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老生的美学内涵与体系建构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f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昆曲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内涵之深广与中国传统美学遥相呼应。笔者工昆曲老生数十年之久,对其人物性格的美学构成颇有所感,今从朱良志先生《真水无香》一书中汲取理论内涵,从“形式即幻象”“人生似幻化”“超越美丑”三个方面,以《烂柯山》朱买臣人物为案例稍作铺陈,以期对老生应工的表演体系进行合理归纳。
  【关键词】朱买臣;美学;形式即幻象;幻化;超越美丑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昆曲内核虽然集中于“制曲”“谱曲”“度曲”三道,但从今天的社会语境上看,它已将更多的魅力倾泻在舞台综合艺术之上。虽然今天舞台搬演的众多剧目已与传统有所差别,经过了现代审美的改编与斟酌,但却始终保留着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对话。本文试从昆曲《烂柯山》朱买臣人物入手,透析其中的美学内涵与构成,错漏之处,祈请方家匡正。
  一、“形式即幻象”
  朱良志先生曾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形式即幻象”的理论做过总结。他开篇即言:“佛教中有指月的说法,以指比言教,以月比佛法大意,强调一切言教都是为了示机方便而设,就像用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从佛教中的概念引申至中国艺术,就有了“形式即幻象”的思想。朱良志先生举例说明,有时画家在纸上画下一物,并不是将所想所指凝聚于此物,而是寻求思想越过实物,去探求其境外之境,味外之旨,用此物借以表达内心的感觉。这与西方美学中的“模仿说”实在不同。如此在中国的美术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重复性的题材,无数人画过梅兰竹菊、怪石嶙峋,但仍然可以再画,这是因为画家并不期望看他们画的内容,而是透过画的形式,透过这些幻象,看见他们高洁的情致。
  与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昆曲表演艺术却从另外一个侧面诠释了“形式即幻象”。在《烂柯山》这出戏中,朱买臣在《逼休》一折戏出现的时候是一个40多岁的贫穷书生,在之后《泼水》一折以做官身份出现的时候,大约在50岁的年龄。但是在《逼休》一折中,40多岁的朱买臣出场时,身段基本是屈膝挪步,腰微驼;在《泼水》一折出现时,50岁的朱买臣一改前态,变得腰背挺拔,迈步坚稳。可见,笔者在处理这两个形象的时候,以夸张的手法做出对比,意在希望观众通过观察其形,以揣其情。借朱买臣于《逼休》里微驼挪步的形象展现朱买臣内心考不上功名的凄惶之感,以及因长久不能中举而怀疑是否鬼神相缠的忧恐之意,又以《泼水》里挺拔之态来“求于骊黄之外说”。
  二、“人生似幻化”
  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直有对“幻”和“真”的讨论,常常引出“幻而非真”“非幻非真”“即幻即真”的命題。画家画画,有时求“幻”,而意在寻求内核之“真”。荷花是红花绿叶,却偏偏褪去颜色,以墨皴染,以求其去形而逼真。禅宗美学里因而有一切皆为幻象,“即淤泥即荷花”的感叹。
  在《烂柯山》中,朱买臣虽然之前一直没有高中,但他也是一个实实在在读圣贤书的文人,否则他不会在“逼休”一折中发出“穷儒穷到底,独求书中趣”的感叹,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他是把自己当作“儒生”来看待的。但在昆曲的其它行当中,书生常以“小生”来应工,常常表现出一种文人儒生潇洒、恭谦、温文尔雅之态。《烂柯山》的朱买臣因为年到四十仍未中举,以老生应工,笔者在演绎时便做如下思量。
  首先朱买臣是一介书生,故而文人风骨、儒生骨血是要保留的;其次他穷酸落魄,在连饭也吃不上的境遇面前,似乎学问只做虚妄。然而在极其困苦的现实中,精神还期望得到一丝逃避和寻求圣贤书中的安慰。在这样三层彼此层层叠叠、互相渗透的心理结构下,笔者采用的是禅宗美学中的“幻而非真”“即幻即真”的演绎手法,将儒生的气质化掉,虽然佝偻腰背、捏眼颦眉,但在这幻象中,却似乎努力碰触到了儒生的真。
  三、超越美丑
  西方美学中有对美的欣赏和对崇高的描述,但少有“审丑”之说。与之不同,中国美学对“丑”有集中的概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丑来质疑美,我们认为是丑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丑,因为我们所认定的那些美的东西并不可靠,美丑只是一种知识的见解,这样的见解造成对人真性的遮蔽;二是以丑来规避美。传统美学出现的以丑为美说,与其说是追求丑,倒不如说是排斥美,不是对美本身的否定,而是对所谓‘美的秩序’的规避。”
  有了知识、有了认识以后,就会对美和丑有所分别,当丑出现后,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追求美而摒弃丑,于是就有了不善,有了不平等,有了不悦,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分别心和知识造成的后果。在昆曲中同样是这样的,人物都是圆融的,当把一个人演绎成绝对的美态,或是丑态,或是善人,或是恶人,往往是不真实的,也会使受众产生分别心。朱买臣的人物在之后的“泼水”一折里表现出了决绝的态度,覆水难收。但在前面“逼休”的折子中却体现出寒门穷儒的或苦寒、或受人欺负、或可怜的状态,但与此同时,他即便穷酸到底,也认为妻子可能是“扫把星”一样追着自己的时候,在夫人崔氏真正要求写休书的时候,他的儒生一面还是表现出他的风骨。基于此,笔者在处理这个人物的时候,无论从人物性格还是人物形象上,有意不以分别心对待之,将其美丑糅合并存,否定对知识和认识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朱买臣人物进行升华,使其超越“美”“丑”,超越“黑”“白”,在幻化中超越形象,使人物丰满圆融。
  四、昆曲老生人物表演体系建构
  基于以上美学内涵与构成的分析可见老生独特的表演体系,与小生的风流倜傥不同,老生的应工多以沉稳为重。小生的风流倜傥除却眼神、步伐轻快等方面,更多的是从水袖上表现出来的,水袖翻飞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展现出小生翩然风流的一面,而老生对水袖的运用却相对较少。对水袖的运用一是表达情绪的极度宣泄,例如在《看状》一折中,仆人闻得事情水落石出后,摇头,轮甩水袖,作出水袖翻飞和胡子晃动的身段,这种表现在小生的应工中是几乎没有的,再者是穷儒老生常常从腕部将水袖下甩,做摔手状,例如在《逼休》中,开场定场诗唱完后,朱买臣摔水袖,伴以跺脚,表示一种无奈和嫌弃,这种身段在小生风流倜傥的身段下也是极不符合的。
  可见,老生人物的表演体系建构是不围绕水袖展开的,而他的表演体系是围绕头部展开的,头部的晃动和节奏可以凸显出老生的身份。
  例如在《烂柯山·逼休》一折中,朱买臣先踱步拖着走出来,当鼓点打下的时候,朱买臣将头点下,侧歪以作亮相,表现一种穷困苦闷的节奏,接着他念道“穷儒”配以点头的身段,在唱“穷到底”的时候,头作环状摇动,配合韵律。
  老生的表演围着“头”部的运动衬托出老生气质中的“岑寂”之感。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笔者正在进行一种跨媒介的表达。所谓跨媒介表达的含义是,在单一媒介表达艺术的时候借用了其他媒介的表达方法。例如我们常说王维的诗中有画,显然诗歌表达的主要媒介是文字,但是读来却有画的感觉,这里就是借用了画这个媒介的表达进行跨媒介传播。同理,我在演昆曲老生的时候,也在试图达到这样跨媒介的效果。在渐江的作品中常常有一种“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感觉,笔者的老生应工正期望达到此种借喻。
  参考文献
  [1,2,3]朱良志.真水无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歌唱艺术就像是金字塔,而对于歌唱艺术而言,“修养”就是塔基。中国古诗词歌曲高雅、凝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它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晚晴》是许树坚、刘小明在唐代诗人李商隐诗词的基础上加以谱曲,并由严冬加配伴奏完成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本文是择取古诗词歌曲《晚晴》,以其为例,围绕词曲及创作背景等来分析古诗词歌曲中的音乐修养。  【关键词】《晚晴》;音
期刊
我的月亮
期刊
走出來
期刊
中國喜
期刊
【摘要】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下,一切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虽然传递的速度和质量提升了,但是也导致人们处于信息洪流中,增加了辨别信息的难度。在此背景下,地方剧院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发展困境,如“网络化”意识淡薄、观众分流严重以及剧本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探讨安庆黄梅戏剧院的发展出路也能为其他地方剧院的发展提供一点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剧院;安庆黄梅戏剧院;发展困境和出路  【中图
期刊
【摘要】伊朗的民间音乐是多种多样的,一种叫做莫特雷卜的流浪艺人有着较广泛的影响。他们走街串巷、周游全国,唱着各地的民歌和流行歌曲。新年期间则化装成滑稽的小丑摸样,手里拿着鼓,又唱又跳,挨户乞讨。在农村,每当举行婚礼或各种节日,人们就在唢呐和鼓的伴奏下跳起民间舞蹈,这也可以说是西亚各国的共同传统。  【关键词】流浪者音乐;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金湾小学三年级学习吹奏的乐曲《康康舞曲》为例,探讨班级口风琴教学策略。在学习吹奏曲子之前,先让每个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吹奏口风琴,然后让学生打牢基础,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C大调上下行音乐吹奏,最后学习吹奏乐曲《康康舞曲》,采用由易到难的拆分式小乐段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先易后难、分层式、鼓励式的教师完全教授法、小老师辅差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采用
期刊
【摘要】《风萧瑟》选自歌剧《伤逝》。《伤逝》是我国第一部抒情性歌剧,以君子和涓生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充满个性时代的青年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风萧瑟》的剧情、人物形象、心理刻画、作品和演唱的处理分析做了一个简单的剖析,力图能为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风萧瑟》;子君;形象;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歌剧是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静听秦声音乐会的背景进行介绍,然后从乐队编制、演奏技巧、创作风格等多个方面对音乐会曲目进行描述,最后指出该场音乐会的优点与不足,如作曲家挖掘传统的意识、学习传统的精神等。  【关键词】静听秦声;音乐会;创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6月19日,笔者在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厅聆听了2019“静听秦声”系列音乐会之二——静听秦
期刊
【摘要】对于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快板乐章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从古典乐派到浪漫乐派,主部主题结构方面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同时扩大了内部的对比性;在主部主题的调性方面主题内部的调式调性转换愈加频繁,调性对置越来越尖锐;在主部主题终止形态对于连接部材料的影响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在主部主题的性质方面扩大了主部内部的对比因素,更多使用了异质性的动机式写法等,这些变化对于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拓展创新产生了深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