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明迪:儿童或少年时期有哪些事件或事情对您的成长有影响?并且怎样影响了您后来的写作? 吕德安:我的老家是中国著名的古老港口马尾,它山清水秀,小得就像一张邮票,且带着一些殖民地色彩,这些都让它的乡镇形态的生活充满了某种异质,也给了我儿童和少年时期许多想象。它的地理特点也是独特的,它处在闽江东端,江面开阔,再出去一点就是大海了。为此,海在我的少年印象里一直是似是而非的。还有就是它实际上是一个小盆地,四周群山连绵,中间若干个小山包临江坐着,构成典型的江南风景;还有它的海洋性多变的气候,这种种元素都对我的家乡情结浓厚的写作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我的早年成长贯穿了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可以说我从小就没正儿八经地读过书,初中后每逢假期常常打工挣些小钱补助家里。那都是些造船厂里最基础的粗活, 挖土推车,给生锈的船刮铁锈之类的。还拜了一个木匠为师,又劈又刨地学了两个月,最后不了了之。这些经历都是父亲一手造就的,在小镇,他是一个性格随和的税务员,戴着眼镜,在普通人眼里是一个知识分子,或者说在我印象里他受人尊敬首先是他有一副象征着知识的眼镜,为此,我自以为是知识分子家庭出生,潜意识里恪守着这份自豪,这也滋养了我从小喜欢舞文弄墨的天性,直到我中途辍学下乡当了知青。所以,可以说虽然先天性教育缺失,我一直以为,如果我在诗歌或艺术的创作上有点收获可言,首先应归功于早年所经历的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经验,它让我对卑微的事物始终保持着某种亲和的感觉,它表现在创作上,可以具体到某种感情,或抽象为一种语调,一种气息,但在这里我更愿意称之为一种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