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艺术魅力 渗透数学文化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sdfsd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但是,在许多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它抽象、深奥甚至神秘。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数学文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前进的步伐。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艺术创作都蕴含了丰富的数学价值,彰显了人类文明史上灿烂的数学文化。如达·芬奇的经典画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微笑》都包含了数学中“黄金比”的应用。在教学中,将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领略艺术的魅力,还能将数学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本文结合实例,就艺术中的音乐、绘画、文学方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透。
  让音符在数学课堂中飞舞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如此风趣地描述音乐与数学的关系:“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和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符号体系的使用使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音乐则是研究现实世界音响形式及对其控制的艺术,它同样使用符号体系,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的一种。在数学课堂中,将那些彰显着数学历史文化魅力的音乐故事与实际教学相联系,合理融进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在品味音乐艺术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文化。
  例如,音乐作曲中乐谱的書写类似于数学中找公分母的过程。在乐谱中,我们可以找到曲子的拍号。在每一首曲子中,一个固定的拍子里,不同长度的音符必须凑成一个特定的节拍,这个过程就像找公分母和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样。因此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结合乐曲的书写原理,将探究算理的过程设计成谱曲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自主“谱曲”的过程中领悟算理并感受数学的价值。
  让绘画艺术点亮数学课堂
  绘画艺术与数学的关系源远流长。达·芬奇说过:“欣赏我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是数学家。”事实上,每一个时代的主流绘画艺术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深层的数学结构,比如绘画史上两次最大的创新——文艺复兴和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现代艺术,这两次创新都与数学领域中几何学的变革有关。将绘画艺术中与数学息息相关的故事、画作带到课堂中,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流淌在绘画艺术中的数学之美。绘画艺术中可融进数学课堂的素材有很多,比如黄金分割比。黄金分割比是最让人感到美与和谐的比例,在很多著名的绘画作品中都隐藏着黄金比,如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符合黄金矩形,《蒙娜丽莎》的脸也符合黄金矩形,《最后的晚餐》同样也应用了该比例布局。教师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比”,展示蕴藏“黄金比”的艺术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领略绘画艺术中积淀的数学文化底蕴。
  让数学课堂洋溢文学的气息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数学与文学看似是两个互不包容的学科,其实不然。数学家丘成桐曾说:“数学是一门很有意义、很美丽,同时也很重要的科学。数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它既有文学性的一面,也有应用性的一面。”在古代,古人早已将文学和数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如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人所描写的乡村景象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有一半都用数字来表达。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巧妙地贯穿文学,使数学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
  例如,关于圆,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在他的著作中就曾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对于《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认识圆是诸多平面图形中的一种,再将圆本身的鲜活文化背景渗透其中,让学生品味“圆,一中同长也”这句古语,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发现圆这一图形背后的文化价值。又如,在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可结合汉字语言词汇中的成语,像百发百中、十拿九稳、一举两得、百里挑一、半信半疑等成语都体现了百分数,教师将成语整合进百分数的认识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添课堂文化气息,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蕴含的文学味。
  结语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他山之石”,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让枯燥乏味的数字、公式、符号、定理变成一幅幅美丽、生动且富有哲理的数学画卷,激起学生对未知数学世界探究的好奇心、求知欲,去体验数学世界中的人、文、情,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获得高质量的数学课堂生活。
其他文献
昆曲作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在我园园本特色“本土文化”的主题下,组织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开展了一系列以昆曲为主题的艺术领域活动,该主题活动把昆曲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游戏和环境中,使优秀的本土文化得到发扬与传承。  利用昆曲资源开展大班戏剧主题活动  大班幼儿由于年龄段的特点,在戏剧学习上较小、中班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我园针对本园大班自身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开展了各类具有本土特
期刊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想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深入贯彻智力冲浪、三式拓展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探索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教学之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扩展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教学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需求,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强化数形结合教学思想的应用,接着各类知识规律,切实解决其
期刊
民主和谐,关系融洽  在小学家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家长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切不可对学生的想法、意见、建议等视而不见,独断专横。因为家长的独断专横,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热情与主见。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效率自然不如人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主见,创新思维自然无处寻觅。此外,教师要引导家长在家中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想法、意见以及建议等。家长始终如一地尊重学生的想法、意见以及建议等,不仅能够
期刊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效设疑和释疑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有效释疑的设计,使学生能带着疑问进行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教师的提示得到自己迫切想知道的答案,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下面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1课时)”为例,对数学课堂中有效设疑和释疑策略研究加以分析。  片段1:知识回顾  上课伊始,教师课件出示以下两个
期刊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社交以及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中各式各样的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为人们解决了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能否将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带进课堂,提升课堂学习质量呢?我们尝试利用手机中金融、社交等各种应用程序与“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将中职《个人投资理财》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带到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课上研讨、分享、完善任务而达到内化及拓展所学知识,提高
期刊
个案背景  小杰是我班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头脑灵活的男生,由于他父母对他自小管教过于宽松,导致他根本不听父母的话,放纵自己,不但自己不愿学习,还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在班里很不受欢迎。  主诉问題  小杰上课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铃敲响了,其他同学已经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而他还在教室里到处乱跑乱叫,对班长的批评充耳不闻,严重影响课前秩序。上课后,他好像精力过于旺盛,好久不能安定下来。课堂上的小动
期刊
纵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有关内容,其明确指出:学校是落实系统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使学生在道德的熏陶下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我国新课改核心部分的“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其指引着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的时候,要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借助生活化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道德事件、领悟道德,从而树立起良好的道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素材单一,大多采用教师范画方式教学,即幼儿们跟着教师画某个
期刊
区域资源的利用,教学“迫在眉睫”  时代之需求,发展之必要  农村幼儿园教育是众多农村孩子的启蒙教育,为了更好地挖掘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兴趣所在,提高孩子的创造力,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随着时代的更新,农村幼儿园一直在不断进行课改。农村环境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课堂上的教学始终有限,课外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于是学校开始鼓励孩子们走出去。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致力于利用原有的自
期刊
陶行知先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快乐的学习,社会是课程的资源,美术教育应回归生活。本文将从阐述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间接性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找出教师间接性语言指导三步骤,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  从生活出发,合理运用间接性指导语言  在一节美术课《绘画——我》中,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画自己。区别于小班的绘画要求,我们要求幼儿能够画出自己的全身以及一些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