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教育部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直接面向全日制本科生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全日制本科生对创新实验计划认知情况展开了调查,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良性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划;本科生;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李治淼(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丛蕊(1972-),女,黑龙江富锦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C121102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B1110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2-0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的重要举措。[1-3]在《纲要》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与学生的主体性密不可分。[4]然而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期待有怎样的收获,以及如何保障计划的实施,应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实施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本科生围绕创新实验计划认知、认可情况展开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探究了在创新实验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长期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为大一至大三的三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累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28份,回收率为64%。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了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知情况,继而调查了本科生在校期间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其次以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各个环节为主线,调查分析了创新实验计划的前期准备、信息获知、学生的参与心理等,以及项目科研流程每一阶段的运行情况;最后部分了解了本科大学生对创新实验计划的预期收获与建议。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1.本科生专业认知情况
现代高校按照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学科门类、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5]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大三阶段,甚至是大四阶段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知之甚少。针对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前沿技术与发展的调查发现,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完全了解;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了解;74%的被调查者表示仅了解一点;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如图1所示。而对于不了解本专业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原因,3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缺少与导师沟通;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信息闭塞,缺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增进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的途径选项中,6.25%的被调查者想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拓展专业知识;18.75%的受访者选择了参加挑战杯;75.00%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来了解专业的应用领域以及前沿知识。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本专业的技能知识,并且认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方式来提高专业认知。[6]
2.创新实验计划的宣传情况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一项新兴的由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活动,高校组织部门的宣传情况以及教师的支持情况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参与者人数的多寡。没有及时的宣传,即使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与创新实验项目失之交臂。
调查中发现,62.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创新实验计划不是很了解;32.5%的被调查者完全不清楚什么是创新实验计划;仅有6%的被调查者完全了解创新实验计划,如图2所示。在了解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途径上,大部分被调查者是通过教师或同学获知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1.25%和39.06%;此外有14.0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了解创新实验计划的。对于创新实验计划的帮助作用,5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很大,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实践创新能力;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有机会,67.19%的被调查者会尝试参加创新实验计划;28.13%的被调查者会视他人参与情况参与实验项目;仅有4.6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参加该计划。由此看来,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计划认可度较高,然而在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
3.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大体包括前期准备、选题立项、信息获取、项目的具体实施、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问卷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参与心理、项目中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及项目所需的硬件、资金支持情况展开了调查。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团队由3~5人组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的形式联合申报,81%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团队申报,其余19%的被调查者倾向个人申报。对于团队中年级和专业交叉情况如图3所示,11%的被调查者不希望有任何交叉;而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年级交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学科交叉;3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二者均交叉,这样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关于项目的加入途径,34%的被调查希望通过指导教师推荐申请创新实验计划;53.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自荐申请。 选题是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重要一步。[7]在选题来源方面,如图4所示,选择“对某一课题感兴趣,并做了充足的准备”的比例为52%;选择“国家级科创的题目或导师的一个研究课题”的比例为22%;选泽“研究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约占20%;课题选择“偶然,或来自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或自己灵感”的比例为6%。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选题都较为谨慎,或涉及专业前沿,或是兴趣点。对于最终选题的确定23%的被调查者期望课题由导师帮助确定;67.1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小组讨论决定;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由项目组组长确定,显然更多的学生希望借助小组讨论来确定最终的选题。
在信息获取方面,31%的被调查者会在图书馆查阅书籍;32%的被调查者选择查询互联网检索信息;14%的被调查者会在导师处获取;17%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项目交流获取。对于互联网信息检索,仅有16%的被调查者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35%的被调查者了解信息检索,但不会使用;45%的被调查者不会信息检索,但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在项目交流方面,49%的被调查者期待有较多的项目交流;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期待有院级及以上的项目交流活动,以开阔眼界。
对于教师的指导,43.75%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低于1次;13%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高于1次。54.69%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起到辅导作用,能够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43%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起到咨询作用,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学习;3%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仅仅起到监督作用,只负责时间和工作量的考量。
对于小组分工情况,4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50%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有组长及有专门主管某一任务的组员,但有事时大家一起商量着干;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组长全权负责,组员听从指挥。项目在进行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或调研,39.0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实验设备先进;25.00%的被调查者认为项目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比较落后;2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专业性的设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基地;14.6%的被调查者需要去周边或相关地方完成项目。对于实验室开放程度,30%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实验室硬件设施使用方便,开放性良好,可以随时去实验室做实验;4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方便,实验室要申请,中间环节复杂,等待时间较长;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方便,实验器材和实验所需的材料不全。
在论文撰写方面,有25%的被调查者撰写过论文或报告。对于论文撰写时出现的问题,39%的被调查者认为撰写的论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28.13%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严重,没有自己的创新点;32%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在撰写论文时,34.3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5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学长的意见。在论文发表需要版面费用的使用上,65.63%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学校资金支持;6.25%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导师帮助;约28%的学生表示倾向于组内筹集。
4.创新实验计划预期收获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需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中大学生对创新思维方面的收获和实践能力的收获,并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发表论文或取得专利等。在针对小组成员收获期望调查中,33%的被调查者表示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期望获得最高奖项;5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的去做,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只管认真做项目,不去管结果如何。而对项目预期所得到的有益效果,5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能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3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掌握了更创新、规范的研究方法;13%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4%的被调查者表示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发表更专业的学术论文。由此可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的终结,收获、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也需要纳入进来。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了哪些体验与收获,存在哪些遗憾,对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哪些期望与建议等都值得关注。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提出,使得本科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文中讨论的本科生对创新实验的认知以及创新实验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良性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10.
[2]王祖源,毛骏健,吴淤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26-28.
[3]曾兴闻,赵树凯,赵韩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4]刘大军,罗一帆,周合兵.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04-306.
[5]卢晓东.本科专业划分的逻辑与跨学科专业类的建立[J].中国大学教学,2010,(9):10.
[6]薛群虎,武志红,马爱琼.科研项目为专业技能培养搭建平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9):62.
[7]王翠菊,孟召平.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选题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0,(8):32-33.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划;本科生;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李治淼(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丛蕊(1972-),女,黑龙江富锦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C121102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B1110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2-0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的重要举措。[1-3]在《纲要》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与学生的主体性密不可分。[4]然而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期待有怎样的收获,以及如何保障计划的实施,应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实施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本科生围绕创新实验计划认知、认可情况展开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探究了在创新实验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长期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为大一至大三的三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累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28份,回收率为64%。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了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知情况,继而调查了本科生在校期间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其次以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各个环节为主线,调查分析了创新实验计划的前期准备、信息获知、学生的参与心理等,以及项目科研流程每一阶段的运行情况;最后部分了解了本科大学生对创新实验计划的预期收获与建议。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1.本科生专业认知情况
现代高校按照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学科门类、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5]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大三阶段,甚至是大四阶段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知之甚少。针对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前沿技术与发展的调查发现,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完全了解;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了解;74%的被调查者表示仅了解一点;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如图1所示。而对于不了解本专业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原因,3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缺少与导师沟通;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信息闭塞,缺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增进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的途径选项中,6.25%的被调查者想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拓展专业知识;18.75%的受访者选择了参加挑战杯;75.00%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来了解专业的应用领域以及前沿知识。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本专业的技能知识,并且认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方式来提高专业认知。[6]
2.创新实验计划的宣传情况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一项新兴的由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活动,高校组织部门的宣传情况以及教师的支持情况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参与者人数的多寡。没有及时的宣传,即使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与创新实验项目失之交臂。
调查中发现,62.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创新实验计划不是很了解;32.5%的被调查者完全不清楚什么是创新实验计划;仅有6%的被调查者完全了解创新实验计划,如图2所示。在了解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途径上,大部分被调查者是通过教师或同学获知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1.25%和39.06%;此外有14.0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了解创新实验计划的。对于创新实验计划的帮助作用,5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很大,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实践创新能力;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有机会,67.19%的被调查者会尝试参加创新实验计划;28.13%的被调查者会视他人参与情况参与实验项目;仅有4.6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参加该计划。由此看来,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计划认可度较高,然而在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
3.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大体包括前期准备、选题立项、信息获取、项目的具体实施、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问卷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参与心理、项目中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及项目所需的硬件、资金支持情况展开了调查。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团队由3~5人组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的形式联合申报,81%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团队申报,其余19%的被调查者倾向个人申报。对于团队中年级和专业交叉情况如图3所示,11%的被调查者不希望有任何交叉;而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年级交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学科交叉;3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二者均交叉,这样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关于项目的加入途径,34%的被调查希望通过指导教师推荐申请创新实验计划;53.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自荐申请。 选题是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重要一步。[7]在选题来源方面,如图4所示,选择“对某一课题感兴趣,并做了充足的准备”的比例为52%;选择“国家级科创的题目或导师的一个研究课题”的比例为22%;选泽“研究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约占20%;课题选择“偶然,或来自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或自己灵感”的比例为6%。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选题都较为谨慎,或涉及专业前沿,或是兴趣点。对于最终选题的确定23%的被调查者期望课题由导师帮助确定;67.1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小组讨论决定;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由项目组组长确定,显然更多的学生希望借助小组讨论来确定最终的选题。
在信息获取方面,31%的被调查者会在图书馆查阅书籍;32%的被调查者选择查询互联网检索信息;14%的被调查者会在导师处获取;17%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项目交流获取。对于互联网信息检索,仅有16%的被调查者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35%的被调查者了解信息检索,但不会使用;45%的被调查者不会信息检索,但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在项目交流方面,49%的被调查者期待有较多的项目交流;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期待有院级及以上的项目交流活动,以开阔眼界。
对于教师的指导,43.75%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低于1次;13%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高于1次。54.69%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起到辅导作用,能够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43%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起到咨询作用,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学习;3%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仅仅起到监督作用,只负责时间和工作量的考量。
对于小组分工情况,4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50%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有组长及有专门主管某一任务的组员,但有事时大家一起商量着干;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组长全权负责,组员听从指挥。项目在进行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或调研,39.0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实验设备先进;25.00%的被调查者认为项目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比较落后;2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专业性的设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基地;14.6%的被调查者需要去周边或相关地方完成项目。对于实验室开放程度,30%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实验室硬件设施使用方便,开放性良好,可以随时去实验室做实验;4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方便,实验室要申请,中间环节复杂,等待时间较长;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方便,实验器材和实验所需的材料不全。
在论文撰写方面,有25%的被调查者撰写过论文或报告。对于论文撰写时出现的问题,39%的被调查者认为撰写的论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28.13%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严重,没有自己的创新点;32%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在撰写论文时,34.3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5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学长的意见。在论文发表需要版面费用的使用上,65.63%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学校资金支持;6.25%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导师帮助;约28%的学生表示倾向于组内筹集。
4.创新实验计划预期收获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需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中大学生对创新思维方面的收获和实践能力的收获,并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发表论文或取得专利等。在针对小组成员收获期望调查中,33%的被调查者表示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期望获得最高奖项;5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的去做,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只管认真做项目,不去管结果如何。而对项目预期所得到的有益效果,5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能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3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掌握了更创新、规范的研究方法;13%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4%的被调查者表示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发表更专业的学术论文。由此可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的终结,收获、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也需要纳入进来。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了哪些体验与收获,存在哪些遗憾,对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哪些期望与建议等都值得关注。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提出,使得本科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文中讨论的本科生对创新实验的认知以及创新实验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良性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10.
[2]王祖源,毛骏健,吴淤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26-28.
[3]曾兴闻,赵树凯,赵韩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4]刘大军,罗一帆,周合兵.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04-306.
[5]卢晓东.本科专业划分的逻辑与跨学科专业类的建立[J].中国大学教学,2010,(9):10.
[6]薛群虎,武志红,马爱琼.科研项目为专业技能培养搭建平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9):62.
[7]王翠菊,孟召平.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选题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0,(8):32-33.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