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动荡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免疫危机的能力,是当今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内部控制;问题;对策一、引言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的噩梦仍在持续,我国企业也未能幸免。2011年我国GDP增幅下滑至9.24%,且从今年国内外的形势来看,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必然。笔者以为,该现象的发生除了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外,还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欠缺有很大关系。在经济动荡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免疫危机的能力,是当今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我国已发布了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建设具有我国特色且符合国际惯例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在财政部的良好引导下,许多企业通过学习培训、强化监督等,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仍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有效的控制环境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并对制定战略目标、识别风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控制环境存在重大缺陷,则构建在其基础上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很难实现目标。作为控制环境的一部分,公司治理机制对现代企业的运行和监控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是不可或缺。然而,我国现有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我国虽然形式上已形成“三会四权”的分权制衡机制,但在实际中,上市公司的多数董事会仍“不懂事不独立”,监事会由于缺乏独立性和积极性又存在明显不足,导致财产所有者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护,企业资产大量流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缺乏对内控的考核与监督
很多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只是某一部分员工或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并且认为设立了基本的内部控制活动就完成了“任务”,却忽视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考核与监督,这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一方面,有些控制制度尽管理论上设计得很好,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或是没有认真地去考核,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而有的企业在监督时并没有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甚至对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不报告、不追究。这样一来,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实质的作用。
(三)缺乏有效的内控信息披露机制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国家都认识到充分披露会计信息包括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性。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企业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由于内控信息关系到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甚至是发展前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来越得到重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规定企业内控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有六十七家。但在六十七份内控评价报告中,除了一家公司作出了内控无效的结论外,其余公司均认为自身内部控制有效。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在评价内控时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或是发现了问题却不愿意暴露。不少公司的自我评价都在详细“展示”其内控要素和成果,而对于内控的缺陷、未来的优化措施等投资者真正关心和希望了解的信息却少之又少,内控评价报告及相关披露传达的信息有效性有待提升。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针对控制环境弱化的问题,公司应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其次,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风险意识。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和优化董事会的人员结构来解决董事会结构单一、成员缺乏独立性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类似地,通过引入外部监事制度并相应地增加监事持股比例有助于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從而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二)加强控制考核与监督
内部控制是一个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全方位的管理系统,绝不只是个别人员或部门的责任。因此内部控制的有效设计和执行也不只是内控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各相关业务部门的作用。这些部门尽管不一定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设计并执行控制,但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漏洞,并及时地反馈给内控管理部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持续有效,定期的考核和适当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实行问责机制,由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最终责任,审计委员会作为“问”的主体,负责考核与监督内部控制。如果在考核中发现了内部控制的某些薄弱环节或缺陷,必须要通过监督活动加以修正,从而达到不断改善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完善内控信息披露机制虽然内部控制的理论日趋完善,但在内控信息的披露标准方面尤其是如何界定信息披露是否有效这一问题上,各国尚未达成统一。我国需要加快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和完善,统一内控信息披露的内容,并尽快出台行业的操作指南和内控缺陷认定的通行做法,从而降低企业的遵循成本和执行难度。另外,企业也应充分利用考核与监督的结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组织和方法体系,确保内部控制在运行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完善。(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宁、王艳霞.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管理现代化,2010(6)。
[2]史雅媚.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策略探讨.企业研究,2011(12)。
[3]Cogman,David and Richard Dobbs. Financial Crises, Past and Present. Mckinsey Quarterly, 2008(12).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内部控制;问题;对策一、引言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的噩梦仍在持续,我国企业也未能幸免。2011年我国GDP增幅下滑至9.24%,且从今年国内外的形势来看,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必然。笔者以为,该现象的发生除了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外,还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欠缺有很大关系。在经济动荡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免疫危机的能力,是当今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我国已发布了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建设具有我国特色且符合国际惯例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在财政部的良好引导下,许多企业通过学习培训、强化监督等,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仍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有效的控制环境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并对制定战略目标、识别风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控制环境存在重大缺陷,则构建在其基础上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很难实现目标。作为控制环境的一部分,公司治理机制对现代企业的运行和监控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是不可或缺。然而,我国现有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我国虽然形式上已形成“三会四权”的分权制衡机制,但在实际中,上市公司的多数董事会仍“不懂事不独立”,监事会由于缺乏独立性和积极性又存在明显不足,导致财产所有者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护,企业资产大量流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缺乏对内控的考核与监督
很多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只是某一部分员工或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并且认为设立了基本的内部控制活动就完成了“任务”,却忽视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考核与监督,这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一方面,有些控制制度尽管理论上设计得很好,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或是没有认真地去考核,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而有的企业在监督时并没有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甚至对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不报告、不追究。这样一来,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实质的作用。
(三)缺乏有效的内控信息披露机制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国家都认识到充分披露会计信息包括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性。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企业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由于内控信息关系到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甚至是发展前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来越得到重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规定企业内控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有六十七家。但在六十七份内控评价报告中,除了一家公司作出了内控无效的结论外,其余公司均认为自身内部控制有效。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在评价内控时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或是发现了问题却不愿意暴露。不少公司的自我评价都在详细“展示”其内控要素和成果,而对于内控的缺陷、未来的优化措施等投资者真正关心和希望了解的信息却少之又少,内控评价报告及相关披露传达的信息有效性有待提升。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针对控制环境弱化的问题,公司应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其次,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风险意识。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和优化董事会的人员结构来解决董事会结构单一、成员缺乏独立性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类似地,通过引入外部监事制度并相应地增加监事持股比例有助于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從而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二)加强控制考核与监督
内部控制是一个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全方位的管理系统,绝不只是个别人员或部门的责任。因此内部控制的有效设计和执行也不只是内控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各相关业务部门的作用。这些部门尽管不一定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设计并执行控制,但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漏洞,并及时地反馈给内控管理部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持续有效,定期的考核和适当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实行问责机制,由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最终责任,审计委员会作为“问”的主体,负责考核与监督内部控制。如果在考核中发现了内部控制的某些薄弱环节或缺陷,必须要通过监督活动加以修正,从而达到不断改善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完善内控信息披露机制虽然内部控制的理论日趋完善,但在内控信息的披露标准方面尤其是如何界定信息披露是否有效这一问题上,各国尚未达成统一。我国需要加快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和完善,统一内控信息披露的内容,并尽快出台行业的操作指南和内控缺陷认定的通行做法,从而降低企业的遵循成本和执行难度。另外,企业也应充分利用考核与监督的结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组织和方法体系,确保内部控制在运行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完善。(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宁、王艳霞.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管理现代化,2010(6)。
[2]史雅媚.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策略探讨.企业研究,2011(12)。
[3]Cogman,David and Richard Dobbs. Financial Crises, Past and Present. Mckinsey Quarterly,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