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一本颇有见地的育儿书籍,《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云香,集幼儿教师,心里咨询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爱10平方”特别推广者、4岁孩子的妈妈等众多角色为一体,将自己的育儿经验,从实践到理论,深入浅出的作了论述,使我这个做了20年母亲的人受益匪浅,“人生若只如初见”,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关键词:修行;孩子
通读此书,你会感觉到作者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她将自己学到的育儿知识,“博观约取,由约返博”,使读者在一个个生动的生活事例中,由表及里,学习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本书好就好在,作者以自己的育兒经历现身说法,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想起同样的经历,为自己的教育不足之处找到正确的方向。例如,很多妈妈都遇到过孩子阶段性出现的攻击性行为,记得儿子刚上一年级时,总是跟班里一个小男孩打架,多数时间都是儿子“吃亏”,每当老师给我解释时,我总是高姿态的表示“没什么,孩子之间冲突时正常的”回家后就将儿子教育一通,用“团结友爱”的理念说教孩子。有一段时间,每到中午放学时间,我都很紧张的看着手机,因为我单位离学校较远,而老公在儿子面前从来都是一副慈父模样,所以,每次儿子闯了祸,老师从不与接孩子的老公交流,总是给我打电话,我也只好请假赶到学校。那段时间,我都出现了“放学恐惧症”一呵呵。终于有一次,儿子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冲突,差点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这是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冷静的思考孩子今后在学校的境遇了。于是,我单独找到孩子的班主任,详细了解对方孩子的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等等,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是个极爱动手打人的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被劝退过,因为孩子母亲是本校教师,所以,老师碍于同事的面子不敢正常管理,而孩子更是有一种优越感,我的儿子从小都在我的严格管教下长大,从没跟大院里的孩子动手过,上了小学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后无所适从,又害怕跟我诉说反而会换来我一通说教,于是,便决定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出现了现在这种情况。现在想想,假如我能早从心理层面探及孩子动手的原因,即孩子打人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那孩子的入学初期将会有一个多么美好的回忆啊。而书中,作者的儿子曾经也出现过在幼儿园打人的现象,而作者在此时采取的就是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需求,搞清楚原因后,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来编故事,通过这种方式,疏散孩子特定时期的心结,使孩子改掉了打人的毛病,重新获得了小朋友的欢迎,与小伙伴建立了亲密的同学关系。
现在的父母,很多奉行对子女进行鼓励教育。他们认为,对孩子多表扬,肯定,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法宝,但很多父母却在盲目的不合实际的进行鼓励,却不知,这种无目的的表扬和肯定会换来孩子盲目的自信甚至于骄傲。对此,作者在书中写道“表扬孩子应该是父母自然而然、由心而发的一种行为,而不是特意讨好或是带着控制的举动”,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给予孩子具体而清晰地表扬,孩子才会感受到善意和鼓励。因此,作为家长,要避免“你真好”“你真棒”等空洞的表扬方式,让孩子知道你为什么表扬他,搞清楚获得表扬的原因,孩子才能进步。比如,当一名六岁的小女孩自己洗手,妈妈在一旁夸张的表扬:宝宝真棒!这种表扬就是促成孩子盲目自信的失当夸奖。洗手,是幼儿园小班孩子就应该具备的生活技能,六岁的孩子,俨然已是大班幼儿,这时,家长这种夸张式的表扬就显得与孩子的年龄段失衡,而假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会自己洗手绢、小袜子等技能,家长再做出上述鼓励,才能与孩子身心发展阶段相符。再有,长期的盲目表扬,会造成孩子的自大心理,孩子毕竟年龄小,总是被围绕在一片表扬声中,孩子便会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人,能力强的孩子,会看不起其他的小朋友,造成盲目的自信,能力弱的孩子,便会形成双种心理,在外自卑,在家自大,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觉得在外面会遇到比自己做得更好的孩子,自己在外面得不到表扬,便会对与人交往产生抵触情绪,回到那个对自己无限欣赏的家里寻找安慰与自豪感,这种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与社会对接,迎接长大后面临的风风雨雨。
虽然此书中,将“妈妈”作为说教的主体,但用心读完你会发现,妈妈一角,其实是父母的统指,说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身上肩负的担子有多重要。当今社会,上大学要经过高考,求职需要各种考证,连幼儿入园都要经过面试。而承载着培养孩子重任的家庭第一任教师——父母,却不需要任何的门槛。想来很是让人忧思。作者曾经也曾像千千万万出为人母后成为全职妈妈的女性一样,有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焦虑和家人之间产生的矛盾与纠葛,但有幸的是,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及时沟通的人,所以,才会及时避免了负能量的蔓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用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己,走出阴影,迎来成长与光明。
掩卷回味,《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不失为一本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好书。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为人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就像一场漫长而甜蜜的修行,累并快乐着,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关键词:修行;孩子
通读此书,你会感觉到作者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她将自己学到的育儿知识,“博观约取,由约返博”,使读者在一个个生动的生活事例中,由表及里,学习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本书好就好在,作者以自己的育兒经历现身说法,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想起同样的经历,为自己的教育不足之处找到正确的方向。例如,很多妈妈都遇到过孩子阶段性出现的攻击性行为,记得儿子刚上一年级时,总是跟班里一个小男孩打架,多数时间都是儿子“吃亏”,每当老师给我解释时,我总是高姿态的表示“没什么,孩子之间冲突时正常的”回家后就将儿子教育一通,用“团结友爱”的理念说教孩子。有一段时间,每到中午放学时间,我都很紧张的看着手机,因为我单位离学校较远,而老公在儿子面前从来都是一副慈父模样,所以,每次儿子闯了祸,老师从不与接孩子的老公交流,总是给我打电话,我也只好请假赶到学校。那段时间,我都出现了“放学恐惧症”一呵呵。终于有一次,儿子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冲突,差点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这是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冷静的思考孩子今后在学校的境遇了。于是,我单独找到孩子的班主任,详细了解对方孩子的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等等,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是个极爱动手打人的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被劝退过,因为孩子母亲是本校教师,所以,老师碍于同事的面子不敢正常管理,而孩子更是有一种优越感,我的儿子从小都在我的严格管教下长大,从没跟大院里的孩子动手过,上了小学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后无所适从,又害怕跟我诉说反而会换来我一通说教,于是,便决定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出现了现在这种情况。现在想想,假如我能早从心理层面探及孩子动手的原因,即孩子打人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那孩子的入学初期将会有一个多么美好的回忆啊。而书中,作者的儿子曾经也出现过在幼儿园打人的现象,而作者在此时采取的就是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需求,搞清楚原因后,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来编故事,通过这种方式,疏散孩子特定时期的心结,使孩子改掉了打人的毛病,重新获得了小朋友的欢迎,与小伙伴建立了亲密的同学关系。
现在的父母,很多奉行对子女进行鼓励教育。他们认为,对孩子多表扬,肯定,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法宝,但很多父母却在盲目的不合实际的进行鼓励,却不知,这种无目的的表扬和肯定会换来孩子盲目的自信甚至于骄傲。对此,作者在书中写道“表扬孩子应该是父母自然而然、由心而发的一种行为,而不是特意讨好或是带着控制的举动”,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给予孩子具体而清晰地表扬,孩子才会感受到善意和鼓励。因此,作为家长,要避免“你真好”“你真棒”等空洞的表扬方式,让孩子知道你为什么表扬他,搞清楚获得表扬的原因,孩子才能进步。比如,当一名六岁的小女孩自己洗手,妈妈在一旁夸张的表扬:宝宝真棒!这种表扬就是促成孩子盲目自信的失当夸奖。洗手,是幼儿园小班孩子就应该具备的生活技能,六岁的孩子,俨然已是大班幼儿,这时,家长这种夸张式的表扬就显得与孩子的年龄段失衡,而假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会自己洗手绢、小袜子等技能,家长再做出上述鼓励,才能与孩子身心发展阶段相符。再有,长期的盲目表扬,会造成孩子的自大心理,孩子毕竟年龄小,总是被围绕在一片表扬声中,孩子便会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人,能力强的孩子,会看不起其他的小朋友,造成盲目的自信,能力弱的孩子,便会形成双种心理,在外自卑,在家自大,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觉得在外面会遇到比自己做得更好的孩子,自己在外面得不到表扬,便会对与人交往产生抵触情绪,回到那个对自己无限欣赏的家里寻找安慰与自豪感,这种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与社会对接,迎接长大后面临的风风雨雨。
虽然此书中,将“妈妈”作为说教的主体,但用心读完你会发现,妈妈一角,其实是父母的统指,说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身上肩负的担子有多重要。当今社会,上大学要经过高考,求职需要各种考证,连幼儿入园都要经过面试。而承载着培养孩子重任的家庭第一任教师——父母,却不需要任何的门槛。想来很是让人忧思。作者曾经也曾像千千万万出为人母后成为全职妈妈的女性一样,有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焦虑和家人之间产生的矛盾与纠葛,但有幸的是,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及时沟通的人,所以,才会及时避免了负能量的蔓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用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己,走出阴影,迎来成长与光明。
掩卷回味,《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不失为一本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好书。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为人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就像一场漫长而甜蜜的修行,累并快乐着,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