的相关县域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其交通运输网络优势,依托特色产业重点开展周边地区农产品集散、货运配载、储运与配送、流通加工、中转、展示交易;大力建设功能齐全的物流信息平台,打造集管理服务、信息交易、仓储、配送、零担快运、展示展销、物流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仓储物流高效公共性运营基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以酒、茶、烟、苗药、蔬菜、水果、矿产、生物产品、交通运输等特色优势企业为龙头,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产业物流供应链;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区域物流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整合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发挥物流园区货物集散、中转、配送、口岸报检报关、物流信息服务、物流咨询与培训、商品展示交易、贸易洽谈等核心功能;大力整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车辆设备、货物信息,通过设施和信息的共享,降低成本和配送时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建仓储库房,搭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现代网络系统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努力推广应用现代物流新技术,加快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进程。
2、进一步扩大开放。(1)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客户需求量身定做项目,不断更新政府门户网站,与相应专业网站链接,积极尝试与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流网络平台合作,与社会各界建立互动交流关系。(2)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确立招商引资及项目落地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重点项目实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推进机制,完善问效追踪考核机制。(3)改善外来投资促进服务工作。简化审批流程。按照“职能对口帮助”的原则,各相关职能部门与项目建设主体进行批前沟通,主动参与做好项目选址及前期论证,指导业主做好预审、材料组织等工作,确保项目前置条件完善成熟。建立健全高效的投诉受理机制。(4)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营造亲商、爱商、敬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和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建设“诚信贵州”、“法制贵州”,不断激发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活力。定期举行政企座谈会。规范市场秩序。定期开展市场专项整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通过建立产品标识制度、原产地可追溯制度、质量检验制度,把不合格产品逐出市场。(5)强化对外贸易。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努力实现全面开放,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多元化,大力培育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引导和推动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鼓励企业扩展对外贸易市场;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培育各县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增强各县骨干企业、特色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3、着力发展民营经济。(1)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适当放宽除必须控制行业外所有投资领域的行业准入条件。放宽民营企业注册登记名称、行业及经营特点用语和出资限制,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免收企业注册登记费、变更登记费和年检费。建立小微工业企业创业基地,鼓励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成果创办小型微型企业。(2)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用地,多渠道解决民企用地难,降低民企用地成本。加大信贷支持,积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加大政府采购支持。(3)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深入推行无障碍准入、无刁难审批、无歧视办事、无拖延办结服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促进民间资本投资便利化。改进环评服务,降低环评成本。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规范、服务评价和考核激励机制。(4)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推大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民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民企集群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交易会、博览会等会展经济活动,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推进民营企业开放发展。 4、大力推动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1)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产品增值链条,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土地向种植能手、产业化企业集中。积极扶持种养大户,培育农业生产主体,使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培植农业服务主体,建立健全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农村运输,餐饮、文娱服务及中介服务。根据各地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抓好农产品开发,包装和宣传。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一县一品”,提高农业综合商品率和农产品外向度,解决好民族地区千家万户生产与大市场需要的问题。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组织等农村农业组织化程度。(2)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必须经历工业高速发展阶段。贵州省现状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进入工业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贵州的发展偏慢,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偏慢造成的,特别是县域经济工业发展程度低。贵州县域经济工业程度,必须结合县域经济客观条件,结合县域特色资源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扶持一批优势产业企业,通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作用,充分在现有一批经济发达地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发展一批有资源优势、有市场需求、关联度高、低污染、带动面大的工业项目。积极推进企业合理集聚、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覆盖面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力求发展好一个项目,就带动一个产业,支持一方经济。通过工业强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3)加速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充分发挥贵州省旅游资源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配套产业,加强旅游资源的产业附加值,加强旅游资源管理整合力度。加强宣传力度,由政府主导树立旅游资源知名度,加强宣传服务水平,扩大县域旅游资源知名度,推动县域旅游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民族风情游,旅游观光游、农村休闲游等,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努力提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批发零售业,住宿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中介,通讯等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把服务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5、着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贵州要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解决农村人口的小康,通过前面很多商务措施助推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下一步就是商务部门会同县级党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主攻方向,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1)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带动作用。
加大中心城区对于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链条,合理分配中心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当向县域转移,将某些县域优势产业与中心城区的金融、服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结合,同时在产业发展中要保障民生,既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也要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努力培育地区增长极,在贵州各个部分地区,培育县域层面下局部增长极,在优先发展极化地区经济的同时,加强落后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2)特色乡镇建设。科学规划建设特色乡镇的产业发展区、公共服务区和居住区,强化特色小镇与周边集镇和中心村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城镇体系功能的互补性。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小镇引入开发企业发展房地产业,有序推进“农转城”工作。建设城镇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发展城镇特色经济。引导和扶持城镇居民和农民经商办实体,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增收难、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等“六难”问题为切入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力度,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到2016 年,每个县力争建成 30%的新农村示范村,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点面结合,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 ,力争把 70%以上的村庄建设成为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到 2020 年,全部完成剩余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3)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按照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进度要求,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县级经济体的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实施贯彻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培植力度,加快劳动者素质提高,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解决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4)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围绕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的配套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城乡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网络、水利、能源和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内通外联、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为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5)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的原则,推进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险、保障性住房等各项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逐渐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尽快填平城乡公共服务鸿沟,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张爱棠.中国县域经济问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3]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年.
[4]石培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5)
[5]陈厚义,刘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 年(3)
[6]张文红.贵州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经济科学,2009,37(2).
[7]闫恩虎.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6(7).
[8]梁志刚.统筹城乡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3).
[9]王一鸣.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齐鲁学刊,2008(4).
[10].高新才.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几个问题〔R].在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2004.8.16..
[1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2年11月9日
[12]2013年贵州省行政区划. http://www.xzqh.org ,2014-04-01
[13]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金青(1974-) 女 汉 籍贯:贵州贵阳 职务/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学位:硕士,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财政、税收、经济、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