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中的仁者情怀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nu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体现作者仁者情怀的经典之作,然学界并未切实把握到它的精妙细微之处。其中“彻”当释为结束;“广厦”乃国家朝廷的象征;“安得”则暗示了对国家中兴以及英豪志士的呼唤和期待,而这均需要结合着“风雨飘摇”的文化意义和时代背景来加以理解。作者的屋漏难眠与“安史之乱”下的国家动荡局势何其相似,所以他由一己之痛苦联想到千万家之痛苦,进而愤声疾呼国家的再度强大以庇护天下苍生。
  关键词:“彻” “广厦” “风雨飘摇” 仁者
  学界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1)的解读多无异议,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该诗典型体现了作者推己及人的仁者秉性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然在笔者看来,古往今来对该诗的解读大多未切实搔到痒处。
  真正把握该诗思想意蕴和情感内涵的关键处在于“自经丧乱少睡眠”至最后几句。前面一大段交代了自己茅屋在秋天傍晚经历的一次“天灾人祸”:风高吹落茅草又被顽童抱走。而这场意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屋漏难眠。在此情境下,杜甫由一家一己之痛苦联想到千万寒士之家的痛苦,进而发自肺腑地呼唤国家的中兴强大以庇护如己一般的天下寒士。
  一、关键性词意之新解
  先看“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其中“彻”字又是为大家所忽略和误解的重点,一般释为“彻晓”,表示天亮意。如清仇兆鳌云:“彻乃彻晓,即达旦之意。”后世学者几乎相沿成习。然而此说不足成立。其一,诗人一夜未眠并不在于“长夜”,而是由于茅屋漏雨。天亮对于改善诗人一家无法安寝局面的意义不大。其二,“何由”乃“由何”的倒装句式,表示通过某种途径、手段之意。因此,将“彻”训为“彻晓”,则于情理不通。
  《汉语大字典》中“彻”的其中一个义项为:“尽;终了。”且即以杜诗此句为例。那么,诗人热切期盼的看来就是因“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而导致的“沾湿”处境的尽早结束。其中“屋漏”才是根本原因,所以诗人此诗最担忧的不是秋雨连绵,而是茅屋被风雨所毁坏以致不能庇护家人安身。显然,“长夜”只是“沾湿”的修饰成分,表示“沾湿”处境的时间之长和严重程度!如此一来,下文紧接着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热烈呼喊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广厦”,一般释为宽广的大房子。这种字面意思的简单说明,流于肤浅。如果诗人真的希望出现千万间大房子来庇护天下寒士,那岂非痴心妄想般天真和幼稚吗?其实,“广厦”本具有国家和朝廷的象征意义《韩诗外传》卷五有云:“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莽然而知天下者,以其贤左右也。”于是,“广厦”因与天子的天然联系,也就渐渐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栋梁之材”的比拟称谓即自此而来。如《册府元龟·帝王部·任贤》:“夫致千里者,必资乎绝足;构广厦者,必择乎宏材。”唐薛据《怀哉行》亦云:“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杜甫同样也看到了国家这座大厦的构建离不开栋梁之材:“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同时,又因为“广厦”在此作为漏雨茅屋的对立面出现,所以显然具体象征了诗人内心期待中的再度强大、中兴的大唐王朝。这种意义指向在“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中也得到了印证和强调。“安如山”当为“安如泰山”的简称。“安如泰(太)山”出自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一般用来形容个人政治地位或国家政权的坚固与稳定。又如《战国策·秦五》:“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读者不难推知,必然是诗人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使其更加深刻、痛徹地领悟到了国泰才能民安的朴素道理。
  那么,“风雨”一词自然也就不能简单坐实为自然界的秋风秋雨了,而当结合“风雨飘摇”来理解。“风雨飘摇”出自《诗经·豳风·鸱号》:“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如高亨先生所云,此诗中“‘室家’比周国”。后来“风雨飘摇”就成为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代名词。具体到该诗,“风雨”乃特指“安史之乱”带来的内忧外患。
  至此,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广厦”“风雨”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就已有了明显提示。该句不仅概括了诗人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少睡眠的普遍情况,而且也点明了“丧乱”与“少睡眠”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后一句“长夜沾湿”所描述的因潮湿而通宵难眠自然就是此普遍情况之一种;于是,“沾湿”也就与“丧乱”具有了必然的内在联系。不仅表面上指诗人所处的秋雨绵绵屋漏难安的处境,且深层次地象征了国家因为“安史之乱”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以及带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的苦楚。这样一来,“何由彻”三字就不单是诗人对结束“沾湿”窘境之途径和方法的追问,自然也暗含了对如何扭转“丧乱”之政治局势的呼唤。而这种呼唤在后文关于“安得广厦千万间”且“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热切期待中得到了积极的观照与回应!
  我们可以想象,长夜漫漫中诗人身居陋室,面对着雨脚如麻的尴尬处境而束手无策,但诗人作为仁人君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能够推己及人,由一己之痛苦联想到天下千千万万个寒士的痛苦,遂如此充满激情的热切呼唤和期盼着国家的中兴与强大,一如泰山般稳固,只有这样方能抵御各种外忧内患以庇护天下苍生安居乐业。
  二、“安得”一句的多重意蕴
  由上可以大体了解了杜甫该诗的基本情感线索和思想价值,然而其中有些地方仍需我们去深入挖掘和阐释。
  首先,“安得广厦千万间”中“安得”一词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值得注意。“安得”在此表示如何得到,是对于如何实现国家中兴之途径和手段的追问,由上述已知可与前面“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一词结合起来理解。诗人虽未明说,但以“广厦”作为国家、朝廷象征的表达,就已经暗示了他对栋梁之材的期盼心理。因为,“构广厦者,必择乎宏材”(见上)乃古来之共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一节对此表现得极为突出,可参看。饱受离乱之苦的诗人对英豪人才的渴望自然也是如渴思浆。这在他“安史之乱”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集中,比如《北征》(757):“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赞颂陈玄礼的除奸功绩;《洗兵马》(758)有云:“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其中提及的“诸将”“豪俊”有成王李俶、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蜀相》(760)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痛惜之隋;《恨别》(760)则希望李光弼能够乘胜追击尽快平乱:“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戏作花卿歌》(761)则着重刻画花敬定的勇猛:“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杜甫这种关于人才与国家治乱关系的反思一直持续到晚年,比如在夔州时所作的《壮游》《八哀诗》《诸将五首》等诗篇中都有所体现。可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背后同样暗含着诗人对英豪人才的热切呼唤和企盼。自然的,这也就同时回答了“长夜沾湿何由彻”的追问:只有忠烈之英豪才能力挽狂澜重振大唐声威,结束风雨飘摇的局面!
其他文献
摘 要: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及坚信“公民写作”的知识分子,对文学创作秉持着一贯的探索精神,他的新作《修改过程》便是其文体探索新的尝试,这种尝试主要体现在使用嵌套结构、元小说叙事手法及让读者参与写作三方面。对于老年韩少功来说,追求文体和自我写作的拓展,向读者展示了不重复自己和不懈探索的少年精神。  关键词:《修改过程》 叙事 文体 探索  韩少功从来就不拘泥于常规,成名作《西望茅草地》
摘 要:卢镐师从全祖望,浙江鄞县人,生于1723年,卒于1785年,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曾任平阳教谕,对振兴平阳县文风有重要促进作用,爱好搜集古书,喜作诗,擅长书画,有《月船居士诗稿》留世。他还喜游历大江南北,尤爱古迹,每到一处便作诗记其所见所感,其交友多为文人墨客。同时,卢镐也是浙东学派从全祖望到章学诚乃至之后的浙东学系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关键词:卢镐 《月船居士诗稿》 生平著述  一
摘要:《新流月报》是现代文学团体太阳社的文艺刊物之一,于1929年3月在上海创刊,共出版四期。尽管一直以来由于它自身的一些原因而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它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有着它自身的特色,它所刊载的带有革命倾向的文学作品符合特定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认识价值和历史意义。关键词:《新流月报》 特色 意义 缺陷  《新流月报》是现代文学团体太阳社的文艺刊物之一,于1929年3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水浒传》与《石秀》,分析施蛰存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还原石秀被刻意夸大的“变态人格”。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潜意识的角度深入挖掘石秀的精神心理状态,试图还原其潜意识人格,借以引导广大读者换一种视角阅读《石秀》这一作品。  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精神分析法 潜意识  主人公石秀作为小说中的历史题材,最早可见于施耐庵的《水浒传》。施蛰存以《水浒传》中部分故事情节作为蓝
摘 要:刘耀辉的小说《山有扶苏》接续了古典主义的流脉,以记忆和体验为根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山水美、人情美、灵性美的古典家园。同时,区别于其前辈古典主义作家们对外面世界的忧心忡忡,刘耀辉在《山有扶苏》中以一种迥异的信心,使得古典家园面对外面的世界,不再有被冲击的无奈与伤感,相反却充满了明亮的希望。  关键词:《山有扶苏》 古典家园 外面的世界  朱向前在世纪末评曹文轩的《草房子》时,认为“文学的
摘 要: 本文从《阿Q正传》文本“格式”的角度,来感受阿Q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性。《阿Q正传》中“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序”揭示了中国“一切‘谱’上的规则”中的“等级性”规则,阿Q和其他自甘处于这个“等级性”规则中的未庄人“国人魂灵”是一样的。文本中,未庄的众人就如“大起来,和阿Q一样”的小D一样,他们其实都和阿Q有着基本相同的“精神胜利法”——这一病态的“国人魂灵”。文本中也有“和艺术的距离之远
摘 要:《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一部意识流小说。书中通过康普生家庭成员对生活的描述,展现了20世纪初,美国大部分底层民众的生活境况。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千秋,从侧面反映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以及一部分人的自私和癫狂的本质,发人深省。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意识流 男权社会 人物形象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于1929年写就的一部意识流
第一条:大庭广众场所,如电影院、剧场、咖啡厅、茶室,有人大呼小叫,或大喊某人的名字,或猛传某种信息,以引起大家注意为目的者,依其音量超过法定分贝程度,打三大板至十大板。  第二条:火车、汽车、捷运车上,手拿“大哥大”,商谈阔论,讲的全是一些屁事,超过法定音量者,打三大板至二十大板。  第三条:朋友小聚,谈天说地,本来欢乐无穷,却有人独霸市场,阻塞别人发言,只有他前仆后继,说个没完,听者大败,欲揍之
摘 要:作为“70后”新生代导演,宁浩以他独具匠心的叙事风格和巧妙精细的剧情设置,使他的作品独具魅力。在电影的各元素构成之中,叙事是最具有表现力和最富有魅力的因素之一。而起承转合这个最基本的叙事手法,恰恰又是戏剧性和艺术构思的综合体,是最能体现导演叙事风格的叙述技巧。本文就将通过2006年他导演的影片《疯狂的石头》、2009年导演的《疯狂的赛车》,以及2013年导演的《无人区》这几部影片,探讨宁浩
摘 要: 莫言小说“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小说创作的民间性、乡土性与历史特征构成了其小说创作主题的突出民族性因素。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莫言小说创作主题的民族性体现。  关键词:莫言小说 创作主题 民族性因素  卢卡契曾指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对别国来说,往往一方面是外来的,一方面又是土生土长的。”a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称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