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点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0198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难教,教过语文的老师或许都有这个同感,教好语文是要经过努力探索的。语文是基础工具课,语文学不好,其它功课也难学好。特别是在这科学的时代,改革的年代,语文更重要。我认为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以这个为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
  一.开辟第二课堂,扩大知识面
  知识好比海洋,而课堂上一点东西就是大海里的几滴水,要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宽广的思路,就要开辟第二课堂,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大好的春色,激起大家珍惜美好的春光。我们学习了《春》以后,准备模仿写。而时值秋天,秋天来了,秋高气爽,江边的秋天也该是另一番景致吧。我带着学生沿江寻觅秋的踪迹。同学们一路欢呼雀跃,兴致勃勃,议论开了。朱先生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而秋天像什么呢?草木枯黄,花草凋零。难道真的像古人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那么凄凉衰败吗?不,路边草丛到处是黄灿灿的野菊花;远处满目仍是郁郁葱葱的松柏;丛林中,隐隐传来劳动的号子,地里农民正在收获,工人正在生产。“那么秋天就像一个棕发的女子在沉思默想,”有人说。她在思索着什么呢?她在想:在秋天羡慕大家的收获,不如在春天里播种,夏天里耕耘。不要妒嫉别人的成就,要珍惜生命的春天,秋天是属于勤奋的人的,是属于强者的。秋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迪,同学们用五彩的笔,描绘了秋天的画。小原同学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是的,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但你可知道春花秋实?秋天是丰收,秋天是欢乐,秋天是富强。”同学们细心地观察,有话写,写得好。我将汇集好的作文,出了作文专栏《秋天的歌》。此外我们还去过双华水库,游过君山,还饱览了岳阳楼的风采。同学们用热情洋溢的笔,赞美了祖国秀丽的河山,文明的历史,智慧的人民,光荣的传统,珍贵的物产,宝贵的资源,壮丽的前景,这种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变为学习的动力。
  二.多形式、多角度的练习
  单调的学习,会禁锢同学们的思想。我以为读死书,死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大敌。练习有很多种,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类练习,要重视说的练习,以听带读,以读带写,读写结合。
  1、说的练习。
  说话的种类诸如:闲谈、对话、答问、介绍、讲演、讨论等等,不胜枚举。在初一阶段,我注重了复述的训练。课文如果是故事性强的,生动形象的,段落几乎都要学生复述。如《老山界》有一段描写红军战士在“之”字形路上夜行军和露宿非常真切入微。我要学生复述,再让大家讨论。开始大家有背诵的通病,我在讲析中就注意让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结构层次、重点词句,又让学生复述。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复述基本能做到省略次要,又不丢失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把一件事表达得更完整、生动,我们召开了“故事会”。故事中大智大勇的英雄,除暴安良的侠客,勤劳善良的人民,这些无不是极好的教育。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如连词造句,口头作文。学了《谈骨气》以后,仿造课文“谈勤奋”、“谈友谊”、“谈理想”。而演讲更具鼓动性,更需口头表达得好。我们也分别举行过。在演讲会上有的学生慷慨陈词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决心。而有的平时成绩好,在大众场合却出不得众,面红耳赤勉强说了几句。但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心培养这种能力,还要求开第二次,第三次演讲会。
  2、以听带读
  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听”的训练,首先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想听、爱听。我把磁带放给学生听。如《天上的街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皇帝的新装》。朗读时感情饱满,声音宏亮,抑扬顿挫,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起感情的共鸣,我适当地讲些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的知识,并让学生模仿读,学生爱听,很长的文章也不觉得长。我还搞了作文欣赏,我读,学生听,或学生读,学生听,听后讨论文章的语言、结构,从中得到提高。
  3、读写结合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扩大阅读。略读能迅速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我要学生订《小溪流》、《儿童文学》、《作文通迅》等杂志,放假时系统地看一看《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名著,增加文化修养。读得多了,词汇丰富了,运用自如了。学生还坚持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学生自己办黑板报,手抄报,内容丰富多彩,相声、诗歌、散文,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基础。
  总之,不仅要做到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生活,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侯素秋,教师,现居湖南岳阳。
其他文献
美國著名的教育学者费洛登伯格对精疲力竭所下的定义是:所谓的“精疲力竭”就是一种极度的疲乏,极度无能不安,在这不安中,一个开始抱有很高成就目标的人会沦落成一种衰竭、忧虑、挫折、愤怒和玩世不恭的状态。我觉得他这样一种描述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师的状态是相类似的。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性差,工作量大,教师长期固定在某一岗位,重复着某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着少量的社会交往活动,视野、心胸以
语文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背诵了多少课文,解答了多少习题,懂得了多少规则,更重要的是知识和规范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系统的把握,对教育的意义和学生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富有教育机智,这样,才能构建理想课堂。    一、知识理解中的智慧启迪    理想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生活化”,其实也不玄妙,就是要通过“情”与“境”的设计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
2009年12月19、20两天,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有幸走进了教育界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堂,聆听了他们执教的公开课。他们善于选准切入口,巧妙提问的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为沉闷的课堂打开了缺口,还给课堂添加了无限的活力;不仅彰显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给与会的教师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巴尔扎克说: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懂得、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其实,先算一笔简单的账,你自然会明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重要。以一学期二十周来计算,除去作文课和考试,一学期不到六十节语文阅读课。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此外还有专题、诵读欣赏、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等。很明显,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时间有限,若是课堂教学低效,又怎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惟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张志公先生说过:“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最好是合适的点拨。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认为,点拨主要有适时点拨、适量点拨、适度点拨。   一.适时点拨   学习之前,合适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为学》前,我是这样进行点拨的: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过困难,有了困难不怕,只要
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实践性知识作保障。而实践智慧是缄默的,它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经历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的反思并积累经验,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前反思——走进文本,探究学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生活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减弱,对大多数独生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有厌学心理的孩子逐渐增多。读书自古以来都与刻苦勤奋紧密相连。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孩子是严峻的考验,于是有很多人就以消极态度对待学习。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厌学现象的心理因素,必须先明白厌学现象的本质。它是学习的态度而
南京师范大学赵凯教授指出:“讲求有效教学,才是我们老师的使命所在!”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