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力电综合的重点和高考的热点,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然后选用合适的方法求解。
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问题的分析
1.带电粒子的加速:以初速度v0射入电场中的带电粒子,经静电力做功加速(或减速)至v,在不考虑粒子重力的情况下,由 得 ,当v0很小或v0=0时,上式简化为
2.带电粒子的偏转:以初速度vo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中的带电粒子,在不考虑粒子重力的情况下,受恒定静电力作用,做类似平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图1所示。加速度 ,运动时间 ,偏移量 ,偏转角的正切值 。
二、求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问题的方法
1.运动分解法。
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类平抛运动时,一般利用运动的独立性、等效性,将合运动分解为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运用力和运动的规律来求解相关问题。李华丽
例1
如图2所示,一匀强电场水平向左,一个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小球,从O点出发,初速度的大小为v0,在静电力与重力的作用下,恰能沿与电场的反方向成θ角的方向做直线运动。求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电势能与其在0点时的电势能之差。
解析:在静电力与重力的作用下,小球恰能沿与电场的反方向成θ角的方向做直线运动,所以静电力和重力的合力一定与v0在一条直线上,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小球所受静电力。小球沿水平方向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 ,设小球的水平位移为5,则 ,解得 。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电势能与其在0点的电势能之差等于静电力所做的功,即
点评:将带电小球的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匀减速直线运动,就可以利用力与运动的关系求解相关问题了。
2.功能关系法。
当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变速运动或在非匀强电场中运动时,因为不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所以我们一般分析其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过程由功能关系列式求解。
例2 如图4所示,一根对称的“八”型玻璃管向上的C点沿水平方向进入第一象限,从粒子通过C点开始计时,磁感应强度B按如图3乙所示规律变化(以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方向为正方向),取g-10m/s2。试求:
(1)带电粒子运动到C点的纵坐标值h及场强E1的大小。
(2)x轴正方向上有一点D,OD=OC,若带电粒子在通过C点后不再越过y轴,且要使其恰能沿x轴正方向通过D点,求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及磁场的变化周期To。
参考答案:(1)h=0.8m;E1=0.2N/C。(2)Bo=0.2n T(n=1,2,3,…);
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问题的分析
1.带电粒子的加速:以初速度v0射入电场中的带电粒子,经静电力做功加速(或减速)至v,在不考虑粒子重力的情况下,由 得 ,当v0很小或v0=0时,上式简化为
2.带电粒子的偏转:以初速度vo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中的带电粒子,在不考虑粒子重力的情况下,受恒定静电力作用,做类似平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图1所示。加速度 ,运动时间 ,偏移量 ,偏转角的正切值 。
二、求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问题的方法
1.运动分解法。
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类平抛运动时,一般利用运动的独立性、等效性,将合运动分解为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运用力和运动的规律来求解相关问题。李华丽
例1
如图2所示,一匀强电场水平向左,一个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小球,从O点出发,初速度的大小为v0,在静电力与重力的作用下,恰能沿与电场的反方向成θ角的方向做直线运动。求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电势能与其在0点时的电势能之差。
解析:在静电力与重力的作用下,小球恰能沿与电场的反方向成θ角的方向做直线运动,所以静电力和重力的合力一定与v0在一条直线上,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小球所受静电力。小球沿水平方向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 ,设小球的水平位移为5,则 ,解得 。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电势能与其在0点的电势能之差等于静电力所做的功,即
点评:将带电小球的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匀减速直线运动,就可以利用力与运动的关系求解相关问题了。
2.功能关系法。
当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变速运动或在非匀强电场中运动时,因为不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所以我们一般分析其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过程由功能关系列式求解。
例2 如图4所示,一根对称的“八”型玻璃管向上的C点沿水平方向进入第一象限,从粒子通过C点开始计时,磁感应强度B按如图3乙所示规律变化(以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方向为正方向),取g-10m/s2。试求:
(1)带电粒子运动到C点的纵坐标值h及场强E1的大小。
(2)x轴正方向上有一点D,OD=OC,若带电粒子在通过C点后不再越过y轴,且要使其恰能沿x轴正方向通过D点,求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及磁场的变化周期To。
参考答案:(1)h=0.8m;E1=0.2N/C。(2)Bo=0.2n T(n=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