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错,这本书充满了偏见!
这篇所谓的前言,算是笔者关于偏见的偏见。
在认知心理学中,当谈到人们的某些特点时,用以表述的往往是“误区”、“谬误”和“偏见”等贬义词,比如人们通常“衣帽取人”甚至“以貌取人”。这种做法,体现的就很可能是一种误区和偏见;但也可能确实是有据可依,理所当然,因为人的外表和穿着打扮毕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属性和特点。退一步而言,如果大家(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实际上如此“衣帽取人”,那么“偏见”不过是正常的“偏好”或“习惯”,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而所谓的“正见”,才是某种一厢情愿和过于理想化的“偏见”。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似乎等于是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这种理解并非完全谬误。当许多人被所谓的谎言征服并按照谎言之昭示而行动时,这种行动本身就可能造就和促成谎言所昭示的真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偏见亦是如此。当某种偏见在某时某地成为主流正见时,其他的见解,或偏或正,或真或假,便一律成为偏见。其实,细究起来,谎言和偏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谎言的重复往往是某些人或集团对大家的蓄意蛊惑和极力强加,而偏见的产生则通常是由于(大多数)民众之个人喜好与社会意识的自然流露和真实体现。
更加夸张地说,世界上极少有(或者根本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极少有(或者根本没有)绝对的谎言,有的大多是不同谬误程度的阶段性真理,或曰不同正确程度的真实的谎言。没有人可以知道或见识到世间所有的事情和存在,因而无法做出完全准确的判断;也没有人能够有终极的权力去说服或者永久地强加于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天赋权力去享有自己的意见。世界上本来没有正见,某些偏见被赏识和信奉的人多了,便成了“暂时性”的正见。事实是,众人皆偏,无人能全。每个说法都是一家之言,首先是一种偏见。
毫无疑问,教授是一个容易和应该产生偏见的职业,实在是职业设计使然。小学老师基本上讲的是他人的偏见,中学老师偶尔夹杂一些自己的偏见,大学教授主要兜售自己的偏见,否则注定汗颜难堪,必以教书匠称,不敢做教授言。没有知识创造,拿什么去做知识传授? 教授司职,旨在著书立言,有所创见,比思想深度,提独到观点。所谓观点“独到”者,讲的不是一己之偏见,又是什么呢?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公认的、本真的正统存在,我们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教授,也根本用不了这么多讲师,给某个代表权威正统的教授录音录像,满世界去放就行了。
管理学教授到底创见如何,偏见几多呢?如果你在书斋里苦思冥想,有人会说,他们生活在象牙塔内,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见解不偏才怪;如果你近距离接触企业及其管理者,也有人会说,他们整天忙于各类校外兼职,几乎不务正业,连稍许带有学术味儿的偏见都不见得能够整出来,不过是叶公好龙,滥竽充数;如果你的研究根植于国学,会有人说,整天游荡于故纸堆,怎可能应对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管理挑战;如果你的研究力求与国际主流研究社区接轨,又会有人说,国内的管理学教授只会对着洋人的偏见盲目崇拜,拾人牙慧而大言不惭。
对于一个尚有职业自尊感的管理学教授来说,上述说法都很刺耳,应该说属于某些人的“偏见”。然而,虽然刺耳,但的确又在很大程度上准确真实、鲜活自然。偏有偏的道理。也许,当下的时代,是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代。职业业余不分,内行外行难辨;江湖规则混乱,专业招摇撞骗;事实传说并列,新闻谣言互串;人人百姓自居,个个民众代言;都是真理化身,皆为道德裁判;最不缺的就是偏见。看来只有当读者和著者的偏见都偏到一块儿的时候,才会有些许知音共鸣。这大概是著作者的初衷吧。笔者的偏见是这样,您的偏见在哪里?我们能一起偏吗?(据商业评论网)
这篇所谓的前言,算是笔者关于偏见的偏见。
在认知心理学中,当谈到人们的某些特点时,用以表述的往往是“误区”、“谬误”和“偏见”等贬义词,比如人们通常“衣帽取人”甚至“以貌取人”。这种做法,体现的就很可能是一种误区和偏见;但也可能确实是有据可依,理所当然,因为人的外表和穿着打扮毕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属性和特点。退一步而言,如果大家(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实际上如此“衣帽取人”,那么“偏见”不过是正常的“偏好”或“习惯”,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而所谓的“正见”,才是某种一厢情愿和过于理想化的“偏见”。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似乎等于是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这种理解并非完全谬误。当许多人被所谓的谎言征服并按照谎言之昭示而行动时,这种行动本身就可能造就和促成谎言所昭示的真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偏见亦是如此。当某种偏见在某时某地成为主流正见时,其他的见解,或偏或正,或真或假,便一律成为偏见。其实,细究起来,谎言和偏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谎言的重复往往是某些人或集团对大家的蓄意蛊惑和极力强加,而偏见的产生则通常是由于(大多数)民众之个人喜好与社会意识的自然流露和真实体现。
更加夸张地说,世界上极少有(或者根本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极少有(或者根本没有)绝对的谎言,有的大多是不同谬误程度的阶段性真理,或曰不同正确程度的真实的谎言。没有人可以知道或见识到世间所有的事情和存在,因而无法做出完全准确的判断;也没有人能够有终极的权力去说服或者永久地强加于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天赋权力去享有自己的意见。世界上本来没有正见,某些偏见被赏识和信奉的人多了,便成了“暂时性”的正见。事实是,众人皆偏,无人能全。每个说法都是一家之言,首先是一种偏见。
毫无疑问,教授是一个容易和应该产生偏见的职业,实在是职业设计使然。小学老师基本上讲的是他人的偏见,中学老师偶尔夹杂一些自己的偏见,大学教授主要兜售自己的偏见,否则注定汗颜难堪,必以教书匠称,不敢做教授言。没有知识创造,拿什么去做知识传授? 教授司职,旨在著书立言,有所创见,比思想深度,提独到观点。所谓观点“独到”者,讲的不是一己之偏见,又是什么呢?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公认的、本真的正统存在,我们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教授,也根本用不了这么多讲师,给某个代表权威正统的教授录音录像,满世界去放就行了。
管理学教授到底创见如何,偏见几多呢?如果你在书斋里苦思冥想,有人会说,他们生活在象牙塔内,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见解不偏才怪;如果你近距离接触企业及其管理者,也有人会说,他们整天忙于各类校外兼职,几乎不务正业,连稍许带有学术味儿的偏见都不见得能够整出来,不过是叶公好龙,滥竽充数;如果你的研究根植于国学,会有人说,整天游荡于故纸堆,怎可能应对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管理挑战;如果你的研究力求与国际主流研究社区接轨,又会有人说,国内的管理学教授只会对着洋人的偏见盲目崇拜,拾人牙慧而大言不惭。
对于一个尚有职业自尊感的管理学教授来说,上述说法都很刺耳,应该说属于某些人的“偏见”。然而,虽然刺耳,但的确又在很大程度上准确真实、鲜活自然。偏有偏的道理。也许,当下的时代,是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代。职业业余不分,内行外行难辨;江湖规则混乱,专业招摇撞骗;事实传说并列,新闻谣言互串;人人百姓自居,个个民众代言;都是真理化身,皆为道德裁判;最不缺的就是偏见。看来只有当读者和著者的偏见都偏到一块儿的时候,才会有些许知音共鸣。这大概是著作者的初衷吧。笔者的偏见是这样,您的偏见在哪里?我们能一起偏吗?(据商业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