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互联网 、信息爆炸……生活在这一现代化、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反而日趋强烈。人们关注到在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国人的内涵修养、综合素质如何跟上国力的发展,踏出国门的中国人怎样才能充满自信,跻身国际舞台?必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要有强大的中国灵魂来支撑。这个“魂”,植根于我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基础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办学中始终把塑造“中国灵魂”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保障。学校开发了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为选择国际教育、未来走向世界的学生打上中国烙印,使其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时刻心系祖国,学成回馈家庭、报效国家。
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梳理了传统文化内容和对学生的影响,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四个维度构建出四大课程体系:传统经典课程、文化修养课程、华夏寻根课程、名家启迪课程。同时,制定出配套的《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规划书》,详细制定出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式、评价体系,形成1~12年级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链条。
一、传统经典课程:传承经典,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传统经典课程的设立与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教化主要体现在诗教、儒教、礼教、乐教等方面。
1.1~6年级“诵读”经典
1~6年级重在“诵读”。学校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筛选出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开发各年级的校本教材《快乐诵读》。该套教材涵盖250首古诗、178篇美文、300句名句,并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等纳入其中。每册教材设置吟诗词、读美文、赏名言、诵经典四个板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诵时间,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诵、个人诵、小组诵、师生诵、表演诵……同时,将晨诵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坚持每周一、周三20分钟早读分别为背诵诗词、蒙学经典(国学经典)时间;周五为速读经典时间。除晨诵之外,还有课前诵、晚诵、周末诵,以集体诵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和父母共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
关注“诵读”过程,让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助读,感悟诗文意境,熟读成诵。同时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学习、语文竞赛和主题报告相结合,将文学经典以现代竞技游戏的形式呈现
出来。
2.7~9年级“品读”经典
7~9年级重在“品读”。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初中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学的内容魅力。基于此,学校把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设置成丰富的选修课,如经典名篇赏析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语言鉴赏等,开发出《古典诗词欣赏》《水浒传》《三国演义》《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红岩》及《弟子规》《论语》的赏析教材。学生可根据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课程,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自主阅读赏析,评价作品人物及主题,赏析优美词语及写作手法,进行交流分享。
此时的经典传承,重点已经转移到理解上来,为此,学校进行了专门的课程和评价设计:每日早7:25~7:45为古典诗词文背诵时段,以诵读背诵古诗词、古文为主,由领读、齐读、齐诵、背诵接力、背诵比赛等形式构成;晚上6:30~7:00为经典名著阅读时间,最后五分钟,由学生进行诵读分享,分享诵读内容、感悟及方法等。同时,学校开展了传统经典的多样化诵读,如角色表演、制作人物关系图、人物形象漫画展、聊语文吧、建立“以书会友”朋友圈等,让学生深刻地把握、理解作品
内涵。
3.10~12年级“研读”经典
10~12年级重在“研读”。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型,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更为迫切。经典阅读真正进入内化阶段,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吸收程度逐渐提升,开始思考、研究、批判与输出,从辩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为他们今后成熟理性地扬弃传统打下基础。学校为此开发了《红楼梦》欣赏与研读等课程,对高中阶段的经典阅读进行深入引导。
课程之外,高中阶段开设常规读书会,为学生提供特色阅读环境,充实文学书籍,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如读书报告会、名家进校园等,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
此外,各学段通过传统经典课程在实践中力求做到:1~6年级,诵读为主,讲解为辅,熟读成诵;7~9年级,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10~12年级,师生互通,交流情感,形成主题研读报告。
根据学生特点,学校还举办了分门别类的实践活动,如小学阶段的“经典诗歌PK赛”,初中阶段的“读书节”“红五月诗歌朗诵比赛”等,高中阶段则利用校本教材,由诗词—小说—散文的阅读顺序,整体推进,定期组织小组交流会,让学生写下感想。
二、文化修养课程:艺体修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
通过文化修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具体来说,在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学习礼仪、茶艺、书法、京剧、武术、太极等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能够领悟民族文化精髓,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在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课堂授课、讨论、自学、作业等学习过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逻辑进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悠久文化的理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整体文化修养。
1.艺术修养:书画课程
在1~12年级,书法和美术教学分为四个学段。书法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文房四宝”文化,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美术课通过欣赏、临摹、观察、创作、设计等,达到四个层次的目标,即学习欣赏和评述、提高审美能力、创作美术作品、多角度欣赏作品的形色质。 每年,小学部会举办六一艺术节大型书画展,初、高中部举办新年书画展,展示本年度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学校还会开设书法、国画类兴趣班、社团,为喜爱书画艺术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硕果累累。
2.道德修养:礼仪课程
礼仪是伴随个人一生的重要知识,是衡量一个人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学校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为办学目标,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支撑起中国灵魂。
在实施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公民、博识等课堂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渗透,和学校“礼仪天下 魅力我行”项目组结合,组织了百人礼仪社团,对学生进行古代和现代礼仪的培训,让礼仪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并组织“少年孔子班”学生前往山东泰安、曲阜参观“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学习儒家文化,研习古代礼仪知识。
3.道德修养:茶艺课程
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学习茶艺,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茶文化,培养学生内省能力、自控能力及积极情绪,将茶艺融入生活中,可以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个人魅力。
在实施方面,除常规教学之外,我们成立了“茶艺社”。在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可以在温馨宁静的环境中体验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泡制功夫茶的过程中体验茶之乐;组织校外茶艺体验,发起寻找“爷爷泡的茶”活动,强化学生对茶的喜爱,增进与家人的亲情;在节日中鼓励学生用茶来表达对家人的喜爱,鼓励征集原创茶艺;在茶艺展中,将茶艺融合到艺术表演中,进一步传播和推广茶文化。
此外,鼓励学生走向校外,参与茶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在假期走进茶园,体验茶的美好,在行走中拥有一颗中国魂、茶人心。
4.健康修养:武术课程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被称为四大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武术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在锻炼的过程中,也能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德。学校在1~6年级开设武术课程,7~12年级开设太极课程,就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招一式中铸就中国精魂。
此外,学校也成立了武术社团,制订了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让学生在每天清晨最好的时光里,感受武术的精、气、神;每天课间操,除传统的韵律操以外,融入武术操和太极拳;初、高中的太极拳,让中国文化和国际氛围完美融合。而且,在北京市中小学武术比赛中,学校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北京站)中也获得了学校组一等奖的成绩。
三、华夏寻根课程:行万里路,达成民族文化认同
华夏寻根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校门,结合文献资料和游学导读手册到不同的地点了解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地理风貌、饮食文化、历史沿革、建筑形态、艺术特色等方面探寻华夏文明产生的根源和背景,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根基的认知,能够比较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脉络,避免价值观的盲从。
1~6年级:览文化名胜。主要是在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北京市内进行外出游学,每月一次走进首都及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并设计了《博物馆课程》。
7~9年级:探文化起源。每学期(上学期11月中旬,下学期4月底)开展外出游学活动,为期一周。分别设计了:京津线(燕赵文化)、齐鲁线(儒家文化)、陕西线(汉唐文化)、山西线(晋商文化)、苏杭线(吴越文化)……每条线路都会设计《华夏寻根—游学导读手册》,指导学生了解游学路线和行程安排,确定寻根研究课题。学生的足迹遍布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南京、杭州、大连等地,近距离地寻根华夏文明,触摸历史印痕。游学课程带着文化行走,在行走中对文化触摸、寻根;回来以后,静下心来,沉淀一身的收获,进而创作,举办华夏寻根诗歌汇报展演。学生以“半坡神韵”“春秋风云”“梦回秦朝”“灿烂文化”“民族伤痕”“文化根·复兴路”等主题,带着对文化渊源的深刻感触,创作诗歌,表达出胸中的一腔热情。这是游学的目的,文化寻根的魅力;这是塑造一批批学子健全人格、深厚学养的课程。
10~12年级:以“集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学生研究展示促进传承”为主题,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欣赏课程,选取代表我国民风民俗、艺术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诸多元素,从历史渊源、特色风貌等方面展现它们的生存形态、发展传承;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确定“清明”“冬至”等节气为主题活动节点。例如,清明节举办“清明诗会”,主题分别是:缅怀先烈、思念亲友、春和景明,并穿插介绍清明由来及传统习俗;高中学生组建了“二十一世纪锦绣传说”社团,让学生利用暑假远赴贵州云上丹寨,与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一起,帮助当地村民成立两个妈妈工坊,向全世界推介我国精湛的民族手工艺。
四、名家启迪课程:走近大师,理解民族文化精髓
身教大于言传,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从学习和模仿开始。青少年正处于追逐偶像的阶段,对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身上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可估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中华名人课程。
1.传统经典课程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王芬老师以《子曰》为题讲孔子,从孔子简介、孔子故乡、孔子生平、后人对孔子的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讲解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伟大人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肖玉和吴凯两位老师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诵读课,“要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将文字语言转换为个人理解,再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诵出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著名作家庄志霞老师围绕“如何朗诵古诗词”为学生举办了讲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感受到名家的人格魅力。
2.文化修养课程
先后邀请高振普将军、罗援将军、陶克将军、钱永刚教授等名人为学生做励志讲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勉励他们成为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接班人;著名歌唱家龚琳娜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了民族自信与艺术之源—传统文化,她要把民族的声音唱给世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郎永淳、张绍刚、朱迅等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述阅读的重要性,分享独立拼搏的经历;奥运冠军李宁、杨凌、王丽萍、陈中,足球名将李金羽等体育名家,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磨炼学生的毅力;相声名家周炜、刘惠、刘全刚、何云伟等讲解了传统曲艺,带领学生品味传统艺术的魅力。
3.华夏寻根课程
我们会聘请相关文化领域的名人或熟悉当地文化的导游,为学生讲解文化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全面了解文化内容。北京偶得印刷工坊王璐老师及其团队给高中学生带来了主题为“穿越千年,与你相见”的雕版印刷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讲座,丰富“发现中国”选修课活动;“华夏寻根—清明诗会”邀请到全国朗诵师资培训高级班特聘专家胡静、著名演诵家朱剑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马宗武莅临学校,现场示范并指导学生,与学生以诗歌为媒介,以朗诵相酬和,共话清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世纪名人班还定期举办各类游学活动,邀请名家大师为学生做向导,讲解文化知识。例如,少年孔子班的教师、学生及家长一起游学山东,探寻儒家文化之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是学生传统文化的启蒙者,承担着发扬民族精神的重大责任,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她,还要让他们爱她、拥有她,进而成为她。时代在变,美德不变;社会在变,精髓永恒。传统文化教育要“活”而不乱,要用崭新的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既帮助其培养情怀,又提高能力,让他们既是谦谦君子,也是社会精英。
(作者单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孙建辉
[email protected]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办学中始终把塑造“中国灵魂”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保障。学校开发了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为选择国际教育、未来走向世界的学生打上中国烙印,使其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时刻心系祖国,学成回馈家庭、报效国家。
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梳理了传统文化内容和对学生的影响,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四个维度构建出四大课程体系:传统经典课程、文化修养课程、华夏寻根课程、名家启迪课程。同时,制定出配套的《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规划书》,详细制定出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式、评价体系,形成1~12年级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链条。
一、传统经典课程:传承经典,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传统经典课程的设立与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教化主要体现在诗教、儒教、礼教、乐教等方面。
1.1~6年级“诵读”经典
1~6年级重在“诵读”。学校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筛选出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开发各年级的校本教材《快乐诵读》。该套教材涵盖250首古诗、178篇美文、300句名句,并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等纳入其中。每册教材设置吟诗词、读美文、赏名言、诵经典四个板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诵时间,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诵、个人诵、小组诵、师生诵、表演诵……同时,将晨诵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坚持每周一、周三20分钟早读分别为背诵诗词、蒙学经典(国学经典)时间;周五为速读经典时间。除晨诵之外,还有课前诵、晚诵、周末诵,以集体诵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和父母共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
关注“诵读”过程,让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助读,感悟诗文意境,熟读成诵。同时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学习、语文竞赛和主题报告相结合,将文学经典以现代竞技游戏的形式呈现
出来。
2.7~9年级“品读”经典
7~9年级重在“品读”。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初中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学的内容魅力。基于此,学校把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设置成丰富的选修课,如经典名篇赏析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语言鉴赏等,开发出《古典诗词欣赏》《水浒传》《三国演义》《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红岩》及《弟子规》《论语》的赏析教材。学生可根据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课程,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自主阅读赏析,评价作品人物及主题,赏析优美词语及写作手法,进行交流分享。
此时的经典传承,重点已经转移到理解上来,为此,学校进行了专门的课程和评价设计:每日早7:25~7:45为古典诗词文背诵时段,以诵读背诵古诗词、古文为主,由领读、齐读、齐诵、背诵接力、背诵比赛等形式构成;晚上6:30~7:00为经典名著阅读时间,最后五分钟,由学生进行诵读分享,分享诵读内容、感悟及方法等。同时,学校开展了传统经典的多样化诵读,如角色表演、制作人物关系图、人物形象漫画展、聊语文吧、建立“以书会友”朋友圈等,让学生深刻地把握、理解作品
内涵。
3.10~12年级“研读”经典
10~12年级重在“研读”。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型,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更为迫切。经典阅读真正进入内化阶段,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吸收程度逐渐提升,开始思考、研究、批判与输出,从辩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为他们今后成熟理性地扬弃传统打下基础。学校为此开发了《红楼梦》欣赏与研读等课程,对高中阶段的经典阅读进行深入引导。
课程之外,高中阶段开设常规读书会,为学生提供特色阅读环境,充实文学书籍,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如读书报告会、名家进校园等,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
此外,各学段通过传统经典课程在实践中力求做到:1~6年级,诵读为主,讲解为辅,熟读成诵;7~9年级,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10~12年级,师生互通,交流情感,形成主题研读报告。
根据学生特点,学校还举办了分门别类的实践活动,如小学阶段的“经典诗歌PK赛”,初中阶段的“读书节”“红五月诗歌朗诵比赛”等,高中阶段则利用校本教材,由诗词—小说—散文的阅读顺序,整体推进,定期组织小组交流会,让学生写下感想。
二、文化修养课程:艺体修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
通过文化修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具体来说,在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学习礼仪、茶艺、书法、京剧、武术、太极等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能够领悟民族文化精髓,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在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课堂授课、讨论、自学、作业等学习过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逻辑进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悠久文化的理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整体文化修养。
1.艺术修养:书画课程
在1~12年级,书法和美术教学分为四个学段。书法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文房四宝”文化,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美术课通过欣赏、临摹、观察、创作、设计等,达到四个层次的目标,即学习欣赏和评述、提高审美能力、创作美术作品、多角度欣赏作品的形色质。 每年,小学部会举办六一艺术节大型书画展,初、高中部举办新年书画展,展示本年度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学校还会开设书法、国画类兴趣班、社团,为喜爱书画艺术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硕果累累。
2.道德修养:礼仪课程
礼仪是伴随个人一生的重要知识,是衡量一个人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学校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为办学目标,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支撑起中国灵魂。
在实施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公民、博识等课堂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渗透,和学校“礼仪天下 魅力我行”项目组结合,组织了百人礼仪社团,对学生进行古代和现代礼仪的培训,让礼仪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并组织“少年孔子班”学生前往山东泰安、曲阜参观“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学习儒家文化,研习古代礼仪知识。
3.道德修养:茶艺课程
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学习茶艺,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茶文化,培养学生内省能力、自控能力及积极情绪,将茶艺融入生活中,可以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个人魅力。
在实施方面,除常规教学之外,我们成立了“茶艺社”。在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可以在温馨宁静的环境中体验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泡制功夫茶的过程中体验茶之乐;组织校外茶艺体验,发起寻找“爷爷泡的茶”活动,强化学生对茶的喜爱,增进与家人的亲情;在节日中鼓励学生用茶来表达对家人的喜爱,鼓励征集原创茶艺;在茶艺展中,将茶艺融合到艺术表演中,进一步传播和推广茶文化。
此外,鼓励学生走向校外,参与茶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在假期走进茶园,体验茶的美好,在行走中拥有一颗中国魂、茶人心。
4.健康修养:武术课程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被称为四大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武术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在锻炼的过程中,也能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德。学校在1~6年级开设武术课程,7~12年级开设太极课程,就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招一式中铸就中国精魂。
此外,学校也成立了武术社团,制订了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让学生在每天清晨最好的时光里,感受武术的精、气、神;每天课间操,除传统的韵律操以外,融入武术操和太极拳;初、高中的太极拳,让中国文化和国际氛围完美融合。而且,在北京市中小学武术比赛中,学校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北京站)中也获得了学校组一等奖的成绩。
三、华夏寻根课程:行万里路,达成民族文化认同
华夏寻根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校门,结合文献资料和游学导读手册到不同的地点了解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地理风貌、饮食文化、历史沿革、建筑形态、艺术特色等方面探寻华夏文明产生的根源和背景,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根基的认知,能够比较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脉络,避免价值观的盲从。
1~6年级:览文化名胜。主要是在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北京市内进行外出游学,每月一次走进首都及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并设计了《博物馆课程》。
7~9年级:探文化起源。每学期(上学期11月中旬,下学期4月底)开展外出游学活动,为期一周。分别设计了:京津线(燕赵文化)、齐鲁线(儒家文化)、陕西线(汉唐文化)、山西线(晋商文化)、苏杭线(吴越文化)……每条线路都会设计《华夏寻根—游学导读手册》,指导学生了解游学路线和行程安排,确定寻根研究课题。学生的足迹遍布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南京、杭州、大连等地,近距离地寻根华夏文明,触摸历史印痕。游学课程带着文化行走,在行走中对文化触摸、寻根;回来以后,静下心来,沉淀一身的收获,进而创作,举办华夏寻根诗歌汇报展演。学生以“半坡神韵”“春秋风云”“梦回秦朝”“灿烂文化”“民族伤痕”“文化根·复兴路”等主题,带着对文化渊源的深刻感触,创作诗歌,表达出胸中的一腔热情。这是游学的目的,文化寻根的魅力;这是塑造一批批学子健全人格、深厚学养的课程。
10~12年级:以“集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学生研究展示促进传承”为主题,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欣赏课程,选取代表我国民风民俗、艺术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诸多元素,从历史渊源、特色风貌等方面展现它们的生存形态、发展传承;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确定“清明”“冬至”等节气为主题活动节点。例如,清明节举办“清明诗会”,主题分别是:缅怀先烈、思念亲友、春和景明,并穿插介绍清明由来及传统习俗;高中学生组建了“二十一世纪锦绣传说”社团,让学生利用暑假远赴贵州云上丹寨,与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一起,帮助当地村民成立两个妈妈工坊,向全世界推介我国精湛的民族手工艺。
四、名家启迪课程:走近大师,理解民族文化精髓
身教大于言传,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从学习和模仿开始。青少年正处于追逐偶像的阶段,对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身上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可估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中华名人课程。
1.传统经典课程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王芬老师以《子曰》为题讲孔子,从孔子简介、孔子故乡、孔子生平、后人对孔子的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讲解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伟大人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肖玉和吴凯两位老师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诵读课,“要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将文字语言转换为个人理解,再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诵出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著名作家庄志霞老师围绕“如何朗诵古诗词”为学生举办了讲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感受到名家的人格魅力。
2.文化修养课程
先后邀请高振普将军、罗援将军、陶克将军、钱永刚教授等名人为学生做励志讲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勉励他们成为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接班人;著名歌唱家龚琳娜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了民族自信与艺术之源—传统文化,她要把民族的声音唱给世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郎永淳、张绍刚、朱迅等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述阅读的重要性,分享独立拼搏的经历;奥运冠军李宁、杨凌、王丽萍、陈中,足球名将李金羽等体育名家,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磨炼学生的毅力;相声名家周炜、刘惠、刘全刚、何云伟等讲解了传统曲艺,带领学生品味传统艺术的魅力。
3.华夏寻根课程
我们会聘请相关文化领域的名人或熟悉当地文化的导游,为学生讲解文化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全面了解文化内容。北京偶得印刷工坊王璐老师及其团队给高中学生带来了主题为“穿越千年,与你相见”的雕版印刷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讲座,丰富“发现中国”选修课活动;“华夏寻根—清明诗会”邀请到全国朗诵师资培训高级班特聘专家胡静、著名演诵家朱剑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马宗武莅临学校,现场示范并指导学生,与学生以诗歌为媒介,以朗诵相酬和,共话清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世纪名人班还定期举办各类游学活动,邀请名家大师为学生做向导,讲解文化知识。例如,少年孔子班的教师、学生及家长一起游学山东,探寻儒家文化之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是学生传统文化的启蒙者,承担着发扬民族精神的重大责任,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她,还要让他们爱她、拥有她,进而成为她。时代在变,美德不变;社会在变,精髓永恒。传统文化教育要“活”而不乱,要用崭新的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既帮助其培养情怀,又提高能力,让他们既是谦谦君子,也是社会精英。
(作者单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孙建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