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

来源 :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技校教育不断蓬勃发展,学生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技工学校普遍存在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知识能力薄弱、厌学现象严重等问题。本文就技校学生厌学现象进行调研、探讨,通过挖掘本质,联系教学实际,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技校;厌学;分析;措施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Liang-mei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socio-economic, technical school education continues to prosper,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an in the past, but widespread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matriculate quality is poor, weak fundamentals, weariness serious problems. In this paper, weariness among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to conduct research, explore nature by digging, contact teaching practice for their positive response.
  【Key words】Technical school; Weariness; Analysis; Measures
  本人从事技工教育和教务管理工作多年,明显感觉近几年技校学生厌学现象日益突显,且呈越来越严重的发展态势。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兼任学校教务干事,本人决心对这一现象进行摸底了解、调查研究,得到第一手材料。2013年3月本人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问卷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思考后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与教学同仁共同探讨,力争扭转技校学生厌学现象,切实促进技校学生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一、技校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对2000名在校学生设计“技校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分别从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等学习的内部因素,以及学校校风、教学设备、教师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师教学态度等学习的外部因素进行调查。共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892份,其中有效问卷1840份,问卷回收率96.4%,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比例98.2%。
  研究采用重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问卷回访座谈法、查阅资料法等为主,对问卷调查所搜集的数据采用重点归类整理,对问卷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反映:技校学生厌学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学生情感、情绪、言谈举止等方面。
  (一)技校学生厌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技校学生整体厌学现象严重,技校学生厌学的主要成因及厌学成因所占比例统计如下:
  表1 技校学生厌学情况
  厌学情况性别 厌学学生人数厌学学生比例好学人数好学学生比例
  男生89244.61989%
  女生5512820210%
  以上数据显示,技校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其中男生厌学比例44.6%,女生厌学比例28%,男生好学比例9%,女生好学比例10%。厌学现象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
  表2 技校学生厌学成因
  厌学成因厌学人数厌学比例
  学生自身原因34123.6%
  家庭环境影响30421.1%
  就业压力26518.4%
  教学模式陈旧及教师素质24917.3%
  不良媒体影响22715.7%
  其它原因573.9%
  以上数据显示,技校学生厌学受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自身原因、家庭环境、就业压力、教学方式、不良影响等原因,其中自身原因占23.6%,受家庭环境影响占21.1%,就业压力占18.4%,教学模式及教师素质占17.35%,不良媒体影响占15.7%,其它原因占3.9%。
  (二)技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大部分技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持消极被动态度,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都会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对学习缺乏自信心,进而兴趣减淡,甚至对学习不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不愿意继续读书,被家长送到学校,他们抱着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迫于无奈只能在学校混日子,厌学情绪更为严重。
  2.家庭环境影响。如果说把技校生比喻成一棵小树,那么家庭环境就是这棵小树成长必需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所以家庭生活的状况,对学生厌学情绪的出现有着举足轻重的责任。调查发现,70%的技校厌学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学生从小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关爱,长期生活在不受关注的环境中,导致厌学情绪不断恶化。30%的厌学学生家庭氛围不和睦,幸福指数降低,家长经常吵架闹矛盾,甚至因为关系破裂离婚,各种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由此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失去信心,厌学情绪不断升级。
  3.就业压力大。目前的就业压力大,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学生好高骛远,吃不了苦、没有毅力,又想拿高工资,才到一个新单位,没两天就跳槽,换来换去,总想不付出就获得高回报。有些学生认为读了书,也拿不到高工资,所以厌学。
  4.教学方式不全面。目前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技校教育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需求,某些专业教学设备不够先进,教学方式没有与时俱进,校园缺乏创新意识,缺少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5.不良媒体影响。目前互联网突飞猛进,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种类繁多,学生可通过网络检索到自己所需求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弥补课堂中的教学不足。但对于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技校生而言,网络负面信息尤其是网络游戏、黄色网站、负面报道、交友平台等严重危害到他们的心理。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看到负面报道对社会报以不公,对异性的好感让他们陶醉于网络交友。网络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他们热衷于网络,无心学习。
  三、技校学生厌学的应对措施
  面对如此困境,本人认为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教学工作者应该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努力改变现状。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教学模式与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厌学的困境,让他们对学习重新拾起信心与希望。
  (一)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是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为主。学校安排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同时,重点应该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多创设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实现“做中学、做中会”的教学新目标,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动手操作来掌握基本技能知识。经调查,技校学生更喜欢自主在实习车间学技术、练手艺,因此我们经过教学论证后在教学计划上适当合理地压缩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增加实训课的课时比例,通过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专业技能展示和技能比赛等相关教学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比赛中,以赛促学,以学促训。通过比赛充分展示学生的技术才艺,对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与时俱进、适用的教学模式
  技校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模式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可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技能人才。传统的“口授、黑板”式教学模式再也无法吸引学生,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模式转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正体现了技校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因此,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是解决技校生厌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加强家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
  伴随着青春期的成长,技校生的思想认识得不到家长及学校的认可,学生与家长、学校未能及时、和谐的进行沟通。长此以往,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只管不理或者未能深入理解学生真正想要什么、想要干什么,对此学生只会不理解和不信任。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与学生和家长沟通,耐心疏导,转变学生消极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视老师为知己。当然,对他们正确的观念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明白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家长要正视孩子的厌学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多和孩子谈心、交心,用亲情去关爱和体贴他们,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快乐的成长环境。
  (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几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就业难,技校生的就业状况也受到冲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作为学校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工作无贵贱之分,天生我材必有用,技校生也是国家的未来,要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只要学好本领,掌握一技之长,不论性别、年龄、文凭,在任何岗位都可以做得很好,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让他们放下思想负担,畅想美好未来,轻松学习。
  (五)创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16岁至20岁之间的技校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阶段,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深,没有自控力。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使用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平台,通过创建校内网络,屏蔽网络中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与进步,在学习新专业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解决学生厌学现象不是轻而易举,需要科学研究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通过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产生及蔓延,使他们在技校生涯中学有所成,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业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传统的语文作业批改方式中,绝大多数学老师批改作业是用“√”、“×”或者采用百分制来判断学生答题正误及评定学生作业水平,或者用等级计分制:优、良、中、差,试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但这种作业批改方式多年运用下来效果不见得好,似乎枯燥乏味,缺乏人性关怀,缺乏激励力量,对学生的解题思路、
期刊
目前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医疗行业的重要性,对医疗行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需要提升。      健康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经济:医疗是有关民生的重要行业,在这个领域,您认为有哪些问题?应该怎么评价这次医改的目标和目前的进展?     李玲:我认为,如果仅仅把医疗定位成民生的重要行业,这个定位太低了。目前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医疗行业的重要性,对医疗行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需要提升。     我们回头看
期刊
“十二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社会保障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保障改革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是十二个字——“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刚刚过去的2010年注定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历史上的重要年份,因为这一年,自1993年开始起草、历经十七年、三次上报、四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社会保险法》正式颁布了。这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也是今
期刊
在历经一年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之后,国务院于2010年10月10日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与新能源汽车列为现阶段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决定对这七大产业加强     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近年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期刊
国家应强力支持西部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中西部地区生活水平能够和东部地区,至少是和全国平均水平同步提高。     中国经济:对于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您是怎么看待的?     李国平:现在,中国整体经济状况不错,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是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问题没有得到缓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仍然巨大。尽管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上去了,但由于原来省级行政区之间有接近十倍
期刊
【摘要】教学活动是一次次知识、情感、能力、智慧的积累、积淀、提升、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与目标的达成存在同一相应的默契性。路径、方式、方法潜移默化地促成目标的生成。课程论专家泰勒在分析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时,提出了一条原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经验。行为经验的获得常常与情感密切相关。深厚的目标达成经历感动的燃点。而引发感动却需要多维、多层、多方
期刊
我们要注意到民间有极大的积极性,只要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下一步经济发展就顺利了。       中国经济:从1979年以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究竟在哪里?  厉以宁: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在于民间蕴藏着的极大的积极性。下面我举一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农业承包制,农业承包制当初称为大包干也就是包产到户,包田到户。1979年大包干在一些地方农村中是农民自发实行的,成果显著,于是
期刊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少小年代,每到中秋,人生最大的理想莫过于将月饼吃够。而今面对堆成小山、花样繁多的月饼,真令我“纠结”,弃之:遭雷劈;食之:犯恶心。  随着朋友的增多和学生数目的增长,中秋“收获”的月饼增长率大大超出GDP的增长速度。在“击鼓传饼”的礼尚往来游戏中,稍有不慎,就累积成山。我的导师卫兴华教授,学生数大大多于作为学生我的学生数,每年中秋月饼的那份壮观,令人惊叹,更让老人犯难。作为长者,“
期刊
“蔚秀斋文化沙龙”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杂志社主办的小型学术聚会,每两周在经济学院大楼举办一次。      很高兴跟在座的青年才俊们谈谈书法。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精髓。从书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享受和愉悦。宋朝大诗人陆游在谈到欣赏书法得到美的享受时曾说:“君复(即林逋)的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观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看,书法所产生的精神作用有多大啊
期刊
近年来干旱似乎一直与我国过不去,其中,小打小闹的干旱不必说,引起全国大范围跨省区的干旱就爆发了数起,从几年前的重庆、成都大旱到2009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再到2010年的西南五省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频繁大范围干旱其实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大问题。2010年12月21日至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以农村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