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逐渐“鲜活亮丽”起来,但也产生了教学目标华而不实、课堂气氛游戏化、课堂评价重褒轻贬、教师“缺席”等一些新误区。走出新误区,需设定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创设乐于思考的课堂氛围、进行实事求是的课堂评价、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新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4-0043-04
收稿日期:2014-01-06
作者简介:甘敏,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上海,201102)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误区
(一)教学目标华而不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制订是否明确具体、实际恰当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得失。
语文作为中职基础学科中的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由于其学科的综合性和模糊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也很难像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一样,做到探索规律、演绎归纳、阶段分明、层次清晰、分类精确。语文学科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语文学科的知识也很难分章分节去推进,它是以一篇篇感性的文章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沉淀、联想、感悟、讨论等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沐浴熏陶、浸润渐染,从而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素养的。
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是很难确定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篇课文会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致,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不经过认真思考而草草设定的华而不实的教学目标不会对课堂教学有任何指导意义。
在当前教学中,特别在一些公开课的教案中,教学目标设立有华而不实的趋势。《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语文课程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正因为如此,现在有一种颇为流行的做法就是试图让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涵盖这三维目标。[1]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会绞尽脑汁去生搬硬套这三维目标,直到贴好标签才松了一口气,似乎只有这样,自己的课才称得上是所谓“新课改的课”,否则就是走上了不可饶恕的“老路”。教学目标是“鸟枪换大炮了,”但具体实施起来,不是浮光掠影,就是顾此失彼,到头来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二)课堂气氛游戏化
当前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似乎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即课堂气氛是否生动热烈、学生发言是否争先恐后、师生互动是否天衣无缝、课堂活动是否新奇有趣。于是,有些教师在构思设计一堂课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怎样让原本沉闷冷清的课堂生动活泼。他们在课前挖空心思、花样百出,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游乐场似的课堂:有猜谜的,有表演的,有游戏的,有笑话小品,有相声段子……新招怪招层出不穷。[2]这样的课热热闹闹,学生轻松快活,听课的人倍感欢乐,授课的人也颇有成就感。
可是,我们静下来细细思量,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文本?学生有没有真正沉浸在文本当中?学生有没有自发思考有关文本的问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学生对生活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这样的课,学生情绪是活跃兴奋了,但是缺乏思考感悟。他们漂浮在水面,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他们没有沉到水底,去探索真正广阔深邃的境界。这样的语文课堂活泼有余,新颖有余,实则根基浮躁,头重脚轻腹中空。
(三)课堂评价重褒轻贬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如何评价学生日渐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教师们似乎越来越形成一个共识,即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应该只是给予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结论,更不应该给学生一个用于比较的等级分数,而是应该通过鼓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这对于中职学生尤为重要。
但是,当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又不知不觉走入另一个误区,就是完全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一律给予表扬,褒奖的话语不假思索、张口即来。褒奖性评价在课堂里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只有表扬才能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传递对学生的关爱,而批评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任何人都是喜欢受到鼓励和表扬的,特别是孩子,温暖的鼓励话语会使孩子们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地成长和发展,而冷酷的批评讽刺则会让孩子们变得怀疑自己,犹豫退缩。
不过,肯定和表扬不能没有原则,模糊对错或者夸大其词,这样的褒奖会无形中贬值,它应有的激励作用也会荡然无存。在课堂评价时对学生盲目表扬,一律给予“你真棒”、“回答得很好”、“很不错”的评价,会让学生感觉云里雾里,模棱两可,分不清对错,辨不明优劣,被表扬的学生很难有成就感,其他同学也不会真正认可他,这种不真实、不真诚的表扬其教育效果微乎其微。这又是一个由新观念导致的新误区。
(四)教师“缺席”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师们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我的教学行为。新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语文课堂交还给学生”这一口号振奋人心,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把课堂的主导权返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的能力充分提高,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不少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施:既然要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于是,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教师们朗读少了,讲授少了,解释少了,分析少了。教师变得更像一个节目主持人,报完节目名称就隐身幕后。“话筒”在学生手里传来传去,课堂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甚至语无伦次还受到表扬——有个性,能创新。如在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或者是“请随便谈谈你的读书感受”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课堂的推进就像意识流电影一样,飘忽不定,无法捉摸。长此以往,学生经常“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不负责任地说”只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表面上是获得了自由。实际上的“放羊式”课堂,教师形同虚设,好像“隐身”、“缺席”了。 二、走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新误区的对策
(一)设定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集中恰当。有一种说法叫“一课一得”[3],虽然不见得每一节课学生都只能有一个收获,但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却值得赞赏——毕竟一节课只有45分钟,还来不及做太多,更不用说面面俱到、改天换地。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通过一堂课要把学生引向何处。在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学生思维之舟会成功驶向思想停靠的港湾,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漂浮,甚至不知所踪;在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将明确的学习行为进行到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儿童的发展存在“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两者之间的水平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就应该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语文基础、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
首先,设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尊重学情,中职学生相比高中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会薄弱一些,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盲目拔高,过于复杂。如果学生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反而得不偿失。其次,课堂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不能过于单一,过于浅显,要高于学生已达水平,要有适当的难度,学生需要通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否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欲望,很难挖掘学生的潜能。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基于《课程标准》的整体目标,基于所用教材的整体目标,从单元的整体目标出发,确定单元内的课文目标,再从课文目标出发,划分课时,确定分课时实施课文目标的具体目标。分课时的具体目标必须界定明确,循序渐进,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力戒混杂交叉,违背规律。有时根据教材实际和文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具体目标可不断反复以强化巩固,也可其他目标组合以显灵活多变。
(二)创设乐于思考的课堂氛围
其实,课堂的“活”并不局限于手段的灵活,比如说多媒体、游戏什么的,而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维的灵活,是一种课堂内在精神气质的鲜活。
在备课阶段,教师思维要始终保持开放鲜活状态,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样,课堂气氛想要不活跃也难。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会产生鲜活的语言表达,会生发活泼的学习行为,这时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需要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预设,但也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课堂展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内容、新问题、新生成,这种不确定性有时正是课堂魅力的体现,也是对教师教学灵活性的最大考验。此时,教师切记不能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也不能照搬教案将课堂教学生硬尴尬地进行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丰厚自己的教学底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内容,使课堂活化。
需要说明的是,活泼的课堂氛围固然不可或缺,且充满吸引力,但它并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其中乐于阅读、思考、表达、互动、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求真、求实、求活、求美的。
那么,如何活化语文课堂呢?语文课堂主要应通过语言品味、意理阐发、情感激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5]
(三)进行实事求是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要有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艺术性地运用好表扬和批评——唯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
赞美首先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要抓住学生回答中值得赞赏之处。其次,赞美时教师要发自内心,不能敷衍,更不能背台词。只有发自内心的评价,才能真正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达到鼓励学生向学、乐学的目的。
当然,批评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评价形式。古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有时,恰如其分的批评会有醍醐灌顶之功效,更让学生刻骨铭心。实事求是和尊重学生是批评的前提。批评要讲究方法,要和颜悦色,让学生心悦诚服,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如嘲讽、比较、反语、贬低等。批评还要讲究技巧,比如说,要批评先表扬,多采用点拨式批评和暗示性批评等。
总之,课堂评价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即时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心投入,客观评价,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在一次次的惊喜和鞭策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形成一个个教学的高潮。
(四)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涨”的满堂灌局面,但是教师如果采取撒手不管的态度,也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不可是学生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关系,才能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现在倡导“将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是想要扭转过去那种“只管教不管学”的单方面强调教师作用的教学理念,力求改变学生的配角地位,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功成身退了,淡出课堂了。相反,在新形势下,对教师要求反而更高了。如果把课堂教学比成精彩纷呈、深刻动人的电影,那么,导演就是教师,而学生就是主角。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定会有伟大的导演和出色的演员,这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如果想要当好这个导演,首先就要对“台本”,也就是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文本)了然于心,有设想,有构思,有预设,也有留白。其次这个“导演”要对自己的演员,也就是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懂得如何让他们充分理解剧本,展现个性和激情。
演员在阅读剧本之后,在导演的引导和暗示下要独自面对镜头,自主表演;而学生也需要在阅读文本之后,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自主学习。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前,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该怎样学,会用到什么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前心里先有底。在学生展开自读自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要随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点拨、启发,以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能持续下去。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听者,要边听边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给予具体的引导、启发,以便于学生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笔者在上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曾做过一个尝试。课前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续写剧本形式的结尾,最后指导学生表演(主要是神态、语言、动作的感觉)。课上,学生们开始了各具特色的表演,笔者所做的是提问和点拨。表演完毕,请学生评价哪一组的剧本更能延续作者的创作思路,更具有批判现实的力度,笔者再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戏演完了,也评完了,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以上是对中职语文课堂出现的新误区的反思和对策。法国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后说,假如时光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前提是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把他们的临终反思提前几十年。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将有50%的人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样,早一点反思,多一点反思,或许会多一分清醒,多一点进步。
参考文献:
[1]苏春香.新课标下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理念[J].科技资讯,2007(15).
[2][5]伍有才.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本味”缺失与回归[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2(5).
[3]刘卫东.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2).
[4]郑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科教文汇,2012(26).
(责任编辑:张志刚)
On the New Myth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GAN Min
(Shanghai I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新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4-0043-04
收稿日期:2014-01-06
作者简介:甘敏,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上海,201102)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误区
(一)教学目标华而不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制订是否明确具体、实际恰当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得失。
语文作为中职基础学科中的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由于其学科的综合性和模糊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也很难像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一样,做到探索规律、演绎归纳、阶段分明、层次清晰、分类精确。语文学科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语文学科的知识也很难分章分节去推进,它是以一篇篇感性的文章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沉淀、联想、感悟、讨论等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沐浴熏陶、浸润渐染,从而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素养的。
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是很难确定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篇课文会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致,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不经过认真思考而草草设定的华而不实的教学目标不会对课堂教学有任何指导意义。
在当前教学中,特别在一些公开课的教案中,教学目标设立有华而不实的趋势。《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语文课程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正因为如此,现在有一种颇为流行的做法就是试图让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涵盖这三维目标。[1]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会绞尽脑汁去生搬硬套这三维目标,直到贴好标签才松了一口气,似乎只有这样,自己的课才称得上是所谓“新课改的课”,否则就是走上了不可饶恕的“老路”。教学目标是“鸟枪换大炮了,”但具体实施起来,不是浮光掠影,就是顾此失彼,到头来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二)课堂气氛游戏化
当前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似乎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即课堂气氛是否生动热烈、学生发言是否争先恐后、师生互动是否天衣无缝、课堂活动是否新奇有趣。于是,有些教师在构思设计一堂课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怎样让原本沉闷冷清的课堂生动活泼。他们在课前挖空心思、花样百出,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游乐场似的课堂:有猜谜的,有表演的,有游戏的,有笑话小品,有相声段子……新招怪招层出不穷。[2]这样的课热热闹闹,学生轻松快活,听课的人倍感欢乐,授课的人也颇有成就感。
可是,我们静下来细细思量,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文本?学生有没有真正沉浸在文本当中?学生有没有自发思考有关文本的问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学生对生活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这样的课,学生情绪是活跃兴奋了,但是缺乏思考感悟。他们漂浮在水面,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他们没有沉到水底,去探索真正广阔深邃的境界。这样的语文课堂活泼有余,新颖有余,实则根基浮躁,头重脚轻腹中空。
(三)课堂评价重褒轻贬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如何评价学生日渐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教师们似乎越来越形成一个共识,即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应该只是给予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结论,更不应该给学生一个用于比较的等级分数,而是应该通过鼓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这对于中职学生尤为重要。
但是,当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又不知不觉走入另一个误区,就是完全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一律给予表扬,褒奖的话语不假思索、张口即来。褒奖性评价在课堂里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只有表扬才能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传递对学生的关爱,而批评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任何人都是喜欢受到鼓励和表扬的,特别是孩子,温暖的鼓励话语会使孩子们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地成长和发展,而冷酷的批评讽刺则会让孩子们变得怀疑自己,犹豫退缩。
不过,肯定和表扬不能没有原则,模糊对错或者夸大其词,这样的褒奖会无形中贬值,它应有的激励作用也会荡然无存。在课堂评价时对学生盲目表扬,一律给予“你真棒”、“回答得很好”、“很不错”的评价,会让学生感觉云里雾里,模棱两可,分不清对错,辨不明优劣,被表扬的学生很难有成就感,其他同学也不会真正认可他,这种不真实、不真诚的表扬其教育效果微乎其微。这又是一个由新观念导致的新误区。
(四)教师“缺席”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师们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我的教学行为。新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语文课堂交还给学生”这一口号振奋人心,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把课堂的主导权返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的能力充分提高,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不少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施:既然要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于是,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教师们朗读少了,讲授少了,解释少了,分析少了。教师变得更像一个节目主持人,报完节目名称就隐身幕后。“话筒”在学生手里传来传去,课堂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甚至语无伦次还受到表扬——有个性,能创新。如在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或者是“请随便谈谈你的读书感受”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课堂的推进就像意识流电影一样,飘忽不定,无法捉摸。长此以往,学生经常“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不负责任地说”只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表面上是获得了自由。实际上的“放羊式”课堂,教师形同虚设,好像“隐身”、“缺席”了。 二、走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新误区的对策
(一)设定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集中恰当。有一种说法叫“一课一得”[3],虽然不见得每一节课学生都只能有一个收获,但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却值得赞赏——毕竟一节课只有45分钟,还来不及做太多,更不用说面面俱到、改天换地。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通过一堂课要把学生引向何处。在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学生思维之舟会成功驶向思想停靠的港湾,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漂浮,甚至不知所踪;在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将明确的学习行为进行到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儿童的发展存在“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两者之间的水平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就应该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语文基础、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
首先,设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尊重学情,中职学生相比高中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会薄弱一些,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盲目拔高,过于复杂。如果学生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反而得不偿失。其次,课堂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不能过于单一,过于浅显,要高于学生已达水平,要有适当的难度,学生需要通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否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欲望,很难挖掘学生的潜能。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基于《课程标准》的整体目标,基于所用教材的整体目标,从单元的整体目标出发,确定单元内的课文目标,再从课文目标出发,划分课时,确定分课时实施课文目标的具体目标。分课时的具体目标必须界定明确,循序渐进,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力戒混杂交叉,违背规律。有时根据教材实际和文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具体目标可不断反复以强化巩固,也可其他目标组合以显灵活多变。
(二)创设乐于思考的课堂氛围
其实,课堂的“活”并不局限于手段的灵活,比如说多媒体、游戏什么的,而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维的灵活,是一种课堂内在精神气质的鲜活。
在备课阶段,教师思维要始终保持开放鲜活状态,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样,课堂气氛想要不活跃也难。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会产生鲜活的语言表达,会生发活泼的学习行为,这时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需要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预设,但也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课堂展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内容、新问题、新生成,这种不确定性有时正是课堂魅力的体现,也是对教师教学灵活性的最大考验。此时,教师切记不能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也不能照搬教案将课堂教学生硬尴尬地进行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丰厚自己的教学底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内容,使课堂活化。
需要说明的是,活泼的课堂氛围固然不可或缺,且充满吸引力,但它并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其中乐于阅读、思考、表达、互动、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求真、求实、求活、求美的。
那么,如何活化语文课堂呢?语文课堂主要应通过语言品味、意理阐发、情感激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5]
(三)进行实事求是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要有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艺术性地运用好表扬和批评——唯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
赞美首先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要抓住学生回答中值得赞赏之处。其次,赞美时教师要发自内心,不能敷衍,更不能背台词。只有发自内心的评价,才能真正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达到鼓励学生向学、乐学的目的。
当然,批评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评价形式。古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有时,恰如其分的批评会有醍醐灌顶之功效,更让学生刻骨铭心。实事求是和尊重学生是批评的前提。批评要讲究方法,要和颜悦色,让学生心悦诚服,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如嘲讽、比较、反语、贬低等。批评还要讲究技巧,比如说,要批评先表扬,多采用点拨式批评和暗示性批评等。
总之,课堂评价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即时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心投入,客观评价,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在一次次的惊喜和鞭策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形成一个个教学的高潮。
(四)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涨”的满堂灌局面,但是教师如果采取撒手不管的态度,也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不可是学生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关系,才能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现在倡导“将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是想要扭转过去那种“只管教不管学”的单方面强调教师作用的教学理念,力求改变学生的配角地位,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功成身退了,淡出课堂了。相反,在新形势下,对教师要求反而更高了。如果把课堂教学比成精彩纷呈、深刻动人的电影,那么,导演就是教师,而学生就是主角。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定会有伟大的导演和出色的演员,这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如果想要当好这个导演,首先就要对“台本”,也就是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文本)了然于心,有设想,有构思,有预设,也有留白。其次这个“导演”要对自己的演员,也就是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懂得如何让他们充分理解剧本,展现个性和激情。
演员在阅读剧本之后,在导演的引导和暗示下要独自面对镜头,自主表演;而学生也需要在阅读文本之后,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自主学习。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前,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该怎样学,会用到什么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前心里先有底。在学生展开自读自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要随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点拨、启发,以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能持续下去。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听者,要边听边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给予具体的引导、启发,以便于学生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笔者在上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曾做过一个尝试。课前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续写剧本形式的结尾,最后指导学生表演(主要是神态、语言、动作的感觉)。课上,学生们开始了各具特色的表演,笔者所做的是提问和点拨。表演完毕,请学生评价哪一组的剧本更能延续作者的创作思路,更具有批判现实的力度,笔者再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戏演完了,也评完了,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以上是对中职语文课堂出现的新误区的反思和对策。法国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后说,假如时光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前提是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把他们的临终反思提前几十年。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将有50%的人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样,早一点反思,多一点反思,或许会多一分清醒,多一点进步。
参考文献:
[1]苏春香.新课标下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理念[J].科技资讯,2007(15).
[2][5]伍有才.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本味”缺失与回归[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2(5).
[3]刘卫东.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2).
[4]郑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科教文汇,2012(26).
(责任编辑:张志刚)
On the New Myth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GAN Min
(Shangha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