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焉识?——评论严歌苓《陆犯焉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if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陆犯焉识》延续了严歌苓小说虚构的一贯性,而且更为老到,其艺术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是一部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之作”,她把祖父的经历与他人的日记虚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次,她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在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和叙事节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最后,她娴熟而出色的语言魅力,让故事一波三折,耐人寻味,读来意味深长。
  【关键词】:严歌苓;陆犯焉识;虚构艺术;叙事技巧;语言魅力
  一、真实基础打造虚构之作
  小说尽管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但又特别强调真实性,古今中外的经典杰作也同样是这样。人们往往把虚构与真实对立起来,认为虛构就是“说谎”,就是不真实。小说确实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谎言”,但小说的价值恰恰就在于“谎言中的真实”,这种“艺术真实”能够让读者发现真理,获得深刻的感悟。正因为如此,小说创作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虚构。
  严歌苓在采访中是这样描述小说中主人公陆焉识的原型人物她的祖父严恩春的:“在我心里,爷爷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自学高中课程,16岁就进了大学,之后去海外留学。他去世太早,40岁就自杀了。他的性格在30年代的上海学术圈显得很特别,无论学术上还是写作上,他都不希望跟任何人为敌,也不做敌人的敌人,好像不需要和别人做朋友。他是搞政治经济学的,这样的个性让他很难立足,可这也是他最可贵的地方。他想要独立思考和自由,但哪怕爱情都无法自己作主。从爷爷一生中能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悲哀。”[ 丁杨:《严歌苓:以“家族史”写作折射知识分子命运》,[1]
  严歌苓的想象力恰恰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为了让陆焉识这个人物能立体般地栩栩如生,严歌苓认真地查阅了许多当代人的传记,尤其是“反右”和“文革”运动中知识分子的传记。她还特意三次到青海的劳改农场了解当年的监狱,找当地居民聊天,采访当事人并录好音,详实地记录好素材。然后,对既有素材进行取舍、增删,以文学笔法处理写实与虚构的关系。尽管严歌苓是以祖父为原型想象加工了陆焉识,但是陆焉识这个人物已经不再是个人了,而是一个独特的虚构人物,作者只是借他来探索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二、叙事技巧构架情节起伏
  在这部小说中,严歌苓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让读者在阅读中充满着期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和叙事节奏等方面,我们都能发现严歌苓创作的独到之处。如果说虚构强调的是文本中人物生活的表演性,那么这种表演能够让人类的自我得到扩展。为了让陆焉识这个虚构人物活灵活现,严歌苓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始终让他面对如何认识与把握“自我”的问题。
  (一)多重视角的叙事转换
  小说一开头展现的就是大草地。“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是自由的。……不过那一天还是来了。紫灰晨光里,绿色大漠的尽头,毛茸茸一道虚线的弧度,就从那弧度后面,来了一具具庞然大物。那时候这里的马、羊、狼还不知道大物们叫汽车。接着,大群的着衣冠的直立兽来了。”如同电影的拍摄技法那样,从远景、中景一直到近景,最后对准了一群男人。据作者介绍,她最初是想从具体描写一个人开始,但是定稿改为这样。其实,这就定下了小说的叙事基调。在严歌苓的眼中,政治大动荡与整个生态、整个天地、人和动物的混乱有关,她想把人类与生物都失去自由的感觉写出来。[2]
  小说更多的是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这也是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陆焉识在狱中和越狱过程所见所闻都是通过第三人称来讲述的。小说的重要情节就是陆焉识为了去场部看露天电影,以便见到科教宣传片中的女儿冯丹珏。后来陆焉识逃回上海,为了保护家人接连三天远远地注视着一家人,终于不敢与冯婉喻相认,最后回到了大荒漠。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第三人称讲述,能够全面地把各种关系交代清楚。
  严歌苓运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转换方式,来巧妙地结构全文。叙事视角的变换,能够活跃小说的叙事,使其变得灵动和谐,更使其变得富有立体感。
  (二)多样化的叙事手法
  严歌苓常常采用插叙、倒叙和预叙等手法来讲述故事,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混杂在一起交错叙事,把主人公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心境表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叙事弊病,把各种有利于文本情节完整或故事合理演进的因素穿插得恰到好处。
  在故事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倒叙和插叙的不断运用。可以说这种最常见的小说叙事手法,被严歌苓用得炉火纯青。比如,1961年陆焉识站在管教干部邓玉辉面前,结巴着说出他的要求时,就插入了许多陆焉识的回忆;再如陆焉识在1954年从女儿冯丹珏面前被带走。还有在大荒漠逃跑过程中的回忆;1936年发生在陆焉识年轻时候的情节;留学美国华盛顿与望达的艳遇;以及陆焉识与大卫、凌博士等人的人事纠葛等等。
  此外,严歌苓常常采用预叙的叙事手法。如在祖父卖欧米茄之前就预先交代情节进行预先叙事。“布袋子里还有些东西,念头们转了无数次也不知道它们的价值:一个框在微型玳瑁相框里的全家福,一对纯金袖扣,一个蓝宝石领带,后两样东西是陆焉识风流人生的最后遗迹。”[3]之后,小说在不同的章节中出现了韩念痕送蓝宝石领带夹的情节。
  三、传神语言塑造作品魅力
  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严歌苓不断地反复修改,仔细校稿。最后从原稿中删掉了10万字,这种踏实的做法造就了小说语言的精炼。
  严歌苓具有一种既能置身于事内也能置身于事外的双重视角。模糊读者对叙述者的概念,已经无法分清叙述者是孙女还是严歌苓。但除爱情主题之外,《陆犯焉识》对人性的描写也细腻到位。陆焉识的继母,用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柔韧和计算,控制着整个家族的走向;劳改农场的少年杀人犯,和陆焉识建立了类似于父子的复杂感情;劳改农场的管理人员邓指,也流露出尚未泯灭的人性。全书所涉及的人物群像,或多或少都被病态心理控制着,而人性的光辉,总像躲藏在阴云后面的阳光,挣扎着想要钻出来。严歌苓把这种人性之痛通过语言叙述出来,让读者深刻地去领悟,正是她语言的精妙之处。
  严歌苓注重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继母即恩娘的描写。“‘咦,又怎么了?我没有要拦住她吧?我又夹在你们小夫妻中间了?我是多识相的人,现在楼都不敢下了,省得你们小夫妻在自己家里还要那么不便当,眼色来眼色去,手捏捏,肩膀掐掐。我是能避开就避开的,不然你们三十几岁了,还要做偷糖吃的小鬼头,我面孔是要的呀!’她抖动的手指戳着自己的脸颊,又去指点婉喻和焉识,就像许多戏台上陈述悲情的老旦。”[4]恩娘年轻守寡,一方面感激陆焉识,另一方面又想借此控制他,这种矛盾心理贯穿始终。她的语言是典型的上海人腔调,语气既尖酸又刻薄,传神地表现出了一个悲情女人的性格。
  尽管时代是苦难艰辛,但是严歌苓的語言并不苦涩让人难受,有的反而幽默有趣。比如邓指把陆焉识从监狱里救出来在路上交心的一段。“”[5]陆焉识心里害怕邓指拔出手枪毙了他,一直处于提心吊胆的境地,所以他的心理活动相当有趣。谜底揭晓,我们发现,原来邓指只是让他去监视自己的老婆颖花儿妈。读到这里,读者都会欣然大笑。
  结语:世界上有两种作家,一种是天才型叙述比如张爱玲,用灵感的口吻流畅的一气呵成;一种是打磨型作家比如严歌苓,用精妙的安排成熟稳重的直击主题。而在《陆犯焉识》这部作品中,冷静与幽默同行,温情与练达并重,大有聚两者之势于一体的意味。
  注释:
  【1】丁杨:《严歌苓:以“家族史”写作折射知识分子命运》,《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30 日。
  【2】严歌苓:《陆犯焉识》,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3】严歌苓:《陆犯焉识》,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11页。
  【4】严歌苓:《陆犯焉识》,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
  【5】严歌苓:《呆下来,活下去》,《北京文学》,2002年11期。
其他文献
【摘要】:十九世纪末叶,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剧中,音乐是和作品内容与舞台动作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可夫斯基通过交响性的展开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他在《天鹅湖》中,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抒情笔触,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画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因此,有必要对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进行评析。
期刊
【摘要】:《小王子》凭借作品的朴实、真诚、富有哲学意义,受到了各年龄段读者的追捧。作品中描绘了很多经典意象。其中,玫瑰意象喻意深刻,值得读者认真思考。本文从玫瑰意象中玫瑰蕴含的爱情意蕴、自由意蕴、责任意蕴及和平意蕴出发,探析并阐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进而深刻的揭示《小王子》作品整体的思想内容与时代意义。  【关键词】:小王子;玫瑰;意象;意蕴  《小王子》是一部充满童真与哲思的童话故事,传
期刊
《海浪》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力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出版于1931年。这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倒更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建构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致的散文诗,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浮沉;跟在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人物在各自相应人生阶段,即从儿童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中年时代直到老年时代的瞬间内心独白。引子与正文
期刊
【摘要】:程少堂提出的“语文味教学法”让大家再次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独特性,他把这种教学法归结为由四大要素的组成———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以《窃读记》为例,结合四大要素,浅析文章中的语文味,寻求如何在具体教学中教出其中的语文味。  【關键词】:程少堂;语文味;《窃读记》;语文教学  曾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把语文归结为语言、文字的总和,虽然也颇有道理,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随着不断更新的教学
期刊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逃避人生中所有不幸的避难所。”我一直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于窗前静坐,阳光的粒子透过微尘洒在泛黄的书页上,穿过书中个个鲜活的人物,我在已读几遍的內容中更深地感悟到了古人们的一句话:“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文字在我眼里,更似一个精灵,在千万年的历史中蹁跹,经久不衰。  我爱阅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经历了这本书的生命,卷帙浩繁的著作中,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学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协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课题,得到更大的关注。莫言的获奖当然离不开作者自身的耕耘和努力、翻译者的功不可没、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如果仅限于这些方面的工作的话,莫言便只能被一群知识精英所知,不能走进海外普通读者的世界。想要走进大众读者的视线,媒体的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媒体;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莫
期刊
【摘要】: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被称作一代青年的人生教科书,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两地书》第二集——厦门时期,鲁迅的那份孤独寂寞之情全然展现在星币之中。阅读《两地书》,看见他无处不在的孤寂感受,寻找他作为先驱者的被放逐和独自抗争。在喜欢与憎恶寂寞之间可见鲁迅的独异之处。  【關键词】:鲁迅;《两地书》;寂寞;独战;人生哲学  孤独是一剂中药,苦苦的,涩涩的;孤独是秋冬里的风霜,常常在你不经
期刊
【摘要】: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弹拨乐器,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蕴含着两千多年悠久的华夏文明,要想在演奏中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抓住古筝演奏的灵魂和精髓,就必须在演奏中注入丰富的情感,实现“人筝合一”。本文将对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进行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古筝;情感表达;创作意图;实现手段  一、古筝在演奏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古筝是有生命的。古人云,筝,它上圆似天,下平似
期刊
【摘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此相伴,更多的则是它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史记》的艺术价值可谓是多方面的,从而也留给后世人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以《李将军列传》一文作为分析对象,试图从其悲剧性的遭遇和鲜明的悲剧艺术方面之成就来探讨司马迁于文本当中所寄寓的个人情感及深刻思想,以达到对这部伟大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李将军列传》;李广;悲剧性  在汉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忧愤深广著称旨在表现麻木的中国人民进而抨击中国旧社会的封建制度,值得探讨的是这种表现在女性身上体现的更加深刻,从而导致女性的悲剧性意味更加明显。本文通过对《伤逝》的新女性子君悲剧原因的深入分析,认为导致新时代知识女性悲剧的原因是新女性与旧思想、家庭、自我的冲突。  【关键词】:《伤逝》;新女性;悲剧原因  《伤逝》是鲁迅笔下唯一的爱情小说,女主人公子君即是鲁迅笔下新时代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