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诸多领域均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对该意识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从本质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度与其他意识不同,分别是情感、认知及行为。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曾不断完善相应的民族工作,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的作用较为显著,不仅能够降低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难度,还能够推动民族团结的实现,为华文化的弘扬指明新的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其次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大团结;国家统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曾指出:“应将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提上日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重要性等产生明确认知[1]。”在贯彻此精神的过程中,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为其发展速度的加快提供有效帮助极为关键。在中国传统方面,中华文化的大一统观念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其涵盖了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相关。“多一辩证”的观点表明,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个阶段里,解决差异问题并不是关键性内容,而是要对多样持有较强的尊重态度,提高文化张力的有效性,防止文化生态产生种种波动,从而为民族团结的实现奠定基础。如果从建构路径的方面分析,应提高对改善民生的重视度,将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当做重要事程,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获得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心理过程或意识
意识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与自然界的长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所有物质均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映特点,而当条件达到相关要求时,可以形成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意识。青觉等人曾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等提出自身看法,认为其在意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社会实践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知也越来越明确,在态度、认同、评价等方面同样有所提升。沈桂萍曾针对此内容提出自身看法,她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也与美好家园的建设息息相关,在培育这种意识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了解到历史文化记忆的内涵、特点、重要性等,对现实文化形式产生清晰认识。郎维伟等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一种自觉意识[2]。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民族观
民族观念是一个民族在长久发展的进程中所积累沉淀形成的,其中涵盖了民族结构、民族问题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分析,社会意识在其中显得格外重要。相关研究指出,中华民族自从形成了共同体意识以来,更加深化了全民族伟大复兴梦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符合国民实际需求,是一种切合实际的、理想化的民族观念 [3]。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不断强调,应使各民族的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犹如石榴籽般共同面对风雨,他还指出,我们祖国发展至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地域广阔,五十六个民族既有多元化特点,又有一体化特点,使中华民族增添了浓重的民族色彩,也是先人们给与我们的珍宝。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也围绕“多元”与“一体”的特点、关系等进行论述,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是一体的,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4]。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采取合理且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此问题直接影响着边疆的发展、安全等,与国家是否可以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同时对祖国统一的实现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随着党的十八大的不断推进,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再次部署了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为民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修订的党章融入这些内容。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从历史视野的角度出发,不仅论述了中华民族的结构,还针对其关系、性质等展开论述。他认为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前提;在处理民族事务的过程中,将法治思维作为参考重点,有效消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道路上存在的绊脚石;将精神力量作为主要手段,使其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自身作用,确保可以顺利解决问题。此外,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充分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对边疆省区的治安情况、经济情况等展开认真研究,以此为前提,从而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二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5]。此外,还提出了涉及到边疆地区人文特点、经济水平、发展现状等的重要思想,治理边疆的方略及原则是这些思想的重中之重,还体现出一系列的关键议题。无论是民族工作的舉措,还是民族工作的理念,党中央都十分重视,将其纳入战略思想的范畴内,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总体部署。
(二)维护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的思想保障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21世纪,我国发展不仅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获得了全新的机遇,我国边疆地区容易受到国外的侵扰,在实现国家统一、长久治安的道路中遇到种种绊脚石。为了避免国家统一受到不利影响,真正实现社会稳定的目标,我们全国人民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为反对民族分裂贡献出自身力量,坚决杜绝一切暴恐活动,这就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秉持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坚定信念,了解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国社会存在哪些作用。曾有学者表明倘若想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那么远远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纵观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历程,其交往交流越来越理想,两者紧密结合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逐渐出现,形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良好局面,只有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工作,才能够真正抵制所有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促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可以一帆风顺。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策略
(一)创建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摒弃了以往经济水平低下的局面,社会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突破,全面彰显出社会的自主性[7]。并且,诸多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文化建设等均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从现代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其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趋势,融入民族地区的企业群体呈现不断扩大的局面,在地方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少数民族的出现犹如雨后春笋,各民族间的交往迎来了黄金时期。无论是偏远的乡村地区,还是繁华的城市读取,均是生计模式变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原有的生活格局未保持之前的稳定性,体现出诸多现代化的因素,除了人口流动现象明显之外,还存在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问题,嵌入式的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社会系统的重构是一种必然趋势,走入城市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了解了城市文明,新农村建设也出现了明显改变,生计模式未保持原有的稳定性,村落社会秩序重构已是迫在眉睫;体验旅游自身的影响较大,观光旅游也不例外,在两者的作用下,致使诸多人们对 “他者”的生活环境、生活模式的热爱度有所提高,渴望享受到这种不一样的生活世界,促使多元文化的特点越来越显著。并且,无论是社会各界均从“五个好”和“五带头”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至创先争优活动中,为此项活动增添新的生机。把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提到日程上,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为政治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歌颂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主题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党的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对于传统的西部而言,其与东部、民族边疆地区的二元结构未保持原有的稳定性,出现一定的整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创建指明新的方向,但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长期以来,为了促使大一统局面得到顺利实现,历代中央政府均下了不少功夫,不仅制定多样化的民族政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式,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日益显著,在民族政策的感染下,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可见,民族政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方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不仅体现出民族感情,还促使社会主义国家相融合,形成了现代化的创新政策,之所以制定该政策,主要是为了避免民族之间出现矛盾,为民族的互助保驾护航。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不可忘记党的民族理论,始终落实相应的政策,避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阻碍。
通过相关实践了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身的适用性较强,与我国国情并没有背道而驰,有助于我国民族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我们应在多项工作中融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该制度的实施工作提到日程上,促进各民族实现共同的优质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伟大目标[8]。此外,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还需不断分析该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及时对该制度进行完善,确保其可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发挥出自身作用。
(三)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
经济体对上层建筑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以经济体为切入点,确保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倘若想避免意识的发展受到不利干扰,那么必须具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生产关系属于前提条件。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也指出想要促使民族地区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应从发展的角度入手。麻国庆也曾针对此方面内容发表自身观点,他认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是一种有效途径,并且对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而言,经济结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经济结构较为理想,那么多民族社会结构也会呈现理想状态;反之,将对多民族社会结构带来不利影响[9]。民族地区的位置较为偏僻,缺乏较强的经济基础及足够的内生力,远远落后于中东部的发展,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存在极大难度。对少数民族发展进行促进的过程中,除了提供相应政策之外,还要分析少数民族与市场经济体系有无呈现相结合的局面,如果此方面存在问题,应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将其解决,确保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经济互补关系,始终遵循着民族经济共享的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提供有效帮助。
(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对各民族建设精神家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并且,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21世纪的一种必然趋势,属于一种关键性策略,两者之间具有彼此推动的作用[10]。曾有研究者表明,如果想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那么必须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基础。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针对此方面进行加强,并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矛盾。从文化层面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内,两者之间不仅表现出一定的共在性,还彰显出明显的共生性。
结论
总之,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文化彰显国家生力。民族国家社会问题,与文化秩序及塑造性具有分不开的关系,倘若该民族文化的制造者与公共权利相关,那么将进一步加剧相应的民族矛盾,如果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或者采用的处理方式不合理,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从而对社会的进步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从发展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更具多维性,发展路径也相对广泛、多元化。对少数民族而言,基于民族团结导向,其文化发展方向主要就是凝聚共识,将少数民族文化有效融入民族团结文化当中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王宗礼.国家建构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5):13-20.
[2]龙金菊,高鹏怀.民族心态秩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9-15.
[3]刘永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构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0):17-23.
[4]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24-30.
[5]雷振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拓展的三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6):1-6.
[6]纳日碧力戈,陶染春.“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北民族研究,2020(01):5-18.
[7]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4):64-68.
[8]孟凡东,王占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36-42.
[9]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1):13-21.
[10]严庆.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學学报,2020(01):14-21.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大团结;国家统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曾指出:“应将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提上日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重要性等产生明确认知[1]。”在贯彻此精神的过程中,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为其发展速度的加快提供有效帮助极为关键。在中国传统方面,中华文化的大一统观念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其涵盖了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相关。“多一辩证”的观点表明,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个阶段里,解决差异问题并不是关键性内容,而是要对多样持有较强的尊重态度,提高文化张力的有效性,防止文化生态产生种种波动,从而为民族团结的实现奠定基础。如果从建构路径的方面分析,应提高对改善民生的重视度,将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当做重要事程,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获得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心理过程或意识
意识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与自然界的长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所有物质均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映特点,而当条件达到相关要求时,可以形成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意识。青觉等人曾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等提出自身看法,认为其在意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社会实践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知也越来越明确,在态度、认同、评价等方面同样有所提升。沈桂萍曾针对此内容提出自身看法,她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也与美好家园的建设息息相关,在培育这种意识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了解到历史文化记忆的内涵、特点、重要性等,对现实文化形式产生清晰认识。郎维伟等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一种自觉意识[2]。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民族观
民族观念是一个民族在长久发展的进程中所积累沉淀形成的,其中涵盖了民族结构、民族问题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分析,社会意识在其中显得格外重要。相关研究指出,中华民族自从形成了共同体意识以来,更加深化了全民族伟大复兴梦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符合国民实际需求,是一种切合实际的、理想化的民族观念 [3]。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不断强调,应使各民族的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犹如石榴籽般共同面对风雨,他还指出,我们祖国发展至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地域广阔,五十六个民族既有多元化特点,又有一体化特点,使中华民族增添了浓重的民族色彩,也是先人们给与我们的珍宝。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也围绕“多元”与“一体”的特点、关系等进行论述,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是一体的,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4]。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采取合理且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此问题直接影响着边疆的发展、安全等,与国家是否可以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同时对祖国统一的实现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随着党的十八大的不断推进,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再次部署了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为民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修订的党章融入这些内容。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从历史视野的角度出发,不仅论述了中华民族的结构,还针对其关系、性质等展开论述。他认为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前提;在处理民族事务的过程中,将法治思维作为参考重点,有效消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道路上存在的绊脚石;将精神力量作为主要手段,使其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自身作用,确保可以顺利解决问题。此外,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充分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对边疆省区的治安情况、经济情况等展开认真研究,以此为前提,从而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二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5]。此外,还提出了涉及到边疆地区人文特点、经济水平、发展现状等的重要思想,治理边疆的方略及原则是这些思想的重中之重,还体现出一系列的关键议题。无论是民族工作的舉措,还是民族工作的理念,党中央都十分重视,将其纳入战略思想的范畴内,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总体部署。
(二)维护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的思想保障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21世纪,我国发展不仅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获得了全新的机遇,我国边疆地区容易受到国外的侵扰,在实现国家统一、长久治安的道路中遇到种种绊脚石。为了避免国家统一受到不利影响,真正实现社会稳定的目标,我们全国人民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为反对民族分裂贡献出自身力量,坚决杜绝一切暴恐活动,这就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秉持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坚定信念,了解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国社会存在哪些作用。曾有学者表明倘若想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那么远远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纵观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历程,其交往交流越来越理想,两者紧密结合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逐渐出现,形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良好局面,只有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工作,才能够真正抵制所有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促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可以一帆风顺。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策略
(一)创建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摒弃了以往经济水平低下的局面,社会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突破,全面彰显出社会的自主性[7]。并且,诸多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文化建设等均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从现代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其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趋势,融入民族地区的企业群体呈现不断扩大的局面,在地方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少数民族的出现犹如雨后春笋,各民族间的交往迎来了黄金时期。无论是偏远的乡村地区,还是繁华的城市读取,均是生计模式变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原有的生活格局未保持之前的稳定性,体现出诸多现代化的因素,除了人口流动现象明显之外,还存在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问题,嵌入式的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社会系统的重构是一种必然趋势,走入城市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了解了城市文明,新农村建设也出现了明显改变,生计模式未保持原有的稳定性,村落社会秩序重构已是迫在眉睫;体验旅游自身的影响较大,观光旅游也不例外,在两者的作用下,致使诸多人们对 “他者”的生活环境、生活模式的热爱度有所提高,渴望享受到这种不一样的生活世界,促使多元文化的特点越来越显著。并且,无论是社会各界均从“五个好”和“五带头”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至创先争优活动中,为此项活动增添新的生机。把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提到日程上,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为政治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歌颂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主题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党的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对于传统的西部而言,其与东部、民族边疆地区的二元结构未保持原有的稳定性,出现一定的整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创建指明新的方向,但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长期以来,为了促使大一统局面得到顺利实现,历代中央政府均下了不少功夫,不仅制定多样化的民族政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式,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日益显著,在民族政策的感染下,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可见,民族政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方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不仅体现出民族感情,还促使社会主义国家相融合,形成了现代化的创新政策,之所以制定该政策,主要是为了避免民族之间出现矛盾,为民族的互助保驾护航。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不可忘记党的民族理论,始终落实相应的政策,避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阻碍。
通过相关实践了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身的适用性较强,与我国国情并没有背道而驰,有助于我国民族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我们应在多项工作中融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该制度的实施工作提到日程上,促进各民族实现共同的优质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伟大目标[8]。此外,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还需不断分析该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及时对该制度进行完善,确保其可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发挥出自身作用。
(三)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
经济体对上层建筑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以经济体为切入点,确保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倘若想避免意识的发展受到不利干扰,那么必须具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生产关系属于前提条件。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也指出想要促使民族地区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应从发展的角度入手。麻国庆也曾针对此方面内容发表自身观点,他认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是一种有效途径,并且对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而言,经济结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经济结构较为理想,那么多民族社会结构也会呈现理想状态;反之,将对多民族社会结构带来不利影响[9]。民族地区的位置较为偏僻,缺乏较强的经济基础及足够的内生力,远远落后于中东部的发展,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存在极大难度。对少数民族发展进行促进的过程中,除了提供相应政策之外,还要分析少数民族与市场经济体系有无呈现相结合的局面,如果此方面存在问题,应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将其解决,确保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经济互补关系,始终遵循着民族经济共享的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提供有效帮助。
(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对各民族建设精神家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并且,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21世纪的一种必然趋势,属于一种关键性策略,两者之间具有彼此推动的作用[10]。曾有研究者表明,如果想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那么必须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基础。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针对此方面进行加强,并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矛盾。从文化层面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内,两者之间不仅表现出一定的共在性,还彰显出明显的共生性。
结论
总之,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文化彰显国家生力。民族国家社会问题,与文化秩序及塑造性具有分不开的关系,倘若该民族文化的制造者与公共权利相关,那么将进一步加剧相应的民族矛盾,如果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或者采用的处理方式不合理,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从而对社会的进步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从发展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更具多维性,发展路径也相对广泛、多元化。对少数民族而言,基于民族团结导向,其文化发展方向主要就是凝聚共识,将少数民族文化有效融入民族团结文化当中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王宗礼.国家建构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5):13-20.
[2]龙金菊,高鹏怀.民族心态秩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9-15.
[3]刘永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构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0):17-23.
[4]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24-30.
[5]雷振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拓展的三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6):1-6.
[6]纳日碧力戈,陶染春.“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北民族研究,2020(01):5-18.
[7]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4):64-68.
[8]孟凡东,王占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36-42.
[9]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1):13-21.
[10]严庆.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學学报,2020(0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