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国一直都以猪肉作为一种主要食物来源.全世界红肉年消费量的40%左右为猪肉(约合9400万吨).猪的数量(9.4亿头)和猪肉消费量与世界人口同步增长(FAO,2002).近50年来,以科学研究为指导的遗传选育和营养方案对改善猪胴体成分和提高生产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近35年来在欧洲以及后来在美国,人工授精(AI)的应用也对猪的改良有着重大影响.人类在配子的生理学和/或对配子的操控方面取得的若干科研成果已被成功应用,还有一些技术正开始应用于生产领域.猪人工授精在全世界的成功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用了某些精液稀释剂而使新鲜精液可在采集后应用5天以上之久.由于用新鲜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近25年来冷冻精液的应用,现已实现了最优良遗传基因的转移.在人工授精方案中利用现已实现的性别化精液,同时利用新开发的低精子数授精技术,能够加快遗传进展的速度.胚胎冷冻保存为母系种质资源的国际交流创造了机会;活胚胎在实际生产中的非手术性移植已接近成为现实.转基因动物的生产已经成功;但是,转基因动物生产的效率很低,并且缺乏多基因之间交互作用的信息,这些都限制着这项技术在应用生产体系中的开展.建立于功能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克隆研究等基础上的技术具有显著性的发展潜力,但还须开展相当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猪生产领域的人工授精.近15年来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绘制猪遗传连锁图谱的科研协作攻关,以图在猪中识别出具有可改善生长率、胴体品质、繁殖性能等遗传等位基因的个体.科学家已成功开发出了分子遗传检测法,以此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猪(比如无猪应激综合征基因的猪)以及具有特异性雌激素受体等位基因的猪.人们在开发疾病常规检测法的过程中进展较慢.现在科学家正在为加快选育出有抗病性状的健康猪而开展着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对猪进行基因组测序以识别新基因和独特调控成分,很有希望能够提供崭新的信息用于养猪生产领域.人工授精、体外胚胎生产和移植,是应用这些新技术来提高未来养猪生产效率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