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死亡之山”之谜(上)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nj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乌拉尔山脉地区曾经发生过一起集体死亡事件。一支滑雪登山队在登山途中一夜之间全部死亡。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他们的帐篷被从内部割开,队员都只穿着睡觉时的衣服暴露在帐篷外,并且离帐篷有相当一段距离,有些队员还被发现穿着不属于自己的衣服,有几名队员身上有据称“人力不能造成”的伤口,死因十分离奇。这起事件在发生后几个月即停止调查,并被封入绝密档案,甚至有人称这是一起外星人袭击事件。虽然相关档案最近陆续解密,但由于一些关键性证据和文件的缺失,使得它至今仍是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失 踪


  1959年1月27日,一支滑雪登山队集结在乌拉尔山区,准备开始他们的冬季滑雪计划。这支队伍来自苏联乌拉尔工业学院,全部由该校在校生和毕业生组成,队长是23岁的伊格·迪亚特洛夫,他的队员有9人,包括他自己在内是8男2女,其中年纪最大的是37岁的亚历山大·佐洛塔约夫,最小的是21岁的柳德米拉·杜比尼娜和尤里·多洛申科。他们大多数都是有丰富经验的滑雪者。
  队伍的目的地是乌拉尔北部的奥托腾山。行至距离目标大约80公里的维寨时,队伍再次停下来做最后的休整,因为接下来的半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他们只能靠这次的補给来维持生存。
  这天夜里,队员尤丁忽然发起了高烧。为了不耽误大家的行程,他决定独自留下折返,让队友们继续按照既定计划前行。尤丁笑眯眯地与每一个队友拥抱告别,合影留念。队长迪亚特洛夫最后与尤丁告别,他告诉尤丁:“我们会按计划行事,在2月12日左右返回维寨,但是并不排除会比这个时间稍晚几天。等我们回到这里,会立即联系你。”
  与尤丁告别后,9人队伍全副武装,朝着奥托腾山进发。
  短暂又漫长的两周终于过去,登山队预定返回的2月12日到了。尤丁没有收到任何来自队友的消息,因为队长曾经说过可能会晚几天返回,这也是计划中早就预计到的事情,尤丁没有多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过了一周,尤丁还是没有收到任何消息,这已经与计划相去甚远,他终于按捺不住,向学校询问。一问之下才知道,登山队与学校和亲属失去了联系,已经有多个队友的亲属向学校询问这件事了,而学校也终于意识到不妥,在多方催促下开始调查寻找登山队的踪迹。

死 亡


  乌拉尔工业学院组织了一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搜救队前往山区搜寻滑雪队的下落,稍迟,政府也出动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参与搜寻。
  前几天的搜寻一无所获。直到2月26日,从搜救队那里终于传来了消息,在Kholat Syakhl山的山腰处,发现了登山队的营帐。搜救队找到帐篷时,帐篷呈半废弃垮塌状,已经被积雪覆盖,到处都是被锋利的器具割出的大大小小的口子,里面空无一人。
  Kholat Syakhl山在当地土著曼西人的语言里,是“死亡之山”的意思,也被称为“不归山”。此时所有人的心情都坠入了低谷,这是个不祥的预兆。并且,搜救队在帐篷里还找到了明显是属于登山队的食物和补给,以及大量的队员随身物品和衣服装备。从这种种迹象来看,队员们即使全部离开,按他们身上的装备而言,在这种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里,根本不可能走远,并且从常理推断,他们也无法生存。
  大家在绝望中怀着希望,仍在尽力搜寻。经过仔细查找,搜救队在废弃帐篷附近的积雪中找到了一些已被大雪覆盖的极浅的脚印。搜救队顺着脚印,在距离帐篷大约1500米、已经快接近树林边缘的地方,发现了一棵高大的松树,松树低矮的树枝几乎全被折断,最高的一个断折处在距离地面大约5米的高度。搜救队在树下找到了被积雪半掩盖的2具遗体,后经证实正是登山队队员,24岁的乔治·克里沃尼申科和21岁的尤里·多洛申科。这2名队员遗体都仅仅只穿着睡觉时所穿的内衣,赤脚没有穿鞋。附近还有燃烧篝火的痕迹,相信是队员们用松树上折下的树枝点燃取暖。
  随后,在这棵大松树与帐篷之间,又有3具遗体被发现,距离篝火大约300米处,队长伊格·迪亚特洛夫静静躺在雪地里,手上还紧握着一根树枝。再往帐篷方向180米,是23岁的鲁斯特姆·斯洛伯丁,再往前,是22岁的姑娘齐娜科拉·科莫戈洛娃,这两具遗体都明显呈现出挣扎着向帐篷方向爬行的姿态。这3名队员与稍早些被发现的2名队员一样,身上只穿着内衣,没有穿鞋。
  经检查,这5名队员除了斯洛伯丁颅骨骨折外,身上都没有明显外伤,法医判断颅骨骨折并非致命伤,而这5人均是被活活冻死的。然而还有4名队员依然下落不明,就好像在雪地里凭空消失了一样。
  两个月之后的5月4日,搜救队传来消息,4名队员的遗体在大松树往树林方向大约75米处的一个深沟里被发现,他们都被埋在4米深的雪下,分别是37岁的亚历山大·佐洛塔约夫、25岁的亚历山大·科勒瓦托夫、24岁的尼古拉斯·希波克斯·布里格诺,以及21岁的姑娘柳德米拉·杜比尼娜。
  这些遗体看起来似乎比之前发现的5具遗体呈现出的样子稍好,至少他们身上穿有一些保暖的衣物,但是后来发现,他们身上裹着的衣物并非属于他们本人,佐洛塔约夫身上的外套和帽子属于杜比尼娜,而杜比尼娜脚上裹着从克里沃尼申科的羊毛裤上撕下的一部分。接下来的发现让人更加意外。除了科勒瓦托夫有轻微外伤、死因仍是低温症之外,其余3名队员是因严重致命外伤离世。希波克斯·布里格诺勒颅骨几乎粉碎,杜比尼娜和佐洛塔约夫两侧肋骨几乎全部断裂,而前者还失去了她的舌头和眼珠。
  这种惨烈的死状令人们大感震惊,而所有队员都只穿着极少量衣物就离开帐篷的奇怪行为更是令人感到迷惑。这起集体离奇死亡事件迅速传开,并随即展开了深入详细地调查。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1986年,喀麦隆的尼欧斯湖地区发生了特大惨剧,最终统计出的死亡人数竟有1800多人。令人奇怪的是,有不少村庄里的人畜被斩尽杀绝,却不见任何惊慌的迹象。人们要么是在睡梦中死去,要么是直接倒地。很显然,这些受害的人畜都是因窒息而丢命的。  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杀手已不见踪迹,却留下了大量线索。目击者说,事发时他们见到有白雾在飘,但那白雾不往空中跑,却大多落向地面。还有人说,听见一声巨响后,他跑到了屋
炎炎夏日,踢完一场球赛,每个队员都汗如雨下。如果这个时候,能得到大树的荫凉,那一定是件美事。不过,你知道吗,我们之所以能在大树下享受荫凉,也是因为大树在出汗降温呢。  每时每刻都在出汗  我们都知道,人体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一旦温度上升,大脑就会发出赶紧出汗的指令,这时所有汗腺就开始工作,汗水就从毛孔里冒了出来。大树出汗,通常是从叶片的气孔里冒出来的,不过,大树出汗可不是为了降低体温,而是为了运
你是否曾在开会或者听讲座时常常感到昏昏欲睡?其实这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惹的祸,它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无处不在,室内也不例外。由于人类会呼出二氧化碳,我們所处封闭空间内这种气体的浓度往往比室外要高得多。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專门委员会估计,如果我们不努力减少排放,到210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达到1000ppm—换句话说,室外会变得像办公室里一样闷,室内浓度则会达到不宜居住的水平。
夜深人静,当迪翁·麦克格雷戈睡着后,他会说梦话,话语中清楚地描述了很多事物,他的室友用录音带将他的梦中故事记录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他的梦话会给我们讲述什么奇怪的故事。  “当那条鳄鱼从埃德温娜的腿边突然冒出来的时候,你知道埃德温娜没有哭吗?她甚至没有被吓得大喊大叫,她反而被鳄鱼迷住了,细细观察鳄鱼。可是她的妈妈昏了过去,她的爸爸也吓昏过去了,周围一半的服务员也昏倒了。埃德温娜就站在那里,看着鳄鱼啃咬
在古典诗歌当中,“故人”是一个美妙的词。这个词的意思很宽泛,既可以指老友,又可以指情人——尤其是与“新人”这个词对举时,故人往往特指老情人。  历来关于“故人”的好诗,真是多如牛毛。唐人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赫者:“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诗里的第二联,可以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了。  我曾与一些初学写
【德】《 明镜》5月2日  对德国人而言,夏季度假是神圣的,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德国人也从未放弃度假。而今年可能要取消度假,或者至少以荒谬的方式受到限制。欧盟已经关闭了大门,欧盟内部和外部的边界大规模关闭。德国外交部3月17日发布的全球旅行警告暂时生效至6月14日。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的13%、希腊经济的30%都依赖于旅游业,这些国家过去都是德国人钟爱的旅行地,而现在的海滩却空空荡
这些说法有什么道理吗?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有没有其他的化学物质,会对我们的皮肤产生类似的效果?  答案是肯定的。  橙色的皮肤  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某人在吃了大量的胡萝卜后,皮肤会变成橙色或黄色。因为胡萝卜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胡萝卜素”的生物化学物质(或者色素)。  纯胡萝卜素的颜色是深橙色的,它溶于油而不溶于水。如果它被人体内的脂肪储存起来,就有可能把人的皮肤变成橙色或黄色。  如果你想通过吃
2020年12月下旬,鹭江南约大街早上的招工场面。年底订单减少,招工的人和应聘的人都比平日少了2020年12月下旬,入夜后的康乐鹭江  广州的城中村改造影响巨大。不只是城中村的原居民或者依托城中村做买卖的人,哪怕是市中心的光鲜白领也有数以万计栖居在城中村的廉价出租屋中。城市更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前,广州首个旧城改造项目风风火火地改出了“猎德村模式”,此后又出现了杨箕村
这些超自然术语是怎么诞生的?那些创造了它们的主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位于美国东南沿海的大西洋中,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神秘地点之一。1945年命运多舛的美国第19飞行中队在训练时离开美国的佛罗里达后,突然消失在这片三角形神秘水域内,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百慕大三角”这个词本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美国作家文森特·加迪斯一篇杂志文章中首次将
“唉!”听见有人叹气,你或许会摇摇头走开,甚至数落着:没事叹什么气?自古以来,人们都不喜欢唉声叹气,认为这是悲观厌世的表现,是负能量的一种体现。其实,叹气对身体大有好处。  早在几年前,日本的心理学家就已经观察出,一个人在工作或学习疲劳的时候,长吁短叹几次,不仅疲惫感马上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人还会变得安定舒畅。即使在满心愁闷时,叹几口气后,胸中的郁闷也会随之化解。而且,若是婴儿叹气,更是有利于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