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京剧,喜欢看旦角戏,无论花旦还是老旦的戏我都喜欢,尤其喜欢听戏里的道白。夏夜的晚上,泡上杯清茶,持把鹅毛扇坐在自家凉台上听京剧,可谓是我最好的享受了。
京剧作为国粹,与评剧、沪剧、越剧、黄梅戏等一同装点着我国戏剧的百花园,自徽班进京至今已200余年,仍以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傲立于传统剧种之首,深受国人的喜爱和推崇,以至金发碧眼的“老外”也画上脸谱、穿上行头唱起了京剧。
我喜爱京剧由来已久,60年代初在北京上小学时,收音机里放的、茶馆里艺人们唱的、遛鸟的老头们哼的大多是京剧。时间一久,什么《借东风》、《打渔杀家》、《三岔口》、《贵妃醉酒》等,我便能哼上一二句。孩提时的我尽管听不懂哼哼呀呀唱的是啥,但是花旦、青衣、老旦的唱腔一听便能分辩。我尤其喜欢那富有京韵的道白,听了京剧《三不愿意》,与同学玩游戏时,遇到自己不想玩的项目,便情不自禁地来上一句:“哎呀呀,我不愿意呀,我的大老爷呀。”不料,小伙伴们睁大了眼望着我,似乎在说:咦,你这个小湖北佬京腔还挺地道嘛。我就读的小学离景山公园很近,周日,我们到公园里搞队日活动,登上高高的景山,极目远眺,一句京剧唱词不由自主蹦出了喉咙:“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一次,学校里搞文艺节目演出,两个高年级男生演唱的《宇宙锋》唱段,让我好生羡慕。有同学知道内情,说其中一个男生的哥哥是京剧团的演员,这越发让我羡慕。
没想到孩提时播下的喜爱京剧的“种”,“文革”时还开了“花”。那年头,人们穿的尽是青、蓝、灰,看的、听的多是八个样板戏,不论大人还是小孩,或许都能来上几句唱词,几乎成了那时的“流行歌曲”。念、背、唱京剧唱词算是我的强项,这也许是遗传了我父亲的基因。依稀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从记事起,闲暇时常听父亲唱楚剧里的唱段,以至到后来,六七十岁的老父亲念起戏里的唱词还一字不漏。
70年代初,身为公社干部、下乡劳动锻炼的我,有幸选调到县广播局当了播音员。那时,“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也正是八个革命样板戏的鼎盛时期。局领导要求,每天除了播新闻,还要播放一些戏剧、歌曲和曲艺节目,样板戏的全剧和唱段自然首当其冲,这样,更为我学唱现代京剧提供了“得月”的“近水楼台”。只要把唱片往留声机上一放,拨动播出开关,那委婉、悦耳的唱段通过舌簧喇叭传到了千家万户。也就在此时,扩音机里大声唱,我在一旁小声唱,以至后来八个样板戏中的任何一个唱段我都会唱。
当播音员,每天早晨要“A、O、E、U”地练声,学唱京剧,督促我除了练声还要吊嗓子。如此坚持了几年,我觉得播音时的嗓音“宽、宏、大、亮”了,同行们也都认为我的播音质量时时有提高。那个时候的我和我们,思想大都很单纯,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并且一定要干好。有时工作中遇到难题,一筹莫展之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段:"毛主席,有您的教导、有群众的智慧,我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偶有受挫折,《红灯记》里李玉和的唱词:"党叫儿做一个钢强铁汉……"顿时会令我力量倍增。
现在忆起那些逝去多年的往事似乎觉得有些让人发笑,但那一切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也都真真切切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想忘都忘不掉的事。只有走过那个时代,经历过那些事的我们这一代人,才会更深地理解她、感悟她,毕竟我们曾经经历过。经历,本身就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就更是如此。
京剧作为国粹,与评剧、沪剧、越剧、黄梅戏等一同装点着我国戏剧的百花园,自徽班进京至今已200余年,仍以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傲立于传统剧种之首,深受国人的喜爱和推崇,以至金发碧眼的“老外”也画上脸谱、穿上行头唱起了京剧。
我喜爱京剧由来已久,60年代初在北京上小学时,收音机里放的、茶馆里艺人们唱的、遛鸟的老头们哼的大多是京剧。时间一久,什么《借东风》、《打渔杀家》、《三岔口》、《贵妃醉酒》等,我便能哼上一二句。孩提时的我尽管听不懂哼哼呀呀唱的是啥,但是花旦、青衣、老旦的唱腔一听便能分辩。我尤其喜欢那富有京韵的道白,听了京剧《三不愿意》,与同学玩游戏时,遇到自己不想玩的项目,便情不自禁地来上一句:“哎呀呀,我不愿意呀,我的大老爷呀。”不料,小伙伴们睁大了眼望着我,似乎在说:咦,你这个小湖北佬京腔还挺地道嘛。我就读的小学离景山公园很近,周日,我们到公园里搞队日活动,登上高高的景山,极目远眺,一句京剧唱词不由自主蹦出了喉咙:“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一次,学校里搞文艺节目演出,两个高年级男生演唱的《宇宙锋》唱段,让我好生羡慕。有同学知道内情,说其中一个男生的哥哥是京剧团的演员,这越发让我羡慕。
没想到孩提时播下的喜爱京剧的“种”,“文革”时还开了“花”。那年头,人们穿的尽是青、蓝、灰,看的、听的多是八个样板戏,不论大人还是小孩,或许都能来上几句唱词,几乎成了那时的“流行歌曲”。念、背、唱京剧唱词算是我的强项,这也许是遗传了我父亲的基因。依稀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从记事起,闲暇时常听父亲唱楚剧里的唱段,以至到后来,六七十岁的老父亲念起戏里的唱词还一字不漏。
70年代初,身为公社干部、下乡劳动锻炼的我,有幸选调到县广播局当了播音员。那时,“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也正是八个革命样板戏的鼎盛时期。局领导要求,每天除了播新闻,还要播放一些戏剧、歌曲和曲艺节目,样板戏的全剧和唱段自然首当其冲,这样,更为我学唱现代京剧提供了“得月”的“近水楼台”。只要把唱片往留声机上一放,拨动播出开关,那委婉、悦耳的唱段通过舌簧喇叭传到了千家万户。也就在此时,扩音机里大声唱,我在一旁小声唱,以至后来八个样板戏中的任何一个唱段我都会唱。
当播音员,每天早晨要“A、O、E、U”地练声,学唱京剧,督促我除了练声还要吊嗓子。如此坚持了几年,我觉得播音时的嗓音“宽、宏、大、亮”了,同行们也都认为我的播音质量时时有提高。那个时候的我和我们,思想大都很单纯,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并且一定要干好。有时工作中遇到难题,一筹莫展之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段:"毛主席,有您的教导、有群众的智慧,我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偶有受挫折,《红灯记》里李玉和的唱词:"党叫儿做一个钢强铁汉……"顿时会令我力量倍增。
现在忆起那些逝去多年的往事似乎觉得有些让人发笑,但那一切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也都真真切切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想忘都忘不掉的事。只有走过那个时代,经历过那些事的我们这一代人,才会更深地理解她、感悟她,毕竟我们曾经经历过。经历,本身就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就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