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高效运行的具体体现之一。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因此“自主、合作和探究”是中小学应该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什么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课程改革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随着全球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文明阶段,新的文明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方法。鉴于以上原因国家进行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而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高效运行的具体体现之一。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其本质是“以人(学生)为本”。既然强调“以生为本”,怎样才能做到“以生为本”呢?改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样既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又达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可谓“一石双鸟”。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平衡和谐发展的体现,而社会改革的总目标不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吗?教育教学中的课改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生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以前“被动学习”或“机械学习”,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指定学习进度,主动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调控,从而做出相应的调适;所谓“合作”指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在同学间进行有效沟通,确立信任感,有效地解决问题,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归纳总结,并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所谓“探究”指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需要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又利用实验、计算、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所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实质是要有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是本次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它不但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而且与时俱进。
其次,我们要了解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过程中要注意那些问题?当前新课改当中所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生)为本”思想。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尊重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教学思路就要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这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实施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千方百计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而高效的课堂情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探究空间,而且更为他们充分交流、不断思考、智慧的碰撞与升华提供了可能。
再次,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自主”“合作”或“探究”,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智慧和情趣,使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主人呢?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提出“六特征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我的理解是:1.开放课堂,让学生的活动更充分、更自由。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情景、时间和空间,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凡是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应该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成功,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教师及时恰当的指点迷津和鼓励、表扬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尽情发挥”,收到令人震惊的“效果”。2.尊重学生,“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经验等,结合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充分引导他们在活动中“玩”,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悟”。引导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有效方法自己去获取知识、能力和才干,来充分展示自我。这样的“以生为本”,既关注到全体学生,又特别关注到学生的差异,让全体学生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既保证了全体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自由,同时又满足各个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我的理解是: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则。尤其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各自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状态等等。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来对待。切实做到“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目标。
三是自由度。即强调少一些铁性纪律,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幽默感,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我的理解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万岁”。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四是整合度,即整体性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关键词】“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课程改革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随着全球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文明阶段,新的文明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方法。鉴于以上原因国家进行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而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高效运行的具体体现之一。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其本质是“以人(学生)为本”。既然强调“以生为本”,怎样才能做到“以生为本”呢?改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样既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又达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可谓“一石双鸟”。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平衡和谐发展的体现,而社会改革的总目标不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吗?教育教学中的课改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生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以前“被动学习”或“机械学习”,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指定学习进度,主动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调控,从而做出相应的调适;所谓“合作”指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在同学间进行有效沟通,确立信任感,有效地解决问题,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归纳总结,并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所谓“探究”指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需要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又利用实验、计算、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所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实质是要有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是本次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它不但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而且与时俱进。
其次,我们要了解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过程中要注意那些问题?当前新课改当中所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生)为本”思想。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尊重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教学思路就要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这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实施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千方百计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而高效的课堂情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探究空间,而且更为他们充分交流、不断思考、智慧的碰撞与升华提供了可能。
再次,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自主”“合作”或“探究”,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智慧和情趣,使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主人呢?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提出“六特征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我的理解是:1.开放课堂,让学生的活动更充分、更自由。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情景、时间和空间,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凡是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应该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成功,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教师及时恰当的指点迷津和鼓励、表扬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尽情发挥”,收到令人震惊的“效果”。2.尊重学生,“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经验等,结合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充分引导他们在活动中“玩”,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悟”。引导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有效方法自己去获取知识、能力和才干,来充分展示自我。这样的“以生为本”,既关注到全体学生,又特别关注到学生的差异,让全体学生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既保证了全体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自由,同时又满足各个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我的理解是: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则。尤其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各自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状态等等。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来对待。切实做到“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目标。
三是自由度。即强调少一些铁性纪律,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幽默感,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我的理解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万岁”。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四是整合度,即整体性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