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棉花的产量与熟相,不但受到品种基因型与生长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也和大田栽培管理方式之间有密切联系,如种植密度与整枝方式等。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完善调整,以及当下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棉花科技工作人员开始将重点放在了保留叶枝的棉花栽培技术上,同时实验了棉花叶枝可利用性与保留叶枝的可行性,效果良好。
关键词 棉花;种植密度;留叶枝;早熟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2
合理密植与肥料使用对棉花高产有重要影响,去叶枝会对棉花产量与植棉效益产生重要影响,属于棉花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我国棉花的种植一直以来就提倡精耕细作,在这当中去除叶枝更是棉花精耕细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内容,一直以来被广泛使用在我国内陆的棉区种植。一般人们定性认为去除叶枝不但能够实现棉株遮阴减轻的目的,而且能让更多的光合化物被直接分配到果枝生殖器官上,有助于棉花产量的提升与生长品质的提高[1]。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点与实验材料
田间实验于2013年,分别在射阳县海河、盘湾、临海三镇的试验田同时开展。试验田选择的均是连续植棉多年的一熟棉田,土壤质地为壤土或黏土。海河、盘湾镇试验田前荐作为为小麦,临海镇试验田前荐作物为大蒜,3块棉田的地力都是中等或者中等偏上,排灌条件良好。本次试验的棉花品种是当下我地种植范围较广的中棉所63F1,中棉所63是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1.2 试验设计方式与田间管理
各个试验点全部使用裂区管理的设计方式,主区种植整枝,分列去叶枝正常整枝与留叶枝两个处理。副区则进行密度处理,设立四个密度,分别是3.00、4.50、6.00和7.50株/m2,连续重复3次。每个点都使用4行区的方式,在这之中,海河点小区面积是30 m2,行长为9.53 m,行距是0.8 m;盘湾点的小区种植面积为25.3 m2,行长为6.4 m,行间距
1.0 m;临海点的小区种植面积为33.4 m2,行长为8.34 m,行间距确定为1 m。
海河点在3月中旬开始耕地,耕地时施鸡肥22.5 t/hm2,氮磷钾复合肥600 kg/hm2当成基肥。3月下旬做浇水造墒处理,依照墒情与天气的变化情况在4月24日播种。按照预定的植株距离人工点播种脱绒种子8~10粒,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在地头播种预备苗。播种工作完成后覆土,之后使用地膜覆盖。棉苗第二片真叶展开后进行定苗,保证每穴留1株健壮的棉苗,在缺苗的地方将预备苗及时移植,让每个小区中的留苗密度均和计划指标一致。
盘湾与临海使用营养钵的方式做育苗移栽工作,所有工作保证在3月底完成,临海在4月初播种,5月中旬将其移植到大蒜田;盘湾在4月初播种,5月初将其移植到小麦田。前茬作物在收割后追施氮磷钾复合肥600 kg/hm2。
在种植小区出现花蕾后五天做去叶枝处理,及时的将棉株下端的叶枝与赘芽去除,之后结合其他棉田管理,在盛蕾期与花铃期各自整枝一次,在7月中旬打顶;留叶枝处理需要将叶枝与赘芽保留,可是需要在7月中旬把叶枝的顶心打掉,完成此项工序后对主茎心打顶[2]。依照棉花的生长情况,在海河实验点喷施缩节胺化调2次,在临海与盘湾点喷施缩节胺化控3次,之后各个点见花之后追施150 kg/hm2尿素,完成打顶动作后追施尿素75 kg/hm2,依照中棉所63F1抗虫棉的具体特征对害虫做处理,其他的种植要求依常规即可。
2 结果
2.1 密度和棉花产量的关系
种植密度与整枝对单位面积的铃数互作效应特征明显,并且3个试验点的每个处理间的差异表现基本相同,留叶枝情况下7.5株/m2的铃数最多,去叶枝条件下的5.25~9.75株/m2之间的铃数差异不明显[3]。
种植密度和整枝对铃重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不管密度如何,都是去叶枝铃重比留叶枝铃重更高。不管是叶枝的去留如何,密度变高,铃重都有下降的形势,去叶枝3株/m2处理的铃重占比最大,相比其他密度处理的铃重高度大了约6.5%~17.6%。
2.2 密度与整枝对棉花早属性的影响
种植地点和密度、种植地点和整枝与密度和整枝间对棉花早熟性都不存在互作效应,可是地点和密度、整枝三项因素间却存在显著的互作性效应,这表示整枝与密度处理效应受到了试验点生态条件的制约。就总体种植成果分析,去叶枝的早熟性相比留叶枝处理更好,5.25~7.50株/m2的密度处理早熟性比3株/m2与9.75株/m2处理效果更好。
3 结论
棉花叶枝的去留问题一直以来就没有定论,有学者研究表示留叶枝能够提升棉花的单产量1.9%~31.5%。但是,也有研究报道表示,留叶枝和去叶枝相比,并不会对棉花的产量有多大影响,甚至会有少许的减产。
就本次研究中发现,合理的密植对棉花增产来说是一项基础性操作措施,在传统整枝种植的条件下,我地棉区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地力种植一熟的春播棉,种植适宜密度大约为5.25株/m2上下,比这个密度更高的种植不存在明显的增产效果,太高的密度甚至会发生减产,因此在减少用工保留叶枝的形势下,不需要种植过高密度,可适当降低以达到高产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合忠,李振怀,卢合全,等.密度和留叶枝对棉株产量的空间分布和熟相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4):792-798.
[2]王子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3]周桂生,翟富燕,NIMIR A E,等.低密高氮条件下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3(4):50-55.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棉花;种植密度;留叶枝;早熟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2
合理密植与肥料使用对棉花高产有重要影响,去叶枝会对棉花产量与植棉效益产生重要影响,属于棉花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我国棉花的种植一直以来就提倡精耕细作,在这当中去除叶枝更是棉花精耕细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内容,一直以来被广泛使用在我国内陆的棉区种植。一般人们定性认为去除叶枝不但能够实现棉株遮阴减轻的目的,而且能让更多的光合化物被直接分配到果枝生殖器官上,有助于棉花产量的提升与生长品质的提高[1]。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点与实验材料
田间实验于2013年,分别在射阳县海河、盘湾、临海三镇的试验田同时开展。试验田选择的均是连续植棉多年的一熟棉田,土壤质地为壤土或黏土。海河、盘湾镇试验田前荐作为为小麦,临海镇试验田前荐作物为大蒜,3块棉田的地力都是中等或者中等偏上,排灌条件良好。本次试验的棉花品种是当下我地种植范围较广的中棉所63F1,中棉所63是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1.2 试验设计方式与田间管理
各个试验点全部使用裂区管理的设计方式,主区种植整枝,分列去叶枝正常整枝与留叶枝两个处理。副区则进行密度处理,设立四个密度,分别是3.00、4.50、6.00和7.50株/m2,连续重复3次。每个点都使用4行区的方式,在这之中,海河点小区面积是30 m2,行长为9.53 m,行距是0.8 m;盘湾点的小区种植面积为25.3 m2,行长为6.4 m,行间距
1.0 m;临海点的小区种植面积为33.4 m2,行长为8.34 m,行间距确定为1 m。
海河点在3月中旬开始耕地,耕地时施鸡肥22.5 t/hm2,氮磷钾复合肥600 kg/hm2当成基肥。3月下旬做浇水造墒处理,依照墒情与天气的变化情况在4月24日播种。按照预定的植株距离人工点播种脱绒种子8~10粒,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在地头播种预备苗。播种工作完成后覆土,之后使用地膜覆盖。棉苗第二片真叶展开后进行定苗,保证每穴留1株健壮的棉苗,在缺苗的地方将预备苗及时移植,让每个小区中的留苗密度均和计划指标一致。
盘湾与临海使用营养钵的方式做育苗移栽工作,所有工作保证在3月底完成,临海在4月初播种,5月中旬将其移植到大蒜田;盘湾在4月初播种,5月初将其移植到小麦田。前茬作物在收割后追施氮磷钾复合肥600 kg/hm2。
在种植小区出现花蕾后五天做去叶枝处理,及时的将棉株下端的叶枝与赘芽去除,之后结合其他棉田管理,在盛蕾期与花铃期各自整枝一次,在7月中旬打顶;留叶枝处理需要将叶枝与赘芽保留,可是需要在7月中旬把叶枝的顶心打掉,完成此项工序后对主茎心打顶[2]。依照棉花的生长情况,在海河实验点喷施缩节胺化调2次,在临海与盘湾点喷施缩节胺化控3次,之后各个点见花之后追施150 kg/hm2尿素,完成打顶动作后追施尿素75 kg/hm2,依照中棉所63F1抗虫棉的具体特征对害虫做处理,其他的种植要求依常规即可。
2 结果
2.1 密度和棉花产量的关系
种植密度与整枝对单位面积的铃数互作效应特征明显,并且3个试验点的每个处理间的差异表现基本相同,留叶枝情况下7.5株/m2的铃数最多,去叶枝条件下的5.25~9.75株/m2之间的铃数差异不明显[3]。
种植密度和整枝对铃重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不管密度如何,都是去叶枝铃重比留叶枝铃重更高。不管是叶枝的去留如何,密度变高,铃重都有下降的形势,去叶枝3株/m2处理的铃重占比最大,相比其他密度处理的铃重高度大了约6.5%~17.6%。
2.2 密度与整枝对棉花早属性的影响
种植地点和密度、种植地点和整枝与密度和整枝间对棉花早熟性都不存在互作效应,可是地点和密度、整枝三项因素间却存在显著的互作性效应,这表示整枝与密度处理效应受到了试验点生态条件的制约。就总体种植成果分析,去叶枝的早熟性相比留叶枝处理更好,5.25~7.50株/m2的密度处理早熟性比3株/m2与9.75株/m2处理效果更好。
3 结论
棉花叶枝的去留问题一直以来就没有定论,有学者研究表示留叶枝能够提升棉花的单产量1.9%~31.5%。但是,也有研究报道表示,留叶枝和去叶枝相比,并不会对棉花的产量有多大影响,甚至会有少许的减产。
就本次研究中发现,合理的密植对棉花增产来说是一项基础性操作措施,在传统整枝种植的条件下,我地棉区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地力种植一熟的春播棉,种植适宜密度大约为5.25株/m2上下,比这个密度更高的种植不存在明显的增产效果,太高的密度甚至会发生减产,因此在减少用工保留叶枝的形势下,不需要种植过高密度,可适当降低以达到高产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合忠,李振怀,卢合全,等.密度和留叶枝对棉株产量的空间分布和熟相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4):792-798.
[2]王子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3]周桂生,翟富燕,NIMIR A E,等.低密高氮条件下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3(4):50-55.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