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为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代表颁奖。陈定昌同志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的名字很少为外界知晓,但他的事业却影响着世界军事格局。他是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国家战略防御技术体系的倡导者、体系建设的引领者和三代防空装备的拓新者和实践者。他是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当之无愧的祖国空天防御事业跨代发展的“领头雁”,为信息化条件下新质装备研制形成制衡强敌的战略威慑能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020年9月7日,陈定昌院士离开了我们。他一生胸怀家国、勇于创新、甘为人梯,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值得我们缅怀学习。
“长大一定要让国人不再受欺负”
1937年1月,陈定昌出生在上海,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的陈定昌立志报国,“长大了一定要投身国防,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1957年,胸怀“科技强国”的心愿和夙求,陈定昌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苦学本领。
通过做毕业课题设计,陈定昌琢磨出一个道理:搞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无捷径可走,用理论指导实践很重要;有时逆向思维能开阔思路,同时也是达到目标的捷径。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开始了他逐梦航天的传奇导弹人生。
解决打U-2高空侦察机干扰难题
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多次使用U-2 高空侦察机深入大陆腹地,中国空军决定采取措施给予痛击。
在组长黄培康的安排下,陈定昌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设计制作为打U-2 高空侦察机做实验需要用到的中频信号模拟器的任务。这台设备在为打U-2 高空侦察机所进行的干扰和抗干扰模拟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U-2高空侦察机上安装了更加新型的电子干扰设备,致使我空军在对U-2高空侦察机的作战中多次失利。为此,二分院二部成立抗干扰组,开始了“一场比智慧比速度的电子对抗战”。
陈定昌提出要针對抗干扰开展系统研究,努力做到“先发制人”。
1965年,“1213地空导弹抗干扰规划”制订完成,规划中的二十几个抗干扰电路都成为我们国家抗干扰的典型电路。其中,陈定昌负责抗转播式干扰类,一年后任务完成了,命名为“41号电路”。这个电路后来装备了中国多数防空导弹部队。
在国防科技工作者和导弹部队的共同努力下,1968年起,国民党空军派U-2高空侦察机进入大陆纵深活动被迫停止,这场蓝天上的较量以我方胜利告终。
搞科学就是要创新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最终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出了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
事关重大,钱学森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二十多岁的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为了项目早日能够实验,陈定昌一天跑五六家单位,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这项工作使陈定昌深深感到: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在当时条件下,尽管研制工作困难重重,“激光雷达项目”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项目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突破了“四个科学原理”的限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
1996年陈定昌担任首席科学家后,他牵头深化了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新的目标。他一方面深入一线,带领团队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的办法,梳理清楚关键技术,通过试验,不断缩短与目标的差距;一方面竭力争取各方的支持,甚至签下“军令状”。
在科技创新中,陈定昌历来要求精益求精。一次试验进行得很成功,误差在范围之内,试验分析结果一出来,现场顿时沸腾起来。事后陈定昌意味深长地指出,虽然这次试验的控制精度达到了要求,但却是在相对理想的试验条件下开展的,若想真正达到实战要求,理想情况下误差应该控制到更高的厘米级。他指明在某个算法上还可以继续改进。后来,团队进行了优化设计,果然控制精度实现了厘米级误差,为后续武器全要素参与飞行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十年来,在科技创新上,陈定昌始终倡导和不遗余力地实践全国一盘棋,联合全国优势力量集成攻关,用最高水平、最快效率为国防事业和军事斗争准备汇集国家力量,让中国特色举国之力的制度优势,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也让他所从事的空天防御事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擅长搞战略的科学家
所谓战略,是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陈定昌就是一个致力于前瞻性地策划、布局、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
熟悉陈定昌的人,对他的印象集中在几点上:其一是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发展,捕捉新信息速度之快,对趋势之敏感,令人敬服。其二是擅长对信息进行真伪和优劣的鉴别,对事物判断准确,善于抓住重点。其三是擅长超前思维,物理概念强,善于做顶层策划。
“二十年前走得不对,二十年后就没有结果。”陈定昌的前瞻性思想在他这句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984 年,陈定昌出任二院二部主任,他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更强了。在研制第二代防空导弹的同时,以陈定昌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开始前瞻性地提出第三代防空导弹的设想。该设想得到了包括任新民、梁思礼、陈怀瑾等老总的大力支持,老总们还建议该型号要由二院来搞。这个决定成为二院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第三代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具有自主研制同一水平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导弹研制、试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第三代研制的同时,陈定昌又将眼光瞄向了第四代。对他来说,小步慢跑是不够的,要大踏步地上台阶。他提出的空域和体系思想一直沿用至今。他经常与同事谈论航天器发展,当年他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已被现实验证是富有先见之明的。 遥想当年,二院人还很感慨,多个支撑祖国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都是那时规划出来的。
陈定昌总是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由大向强的关键时刻,面临的威胁和军事斗争日益严峻,空天防御事业的发展形势紧迫。因此,要组织专门的力量来抓战略,战略是管20年、30年的事情,不能只是顾着完成眼前的事情,要有前瞻性。
这些年里,从陈定昌任组长的第一届原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业组,一共走出了六名院士,而作为组长,陈定昌肩负重任、不辱使命,他与精确制导专业组其他专家,成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为航天事业培养栋梁之才
“人总是要老的,老了以后,为使我们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要做好传承。重点是培养领军人才,而不只是干一些具体工作、出些成绩。”陈定昌曾经谈到。
航天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技术集成和大量的人才,十年“文革”让人才断档状况十分严重,而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人才培养,急之又急”,陈定昌决心推优秀人才战略。他建议把现有的已具备研究员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向研究员位置,放在领军的重要岗位,并把培养人才贯穿科研生产的全过程,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
对年轻人的成长,陈定昌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担任二院院长期间,他牵头组织谋划了“双导师制”,对特殊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骨干采取由专业技术导师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行政领导共同负责、一对一培养的办法。
“要给年轻人搭台子、压担子、架梯子”,他建议优秀青年设计师要破格选拔,像“小高工”的选拔在航天系统就属首创。初出茅庐、破格提拔的第一批年轻研究员,后来成为二院各领域、各专业的掌门人。
在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遴选中,陈定昌担任航天系统院士选拔审核组组长。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日工作到深夜,导致自己患上了突发性耳聋。被迫住进医院后,仍坚持带病完成这项推荐工作。
陈定昌总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在向上级用户汇报时,对于有亮点的、质量好的报告,他总是让年轻人进行汇报。在评上院士之前,陈定昌在一些重大项目中,为了提拔年轻人,把自己首席、总师的位置让给年轻人承担。
“将来我们干事情,靠的就是人才,不是几个人才,十几个人才,少数的几个领军人才,而是要有一大批人才,形成一个个批次和一个个梯队”,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定昌的优秀人才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航天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上的,在给科研队伍建设注入一池活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堪当重任的科学家、科技专家,其中包括23名国家重点型号总师、副总师,以及一大批技术骨干,牵引和带动了30余家单位相关专业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现代化武器装备建设。
心怀祖国、对党忠诚的掌舵人
何为掌舵人?掌舵人就是要能够把握方向,站在全局,权衡利弊,有大家风范和大将风度。不仅站在本单位、本系统考虑自身的发展,更要站在国家的层面,谋划大战略、大规划。
有人不解:陈定昌为什么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答案是,这些都源于他站的层次高,做到了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科学家要有胆量,而无畏源于无私。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搞出新装备,为国家几十年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
陈定昌总能站在国家的层面,站在战略的层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大视角,脚踏实地为国家的安全谋划,所以他才能用一种超前的眼光、透视的眼光,产生出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认知。
责任,在航天事业发展中是一个神圣的词汇,为了这个词汇,多少航天人无怨无悔地奋斗了一辈子。
几乎每次大型试验,陈定昌都会亲力亲为到现场去指导工作,而每次试验后,陈定昌常常会因为工作劳累而大病一场。每次开展飞行试验前,陈定昌都会带着团队开展一项颇有仪式感的活动——围绕着即将上天的型号产品转三圈,一是带着大家再想想产品还有没有问题和隐患,二是为这个寄托着大家心血汗水的“孩子”出征壮行。年轻时,陈定昌会迈着矫健的步伐健步如飞地转,晚年腿脚不灵活了,陈定昌依旧会拄着拐杖慢慢围着产品转。
是什么支撑着他为祖国的空天防御事业披肝沥胆、奉献一生?是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是对党的无比赤诚,是一生不变的航天梦,是航天强国的梦想。
弥留之际,陈定昌叮嘱家属:生病期间他的党费要按时交齐,所有丧葬事宜一切从简,费用自理,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
陈定昌,我国国防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卻永远是中国科技银河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他的名字很少为外界知晓,但他的事业却影响着世界军事格局。他是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国家战略防御技术体系的倡导者、体系建设的引领者和三代防空装备的拓新者和实践者。他是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当之无愧的祖国空天防御事业跨代发展的“领头雁”,为信息化条件下新质装备研制形成制衡强敌的战略威慑能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020年9月7日,陈定昌院士离开了我们。他一生胸怀家国、勇于创新、甘为人梯,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值得我们缅怀学习。
“长大一定要让国人不再受欺负”
1937年1月,陈定昌出生在上海,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的陈定昌立志报国,“长大了一定要投身国防,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1957年,胸怀“科技强国”的心愿和夙求,陈定昌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苦学本领。
通过做毕业课题设计,陈定昌琢磨出一个道理:搞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无捷径可走,用理论指导实践很重要;有时逆向思维能开阔思路,同时也是达到目标的捷径。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开始了他逐梦航天的传奇导弹人生。
解决打U-2高空侦察机干扰难题
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多次使用U-2 高空侦察机深入大陆腹地,中国空军决定采取措施给予痛击。
在组长黄培康的安排下,陈定昌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设计制作为打U-2 高空侦察机做实验需要用到的中频信号模拟器的任务。这台设备在为打U-2 高空侦察机所进行的干扰和抗干扰模拟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U-2高空侦察机上安装了更加新型的电子干扰设备,致使我空军在对U-2高空侦察机的作战中多次失利。为此,二分院二部成立抗干扰组,开始了“一场比智慧比速度的电子对抗战”。
陈定昌提出要针對抗干扰开展系统研究,努力做到“先发制人”。
1965年,“1213地空导弹抗干扰规划”制订完成,规划中的二十几个抗干扰电路都成为我们国家抗干扰的典型电路。其中,陈定昌负责抗转播式干扰类,一年后任务完成了,命名为“41号电路”。这个电路后来装备了中国多数防空导弹部队。
在国防科技工作者和导弹部队的共同努力下,1968年起,国民党空军派U-2高空侦察机进入大陆纵深活动被迫停止,这场蓝天上的较量以我方胜利告终。
搞科学就是要创新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最终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出了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
事关重大,钱学森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二十多岁的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为了项目早日能够实验,陈定昌一天跑五六家单位,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这项工作使陈定昌深深感到: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在当时条件下,尽管研制工作困难重重,“激光雷达项目”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项目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突破了“四个科学原理”的限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
1996年陈定昌担任首席科学家后,他牵头深化了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新的目标。他一方面深入一线,带领团队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的办法,梳理清楚关键技术,通过试验,不断缩短与目标的差距;一方面竭力争取各方的支持,甚至签下“军令状”。
在科技创新中,陈定昌历来要求精益求精。一次试验进行得很成功,误差在范围之内,试验分析结果一出来,现场顿时沸腾起来。事后陈定昌意味深长地指出,虽然这次试验的控制精度达到了要求,但却是在相对理想的试验条件下开展的,若想真正达到实战要求,理想情况下误差应该控制到更高的厘米级。他指明在某个算法上还可以继续改进。后来,团队进行了优化设计,果然控制精度实现了厘米级误差,为后续武器全要素参与飞行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十年来,在科技创新上,陈定昌始终倡导和不遗余力地实践全国一盘棋,联合全国优势力量集成攻关,用最高水平、最快效率为国防事业和军事斗争准备汇集国家力量,让中国特色举国之力的制度优势,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也让他所从事的空天防御事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擅长搞战略的科学家
所谓战略,是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陈定昌就是一个致力于前瞻性地策划、布局、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
熟悉陈定昌的人,对他的印象集中在几点上:其一是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发展,捕捉新信息速度之快,对趋势之敏感,令人敬服。其二是擅长对信息进行真伪和优劣的鉴别,对事物判断准确,善于抓住重点。其三是擅长超前思维,物理概念强,善于做顶层策划。
“二十年前走得不对,二十年后就没有结果。”陈定昌的前瞻性思想在他这句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984 年,陈定昌出任二院二部主任,他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更强了。在研制第二代防空导弹的同时,以陈定昌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开始前瞻性地提出第三代防空导弹的设想。该设想得到了包括任新民、梁思礼、陈怀瑾等老总的大力支持,老总们还建议该型号要由二院来搞。这个决定成为二院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第三代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具有自主研制同一水平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导弹研制、试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第三代研制的同时,陈定昌又将眼光瞄向了第四代。对他来说,小步慢跑是不够的,要大踏步地上台阶。他提出的空域和体系思想一直沿用至今。他经常与同事谈论航天器发展,当年他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已被现实验证是富有先见之明的。 遥想当年,二院人还很感慨,多个支撑祖国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都是那时规划出来的。
陈定昌总是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由大向强的关键时刻,面临的威胁和军事斗争日益严峻,空天防御事业的发展形势紧迫。因此,要组织专门的力量来抓战略,战略是管20年、30年的事情,不能只是顾着完成眼前的事情,要有前瞻性。
这些年里,从陈定昌任组长的第一届原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业组,一共走出了六名院士,而作为组长,陈定昌肩负重任、不辱使命,他与精确制导专业组其他专家,成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为航天事业培养栋梁之才
“人总是要老的,老了以后,为使我们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要做好传承。重点是培养领军人才,而不只是干一些具体工作、出些成绩。”陈定昌曾经谈到。
航天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技术集成和大量的人才,十年“文革”让人才断档状况十分严重,而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人才培养,急之又急”,陈定昌决心推优秀人才战略。他建议把现有的已具备研究员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向研究员位置,放在领军的重要岗位,并把培养人才贯穿科研生产的全过程,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
对年轻人的成长,陈定昌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担任二院院长期间,他牵头组织谋划了“双导师制”,对特殊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骨干采取由专业技术导师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行政领导共同负责、一对一培养的办法。
“要给年轻人搭台子、压担子、架梯子”,他建议优秀青年设计师要破格选拔,像“小高工”的选拔在航天系统就属首创。初出茅庐、破格提拔的第一批年轻研究员,后来成为二院各领域、各专业的掌门人。
在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遴选中,陈定昌担任航天系统院士选拔审核组组长。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日工作到深夜,导致自己患上了突发性耳聋。被迫住进医院后,仍坚持带病完成这项推荐工作。
陈定昌总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在向上级用户汇报时,对于有亮点的、质量好的报告,他总是让年轻人进行汇报。在评上院士之前,陈定昌在一些重大项目中,为了提拔年轻人,把自己首席、总师的位置让给年轻人承担。
“将来我们干事情,靠的就是人才,不是几个人才,十几个人才,少数的几个领军人才,而是要有一大批人才,形成一个个批次和一个个梯队”,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定昌的优秀人才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航天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上的,在给科研队伍建设注入一池活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堪当重任的科学家、科技专家,其中包括23名国家重点型号总师、副总师,以及一大批技术骨干,牵引和带动了30余家单位相关专业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现代化武器装备建设。
心怀祖国、对党忠诚的掌舵人
何为掌舵人?掌舵人就是要能够把握方向,站在全局,权衡利弊,有大家风范和大将风度。不仅站在本单位、本系统考虑自身的发展,更要站在国家的层面,谋划大战略、大规划。
有人不解:陈定昌为什么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答案是,这些都源于他站的层次高,做到了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科学家要有胆量,而无畏源于无私。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搞出新装备,为国家几十年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
陈定昌总能站在国家的层面,站在战略的层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大视角,脚踏实地为国家的安全谋划,所以他才能用一种超前的眼光、透视的眼光,产生出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认知。
责任,在航天事业发展中是一个神圣的词汇,为了这个词汇,多少航天人无怨无悔地奋斗了一辈子。
几乎每次大型试验,陈定昌都会亲力亲为到现场去指导工作,而每次试验后,陈定昌常常会因为工作劳累而大病一场。每次开展飞行试验前,陈定昌都会带着团队开展一项颇有仪式感的活动——围绕着即将上天的型号产品转三圈,一是带着大家再想想产品还有没有问题和隐患,二是为这个寄托着大家心血汗水的“孩子”出征壮行。年轻时,陈定昌会迈着矫健的步伐健步如飞地转,晚年腿脚不灵活了,陈定昌依旧会拄着拐杖慢慢围着产品转。
是什么支撑着他为祖国的空天防御事业披肝沥胆、奉献一生?是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是对党的无比赤诚,是一生不变的航天梦,是航天强国的梦想。
弥留之际,陈定昌叮嘱家属:生病期间他的党费要按时交齐,所有丧葬事宜一切从简,费用自理,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
陈定昌,我国国防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卻永远是中国科技银河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