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让每个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3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班级和家庭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最基本的落脚点和突破口,优化每个学生的班级、家庭环境,引导班级里的每个学生用个性化的目标引领、激励自己,主动和谐发展。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获得幸福。幸福人生的根本特质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主动和谐地发展。
  
  一、用远大目标引领学生主动发展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愿望,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教育的奥秘在于唤醒和激励。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向真、向善、向美的愿望,不断地呵护,不断地引领,不断地激励,那么,向真、向善、向美的愿望便越来越强烈,最终成为指引自己前进的巨大动力,实现主动和谐发展,实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1.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接手新班伊始,我下发了“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问卷调查表,学生们信手填来,无拘无束,有的写“我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有的写“我想成为一个像居里夫人一样的人”,有的写“我想成为一名钢琴家”,“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我想成为一名企业家”……
  这样的调查,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思考自己人生的远期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某一个角度了解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做好铺垫之后,我又进行了“我希望毕业时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的调查,引导学生从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们共同讨论制定了“班级暨各位同学中期发展目标”——“毕业时的我们”。目标如果没有进入内心,便是一纸空文。目标制定好,我的学生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每月一起温习一到两次,以便让目标慢慢进入内心,从而引领、激励自己前进。
  
  2.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己,我又设计了“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调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长与短。有的学生写“我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还有的写“我是一个粗心的人”,“我是一个数学学得不太好的人”,“我是一个不爱举手发言的人”,“我是一个不太善于和别人相处的人”……
  在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之后,我引导他们制定近期目标,即引导学生思考并填写:
  近期内,
  我最想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__。
  学生自己为自己设定的远期、中期、近期目标一旦进入内心,其力量是巨大的。一学期不到,就有位妈妈告诉我:“女儿懂得孝敬爷爷了。”有位爸爸发来短信:“孩子现在不需家长督促,迅速地完成了各科作业。”有位家长发来邮件:“孩子原来最头疼长跑了。从您的目标教育法中,我受到启发,引导孩子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一开始陪着孩子跑一圈,几天后,增加到两圈,一段时间后又增加到三圈……现在,他能轻松地绕操场跑个六七圈了。”
  目标教育是以人为本、“目中有人”的教育,着眼于人的主动和谐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是制定的目标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制定目标必须以“目标一旦实现,必须获得真正的快乐”为原则。三是远期、中期目标侧重于指明前进的方向,近期目标则侧重于指导如何行动。四是老师及家长只可给学生提供建议,不可替代学生制定发展目标,更不可把目标强加给孩子。否则,学生的自我发展内驱力不会被较好地调动,当然就谈不上主动和谐地发展了。
  
  二、用健康环境推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向着某个方向前进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何处?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受教育者个体自身。社会的力量,我们较难掌控,然而家庭教育力量、学校(班级)教育力量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内驱力,我们却可以很好地把握。人赖以生活的外部环境,对人的作用很大,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和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环境。班主任应该发挥主导和凝聚作用,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优化学生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家庭教育与班级(或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是父母,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正如教育家朱永新所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因此,班主任很有必要对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以发挥家庭教育效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我在工作中采用了几种方法,收效不错。
  
  1.向家长推荐或提供学习资料
  为了使家长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给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我向部分家长推荐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鼓励他们加强学习。主要书目有:魏书生的《家教漫谈》、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孙云晓的《好父母好方法》、《好孩子好习惯》、冯德全的《假期重于学期》等等。
  我还把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复印后发给家长们阅读。
  
  2.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成功,这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同样,一些家长在教育中有很多失败的教训,这同样是难得的教育资源。加之学生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家长遇到的大多是同类教育困惑,所以,在一起交流共同语言特别多,而且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容易接受。为此,我们不定期举行家长教子得失、读书心得交流会。家长们热烈讨论,气氛很好,相互促进,提高得很快。
  
  3.举办多种互动活动
  我们在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经常举行一些互动活动,以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教育效果。
  (1)老师与学生互动
  人们常说“5+2=0”,意思是说在校五天的良好教育与在家两天的负面影响相抵,其教育效果等于零。为此,加强学生的闲暇管理,成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在但不拖沓。双休日可以相对自由地安排时间,但是需要制定作息计划,玩的时候痛快地玩,做作业时高效率地完成,只有效率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供自己自由支配。
  ——快乐但不空虚。电视及游戏固然吸引人,但沉迷其中之后,带给人的便是无尽的空虚感,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充实但不劳累。学生的双休日绝不是在校学习生活的延续。有计划地、高效率地完成各科作业之后,可以预习下一周将要学的课程,可以读一读课外书,可以在艺术特长上有所发展,可以散散步、逛逛公园、参观博物馆,可以打打球、爬爬山,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家长与孩子互动
  对学生双休安排作过指导之后,需要家长给予配合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合理安排双休时间的习惯,必定从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这里有一位家长与学生做的双休计划:
  本月周末家庭计划——女儿的计划,也是我的计划。周六完成作业,周日外出参观游览。第一周,爬紫金山,走新建的人行栈道;第二周参观总统府;第三周到雨花台的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体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第四周,去栖霞山看红叶。
  (3)家长与老师互动
  家长可通过电话、短信或者电子邮件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并向老师提出建议或者希望。老师也可以就学生在校的表现跟家长进行交流,并共同研究教育问题以及共同策划教育行动。班主任还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及时转述给学生,以表达家长的期待,鼓励其更好地发展。
  
  4.定期举行“三方会谈”
  三方指的是学生、家长及老师。三方会谈之前可先进行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双方会谈。双方会谈时,互通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分析孩子的长处与不足,共商帮助其发展的措施。
  三方会谈必须本着平等、友好、宽松的原则。开始时,先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进步给予充分肯定,然后给孩子提一些能接受的且能达到的目标建议。
  三方会谈的独特之处在于:经过“三方”会谈,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明确了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家长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家教水平,明确了怎么与老师合作,如何具体地指导和督促孩子达到目标;老师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帮助孩子,以及如何进一步与家长密切合作。三方会谈,使得三力合一;三力合一,必然能创造教育奇迹!
  
  三、用坚持行动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等。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为此,我们和学生们商量,列出了“学期坚持”、“每月坚持”、“每周坚持”、“每日坚持”,后又在广泛征求家长们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文字推行,效果不错。
  
  1.每天的坚持
  ——人人有岗位,每天负责好自己的岗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服务意识及细心品质等。
  ——课间坚持活动至少两分钟。目的在于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值日班长轮流负责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服务意识、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
  ——坚持戴手表。目的在于培养时间观念。
  ——在家里的每一天必须做家务。目的在于养成劳动习惯及培养感恩之心。
  ——每天坚持把掌声或赞美送给取得成绩或获得进步的同学。目的在于学会赏识他人,开阔自己的胸怀。
  ——每天坚持练字五分钟。目的在于提高写字水平,同时培养意志力。
  ——每天坚持读一点课外书。目的在于拓展视野,激活思维,培养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
  ——每天坚持写几句日记。目的在于学会反思,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培养意志力。
  ——每天晚自习结束前三分钟对照目标手册自查。目的在于养成反思习惯。
  ——每天坚持读“经”(《四书五经》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十分钟。目的在于学会做人,磨练意志力。
  ——每节语文课开始前,值日班长领读“每周一诗”和“每日一句”,随后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目的在于日积月累,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锻炼值日班长的组织能力和胆量。
  
  2.每星期的坚持
  ——周日下午返校调换座位。目的在于保护视力。
  ——每周打一个电话问候父母。目的在于培养感恩之心。
  ——周一下午二十分钟作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写作的兴趣及能力。
  ——周二下午二十分钟小辩论会。目的在于培养思辨能力。
  ——周三、周五中午十分钟“听我说书”。目的在于培养读书的兴趣及能力。
  ——周四下午二十分钟美文欣赏。目的在于培养读写兴趣及能力。
  ——周末和父母一道温习目标。目的在于亲子沟通,并让目标进入孩子及父母内心。
  ——周一中午按值日组大扫除。目的在于培养劳动习惯,同时美化环境。
  
  3.每月的坚持
  ——温习学期目标。目的在于让目标深入内心。
  ——对照学期目标,看自己进步了多少。目的在于正确自我评价。
  ——每月至少发一篇习作到班级网站。目的在于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及毅力的培养。
  ——每个月出一期班刊。目的在于培养习作的兴趣及能力。
  
  4.每学期的坚持
  ——修订并学习毕业时期目标。目的在于完善目标,强化目标。
  ——学期初制定学期目标。目的在于明确学期目标,让学期目标引领、激励自己。
  ——学期末对照目标自查。目的在于学会反思和小结。
  每一个“坚持”的背后,都隐含着某个教育目的,没有良好教育目的的“坚持”,以及没有多少教育效果的“坚持”,不值得坚持。
  
其他文献
教育源自生活,生活蕴涵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脱离学生生活,缺乏和其他学科联系的问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只有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才能很好体现美术的人文价值,发挥审美、创美功能,激发美术学科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