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初,古巴受到苏东剧变的强烈冲击,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面对极为不利的内外环境,古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和调整政策,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坚持各项社会事业。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实行经济改革和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增长
1990—1993年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促使古巴进行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
(一)实行美元流通合法化,整顿财政和金融秩序
1994年颁布的第140号法律规定,居民可以合法持有美元,美元可以合法流通。当时,古巴有40%左右的家庭可以从侨居美国的亲属获得美元收入,大量美元流通于黑市。与此同时,苏东剧变使古巴失去了经济和社会生活必需品进口和蔗糖出口的主要市场,转而依靠西方市场,造成硬通货奇缺。美元流通合法化实际上使大量流通于黑市的美元通过国营商业渠道,流入国库,另外,便利了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为进行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机制。美元与本币一起合法流通还减轻了本币压力,为财政和金融整顿创造了条件。允许美元在国内合法流通还刺激了美元的流入。目前,在美国生活的古巴侨民(包括第二和三代人)为150万,侨汇年收入大致在8—10亿美元。
财政金融调整措施主要有:在非社会领域实行新的紧缩性预算政策;调整税收,实行新的税收制度;提高非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务的价格,减少不适当的免费服务项目。另外,1997年调整银行体系,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功能分离。财政和金融调整政策收效显著,财政收支基本实现平衡,增强了本币的信用。
(二)调整农业基本生产单位,实行国营企业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初,具有较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国营农场因无法从苏东国家获得农机进口配备件无法维持生产,同时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为此,古巴决定把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由国营农场改为农业生产合作基础组织。相对国营农场而言,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减少了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另外,组织灵活,便于管理。农业生产合作基础组织在完成国家任务后,有权将部分农产品销售自由市场,扩大了劳动者的家庭收入,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
90年代末,经济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到国有企业改革(古巴称之为完善企业制度)上来。古巴强调,国有企业改革与其他拉美国家不同,不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更不是私有化,而是完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中心目标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放在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进展,逐步扩展到全国。企业领导人的思想观念正在由重产量和指标逐步转移到注重利润和经济效益上来。亏损企业比例正在缩小,国家对企业的亏损补贴趋于下降。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三)扩大商品和服务自由市场
商品自由市场在古巴曾几经恢复和取消。1994年,政府决定再度加以恢复。小农、农业工人、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投放自由市场。同时,政府决定允许个体劳动。相关行业逐步扩大到117个,涉及居民大部分的衣食住行。这有效减轻了就业压力,同时缓解了公共渠道商品和服务供应不足的状况。
(四)扩大企业对外贸易自主权,积极吸引外部投资
政府批准有外贸出口权的企业由1994年的56家增加到2001年的300多家。政府还批准出口企业部分留存外汇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国家向外资开放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外国投资法规,专门建立了工业园区,允许外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投资。尽管美国千方百计阻挠外国投资进入古巴,欧盟对贸易和投资合作附加政治条件,古巴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进展,这突出反映在古巴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旅游、采镍、石油勘探和开采等,形成了一批采用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的现代化企业。
上述改革和调整措施改善了宏观经济状况,实现了经济恢复和增长。1994—2005年,古巴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6%。
二、克服经济结构危机,形成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
古巴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逐步改变蔗糖单一经济结构。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本国资源禀赋,重点发展采镍、旅游和高新技术等出口创汇部门,向这些生产部门积极引入外资。目前,古巴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旅游业成为古巴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旅游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外国游客由80年代末的30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230万人。旅游外汇年收入(毛收入)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旅游业已跃升为最大的创汇部门,占国家外汇总收入的40%。
(二)石油与镍矿开采在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苏东剧变后,古巴决心改变依赖800万吨石油进口的状况,与外资签定风险投资合同,加强在周边海域的石油勘探和生产。石油年产量从1989年的50—60万吨增至目前的400万吨(含天然气折合产量)。
近年来,古巴依靠吸引外资大力开发本国丰富的镍矿资源。它曾与加拿大合作建厂,近年则不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扩大向中国的镍矿出口。镍矿年产量由80年代末期的4万吨左右增加到目前的7.6万吨。2005年采镍创汇超过10亿美元。镍的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进一步加强了采镍业的创汇能力及其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初步形成本国的优势技术产业
自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大力推动生物医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古巴现已建成15个生物医药科研中心和企业,拥有2400名科研人员,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抗癌药物、乙肝疫苗和从甘蔗提取的保健品等,并成功地实现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古巴经济发展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古巴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了长达半世纪之久困扰经济发展的蔗糖单一经济结构,为古巴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了产业基础。正是由于此,卡斯特罗主席自豪地宣布了“蔗糖时代”的终结。
三、坚持社会平等原则,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坚持社会平等原则是古巴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美国长期对古巴实行贸易禁运和经济封锁,布什政府还在进一步加强制裁力度,给古巴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即使如此,古巴也没有放弃坚持社会平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基本方针。可以说,古巴是“一个最注重人的发展和保护低层收入的社会”。古巴的各项社会指标不断改善,居民卡路里摄入量、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文盲率、儿童入学率、居民拥有的医生和教师比率等指标大都位居世界前列。仅以教育为例,国家不惜投入巨额资金,保障全民享受教育的权利。目前,古巴人均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11%左右,这在发展中国家是很少见的。
近年来的经济恢复和增长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006年,教育、卫生、文化和艺术事业、科技、体育和社会保障及社会救济方面的投资计划为140亿比索,社保养老金方面计划投资35.02亿比索,比2005年实际数额增长20%,受益者超过150万人。目前,国家预算中70%的经常性开支用于保障居民社会福利。
四、调整对外经济关系,建立“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模式
古巴的对外经贸关系也经历了实质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基本合理的贸易对象结构。80年代末,古巴与苏联和其他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占其整个贸易的80%以上。苏东剧变后,古巴被迫重新构建对外贸易地理结构。目前,贸易对象国增加到160多个,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贸易地域分布:欧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各占40%,亚洲国家占17%。
古巴十分重视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古巴同委内瑞拉制定了“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在贸易、投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交流、能源、科技等众多领域开展合作。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双方签署了石油供应协定,古巴以优惠条件进口委内瑞拉石油,日均进口量达到9万桶,古巴则向委内瑞拉派出3万人的医疗和教育志愿队,深入山区和偏远地区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最近,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3国签署了“人民贸易协定”,实施内容广泛的战略性一体化计划,寻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互补。古巴凭借上述计划和协定,有望进一步稳定对外经贸合作渠道,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供应。
古巴高度重视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将其视为“平等互利”合作的典范,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保障。双方已经举办了18届经贸混合委员会,促进了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据古方资料,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1亿美元。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获得较大进展。中国在古投资涉及农业、采矿、旅游、电信、轻工等众多部门。古巴在华投资领域包括宾馆、旅游、生物医药及保税区国际贸易等。
近年来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
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活力,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价格和货币体系双轨制造成的经济特别是社会问题。2004年年底以来,针对这种形势,政府开始进行新的政策调整。
一、停止美元流通,调高本币对美元的比值
古巴政府在2004年11月宣布停止美元在境内流通,改用可兑换比索(外汇券)。此后又在2005年5月宣布比索和可兑换比索与美元的比值分别提高7%和8%,为1美元兑换0.8比索。
二、收缩外汇和外贸权限,整顿个体经营
政府规定大额外汇的使用必须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委员会的批准。政府还决定把拥有外贸权的公司数量由335家压缩至117家,允许个体经营的行业由170个减少至130个。
三、提高部分社会阶层的工资
继1999年调整一些社会阶层的工资之后,2005年拨款34亿比索用于提高离退休人员、医生、教师等阶层的工资。这是古巴在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后首次如此大范围地调整工资,虽然增加幅度并不是很大。
这些新的政策调整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抑制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强货币和金融管制,整顿经济和金融秩序;加强对美元的控制,防范美国的金融制裁。
这些新的经济调整措施表明,古巴在改革方面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目前,古巴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即居民的生活需求与有限的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有限的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计划经济体制与利用市场因素之间的矛盾等。
但在古巴主导政策走向的一些基本因素是:
一、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始终把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放在首要地位
美国对古巴一直采取敌视、颠覆和封锁政策,通过“托里切利法”、“赫尔姆斯—伯顿法”以及“促进古巴民主过渡计划”等对古巴实行系统的封锁,力图扼杀古巴革命政权。古巴党和政府把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看作是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力求通过全面的社会福利保障,确保社会公正,以巩固政权的社会基础,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在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时,古巴首要考虑的也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近来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调整清楚地证实了这一点。类似的做法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过,如1986年的纠偏运动。
二、社会公平和公正原则是古巴革命的立足之本
在理论和政策实践中,古巴始终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是古巴革命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制定社会和经济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坚决杜绝任何“剥削”和“非法致富”行为。政府明文规定,严格限制个体劳动的规模和性质,在餐馆的经营中,餐桌和餐椅不得超过法定数量,个体劳动仅限于家庭成员,禁止使用雇工。官方严厉抨击在自由市场倒卖商品现象,重罚商业流通领域的投机倒把行为。多次发起谴责非法致富的“新富阶级”的运动。
古巴高度重视发展自己的社会服务事业,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国际范式,在发展中国家身体力行地加以推广(1963—2004年,向97个国家派出7.9万人次社会服务志愿者。目前,古巴向40个国家派出以医生和教师为主的志愿者2.4万人,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100多个国家培养了4000多名医学专业人员)。
三、坚持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
古巴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市场是一个“无人能驾驭的疯狂野兽”(卡斯特罗语),市场经济会引起贫富分化。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方面的认识是由其现实社会功效和利益所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便捷、充分和有效地调配物力和人力资源,有助于克服特殊时期的困难和短缺经济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将资源有效地用于实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目标。古巴在政策实践中,在坚持计划经济、利用一些市场因素的同时,否定市场经济。利用市场因素也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古巴坚持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的态度十分明确。它认为,古巴的改革并非是改变计划经济,而是坚持计划经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点甚至反映在“改革”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在古巴的重要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很少使用“改革”(reforma)一词。2000年,古巴全国经济学家协会的一位著名学者在访华期间就此做出解释,她认为,“reforma”这一概念具有重新构建或把某一事物改变成另一事物的含义,这与古巴并不改变而是坚持计划经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事实并不相符。使用比较多的是“perfeccionamiento”(完善)或“transformacion”(取其改观、改变面貌之义)。
上述基本政策考虑和理论认识主导着古巴的经济和社会实践,包括近年来对经济和社会政策所做的新的调整。这些事实说明,古巴在改革和开放中,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古巴的改革,包括对改革的认识,是一个十分复杂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现任古巴驻华大使阿鲁菲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古巴除了“不可逆转的政治”外,还将建立一个“不可逆转的经济”。从他的讲话中,似乎可以感到,古巴日益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此充满信心。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古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将会日趋成熟和完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研究员)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实行经济改革和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增长
1990—1993年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促使古巴进行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
(一)实行美元流通合法化,整顿财政和金融秩序
1994年颁布的第140号法律规定,居民可以合法持有美元,美元可以合法流通。当时,古巴有40%左右的家庭可以从侨居美国的亲属获得美元收入,大量美元流通于黑市。与此同时,苏东剧变使古巴失去了经济和社会生活必需品进口和蔗糖出口的主要市场,转而依靠西方市场,造成硬通货奇缺。美元流通合法化实际上使大量流通于黑市的美元通过国营商业渠道,流入国库,另外,便利了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为进行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机制。美元与本币一起合法流通还减轻了本币压力,为财政和金融整顿创造了条件。允许美元在国内合法流通还刺激了美元的流入。目前,在美国生活的古巴侨民(包括第二和三代人)为150万,侨汇年收入大致在8—10亿美元。
财政金融调整措施主要有:在非社会领域实行新的紧缩性预算政策;调整税收,实行新的税收制度;提高非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务的价格,减少不适当的免费服务项目。另外,1997年调整银行体系,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功能分离。财政和金融调整政策收效显著,财政收支基本实现平衡,增强了本币的信用。
(二)调整农业基本生产单位,实行国营企业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初,具有较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国营农场因无法从苏东国家获得农机进口配备件无法维持生产,同时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为此,古巴决定把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由国营农场改为农业生产合作基础组织。相对国营农场而言,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减少了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另外,组织灵活,便于管理。农业生产合作基础组织在完成国家任务后,有权将部分农产品销售自由市场,扩大了劳动者的家庭收入,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
90年代末,经济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到国有企业改革(古巴称之为完善企业制度)上来。古巴强调,国有企业改革与其他拉美国家不同,不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更不是私有化,而是完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中心目标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放在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进展,逐步扩展到全国。企业领导人的思想观念正在由重产量和指标逐步转移到注重利润和经济效益上来。亏损企业比例正在缩小,国家对企业的亏损补贴趋于下降。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三)扩大商品和服务自由市场
商品自由市场在古巴曾几经恢复和取消。1994年,政府决定再度加以恢复。小农、农业工人、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投放自由市场。同时,政府决定允许个体劳动。相关行业逐步扩大到117个,涉及居民大部分的衣食住行。这有效减轻了就业压力,同时缓解了公共渠道商品和服务供应不足的状况。
(四)扩大企业对外贸易自主权,积极吸引外部投资
政府批准有外贸出口权的企业由1994年的56家增加到2001年的300多家。政府还批准出口企业部分留存外汇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国家向外资开放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外国投资法规,专门建立了工业园区,允许外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投资。尽管美国千方百计阻挠外国投资进入古巴,欧盟对贸易和投资合作附加政治条件,古巴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进展,这突出反映在古巴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旅游、采镍、石油勘探和开采等,形成了一批采用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的现代化企业。
上述改革和调整措施改善了宏观经济状况,实现了经济恢复和增长。1994—2005年,古巴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6%。
二、克服经济结构危机,形成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
古巴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逐步改变蔗糖单一经济结构。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本国资源禀赋,重点发展采镍、旅游和高新技术等出口创汇部门,向这些生产部门积极引入外资。目前,古巴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旅游业成为古巴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旅游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外国游客由80年代末的30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230万人。旅游外汇年收入(毛收入)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旅游业已跃升为最大的创汇部门,占国家外汇总收入的40%。
(二)石油与镍矿开采在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苏东剧变后,古巴决心改变依赖800万吨石油进口的状况,与外资签定风险投资合同,加强在周边海域的石油勘探和生产。石油年产量从1989年的50—60万吨增至目前的400万吨(含天然气折合产量)。
近年来,古巴依靠吸引外资大力开发本国丰富的镍矿资源。它曾与加拿大合作建厂,近年则不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扩大向中国的镍矿出口。镍矿年产量由80年代末期的4万吨左右增加到目前的7.6万吨。2005年采镍创汇超过10亿美元。镍的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进一步加强了采镍业的创汇能力及其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初步形成本国的优势技术产业
自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大力推动生物医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古巴现已建成15个生物医药科研中心和企业,拥有2400名科研人员,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抗癌药物、乙肝疫苗和从甘蔗提取的保健品等,并成功地实现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古巴经济发展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古巴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了长达半世纪之久困扰经济发展的蔗糖单一经济结构,为古巴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了产业基础。正是由于此,卡斯特罗主席自豪地宣布了“蔗糖时代”的终结。
三、坚持社会平等原则,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坚持社会平等原则是古巴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美国长期对古巴实行贸易禁运和经济封锁,布什政府还在进一步加强制裁力度,给古巴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即使如此,古巴也没有放弃坚持社会平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基本方针。可以说,古巴是“一个最注重人的发展和保护低层收入的社会”。古巴的各项社会指标不断改善,居民卡路里摄入量、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文盲率、儿童入学率、居民拥有的医生和教师比率等指标大都位居世界前列。仅以教育为例,国家不惜投入巨额资金,保障全民享受教育的权利。目前,古巴人均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11%左右,这在发展中国家是很少见的。
近年来的经济恢复和增长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006年,教育、卫生、文化和艺术事业、科技、体育和社会保障及社会救济方面的投资计划为140亿比索,社保养老金方面计划投资35.02亿比索,比2005年实际数额增长20%,受益者超过150万人。目前,国家预算中70%的经常性开支用于保障居民社会福利。
四、调整对外经济关系,建立“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模式
古巴的对外经贸关系也经历了实质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基本合理的贸易对象结构。80年代末,古巴与苏联和其他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占其整个贸易的80%以上。苏东剧变后,古巴被迫重新构建对外贸易地理结构。目前,贸易对象国增加到160多个,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贸易地域分布:欧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各占40%,亚洲国家占17%。
古巴十分重视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古巴同委内瑞拉制定了“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在贸易、投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交流、能源、科技等众多领域开展合作。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双方签署了石油供应协定,古巴以优惠条件进口委内瑞拉石油,日均进口量达到9万桶,古巴则向委内瑞拉派出3万人的医疗和教育志愿队,深入山区和偏远地区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最近,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3国签署了“人民贸易协定”,实施内容广泛的战略性一体化计划,寻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互补。古巴凭借上述计划和协定,有望进一步稳定对外经贸合作渠道,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供应。
古巴高度重视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将其视为“平等互利”合作的典范,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保障。双方已经举办了18届经贸混合委员会,促进了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据古方资料,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1亿美元。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获得较大进展。中国在古投资涉及农业、采矿、旅游、电信、轻工等众多部门。古巴在华投资领域包括宾馆、旅游、生物医药及保税区国际贸易等。
近年来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
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活力,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价格和货币体系双轨制造成的经济特别是社会问题。2004年年底以来,针对这种形势,政府开始进行新的政策调整。
一、停止美元流通,调高本币对美元的比值
古巴政府在2004年11月宣布停止美元在境内流通,改用可兑换比索(外汇券)。此后又在2005年5月宣布比索和可兑换比索与美元的比值分别提高7%和8%,为1美元兑换0.8比索。
二、收缩外汇和外贸权限,整顿个体经营
政府规定大额外汇的使用必须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委员会的批准。政府还决定把拥有外贸权的公司数量由335家压缩至117家,允许个体经营的行业由170个减少至130个。
三、提高部分社会阶层的工资
继1999年调整一些社会阶层的工资之后,2005年拨款34亿比索用于提高离退休人员、医生、教师等阶层的工资。这是古巴在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后首次如此大范围地调整工资,虽然增加幅度并不是很大。
这些新的政策调整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抑制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强货币和金融管制,整顿经济和金融秩序;加强对美元的控制,防范美国的金融制裁。
这些新的经济调整措施表明,古巴在改革方面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目前,古巴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即居民的生活需求与有限的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有限的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计划经济体制与利用市场因素之间的矛盾等。
但在古巴主导政策走向的一些基本因素是:
一、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始终把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放在首要地位
美国对古巴一直采取敌视、颠覆和封锁政策,通过“托里切利法”、“赫尔姆斯—伯顿法”以及“促进古巴民主过渡计划”等对古巴实行系统的封锁,力图扼杀古巴革命政权。古巴党和政府把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看作是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力求通过全面的社会福利保障,确保社会公正,以巩固政权的社会基础,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在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时,古巴首要考虑的也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近来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调整清楚地证实了这一点。类似的做法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过,如1986年的纠偏运动。
二、社会公平和公正原则是古巴革命的立足之本
在理论和政策实践中,古巴始终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是古巴革命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制定社会和经济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坚决杜绝任何“剥削”和“非法致富”行为。政府明文规定,严格限制个体劳动的规模和性质,在餐馆的经营中,餐桌和餐椅不得超过法定数量,个体劳动仅限于家庭成员,禁止使用雇工。官方严厉抨击在自由市场倒卖商品现象,重罚商业流通领域的投机倒把行为。多次发起谴责非法致富的“新富阶级”的运动。
古巴高度重视发展自己的社会服务事业,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国际范式,在发展中国家身体力行地加以推广(1963—2004年,向97个国家派出7.9万人次社会服务志愿者。目前,古巴向40个国家派出以医生和教师为主的志愿者2.4万人,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100多个国家培养了4000多名医学专业人员)。
三、坚持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
古巴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市场是一个“无人能驾驭的疯狂野兽”(卡斯特罗语),市场经济会引起贫富分化。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方面的认识是由其现实社会功效和利益所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便捷、充分和有效地调配物力和人力资源,有助于克服特殊时期的困难和短缺经济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将资源有效地用于实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目标。古巴在政策实践中,在坚持计划经济、利用一些市场因素的同时,否定市场经济。利用市场因素也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古巴坚持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的态度十分明确。它认为,古巴的改革并非是改变计划经济,而是坚持计划经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点甚至反映在“改革”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在古巴的重要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很少使用“改革”(reforma)一词。2000年,古巴全国经济学家协会的一位著名学者在访华期间就此做出解释,她认为,“reforma”这一概念具有重新构建或把某一事物改变成另一事物的含义,这与古巴并不改变而是坚持计划经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事实并不相符。使用比较多的是“perfeccionamiento”(完善)或“transformacion”(取其改观、改变面貌之义)。
上述基本政策考虑和理论认识主导着古巴的经济和社会实践,包括近年来对经济和社会政策所做的新的调整。这些事实说明,古巴在改革和开放中,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古巴的改革,包括对改革的认识,是一个十分复杂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现任古巴驻华大使阿鲁菲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古巴除了“不可逆转的政治”外,还将建立一个“不可逆转的经济”。从他的讲话中,似乎可以感到,古巴日益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此充满信心。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古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将会日趋成熟和完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