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冠中先生有一句名言,说是画院“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骂的是画院体制,国家出钱养着好些无用的所谓画家,而画家一旦进入了体制,又不免在创作中意识形态先行,失去了艺术的本真与自由。话虽糙,却颇有几分道理。民间有俗语: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画家仰仗着画院求生存,画院仰仗着上级财政拨款,自己可以掌控的内容又能有多少呢?
“画院”一词,往早推,古代皇宫里就养着大批画家;就近看,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前苏联引进的模式。归根结底,这是体制内的因果,非但艺术家个体说得不算,连画院本身也无发言权。吴冠中先生说画院无存在必要,是挑了个最简单的命题——既然问题多多,那就干脆取消。其实,在现实环境下,更复杂的命题是,画家如何在体制中创造出超越这个时代的作品。
北宋的画院体制最为完善也最为发达,当时的院体画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主旋律创作。现在看来,宋画的巅峰很大程度上正是由这些体制内画家完成的。徽宗赵佶是这个体制的首脑,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这样看来,很多人将当代中国美术的种种问题归结于体制,显然有失公允。
今天,我们常常将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原因归结于外在条件的不够好,或是有多么坏。譬如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便说是中国语文教育的问题,中文系培养不出好作家,整个中国的环境更出不了大作家。那么不妨看看中国古代的科举教育,不是说那才是最禁锢人思维的坚森壁垒吗?可为什么那么多从八股取士中走出的人却留下了千古名文?很多人读成了书呆子,但也有人读成了真正的人才。所以,不要怪教育体制,要怪就怪我们自己天赋不够、用功不勤。
中国传统文艺,无论哪一门哪一科,都是规矩重重。但后人却给那些在藩篱之内创造出伟大作品的人物以“戴着镣铐跳舞”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所以,舞跳得好不好,不在于镣铐,而在于你自己的身体。
当然,对于很多身在画院的人而言,画院或许并非枷锁。那是一个进去了就基本可以享清福的地方,不用再担心画卖不出去,更不用担心退休后养老金不够花,那是万千流离失所的自由画家们梦寐以求的所在。有人说,艺术家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才能成就伟大的艺术,画院里面衣食无忧,画家就要倦怠了。我想,这话或许有些道理,人经历了苦难往往思想上更加成熟,但如果没有苦难便不思进取,想必这个人也不是杰出画家的材料,因他的志向在于填饱肚子、养活妻儿,而艺术不过是他谋生的手段,并非理想。
“画院”二字,若能将重音放在“画”而非“院”上,那么它也确实能够成为一个画者理想的所在。
“画院”一词,往早推,古代皇宫里就养着大批画家;就近看,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前苏联引进的模式。归根结底,这是体制内的因果,非但艺术家个体说得不算,连画院本身也无发言权。吴冠中先生说画院无存在必要,是挑了个最简单的命题——既然问题多多,那就干脆取消。其实,在现实环境下,更复杂的命题是,画家如何在体制中创造出超越这个时代的作品。
北宋的画院体制最为完善也最为发达,当时的院体画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主旋律创作。现在看来,宋画的巅峰很大程度上正是由这些体制内画家完成的。徽宗赵佶是这个体制的首脑,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这样看来,很多人将当代中国美术的种种问题归结于体制,显然有失公允。
今天,我们常常将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原因归结于外在条件的不够好,或是有多么坏。譬如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便说是中国语文教育的问题,中文系培养不出好作家,整个中国的环境更出不了大作家。那么不妨看看中国古代的科举教育,不是说那才是最禁锢人思维的坚森壁垒吗?可为什么那么多从八股取士中走出的人却留下了千古名文?很多人读成了书呆子,但也有人读成了真正的人才。所以,不要怪教育体制,要怪就怪我们自己天赋不够、用功不勤。
中国传统文艺,无论哪一门哪一科,都是规矩重重。但后人却给那些在藩篱之内创造出伟大作品的人物以“戴着镣铐跳舞”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所以,舞跳得好不好,不在于镣铐,而在于你自己的身体。
当然,对于很多身在画院的人而言,画院或许并非枷锁。那是一个进去了就基本可以享清福的地方,不用再担心画卖不出去,更不用担心退休后养老金不够花,那是万千流离失所的自由画家们梦寐以求的所在。有人说,艺术家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才能成就伟大的艺术,画院里面衣食无忧,画家就要倦怠了。我想,这话或许有些道理,人经历了苦难往往思想上更加成熟,但如果没有苦难便不思进取,想必这个人也不是杰出画家的材料,因他的志向在于填饱肚子、养活妻儿,而艺术不过是他谋生的手段,并非理想。
“画院”二字,若能将重音放在“画”而非“院”上,那么它也确实能够成为一个画者理想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