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三大致死疾病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的检测,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凝血纤溶功能状态及其相互联系,从而进一步探讨血尿酸升高及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中的作用。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人群2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UA)、D-二聚体(D-D)水平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卒中的发生与此二种因素相关,且上述指标的变化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一致。
关健词: 血清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缺血性脑卒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4月来自本院门、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0例作为观察组,男性158例,女性92例,年龄在40-78之间,平均54.5岁,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CT确诊,排除严重的心、肝、肾、肺疾患,糖尿病酮症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合并急性感染者,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均行营养神经、扩张脑血管、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选取同期来本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20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129例,女性71例,年龄在35-70之间,平均50.5岁。两组入选对象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并发疾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观察组于发病次日空腹采静脉血3ml,进行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_D)水平的测定,对照组入选对象入选前3天禁食高嘌呤食物,第三天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_D)水平的测定。同时依照1995年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再分为轻、中、重3型,对患者血清UA、Fig、D_D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缺损与UA、Fig、D_D水平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两个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患者77例(38.5%),观察组高尿酸血症患者128例(51.2%),两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 <0.01)。
对照组Fig增高68例(34%),观察组Fig增高132例(52.8%),两组Fig增高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5.9,P <0.01)。
观察组患者中高尿酸血症者Fig为(3.56±1.56)g/L,非高尿酸血症者Fig为(2.98±0.56)g/L,两组患者Fig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9,P <0.01)。
2.2 观察组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观察组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三者之间存在一明显的正性相关关系,血UA与Fig、D-D成正相关(r分别为0.487、0.398,P <0.05)。
2.3 血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不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观察组2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轻型70例,中型100例,重型80例,血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在3种不同类型均差异较大,经统计学分析,中型、重型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轻型比较,均P <0.01,中型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重型比较,均P <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在病情轻型、中型、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其发病机理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过程。其中,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不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炎症及炎症过程中的级联反应在此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量的研究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hs-CPR)、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及血尿酸(UA)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水平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卒中的发生与此三种因素相关,且上述指标的变化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一致。
血尿酸(UA)为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外Wejr CJ,Muir SW,Walters MR等在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二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与低尿酸患者比较,发生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2倍,血尿酸水平增高可独立地预测脑梗塞的不良预后、再发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并提示急性脑梗塞患者入院时的血UA水平可作为评估其预后的一项指标[2-3]。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高尿酸(UA)血症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关[4],1989年WHO已将高尿酸血症确定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有研究发现,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UA水平与其预后不良有关[6-7]。 血浆纤维蛋白原(Fig)是血浆中一种凝血因子,也是一种炎性标志物,具有沉积于血管壁中促进动脉硬化,不仅能使内皮细胞迁移、变性,使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增进血液黏稠度,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参与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等过程。Fig也是急性期反应蛋白,炎症、感染、外伤可使其水平升高,已被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浆Fib含量的增高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8]。
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降解产物。当缺血性脑卒中时,机体呈高凝状态,高Fig血症又促使血栓形成,机体为了维持凝血-抗凝两大系统的动态平衡,体内即开始自发纤溶,产生大小不等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因而血中D-二聚体(D-D)水平增多。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ig)均为反映血浆高凝状态的指标。Fig与TIA和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Fig含量明显升高。国内司力等[9]观察研究53例脑梗塞患者纤维蛋白原(Fig)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与D-D呈正相关,认为D-D是一种简便快捷、敏感的既反映凝血活性又反映纤溶活性的指标,同Fig结合分析,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主要价值。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可将血U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必要参考,将D-二聚体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并将D-二聚体作为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发病高危人群,可能会减少神经功能的缺损,缓解病情的发展,希望也能降低脑血管病的死亡风险及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对健康人群进行定期的血UA 检测,及时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及药物治疗,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诊断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都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
[2] Kamath S ,Lip CY. Fib rinogen:biochemistry,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J]. Q J MeD, 2003, 96(8): 711-729.
[3]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中华现代医生,2009,47(2):64,68.
[4] Vigna GB, Bohan M, Romagnoni F, et al. Lipids and other risk factors selected by diseriminant analysi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supraaortic and peripheral atherosclerosis[J]. Circulation,1992, 85: 2205-2211.
[5] WHO. Recommendations on stroke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Stroke, 1989, 20: 1407.
[6] Cherubini A,Polidori MC,Bregnoeebi M。ct al. Antioxidant profile and early 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s[J]. Stroke, 2000, 31:2295-2300.
[7] Weir CJ, Muir SW, Waiters MR. et al. Serum urate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outcome and future vascular events after acute stroke[J]. Stroke, 2003, 34: 1951-1956.
[8] 张贵斌,白丽君,赵文洲.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浆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杂志,2002,6:171-172.
[9] 司力,卢敏,杨白侠,等.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6):260-262.
关健词: 血清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缺血性脑卒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4月来自本院门、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0例作为观察组,男性158例,女性92例,年龄在40-78之间,平均54.5岁,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CT确诊,排除严重的心、肝、肾、肺疾患,糖尿病酮症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合并急性感染者,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均行营养神经、扩张脑血管、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选取同期来本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20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129例,女性71例,年龄在35-70之间,平均50.5岁。两组入选对象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并发疾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观察组于发病次日空腹采静脉血3ml,进行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_D)水平的测定,对照组入选对象入选前3天禁食高嘌呤食物,第三天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_D)水平的测定。同时依照1995年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再分为轻、中、重3型,对患者血清UA、Fig、D_D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缺损与UA、Fig、D_D水平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两个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患者77例(38.5%),观察组高尿酸血症患者128例(51.2%),两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 <0.01)。
对照组Fig增高68例(34%),观察组Fig增高132例(52.8%),两组Fig增高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5.9,P <0.01)。
观察组患者中高尿酸血症者Fig为(3.56±1.56)g/L,非高尿酸血症者Fig为(2.98±0.56)g/L,两组患者Fig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9,P <0.01)。
2.2 观察组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观察组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三者之间存在一明显的正性相关关系,血UA与Fig、D-D成正相关(r分别为0.487、0.398,P <0.05)。
2.3 血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不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观察组2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轻型70例,中型100例,重型80例,血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在3种不同类型均差异较大,经统计学分析,中型、重型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轻型比较,均P <0.01,中型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重型比较,均P <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在病情轻型、中型、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其发病机理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过程。其中,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不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炎症及炎症过程中的级联反应在此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量的研究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hs-CPR)、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及血尿酸(UA)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水平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卒中的发生与此三种因素相关,且上述指标的变化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一致。
血尿酸(UA)为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外Wejr CJ,Muir SW,Walters MR等在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二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与低尿酸患者比较,发生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2倍,血尿酸水平增高可独立地预测脑梗塞的不良预后、再发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并提示急性脑梗塞患者入院时的血UA水平可作为评估其预后的一项指标[2-3]。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高尿酸(UA)血症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关[4],1989年WHO已将高尿酸血症确定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有研究发现,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UA水平与其预后不良有关[6-7]。 血浆纤维蛋白原(Fig)是血浆中一种凝血因子,也是一种炎性标志物,具有沉积于血管壁中促进动脉硬化,不仅能使内皮细胞迁移、变性,使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增进血液黏稠度,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参与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等过程。Fig也是急性期反应蛋白,炎症、感染、外伤可使其水平升高,已被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浆Fib含量的增高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8]。
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降解产物。当缺血性脑卒中时,机体呈高凝状态,高Fig血症又促使血栓形成,机体为了维持凝血-抗凝两大系统的动态平衡,体内即开始自发纤溶,产生大小不等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因而血中D-二聚体(D-D)水平增多。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ig)均为反映血浆高凝状态的指标。Fig与TIA和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Fig含量明显升高。国内司力等[9]观察研究53例脑梗塞患者纤维蛋白原(Fig)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与D-D呈正相关,认为D-D是一种简便快捷、敏感的既反映凝血活性又反映纤溶活性的指标,同Fig结合分析,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主要价值。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可将血U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必要参考,将D-二聚体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并将D-二聚体作为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发病高危人群,可能会减少神经功能的缺损,缓解病情的发展,希望也能降低脑血管病的死亡风险及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对健康人群进行定期的血UA 检测,及时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及药物治疗,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诊断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都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
[2] Kamath S ,Lip CY. Fib rinogen:biochemistry,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J]. Q J MeD, 2003, 96(8): 711-729.
[3]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中华现代医生,2009,47(2):64,68.
[4] Vigna GB, Bohan M, Romagnoni F, et al. Lipids and other risk factors selected by diseriminant analysi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supraaortic and peripheral atherosclerosis[J]. Circulation,1992, 85: 2205-2211.
[5] WHO. Recommendations on stroke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Stroke, 1989, 20: 1407.
[6] Cherubini A,Polidori MC,Bregnoeebi M。ct al. Antioxidant profile and early 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s[J]. Stroke, 2000, 31:2295-2300.
[7] Weir CJ, Muir SW, Waiters MR. et al. Serum urate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outcome and future vascular events after acute stroke[J]. Stroke, 2003, 34: 1951-1956.
[8] 张贵斌,白丽君,赵文洲.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浆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杂志,2002,6:171-172.
[9] 司力,卢敏,杨白侠,等.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6):2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