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赤芍露地越冬后第二年越冬率及其生物学性状的田间调查,为赤芍在赤峰及周边地区规模化种植栽培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赤芍第二年越冬率为84.60%,能在赤峰地区正常越冬.随着测定日期的延后,株高和复叶数在不同测定日期差异不显著(P>0.05),茎粗、冠幅、发枝数差异显著(P<0.05).2018年4月中下旬,开始出苗,茎叶生长期达21d,育蕾期达11d,开花期达8d,根芽生长期达88d,枯萎期在9月中下旬.赤芍能正常开花结籽,平均花径达7.4cm,花期为5~6d,结夹数为4.5个,种子数量4~5粒,单粒重0.33g.因此,赤芍能在赤峰及周边地区正常生长,可以进一步推广并扩大种植面积.
关键词:赤芍;越冬率;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Q9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2-0033-03
1 引言
赤芍(PaeoniaLactiflora)属于毛茛科植物,生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北方地区,川赤芍生于西南地区[1].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是一味著名野生中药材以根入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并能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抗凝和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和肝脏、抗肿瘤等功效[2].
赤芍在我国作为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用量较大、用途十分广泛且需求量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出口到世界各地[3].现代中、西医对赤芍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对其药用价值和选用范围的广阔性有了巨大发现,近几年市场需求居高不下,价格逐渐增高,近10年来由于野生资源保护不利和人为过度采挖,现在无论是赤芍还是川赤芍野生资源都已非常稀少,到2005年左右各原产地几乎都已采挖不到野生资源,仅在内蒙古地区人迹罕至之处还存有野生资源[4].赤芍的经济效益除药用外,还体现在生态绿化方面,其抗寒性,耐旱性等抗性都经前人学者证实非常适合在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作为环境美化,装饰街道,园林绿化等.又因其花色粉红,花朵硕大,鲜艳如牡丹,花香沁人心脾,也被广泛用于室内装饰以切花进行销售[5].
目前,许多学者对赤芍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种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李库[6]等人在牡丹江地区对野生赤芍进行了引种栽培,研究其人工栽培的可能性,为大面积开展人工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万群芳[7]等人于大兴安岭地区通过生产调查和试验研究,对赤芍生产中的选地、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赤芍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张秀丽[8]等人在辽宁营口地区对芍药生育期进行记录,得出其萌芽出土期在每年3~4月;展叶盛期在4~5月;落叶期在6~7月.因此,本试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用赤峰地区的赤芍利用芽头进行分株繁殖,通过对赤芍第二年越冬率及其生物学特性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为其在赤峰及周边地区规模化种植提供参考.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赤芍:由赤峰市松山区塔子村国龙芍药园提供.
2.2 试验方法
本试验于2017年10月1日,在赤峰学院校园内试验田利用分株繁殖的方法进行田间种植.种植小区长5.2m,宽3.8m,赤芍株行距80cm×68cm,共8个小区,分别用Ⅰ~Ⅷ进行编号.2018年4月23日,记录每个小区赤芍出苗情况,计算越冬率;2018年5月24日,进行赤芍田间生长指标的测定,每周测一次,共测5周;2018年5月18日,开始调查和记录花和种子的指标,并对开花植株用ⅰ,ⅱ,ⅲ……进行编号.
2.3 测量指标及方法
越冬率=小区出苗数/小区总苗数
株高:用60cm直尺或卷尺测量从赤芍根茎部到最高顶端的长度.
茎粗:用游标卡尺测量距地表2cm处茎粗.
冠幅:用60cm直尺或卷尺测量最宽两枝条间宽度.
发枝数:主茎上的一条分枝为一个发枝.
复叶数:3枚小叶集生于一个叶柄末端为一片复叶.
花径:用15cm直尺进行测量.
单粒重:用电子天平进行测量.
2.4 数据处理
用Excel2010和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赤芍越冬率的调查
越冬率是反映赤芍冬季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其能在赤峰地区进一步推广并规模种植的重要指标之一.植物越冬的能力部分取决于地上部向根和根茎运输和贮藏营养物质的能力,越冬率在60%以上则说明植物越冬能力强适合在大兴安岭地区生长,可以引进种植[9].表1表明,赤芍的平均越冬率为84.60%,在本地区能正常越冬.
3.2 赤芍不同生育期的调查
生育期是植物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内容之一.表2表明,赤芍出苗期为16d,茎叶生长期为21d,现蕾期为5d,育蕾期为6d,开花期为8d,根芽生长期为88d,枯萎期为10d.
3.3 赤芍田間生长动态表现
3.3.1 株高的生长动态
图1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长,株高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但不同测定日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
3.3.2 茎粗的生长动态
图2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长,茎粗呈逐渐增长趋势,且不同测定日期茎粗差异显著(P<0.05).4个生长阶段,茎粗增长率分别为16.73%、8.34%、7.52%、7.83%,其中5月25日—6月1日增长量最大.
3.3.3 冠幅的生长动态
图3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长,冠幅逐渐增宽,后期趋于稳定,且不同测定日期冠幅差异显著(P<0.05).4个生长阶段冠幅增长率分别为8.60%、4.14%、2.90%、5.13%,其中5月25日—6月1日增长量最大. 3.3.4 发枝数的生长动态
图4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长,发枝数逐渐增加,后期趋于稳定,且不同测定日期的发枝数差异显著(P<0.05).4个生长阶段发枝数增长率分别为20.00%、20.00%、17.00%、17.00%,其中5月25日—6月8日增长量最大.
3.3.5 复叶数生长动态
图5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后复叶数逐渐增加,后期趋于稳定,但不同测定日期复叶数差异不显著(P>0.05).
3.4 赤芍田间发育情况表现
表3表明,ⅰ号和ⅲ号均正常开花结籽,其中ⅰ号植株着两朵花.ⅰ号植株花朵颜色为粉红色和紫红色,ⅲ号为淡粉色.平均花径为7.4cm,花期为5~6d,结夹数为4~5个,种子数为4~5粒,单粒重0.33g.ⅱ号花蕾未正常开放,且一直保持到花蕾颜色发黑并最终凋谢,结夹干瘪其中没有种子.
4 讨论与结论
陈曦[10]等人在哈尔滨地区引进115种芍药并进行了分析整理,越冬存活率为60%以上有22份材料.其中‘晨曦’越冬率最高,为76%.而本试验研究表明:赤芍在赤峰地区能成功越冬,平均越冬率为84.60%.不同小区越冬率不同,最高值达到100.00%,最低值为73.33%.不同小区越冬率情况不同,是由于赤芍试验地的光照条件不同造成的.前4畦,光照较早,后4畦由于宿舍楼的遮挡,下午才能见光,光照晚且少.
黄学文[11]等人在呼伦贝尔岭西地区种植了芍药并记录其生育期.其萌芽出土时间为4月中旬,历经了7d,而本试验与其相比萌芽出土时间推后了1周,为13d;其茎叶生长经历了14d,而本试验中为21d;其育蕾期到现蕾期共经历了7d,而本试验为12d.本试验生育期的延迟与各阶段历时漫长可能是由于田间生长环境中光照不足引起的,或是初次人工繁殖越冬后的第二年,植株矮小不太适应所处生长环境,根系生长不牢固,地上部分表现不佳.周生地[12]等人在河北赤城县对赤芍定植管理研究发现,摘除花蕾并中耕除草,利于养分供根部生长,而本试验中没有及时摘蕾和中耕除草,可能是造成生育期延迟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广明[13]等人在大兴安岭地区对赤芍进行了栽培,其研究发现赤芍属长日照植物,若光照时间不足或在短日照条件下通常只长叶不开花,在植株后期生长过程中田间生长会受到影响.本试验研究表明:赤芍的茎粗、冠幅、发枝数等田间生长指标随着测定日期的延后差异显著(P<0.05).而株高和复叶数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生长环境中光照不足或田间管理不及时造成的.
解锡祥[14]等人在黑龙江等地对赤芍进行研究,证实其适宜生长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中,耐干旱不需多灌溉,但若缺水则植株在生育期内会表现出花朵瘦小或花蕾不能正常开放、花色不艳.本试验中,ⅱ号花蕾未正常开放,ⅰ号和ⅲ号花期仅5d,小区开花率低,植株生长相对矮小.可能是由于灌溉次数较少而导致植株因缺水而缩短其花期和花蕾未正常开放.黄学文[15]等人对芍药进行研究,其研究发现供试芍药种子的千粒重为180.60g,单粒重为0.18g,此标准下种子品质较优.而本试验单粒重为0.33g,与黄学文等人相比种子更加饱满充实,生活力更强.
综上所述,在赤峰地区第一年秋季利用赤芍芽头进行露地繁殖,能正常越冬,越冬后第二年田间生长状态良好,花和种子能正常生长.因此,通过进一步田间相关指标的跟踪和记录,可以在本地区及周边进行小面积种植并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张佐双.中国芍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焦万来,于洋.赤芍生产栽培技术[J].新农业,2010(08):56-60.
〔3〕王建国.赤芍的开发价值及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4(04):67-69.
〔4〕杨媛媛,周刚,马晓康,顾政一,王宇卿,董晓全.赤芍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8(01):59-63.
〔5〕郭景丽.论赤芍的开发价值以及栽培技术[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7):335-336.
〔6〕李库.牡丹江地区赤芍类野生植物人工种植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8):286.
〔7〕万群芳,信小娟,赵光磊,刘光,金凤新.大兴安岭地区赤芍生产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6,(10):107-108.
〔8〕张秀丽.芍药从萌芽到花落的物候期调查[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6-17.
〔9〕简在友,王文全,俞敬波.赤芍野生资源调查及可持续利用技术途径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0(05):234-238.
〔10〕陈曦,刘志洋.哈尔滨地区不同品种芍药引种及越冬情况调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05):75-77.
〔11〕黃学文,谢海桃,朱乐,贾楠,云水东,包萨如拉.呼伦贝尔岭西野生芍药驯化过程中物候期与生物量积累变化研究[J].种子科技,2018(02):59-63.
〔12〕周生地,赵孝庆.芍药在北方的冬季促成栽培[J].园林,2002(11):112-114.
〔13〕张广明,刘廷辉,胡丽杰,刘向雨.赤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7(10):236-239.
〔14〕解锡祥.赤芍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J].新农村(黑龙江),2018(9):65-70.
〔15〕黄学文,朱乐,贾楠,谢海桃,云水东,包萨如拉.呼伦贝尔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的繁殖生物学特性[J].农业与技术,2018(15):36-38.
关键词:赤芍;越冬率;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Q9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2-0033-03
1 引言
赤芍(PaeoniaLactiflora)属于毛茛科植物,生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北方地区,川赤芍生于西南地区[1].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是一味著名野生中药材以根入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并能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抗凝和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和肝脏、抗肿瘤等功效[2].
赤芍在我国作为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用量较大、用途十分广泛且需求量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出口到世界各地[3].现代中、西医对赤芍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对其药用价值和选用范围的广阔性有了巨大发现,近几年市场需求居高不下,价格逐渐增高,近10年来由于野生资源保护不利和人为过度采挖,现在无论是赤芍还是川赤芍野生资源都已非常稀少,到2005年左右各原产地几乎都已采挖不到野生资源,仅在内蒙古地区人迹罕至之处还存有野生资源[4].赤芍的经济效益除药用外,还体现在生态绿化方面,其抗寒性,耐旱性等抗性都经前人学者证实非常适合在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作为环境美化,装饰街道,园林绿化等.又因其花色粉红,花朵硕大,鲜艳如牡丹,花香沁人心脾,也被广泛用于室内装饰以切花进行销售[5].
目前,许多学者对赤芍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种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李库[6]等人在牡丹江地区对野生赤芍进行了引种栽培,研究其人工栽培的可能性,为大面积开展人工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万群芳[7]等人于大兴安岭地区通过生产调查和试验研究,对赤芍生产中的选地、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赤芍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张秀丽[8]等人在辽宁营口地区对芍药生育期进行记录,得出其萌芽出土期在每年3~4月;展叶盛期在4~5月;落叶期在6~7月.因此,本试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用赤峰地区的赤芍利用芽头进行分株繁殖,通过对赤芍第二年越冬率及其生物学特性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为其在赤峰及周边地区规模化种植提供参考.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赤芍:由赤峰市松山区塔子村国龙芍药园提供.
2.2 试验方法
本试验于2017年10月1日,在赤峰学院校园内试验田利用分株繁殖的方法进行田间种植.种植小区长5.2m,宽3.8m,赤芍株行距80cm×68cm,共8个小区,分别用Ⅰ~Ⅷ进行编号.2018年4月23日,记录每个小区赤芍出苗情况,计算越冬率;2018年5月24日,进行赤芍田间生长指标的测定,每周测一次,共测5周;2018年5月18日,开始调查和记录花和种子的指标,并对开花植株用ⅰ,ⅱ,ⅲ……进行编号.
2.3 测量指标及方法
越冬率=小区出苗数/小区总苗数
株高:用60cm直尺或卷尺测量从赤芍根茎部到最高顶端的长度.
茎粗:用游标卡尺测量距地表2cm处茎粗.
冠幅:用60cm直尺或卷尺测量最宽两枝条间宽度.
发枝数:主茎上的一条分枝为一个发枝.
复叶数:3枚小叶集生于一个叶柄末端为一片复叶.
花径:用15cm直尺进行测量.
单粒重:用电子天平进行测量.
2.4 数据处理
用Excel2010和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赤芍越冬率的调查
越冬率是反映赤芍冬季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其能在赤峰地区进一步推广并规模种植的重要指标之一.植物越冬的能力部分取决于地上部向根和根茎运输和贮藏营养物质的能力,越冬率在60%以上则说明植物越冬能力强适合在大兴安岭地区生长,可以引进种植[9].表1表明,赤芍的平均越冬率为84.60%,在本地区能正常越冬.
3.2 赤芍不同生育期的调查
生育期是植物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内容之一.表2表明,赤芍出苗期为16d,茎叶生长期为21d,现蕾期为5d,育蕾期为6d,开花期为8d,根芽生长期为88d,枯萎期为10d.
3.3 赤芍田間生长动态表现
3.3.1 株高的生长动态
图1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长,株高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但不同测定日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
3.3.2 茎粗的生长动态
图2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长,茎粗呈逐渐增长趋势,且不同测定日期茎粗差异显著(P<0.05).4个生长阶段,茎粗增长率分别为16.73%、8.34%、7.52%、7.83%,其中5月25日—6月1日增长量最大.
3.3.3 冠幅的生长动态
图3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长,冠幅逐渐增宽,后期趋于稳定,且不同测定日期冠幅差异显著(P<0.05).4个生长阶段冠幅增长率分别为8.60%、4.14%、2.90%、5.13%,其中5月25日—6月1日增长量最大. 3.3.4 发枝数的生长动态
图4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长,发枝数逐渐增加,后期趋于稳定,且不同测定日期的发枝数差异显著(P<0.05).4个生长阶段发枝数增长率分别为20.00%、20.00%、17.00%、17.00%,其中5月25日—6月8日增长量最大.
3.3.5 复叶数生长动态
图5表明,随着测定日期的延后复叶数逐渐增加,后期趋于稳定,但不同测定日期复叶数差异不显著(P>0.05).
3.4 赤芍田间发育情况表现
表3表明,ⅰ号和ⅲ号均正常开花结籽,其中ⅰ号植株着两朵花.ⅰ号植株花朵颜色为粉红色和紫红色,ⅲ号为淡粉色.平均花径为7.4cm,花期为5~6d,结夹数为4~5个,种子数为4~5粒,单粒重0.33g.ⅱ号花蕾未正常开放,且一直保持到花蕾颜色发黑并最终凋谢,结夹干瘪其中没有种子.
4 讨论与结论
陈曦[10]等人在哈尔滨地区引进115种芍药并进行了分析整理,越冬存活率为60%以上有22份材料.其中‘晨曦’越冬率最高,为76%.而本试验研究表明:赤芍在赤峰地区能成功越冬,平均越冬率为84.60%.不同小区越冬率不同,最高值达到100.00%,最低值为73.33%.不同小区越冬率情况不同,是由于赤芍试验地的光照条件不同造成的.前4畦,光照较早,后4畦由于宿舍楼的遮挡,下午才能见光,光照晚且少.
黄学文[11]等人在呼伦贝尔岭西地区种植了芍药并记录其生育期.其萌芽出土时间为4月中旬,历经了7d,而本试验与其相比萌芽出土时间推后了1周,为13d;其茎叶生长经历了14d,而本试验中为21d;其育蕾期到现蕾期共经历了7d,而本试验为12d.本试验生育期的延迟与各阶段历时漫长可能是由于田间生长环境中光照不足引起的,或是初次人工繁殖越冬后的第二年,植株矮小不太适应所处生长环境,根系生长不牢固,地上部分表现不佳.周生地[12]等人在河北赤城县对赤芍定植管理研究发现,摘除花蕾并中耕除草,利于养分供根部生长,而本试验中没有及时摘蕾和中耕除草,可能是造成生育期延迟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广明[13]等人在大兴安岭地区对赤芍进行了栽培,其研究发现赤芍属长日照植物,若光照时间不足或在短日照条件下通常只长叶不开花,在植株后期生长过程中田间生长会受到影响.本试验研究表明:赤芍的茎粗、冠幅、发枝数等田间生长指标随着测定日期的延后差异显著(P<0.05).而株高和复叶数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生长环境中光照不足或田间管理不及时造成的.
解锡祥[14]等人在黑龙江等地对赤芍进行研究,证实其适宜生长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中,耐干旱不需多灌溉,但若缺水则植株在生育期内会表现出花朵瘦小或花蕾不能正常开放、花色不艳.本试验中,ⅱ号花蕾未正常开放,ⅰ号和ⅲ号花期仅5d,小区开花率低,植株生长相对矮小.可能是由于灌溉次数较少而导致植株因缺水而缩短其花期和花蕾未正常开放.黄学文[15]等人对芍药进行研究,其研究发现供试芍药种子的千粒重为180.60g,单粒重为0.18g,此标准下种子品质较优.而本试验单粒重为0.33g,与黄学文等人相比种子更加饱满充实,生活力更强.
综上所述,在赤峰地区第一年秋季利用赤芍芽头进行露地繁殖,能正常越冬,越冬后第二年田间生长状态良好,花和种子能正常生长.因此,通过进一步田间相关指标的跟踪和记录,可以在本地区及周边进行小面积种植并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张佐双.中国芍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焦万来,于洋.赤芍生产栽培技术[J].新农业,2010(08):56-60.
〔3〕王建国.赤芍的开发价值及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4(04):67-69.
〔4〕杨媛媛,周刚,马晓康,顾政一,王宇卿,董晓全.赤芍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8(01):59-63.
〔5〕郭景丽.论赤芍的开发价值以及栽培技术[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7):335-336.
〔6〕李库.牡丹江地区赤芍类野生植物人工种植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8):286.
〔7〕万群芳,信小娟,赵光磊,刘光,金凤新.大兴安岭地区赤芍生产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6,(10):107-108.
〔8〕张秀丽.芍药从萌芽到花落的物候期调查[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6-17.
〔9〕简在友,王文全,俞敬波.赤芍野生资源调查及可持续利用技术途径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0(05):234-238.
〔10〕陈曦,刘志洋.哈尔滨地区不同品种芍药引种及越冬情况调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05):75-77.
〔11〕黃学文,谢海桃,朱乐,贾楠,云水东,包萨如拉.呼伦贝尔岭西野生芍药驯化过程中物候期与生物量积累变化研究[J].种子科技,2018(02):59-63.
〔12〕周生地,赵孝庆.芍药在北方的冬季促成栽培[J].园林,2002(11):112-114.
〔13〕张广明,刘廷辉,胡丽杰,刘向雨.赤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7(10):236-239.
〔14〕解锡祥.赤芍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J].新农村(黑龙江),2018(9):65-70.
〔15〕黄学文,朱乐,贾楠,谢海桃,云水东,包萨如拉.呼伦贝尔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的繁殖生物学特性[J].农业与技术,2018(1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