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流传一句顺口溜:“有女不嫁郑必高,柴难打,水难挑。”在听闻并传播这顺口溜30年之后,我才弄清楚“郑必高”这仨字的写法。从汉口坐长途汽车,过红安县七里坪镇没几步的路右边,蓝底白字地名牌上标有“郑必高”,离我出生长到17岁的豫南小村西杨家,直线距离,大概也就20来公里。虽然距离很近,步行,一天打个来回都轻而易举,但我们村子并无一人到过郑必高,只听说那个村子有上千人——在大别山腹地,这样体量巨大的村子,无疑日子很难过,从我自己村子的经验,完全可以想象,虽不中亦不远。
敝村西杨家,一直维持着300来口的规模,这个位于不足100平方公里山间盆地中心的“大”村子,在草莱未辟的洪武年间,当然是最得地利。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扩大林地缩减,然后1958年大炼钢铁致命一击,山穷水涸,我祖辈开村左右逢源的优势,至此荡然,一担柴草的时间成本,都要比其他村子多费半个小时的脚程以上。只有敝村的“世仇”、得了行政村名字的隔壁村子三壁湾,可谓难兄难弟。所以在陈店乡,提起三壁村的穷困,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龄的丁壮,做“寡汉条子”(敝乡方言,光棍的意思)的,西杨家、三壁湾各有那么10来条,“有女不嫁”还让郑必高拔了头筹,溢出近乎老死不相往来的省界,可见那儿的柴、水之难,出人想象。等到我能拿起茅镰砍柴拎得了小木桶浇水的时候,“柴难打,水难挑”的滋味如何,简直如影随形,无日或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当都不成。所以至迟在我6岁多,上了小学之后,砍柴就是常事儿。即使家有兄长,不必供应自家灶上,学校的食堂和冬天教室烤火的柴草,仍然得班上的小萝卜头男生来供应。差不多每月至少有一天半天的,我们得持着茅镰上山砍茅草,夏天叫“砍青柴”,得晒嘛,秋冬茅草枯黄,就“砍枯柴”了。或挎着篮子,捡拾松果枯枝。到了上全乡仅有的那所初中,学校的要求高了,饭堂烧的都是“条子”(杂木),我们就必须扛着两头包了铁的冲担,到十几里外观音寨那边削条子去。现在都不敢想象,1米5、6的小个子,怎么挑得了80到100斤的柴禾。有个星期六我没回家,星期天一大早就跟几个同学到“山里头”(观音寨那一带的别称),花了差不多整整一天,傍晚的时候,各自挑了一挑柴回陈店中学。柴禾是教我们初三的徐老师买下的,1分钱1斤,我80多斤柴,徐老师不由分说,给了我整整1元!这可是笔巨款,我一直在心里念叨徐老师的好。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81年的初冬。
我们砍柴的地方主要有3个以“寨”命名的山:土雷寨、龙王寨、观音寨。这3处柴山因为路程的远近而各有分工。土雷寨离家最近,大约2.5公里,所以砍得最彻底,乔木长不出来,不多的灌木还得在寨墙边石头缝中荆棘深处,侥幸躲几年,一旦够得上把握,斧斤一定随之。这是我们“砍青柴”的地方,我小学初中的每个暑假,几乎都消耗在土雷寨。龙王寨大约有5公里,已经在湖北境内,每年秋冬我的多数周日,都要“跨省”龙王寨,砍枯柴。观音寨大约有7.5公里,最冷的冬季,我们往往要到那里砍条子,要是碰上石头窗子国有林场抽林,或者在哪个山窝子深处,发现烧炭工弃掉的麻栗树头,那可是大喜事儿了。树头够粗够火力,火塘,冬天一家生活的中心,就有好几天的保障了。记得有年冬天,吃过年饭(我们那里传统上是年早饭),我到龙王寨去砍过一棵枯死的松树。枯松是不让砍的,平时,必经之路的林场会卡住没收的,大年,他们也休息了。即使今天,有松树的山,也还作为环保林,不给“林权改革”的,看来有渊源。之所以记得那事儿,因为那个大年我们进到山里时,飘雪了,而且是我隔壁三姥(堂叔)用弯刀帮我砍的。我那茅镰,只能砍茅草,所以叫茅镰,削条子还成,砍树的活儿干不了。
总之,砍柴贯穿了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几乎每个家庭,至少要耗费半个壮劳力,维持一家的灶火。要是盖房烧砖瓦,那个动静,海了去。而我的老家,民国时叫柴山保、人民公社后叫陈店公社、分田到户轮回之后叫柴山保——在中国革命史上,还小小留了个名字呢。前身居然叫柴山保!怪讽刺的。1958年那个超英赶美的梦啊!
敝村西杨家,一直维持着300来口的规模,这个位于不足100平方公里山间盆地中心的“大”村子,在草莱未辟的洪武年间,当然是最得地利。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扩大林地缩减,然后1958年大炼钢铁致命一击,山穷水涸,我祖辈开村左右逢源的优势,至此荡然,一担柴草的时间成本,都要比其他村子多费半个小时的脚程以上。只有敝村的“世仇”、得了行政村名字的隔壁村子三壁湾,可谓难兄难弟。所以在陈店乡,提起三壁村的穷困,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龄的丁壮,做“寡汉条子”(敝乡方言,光棍的意思)的,西杨家、三壁湾各有那么10来条,“有女不嫁”还让郑必高拔了头筹,溢出近乎老死不相往来的省界,可见那儿的柴、水之难,出人想象。等到我能拿起茅镰砍柴拎得了小木桶浇水的时候,“柴难打,水难挑”的滋味如何,简直如影随形,无日或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当都不成。所以至迟在我6岁多,上了小学之后,砍柴就是常事儿。即使家有兄长,不必供应自家灶上,学校的食堂和冬天教室烤火的柴草,仍然得班上的小萝卜头男生来供应。差不多每月至少有一天半天的,我们得持着茅镰上山砍茅草,夏天叫“砍青柴”,得晒嘛,秋冬茅草枯黄,就“砍枯柴”了。或挎着篮子,捡拾松果枯枝。到了上全乡仅有的那所初中,学校的要求高了,饭堂烧的都是“条子”(杂木),我们就必须扛着两头包了铁的冲担,到十几里外观音寨那边削条子去。现在都不敢想象,1米5、6的小个子,怎么挑得了80到100斤的柴禾。有个星期六我没回家,星期天一大早就跟几个同学到“山里头”(观音寨那一带的别称),花了差不多整整一天,傍晚的时候,各自挑了一挑柴回陈店中学。柴禾是教我们初三的徐老师买下的,1分钱1斤,我80多斤柴,徐老师不由分说,给了我整整1元!这可是笔巨款,我一直在心里念叨徐老师的好。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81年的初冬。
我们砍柴的地方主要有3个以“寨”命名的山:土雷寨、龙王寨、观音寨。这3处柴山因为路程的远近而各有分工。土雷寨离家最近,大约2.5公里,所以砍得最彻底,乔木长不出来,不多的灌木还得在寨墙边石头缝中荆棘深处,侥幸躲几年,一旦够得上把握,斧斤一定随之。这是我们“砍青柴”的地方,我小学初中的每个暑假,几乎都消耗在土雷寨。龙王寨大约有5公里,已经在湖北境内,每年秋冬我的多数周日,都要“跨省”龙王寨,砍枯柴。观音寨大约有7.5公里,最冷的冬季,我们往往要到那里砍条子,要是碰上石头窗子国有林场抽林,或者在哪个山窝子深处,发现烧炭工弃掉的麻栗树头,那可是大喜事儿了。树头够粗够火力,火塘,冬天一家生活的中心,就有好几天的保障了。记得有年冬天,吃过年饭(我们那里传统上是年早饭),我到龙王寨去砍过一棵枯死的松树。枯松是不让砍的,平时,必经之路的林场会卡住没收的,大年,他们也休息了。即使今天,有松树的山,也还作为环保林,不给“林权改革”的,看来有渊源。之所以记得那事儿,因为那个大年我们进到山里时,飘雪了,而且是我隔壁三姥(堂叔)用弯刀帮我砍的。我那茅镰,只能砍茅草,所以叫茅镰,削条子还成,砍树的活儿干不了。
总之,砍柴贯穿了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几乎每个家庭,至少要耗费半个壮劳力,维持一家的灶火。要是盖房烧砖瓦,那个动静,海了去。而我的老家,民国时叫柴山保、人民公社后叫陈店公社、分田到户轮回之后叫柴山保——在中国革命史上,还小小留了个名字呢。前身居然叫柴山保!怪讽刺的。1958年那个超英赶美的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