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我们这个民族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
不约而同的回答:礼仪之邦。
现在,一场国民礼仪文化的检阅就要开始了。在奥运的赛场上,也在奥运的赛场外。
从服饰文化到赛场文化,从口号到动作,从志愿者到观众,从仪仗队的最高礼仪到市民的每一个细节……这是一次国家软实力的展示。
礼仪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与世界友好交流的“钥匙”。世界将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并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根脉。
我们即将接受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直接的检验。
这一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考的参加者,我们需要共同书写合格的答卷。
采写/《小康》记者孙晓青王帆
赛场升旗手
他们肩负着最为庄严的责任。当国歌响起,国旗缓缓地在他们手里升起,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这一刻,人们的内心油然升起最为庄重的民族感。对每个国家来说,这都是最高的礼遇,而这些升旗手们正是奉行最高礼遇的人。
近200名服务奥运的升旗手中,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是其中的学生队伍。对此,同学们感到荣耀的同时,更是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当初的选拔非常严格,从身高、相貌、形体、技术、应变能力等多个角度综合衡量,哪怕有非常小的瑕疵都会被淘汰。对于评委来说决断也很困难,但是升旗手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他们肩负着最高的礼遇,不能有丝毫马虎。”曾任天安门国旗班班长、目前还肩负对奥运升旗手培训的赵新风感慨地说。
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成立于1994年9月,是全国高校第一支学生国旗仪仗队。由清华学生自愿报名,经严格挑选组成,队员的身高都严格要求在180cm-188cm之间,而此次精心选拔的奥运升旗手身高都在183cm以上。此前,他们也在“好运北京”测试赛上担任了多场比赛的颁奖仪式升旗手。
“虽然都是升旗,但对国旗班和赛场升旗手来说,训练方式大为不同,赛场升旗也更为复杂。国旗班升国旗面对的只有一根旗杆,而赛场升旗至少有三根旗杆。国旗班升国旗一般安排一名旗手和左右两名护旗手,赛场升旗每根旗杆只安排一名旗手和一名护旗手,因此至少需要6名旗手出场,有时候甚至是8名。”赵新风介绍说。
奥运会共有205个参赛国家和地区,对于国旗和国歌的辨认要求精确无误。为了更好地完成背诵任务,私下里很多同学的mp3里都设置了各国国歌,天天听,天天记,尤其是对于歌曲时间的把握。队员们说记牢了国歌时间,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升旗时间。
此外,各国国旗旗谱更是同学们不离手的宝贝。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旗帜非常近似,大家只要有时间就会拿出来讨论,发现疑问及时解决。他们还把识别国旗当作游戏,闲暇时间就会一问一答的玩起来。
虽然升旗过程短短几分钟,但他们却要面对心理、体力和天气的重重考验。“训练非常辛苦,但是他们都表现地很好。因为大家都深知责任的重大。”赵新风说。
“以前经常看到不懂国旗知识而出现相关错误的事情,这其实是很不礼貌的。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升国旗是一项非常庄严神圣的仪式。国旗教育应该大力宣传弘扬。通过此次奥运盛会,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展现我们的礼仪和风采,而升国旗绝对是最高的一种礼遇。”赵新风严肃的表示。
奥运啦啦队
奥运啦啦队宝贝绝对是奥运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人都期待着她们在奥运赛场上热情和充满活力的表现。
“在我国啦啦队是近几年才陆续成立的,这次服务奥运共选出30支队伍,其中不少队的表演都带着浓厚的中国韵味。”全国政协委员、奥运礼仪普及专家团成员张晓梅,看过奥运啦啦队宝贝们的演出后,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国元素的融合。
“很多参赛的队伍都考虑到北京奥运会啦啦队的独特性,希望借此展现中国风情。应该说这些表演非常有观赏性,也很好看,不过有些队的服装过于复杂,艺术舞蹈元素过多,这与赛场整体氛围,以及啦啦队功用并不是最吻合的。”张晓梅也不无遗憾地说。
对于啦啦队表演,张晓梅最初的接触要追溯到10年前。一次在美国看NBA篮球比赛时,她第一次看到了啦啦队表演,“那时觉得很新鲜,那些激情四射的姑娘们把场间气氛搞得火辣而热闹。而那时中国的体育比赛相对比较枯燥,没有这些活跃气氛的表演。”张晓梅笑着说。从那时开始,她就比较关注这个项目,并很希望中国也能形成这样的赛场文化。
1998年国际啦啦队联盟成立后,现代啦啦队以团队形式出现,结合了舞蹈、口号、特技动作,配合音乐、服装、队型变化及标示物品,如彩球、口号板、喇叭与旗帜等要素,是有比赛规则的一种比赛运动。同时,它也随着发展越来越转化为商业的一部分。
“啦啦队已经不再是各种联赛的附属品。更多的时候,它比联赛本身更能吸引观众和球迷。北京奥组委正式批准了30支队伍服务奥运赛事,不仅表明了中国体育事业的拓展和与国际的融合,还是一种讯号和符号,表明中国的体育市场将更加开放,国人更乐于争取和获得更多的快乐生活。”张晓梅笑着说。
尽管如此,她不得不承认国内的队伍发展的时间不长,对于啦啦队真正的功用和深层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作为运动比赛场间啦啦队,需要更多的调动和放松场内观众的热情和情绪,而不该是一些复杂的歌舞表演。
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陶思思,是为水立方赛场服务的一名引导啦啦队志愿者,并在这支服务队伍里担任队长职务。
引导啦啦队的工作是负责在赛场上带领观众以正确的方式为运动员们加油呐喊,并为其提供赛场帮助。“这是最能够感受到奥运氛围。最接近赛场前沿的地方,还是最能够学到沟通技巧,增加自己能力的一个位置。”陶思思说。
服务水立方的引导啦啦队共有24名队员,其中20名来自清华大学。第一次集训让陶思思怎么都忘不了,几千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大声地学唱奥运啦啦队之歌、学习各种比赛的礼仪和文化、培养自信、学习如何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引导观众制造人浪的啦啦队效果……整整一下午的训练,让他们有一种难言的兴奋,更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家都觉得责任很重,因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我们在赛场中担任引导啦啦队的重任,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所以我们要更加自信,任何细微之处都要特别关注,展现一个最好的形象和礼仪。”陶思思严肃地说。
赛场文明手势
李柠是北京礼仪专修学院的创始人,也是此次中宣部国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读本的起草专家。她还担当了培训志愿者的重任。尽管志愿者们的满腔热情和奉献精神总是让她十分感动,但“每一次的培训我都会很凶,很严厉,开场白一定会讲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这些志愿者都很年轻,虽然他们有热情,但是有时候会不太注意细节。”李柠坦承。
李柠认为严明的组织纪律是文明的最大化表现,而赛场文明又是人类最好的文明。从2004年开始,她就一直致力于奥运礼仪的宣讲和培训。“文明礼仪是人文奥运的核心,我们民族优良传统中宽容、仁厚、豁达、知耻、谦逊、含蓄等应该得到更好地发扬,应该成为2008奥运会中华民族向世人展示的文明礼仪形象。”
李柠也是“奥运加油、中国加油”赛场文明手势设计专家,这套手势简单而有力,鼓掌、双手竖大拇指、再鼓掌、双手握拳振臂向上。手势既具有国际通用性,又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当手势集合成为一种语言,它就是一种文化,沟通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体育无国界,为体育健儿喝彩、助威的“加油”手势,是体育文化、奥运文化极其动人的组成部分。这也会成为全民参与的一个亮点。”李柠笑着说。
“奥运观众呼叫中心”
7月1日,奥运观众呼叫中心举行了12308热线电话开通仪式,从这一天起,观众呼叫中心将通过多语言电话咨询的方式为国内外观众提供赛事、场馆、交通、票务、安检、特许商品、文化活动、京外赛区等各方面奥运信息。这种大规模的多语言服务在国内呼叫中心行业尚属首创。
“奥运观众呼叫中心是奥运会观众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奥组委关注服务细节和全程关怀,以人为本,从需求出发的具体体现。”奥组委志愿者部观众服务处刘忠华接受《小康》采访时表示。
刘忠华目前担任奥运观众呼叫中心副秘书长,熟悉的志愿者们喜欢亲切地称呼他“华叔”。刘忠华其实并不老,提起大家口中“华叔”的称呼,他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叫得惯了,也就接受这个志愿者送的雅号了。想想自己为奥运赛事服务已经有4年时间,4年的准备,4年的等待,焦急过、哭过、笑过,“现在看起来是让人欣慰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刘忠华笑着说,语气坚定。
在前几届奥运会上,奥运会观众服务这一项目由各国奥组委外包给一家美国公司负责,而这一次,北京奥组委决定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工作。从2005年刚接到任务时的忐忑和惶恐,到现在的自信和坚定,刘忠华说这是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国民体育素养和观赛风尚的整体提升。
在场馆观众服务的团队里,他们每天的工作将从一个激动人心的仪式展开,他们称之为观众服务工作部署会。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彼此打气和鼓劲,因为观众服务工作需要不断地与观众沟通和交流,也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热情和活力,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每一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激情。
在采访中,刘忠华一直强调奥运观众服务的理念——需求导向,全程关怀。 “这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会在赛场出口专门设置引导员志愿者,他们的职责一方面是欢送观众,营造和谐欢快的奥运氛围,还有就是专门关注小孩子,防止他们和家人走失后,不小心走出场馆。”刘忠华介绍说。
此外,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参与和感受奥运,他们还专门编印了《奥运会观众指南》、《残奥会观众指南》、《奥运会与残奥会无障碍服务指南》等奥运读物。还会在不同奥运场馆印发场馆信息折页、帮助观众了解场馆信息和观赛知识。
“在盲人门球等一些特殊要求的比赛中,志愿者还将通过提示牌等方式引领、帮助观众欣赏比赛,像这种人性化的个性服务设计还有很多。”刘忠华介绍。
在刘忠华看来,观众服务是赛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会成为文明社会的宝贵财富。“尊重所有人、理解所有人、帮助所有人,真诚合作,全力以赴。”这是观众服务的核心理念,这一服务的理念应该被延续下去,不仅仅是专门服务奥运的,更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快乐体验与享受。
奥运志愿者
7月1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城市志愿者亮相京城,开始上岗服务。据奥组委方面介绍,在7月1日至10月8日的整整100天的时间里,将有40万名城市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提供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小周告诉《小康》记者:“正式上岗非常激动,因为从被选为奥运志愿者到现在,无论是接受培训也好,还是平时被身边的人问起来也好,都感觉到一种特别的骄傲。因为这种骄傲,所以心情特别急切,从今天起,我们正式进入岗位了,这才能够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7月2日上午,制服发放与工作人员注册中心也正式迎来了160名志愿者。从这一天开始,他们将负责为16万人次发放约160万件物品,其中,每一个发放对象的装备包括短袖衫、夹克、裤子、鞋、各种配件等10余件。
奥运会就在眼前,悄然间,奥运志愿者们已经开始进入角色。虽然很多人看上去和奥运场馆、比赛、运动员、金银牌、欢呼毫无关系,但是,这绝不是说他们和奥运会没有关系。
方阳和记者聊天时就谈到了一个很正常的心态:“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开幕式和闭幕式之间的那段时间才是奥运会。”但是对于很多并不是在奥运场馆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来说,也许他们自始至终也没有机会在赛场上经历奥运,“我想任何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都必须有大量这样志愿者参与才有可能完成。对于我来说,做一个无名英雄,我觉得这是更纯粹的志愿者的骄傲。”
6月25日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0名体育展示专业志愿者展开为期20余天的集中培训。请来的教练是一向以高超的赛场展示表演著称的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和NBA联赛的专家们。
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总监蒋虎表示。
“我现在最怕这些孩子们中暑、生病或是受伤。”一位奥组委体育展示的工作人员很担心志愿者们的身体,他们都是国内体育展示表演方面的佼佼者,算是“宝贝疙瘩”。在炎热的天气里,他们挥汗如雨。“每天的训练量非常大,只能叮嘱他们多喝水,小心身体。”
施波是北京某高校的大学生,也将是奥运会期间的一名观众服务志愿者。她强调当奥运志愿者是她的一个执着梦想——甚至比找一个白马王子的男朋友的梦想更重要——“要说从北京得到主办权时我就想过要当志愿者,那肯定是骗人,那时候我才14岁吧?不过我想当志愿者确实很久了,在同学里我也是最早报名的。”
幸运的是,施波的这个梦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在5月4日参加“微笑北京、志愿奥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誓师大会”上,施波对自己说:“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施波所谓的选择是在2007年,她原本有机会前往加拿大念书。“其实我读大学之前是很想到国外去读书的,但是我不确定,在国外念书,志愿者资格是不是还可以保留?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我在奥运会期间能腾出时间,也不可能一趟趟地往返于加拿大和中国之间参加培训、参加系列赛的测试。因此我决定放弃出国。”
这次选择使施波和长辈之间产生了一些分歧,不愉快的情绪至今还存在。“我想等到奥运会召开,然后成功结束,我和家里人的一些矛盾就可以圆满解决了。他们会骄傲于中国人办了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而我,也是奥运会中的一分子。”
“我已经准备好了!”停顿一下,施波又补充了一句:“我们都准备好了!”她对奥运会的到来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在她看来,2008北京奥运会,绝不仅仅是中国运动健儿的奥运会,更是中国奥运志愿者的奥运会。
不约而同的回答:礼仪之邦。
现在,一场国民礼仪文化的检阅就要开始了。在奥运的赛场上,也在奥运的赛场外。
从服饰文化到赛场文化,从口号到动作,从志愿者到观众,从仪仗队的最高礼仪到市民的每一个细节……这是一次国家软实力的展示。
礼仪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与世界友好交流的“钥匙”。世界将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并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根脉。
我们即将接受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直接的检验。
这一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考的参加者,我们需要共同书写合格的答卷。
采写/《小康》记者孙晓青王帆
赛场升旗手
他们肩负着最为庄严的责任。当国歌响起,国旗缓缓地在他们手里升起,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这一刻,人们的内心油然升起最为庄重的民族感。对每个国家来说,这都是最高的礼遇,而这些升旗手们正是奉行最高礼遇的人。
近200名服务奥运的升旗手中,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是其中的学生队伍。对此,同学们感到荣耀的同时,更是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当初的选拔非常严格,从身高、相貌、形体、技术、应变能力等多个角度综合衡量,哪怕有非常小的瑕疵都会被淘汰。对于评委来说决断也很困难,但是升旗手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他们肩负着最高的礼遇,不能有丝毫马虎。”曾任天安门国旗班班长、目前还肩负对奥运升旗手培训的赵新风感慨地说。
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成立于1994年9月,是全国高校第一支学生国旗仪仗队。由清华学生自愿报名,经严格挑选组成,队员的身高都严格要求在180cm-188cm之间,而此次精心选拔的奥运升旗手身高都在183cm以上。此前,他们也在“好运北京”测试赛上担任了多场比赛的颁奖仪式升旗手。
“虽然都是升旗,但对国旗班和赛场升旗手来说,训练方式大为不同,赛场升旗也更为复杂。国旗班升国旗面对的只有一根旗杆,而赛场升旗至少有三根旗杆。国旗班升国旗一般安排一名旗手和左右两名护旗手,赛场升旗每根旗杆只安排一名旗手和一名护旗手,因此至少需要6名旗手出场,有时候甚至是8名。”赵新风介绍说。
奥运会共有205个参赛国家和地区,对于国旗和国歌的辨认要求精确无误。为了更好地完成背诵任务,私下里很多同学的mp3里都设置了各国国歌,天天听,天天记,尤其是对于歌曲时间的把握。队员们说记牢了国歌时间,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升旗时间。
此外,各国国旗旗谱更是同学们不离手的宝贝。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旗帜非常近似,大家只要有时间就会拿出来讨论,发现疑问及时解决。他们还把识别国旗当作游戏,闲暇时间就会一问一答的玩起来。
虽然升旗过程短短几分钟,但他们却要面对心理、体力和天气的重重考验。“训练非常辛苦,但是他们都表现地很好。因为大家都深知责任的重大。”赵新风说。
“以前经常看到不懂国旗知识而出现相关错误的事情,这其实是很不礼貌的。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升国旗是一项非常庄严神圣的仪式。国旗教育应该大力宣传弘扬。通过此次奥运盛会,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展现我们的礼仪和风采,而升国旗绝对是最高的一种礼遇。”赵新风严肃的表示。
奥运啦啦队
奥运啦啦队宝贝绝对是奥运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人都期待着她们在奥运赛场上热情和充满活力的表现。
“在我国啦啦队是近几年才陆续成立的,这次服务奥运共选出30支队伍,其中不少队的表演都带着浓厚的中国韵味。”全国政协委员、奥运礼仪普及专家团成员张晓梅,看过奥运啦啦队宝贝们的演出后,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国元素的融合。
“很多参赛的队伍都考虑到北京奥运会啦啦队的独特性,希望借此展现中国风情。应该说这些表演非常有观赏性,也很好看,不过有些队的服装过于复杂,艺术舞蹈元素过多,这与赛场整体氛围,以及啦啦队功用并不是最吻合的。”张晓梅也不无遗憾地说。
对于啦啦队表演,张晓梅最初的接触要追溯到10年前。一次在美国看NBA篮球比赛时,她第一次看到了啦啦队表演,“那时觉得很新鲜,那些激情四射的姑娘们把场间气氛搞得火辣而热闹。而那时中国的体育比赛相对比较枯燥,没有这些活跃气氛的表演。”张晓梅笑着说。从那时开始,她就比较关注这个项目,并很希望中国也能形成这样的赛场文化。
1998年国际啦啦队联盟成立后,现代啦啦队以团队形式出现,结合了舞蹈、口号、特技动作,配合音乐、服装、队型变化及标示物品,如彩球、口号板、喇叭与旗帜等要素,是有比赛规则的一种比赛运动。同时,它也随着发展越来越转化为商业的一部分。
“啦啦队已经不再是各种联赛的附属品。更多的时候,它比联赛本身更能吸引观众和球迷。北京奥组委正式批准了30支队伍服务奥运赛事,不仅表明了中国体育事业的拓展和与国际的融合,还是一种讯号和符号,表明中国的体育市场将更加开放,国人更乐于争取和获得更多的快乐生活。”张晓梅笑着说。
尽管如此,她不得不承认国内的队伍发展的时间不长,对于啦啦队真正的功用和深层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作为运动比赛场间啦啦队,需要更多的调动和放松场内观众的热情和情绪,而不该是一些复杂的歌舞表演。
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陶思思,是为水立方赛场服务的一名引导啦啦队志愿者,并在这支服务队伍里担任队长职务。
引导啦啦队的工作是负责在赛场上带领观众以正确的方式为运动员们加油呐喊,并为其提供赛场帮助。“这是最能够感受到奥运氛围。最接近赛场前沿的地方,还是最能够学到沟通技巧,增加自己能力的一个位置。”陶思思说。
服务水立方的引导啦啦队共有24名队员,其中20名来自清华大学。第一次集训让陶思思怎么都忘不了,几千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大声地学唱奥运啦啦队之歌、学习各种比赛的礼仪和文化、培养自信、学习如何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引导观众制造人浪的啦啦队效果……整整一下午的训练,让他们有一种难言的兴奋,更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家都觉得责任很重,因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我们在赛场中担任引导啦啦队的重任,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所以我们要更加自信,任何细微之处都要特别关注,展现一个最好的形象和礼仪。”陶思思严肃地说。
赛场文明手势
李柠是北京礼仪专修学院的创始人,也是此次中宣部国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读本的起草专家。她还担当了培训志愿者的重任。尽管志愿者们的满腔热情和奉献精神总是让她十分感动,但“每一次的培训我都会很凶,很严厉,开场白一定会讲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这些志愿者都很年轻,虽然他们有热情,但是有时候会不太注意细节。”李柠坦承。
李柠认为严明的组织纪律是文明的最大化表现,而赛场文明又是人类最好的文明。从2004年开始,她就一直致力于奥运礼仪的宣讲和培训。“文明礼仪是人文奥运的核心,我们民族优良传统中宽容、仁厚、豁达、知耻、谦逊、含蓄等应该得到更好地发扬,应该成为2008奥运会中华民族向世人展示的文明礼仪形象。”
李柠也是“奥运加油、中国加油”赛场文明手势设计专家,这套手势简单而有力,鼓掌、双手竖大拇指、再鼓掌、双手握拳振臂向上。手势既具有国际通用性,又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当手势集合成为一种语言,它就是一种文化,沟通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体育无国界,为体育健儿喝彩、助威的“加油”手势,是体育文化、奥运文化极其动人的组成部分。这也会成为全民参与的一个亮点。”李柠笑着说。
“奥运观众呼叫中心”
7月1日,奥运观众呼叫中心举行了12308热线电话开通仪式,从这一天起,观众呼叫中心将通过多语言电话咨询的方式为国内外观众提供赛事、场馆、交通、票务、安检、特许商品、文化活动、京外赛区等各方面奥运信息。这种大规模的多语言服务在国内呼叫中心行业尚属首创。
“奥运观众呼叫中心是奥运会观众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奥组委关注服务细节和全程关怀,以人为本,从需求出发的具体体现。”奥组委志愿者部观众服务处刘忠华接受《小康》采访时表示。
刘忠华目前担任奥运观众呼叫中心副秘书长,熟悉的志愿者们喜欢亲切地称呼他“华叔”。刘忠华其实并不老,提起大家口中“华叔”的称呼,他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叫得惯了,也就接受这个志愿者送的雅号了。想想自己为奥运赛事服务已经有4年时间,4年的准备,4年的等待,焦急过、哭过、笑过,“现在看起来是让人欣慰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刘忠华笑着说,语气坚定。
在前几届奥运会上,奥运会观众服务这一项目由各国奥组委外包给一家美国公司负责,而这一次,北京奥组委决定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工作。从2005年刚接到任务时的忐忑和惶恐,到现在的自信和坚定,刘忠华说这是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国民体育素养和观赛风尚的整体提升。
在场馆观众服务的团队里,他们每天的工作将从一个激动人心的仪式展开,他们称之为观众服务工作部署会。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彼此打气和鼓劲,因为观众服务工作需要不断地与观众沟通和交流,也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热情和活力,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每一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激情。
在采访中,刘忠华一直强调奥运观众服务的理念——需求导向,全程关怀。 “这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会在赛场出口专门设置引导员志愿者,他们的职责一方面是欢送观众,营造和谐欢快的奥运氛围,还有就是专门关注小孩子,防止他们和家人走失后,不小心走出场馆。”刘忠华介绍说。
此外,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参与和感受奥运,他们还专门编印了《奥运会观众指南》、《残奥会观众指南》、《奥运会与残奥会无障碍服务指南》等奥运读物。还会在不同奥运场馆印发场馆信息折页、帮助观众了解场馆信息和观赛知识。
“在盲人门球等一些特殊要求的比赛中,志愿者还将通过提示牌等方式引领、帮助观众欣赏比赛,像这种人性化的个性服务设计还有很多。”刘忠华介绍。
在刘忠华看来,观众服务是赛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会成为文明社会的宝贵财富。“尊重所有人、理解所有人、帮助所有人,真诚合作,全力以赴。”这是观众服务的核心理念,这一服务的理念应该被延续下去,不仅仅是专门服务奥运的,更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快乐体验与享受。
奥运志愿者
7月1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城市志愿者亮相京城,开始上岗服务。据奥组委方面介绍,在7月1日至10月8日的整整100天的时间里,将有40万名城市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提供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小周告诉《小康》记者:“正式上岗非常激动,因为从被选为奥运志愿者到现在,无论是接受培训也好,还是平时被身边的人问起来也好,都感觉到一种特别的骄傲。因为这种骄傲,所以心情特别急切,从今天起,我们正式进入岗位了,这才能够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7月2日上午,制服发放与工作人员注册中心也正式迎来了160名志愿者。从这一天开始,他们将负责为16万人次发放约160万件物品,其中,每一个发放对象的装备包括短袖衫、夹克、裤子、鞋、各种配件等10余件。
奥运会就在眼前,悄然间,奥运志愿者们已经开始进入角色。虽然很多人看上去和奥运场馆、比赛、运动员、金银牌、欢呼毫无关系,但是,这绝不是说他们和奥运会没有关系。
方阳和记者聊天时就谈到了一个很正常的心态:“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开幕式和闭幕式之间的那段时间才是奥运会。”但是对于很多并不是在奥运场馆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来说,也许他们自始至终也没有机会在赛场上经历奥运,“我想任何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都必须有大量这样志愿者参与才有可能完成。对于我来说,做一个无名英雄,我觉得这是更纯粹的志愿者的骄傲。”
6月25日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0名体育展示专业志愿者展开为期20余天的集中培训。请来的教练是一向以高超的赛场展示表演著称的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和NBA联赛的专家们。
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总监蒋虎表示。
“我现在最怕这些孩子们中暑、生病或是受伤。”一位奥组委体育展示的工作人员很担心志愿者们的身体,他们都是国内体育展示表演方面的佼佼者,算是“宝贝疙瘩”。在炎热的天气里,他们挥汗如雨。“每天的训练量非常大,只能叮嘱他们多喝水,小心身体。”
施波是北京某高校的大学生,也将是奥运会期间的一名观众服务志愿者。她强调当奥运志愿者是她的一个执着梦想——甚至比找一个白马王子的男朋友的梦想更重要——“要说从北京得到主办权时我就想过要当志愿者,那肯定是骗人,那时候我才14岁吧?不过我想当志愿者确实很久了,在同学里我也是最早报名的。”
幸运的是,施波的这个梦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在5月4日参加“微笑北京、志愿奥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誓师大会”上,施波对自己说:“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施波所谓的选择是在2007年,她原本有机会前往加拿大念书。“其实我读大学之前是很想到国外去读书的,但是我不确定,在国外念书,志愿者资格是不是还可以保留?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我在奥运会期间能腾出时间,也不可能一趟趟地往返于加拿大和中国之间参加培训、参加系列赛的测试。因此我决定放弃出国。”
这次选择使施波和长辈之间产生了一些分歧,不愉快的情绪至今还存在。“我想等到奥运会召开,然后成功结束,我和家里人的一些矛盾就可以圆满解决了。他们会骄傲于中国人办了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而我,也是奥运会中的一分子。”
“我已经准备好了!”停顿一下,施波又补充了一句:“我们都准备好了!”她对奥运会的到来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在她看来,2008北京奥运会,绝不仅仅是中国运动健儿的奥运会,更是中国奥运志愿者的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