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难教,教过语文的老师或许都有这个同感,教好语文是要经过努力探索的。语文是基础工具课,语文学不好,其它功课也难学好。特别是在这科学的时代,改革的年代,语文更重要。我认为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以这个为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
一.开辟第二课堂,扩大知识面
知识好比海洋,而课堂上一点东西就是大海里的几滴水,要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宽广的思路,就要开辟第二课堂,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大好的春色,激起大家珍惜美好的春光。我们学习了《春》以后,准备模仿写。而时值秋天,秋天来了,秋高气爽,江边的秋天也该是另一番景致吧。我带着学生沿江寻觅秋的踪迹。同学们一路欢呼雀跃,兴致勃勃,议论开了。朱先生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而秋天像什么呢?草木枯黄,花草凋零。难道真的像古人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那么凄凉衰败吗?不,路边草丛到处是黄灿灿的野菊花;远处满目仍是郁郁葱葱的松柏;丛林中,隐隐传来劳动的号子,地里农民正在收获,工人正在生产。“那么秋天就像一个棕发的女子在沉思默想,”有人说。她在思索着什么呢?她在想:在秋天羡慕大家的收获,不如在春天里播种,夏天里耕耘。不要妒嫉别人的成就,要珍惜生命的春天,秋天是属于勤奋的人的,是属于强者的。秋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迪,同学们用五彩的笔,描绘了秋天的画。小原同学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是的,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但你可知道春花秋实?秋天是丰收,秋天是欢乐,秋天是富强。”同学们细心地观察,有话写,写得好。我将汇集好的作文,出了作文专栏《秋天的歌》。此外我们还去过双华水库,游过君山,还饱览了岳阳楼的风采。同学们用热情洋溢的笔,赞美了祖国秀丽的河山,文明的历史,智慧的人民,光荣的传统,珍贵的物产,宝贵的资源,壮丽的前景,这种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变为学习的动力。
二.多形式、多角度的练习
单调的学习,会禁锢同学们的思想。我以为读死书,死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大敌。练习有很多种,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类练习,要重视说的练习,以听带读,以读带写,读写结合。
1、说的练习。
说话的种类诸如:闲谈、对话、答问、介绍、讲演、讨论等等,不胜枚举。在初一阶段,我注重了复述的训练。课文如果是故事性强的,生动形象的,段落几乎都要学生复述。如《老山界》有一段描写红军战士在“之”字形路上夜行军和露宿非常真切入微。我要学生复述,再让大家讨论。开始大家有背诵的通病,我在讲析中就注意让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结构层次、重点词句,又让学生复述。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复述基本能做到省略次要,又不丢失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把一件事表达得更完整、生动,我们召开了“故事会”。故事中大智大勇的英雄,除暴安良的侠客,勤劳善良的人民,这些无不是极好的教育。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如连词造句,口头作文。学了《谈骨气》以后,仿造课文“谈勤奋”、“谈友谊”、“谈理想”。而演讲更具鼓动性,更需口头表达得好。我们也分别举行过。在演讲会上有的学生慷慨陈词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决心。而有的平时成绩好,在大众场合却出不得众,面红耳赤勉强说了几句。但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心培养这种能力,还要求开第二次,第三次演讲会。
2、以听带读
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听”的训练,首先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想听、爱听。我把磁带放给学生听。如《天上的街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皇帝的新装》。朗读时感情饱满,声音宏亮,抑扬顿挫,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起感情的共鸣,我适当地讲些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的知识,并让学生模仿读,学生爱听,很长的文章也不觉得长。我还搞了作文欣赏,我读,学生听,或学生读,学生听,听后讨论文章的语言、结构,从中得到提高。
3、读写结合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扩大阅读。略读能迅速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我要学生订《小溪流》、《儿童文学》、《作文通迅》等杂志,放假时系统地看一看《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名著,增加文化修养。读得多了,词汇丰富了,运用自如了。学生还坚持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学生自己办黑板报,手抄报,内容丰富多彩,相声、诗歌、散文,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基础。
总之,不仅要做到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生活,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侯素秋,教师,现居湖南岳阳。
一.开辟第二课堂,扩大知识面
知识好比海洋,而课堂上一点东西就是大海里的几滴水,要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宽广的思路,就要开辟第二课堂,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大好的春色,激起大家珍惜美好的春光。我们学习了《春》以后,准备模仿写。而时值秋天,秋天来了,秋高气爽,江边的秋天也该是另一番景致吧。我带着学生沿江寻觅秋的踪迹。同学们一路欢呼雀跃,兴致勃勃,议论开了。朱先生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而秋天像什么呢?草木枯黄,花草凋零。难道真的像古人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那么凄凉衰败吗?不,路边草丛到处是黄灿灿的野菊花;远处满目仍是郁郁葱葱的松柏;丛林中,隐隐传来劳动的号子,地里农民正在收获,工人正在生产。“那么秋天就像一个棕发的女子在沉思默想,”有人说。她在思索着什么呢?她在想:在秋天羡慕大家的收获,不如在春天里播种,夏天里耕耘。不要妒嫉别人的成就,要珍惜生命的春天,秋天是属于勤奋的人的,是属于强者的。秋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迪,同学们用五彩的笔,描绘了秋天的画。小原同学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是的,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但你可知道春花秋实?秋天是丰收,秋天是欢乐,秋天是富强。”同学们细心地观察,有话写,写得好。我将汇集好的作文,出了作文专栏《秋天的歌》。此外我们还去过双华水库,游过君山,还饱览了岳阳楼的风采。同学们用热情洋溢的笔,赞美了祖国秀丽的河山,文明的历史,智慧的人民,光荣的传统,珍贵的物产,宝贵的资源,壮丽的前景,这种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变为学习的动力。
二.多形式、多角度的练习
单调的学习,会禁锢同学们的思想。我以为读死书,死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大敌。练习有很多种,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类练习,要重视说的练习,以听带读,以读带写,读写结合。
1、说的练习。
说话的种类诸如:闲谈、对话、答问、介绍、讲演、讨论等等,不胜枚举。在初一阶段,我注重了复述的训练。课文如果是故事性强的,生动形象的,段落几乎都要学生复述。如《老山界》有一段描写红军战士在“之”字形路上夜行军和露宿非常真切入微。我要学生复述,再让大家讨论。开始大家有背诵的通病,我在讲析中就注意让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结构层次、重点词句,又让学生复述。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复述基本能做到省略次要,又不丢失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把一件事表达得更完整、生动,我们召开了“故事会”。故事中大智大勇的英雄,除暴安良的侠客,勤劳善良的人民,这些无不是极好的教育。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如连词造句,口头作文。学了《谈骨气》以后,仿造课文“谈勤奋”、“谈友谊”、“谈理想”。而演讲更具鼓动性,更需口头表达得好。我们也分别举行过。在演讲会上有的学生慷慨陈词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决心。而有的平时成绩好,在大众场合却出不得众,面红耳赤勉强说了几句。但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心培养这种能力,还要求开第二次,第三次演讲会。
2、以听带读
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听”的训练,首先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想听、爱听。我把磁带放给学生听。如《天上的街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皇帝的新装》。朗读时感情饱满,声音宏亮,抑扬顿挫,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起感情的共鸣,我适当地讲些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的知识,并让学生模仿读,学生爱听,很长的文章也不觉得长。我还搞了作文欣赏,我读,学生听,或学生读,学生听,听后讨论文章的语言、结构,从中得到提高。
3、读写结合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扩大阅读。略读能迅速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我要学生订《小溪流》、《儿童文学》、《作文通迅》等杂志,放假时系统地看一看《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名著,增加文化修养。读得多了,词汇丰富了,运用自如了。学生还坚持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学生自己办黑板报,手抄报,内容丰富多彩,相声、诗歌、散文,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基础。
总之,不仅要做到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生活,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侯素秋,教师,现居湖南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