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艺术已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式各样的展览,多种多样的交流,显得愈发活跃。各个地方的艺术家也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在全世界区域流动,从而走向国际艺术市场。近期贾科梅蒂、劳森伯格等艺术家的展览引起国内各界热烈讨论,国内的些艺术展览也在国外不同程度获得好评。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关注通常在于作品之外的精神共鸣。卓越的艺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以是否打动人心,引人共鸣为论。我国的古代艺术遗产,一向深受世界好评,同比而言,现今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仍然尚显些不足。
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因为地域因素而欲建立起来的系列风格,派别之作,却鲜能引起当下世人共鸣。风格的形成,通常会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然而风格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等同。本文试就以上问题作出下面探讨。
一、风格何为
风格词,通常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般的艺术特色,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反映时代、民族、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风格的形成,由于艺术家经历、素养、情感、审美的不同,受到时代、社会、民族、地域等多方面综合影响,是自然生成的过程。
对于风格,吴冠中先生曾对此有过相关论述:“风格,你自己看不见,后面的人看得见。风格之诞生缘于情感之赤诚。虚情假意与装腔作势,绝对伪造不出风格来。”所谓的风格,应伴随艺术创作者的艺术生命而逐渐形成。历史上出现的那些派别、风格,大多为后人所归纳,派别的统概念与风格的个性需要本就是种矛盾体。
风格的形成过程,是回归个体而言的独立创造,是艺术家综合修养、时代烙印等的投射与再现,并非是如形体般的堆积过程。当位成名艺术家已经形成了个人风格,如果只是拘泥于形式上的不断重复,那就已经在与风格的本意背离了。风格不是仅仅重复的过程,也不是对某个已知风格或某个风格派别的刻意接近。真正的风格经得起历史的筛选,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风格是具有内在逻辑顺序的自然生成过程,是从艺术根源发生重塑的过程,并非某种材料、形式等元素的交替或重组。对于此点,宋伟光先生曾有提及:“创新立意并非以种材料替代另种材料,也非虚拟观念。而应是以思考艺术本质为先,调用材料手段为后……不论形式(含材料)以及展示方式如何变化,若精神实质不变就不是创新。”
风格是不断变化的创造过程,随着人类的繁衍与迁徙而不断进化并发展,关键在于其具有不断地实验性,探索性、融合性。正如清末塑造云南邛竹寺五百罗汉的黎广修师傅所云:“两手把大地淄泥,捏扁搓圆,洒向空中,全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可见,风格是不断咀嚼变化的,包含多种因素。对于当前的艺术工作者,应少点对创造哪种风格的纠结,多点对艺术出发点的真诚。
二、地域之界
地域通常是指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通用形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主义可以存在于生活学科各个领域之中。在建筑学中,使用了民族传统的设计理念或元素可以称为地域主义的建筑;在音乐中,使用了传统的音调或歌词创作,可以称为地域主义的音乐在美术中,使用了传统的画法、材料或主题,也可称为地域主义的画作。
当我们读起那些历经千秋万载,今日仍觉感慨万千的唐诗,同为那些千锤百炼的佳句,所书写的意境打动。在我们看到唐代雕刻《昭陵六骏》,为其精湛的技艺,大气的造型风格所沉迷。猜想古来唐朝长安,多少英雄佳人云集,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聚集之地。开放繁荣程度,相比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今亦有《梦回唐朝》的歌曲流行,人们心之所往,并非在于局限的某地域,恰在于向往跨越地域空间界限的包容,以及文化自由的时代。
真正优秀的文化,本就是面向世界,面向人性的传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地域差异带来的独特性,在于对自我特性的深度认识,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此等差异恰是用于取长补短,自我超越,形成风格的因缘。风格的形成不会因为地域保护而受限,反而因为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域的碰撞与融合,愈发具有魅力。所谓纯种的民族血缘、纯种的地域文化本来就不复存在。今天的科学手段也早已为此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论证。
我国的佛教艺术,自东汉由印度引入,经过后来的本土化形成了自有的风格。之后我国的佛教艺术对于周边日本等国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也颇具影响。被日本等国兼容并蓄之后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今天的人们没有人会去纠结于我们的早期佛教艺术是承袭于印度地域风格,也没有人会去纠结日本的早期佛教艺术是类于中国地域风格。
地域之别从来只是空间划分的界限,并非文化之界限。今天的地域,以及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各民族,各个地域不断融汇交锚,并不断变化的结果,其不是二元对立的结果。近年来,有屡见现象,部分国人或期许通过以往地域辉煌找回文化自信,将些毫无创新可言的过往地域元素拼凑之作充斥于生活角落,却难以引发公众共鸣。对于此类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th Frampton)先生就已提出了批判地域主义的观点,其重点在于讲求对于现代性和外来性的包容。他批判那些陷入狭隘视野的地域主义,诸如旅游地那种只是以符号操作构成的地域标记。
三、破域而生
今天这个时代,随着网络、交通、科技的发达,人们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动手指皆尽入。地域、国别之间的差距在愈发变小,人们在享受着这个时代不同国别的进步元素带给生活的便利。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社会正在使用着的也是套全球性的语言,在局部地域反映而出的是个整体世界之中的其文化。
我国古代,破域而生的例子有许多。在云冈石窟第9,10窟的部分佛龛两侧,可看到带有两个蜗旋的爱奥尼克柱头样式,沿袭了希腊建筑的宗脉特点。云冈石窟的建造受到古印度风格影响,而当时的古印度又曾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梁思成先生在《佛像的历史》中提到:“且西域所传入的影响,其根苗可远推至希腊古典的渊源,中间经过复杂的途径,迤逦波斯,蔓延印度,更推迁至西域诸侯,又由南北两路犍陀罗及西藏以达中国。这种不同文化的濡染,为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云冈石刻便是这种现象下极明晰的实证之
。”
在我们生活的今天,苹果手机、宜家家居,都是风格去地域化的典型案例,这些兼备艺术与实用之间的设计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当我们提到苹果手机,没有人会说那是美国地域风格;说到宜家家居,没人有会说那是瑞典地域风格。因为这些受世界各地民众欢迎的用品,从开始就是以世界性的视野,从某地域根源产生,并破域而生的创造,故而赢得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民众的情味。
艺术贵在创新,当符合时代,时代都在不断改变,艺术当然也要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艺术的形式与功能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特性和意义。不同地域之间的独特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当映入这个整体的世界,整体的时代,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我们不断地模仿前人之风格,然而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又将如何创造出何种风格以留给后人来面对?
世界很大,地域很小,优异的艺术,优异的文化,向来是去除狭隘的地域主义观念,是带有更加普世性,适合更广大民众的创造。我们要跨越地域界限,融入新鲜血液,形式更加多元,探求精神本质,真挚超越自我,风格自会生成。纵观中国历史,经历了繁盛与衰落的日子,或某阶段为开放大门,或某阶段为闭关锁国,终因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的态度,因此形成了今天的灿烂文化。反观当下,我们如果仍要以地域为限,派别为圈,或不过是在给自己画地为牢,将自己圈在了这个大世界,大时代的尾端!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关注通常在于作品之外的精神共鸣。卓越的艺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以是否打动人心,引人共鸣为论。我国的古代艺术遗产,一向深受世界好评,同比而言,现今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仍然尚显些不足。
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因为地域因素而欲建立起来的系列风格,派别之作,却鲜能引起当下世人共鸣。风格的形成,通常会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然而风格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等同。本文试就以上问题作出下面探讨。
一、风格何为
风格词,通常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般的艺术特色,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反映时代、民族、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风格的形成,由于艺术家经历、素养、情感、审美的不同,受到时代、社会、民族、地域等多方面综合影响,是自然生成的过程。
对于风格,吴冠中先生曾对此有过相关论述:“风格,你自己看不见,后面的人看得见。风格之诞生缘于情感之赤诚。虚情假意与装腔作势,绝对伪造不出风格来。”所谓的风格,应伴随艺术创作者的艺术生命而逐渐形成。历史上出现的那些派别、风格,大多为后人所归纳,派别的统概念与风格的个性需要本就是种矛盾体。
风格的形成过程,是回归个体而言的独立创造,是艺术家综合修养、时代烙印等的投射与再现,并非是如形体般的堆积过程。当位成名艺术家已经形成了个人风格,如果只是拘泥于形式上的不断重复,那就已经在与风格的本意背离了。风格不是仅仅重复的过程,也不是对某个已知风格或某个风格派别的刻意接近。真正的风格经得起历史的筛选,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风格是具有内在逻辑顺序的自然生成过程,是从艺术根源发生重塑的过程,并非某种材料、形式等元素的交替或重组。对于此点,宋伟光先生曾有提及:“创新立意并非以种材料替代另种材料,也非虚拟观念。而应是以思考艺术本质为先,调用材料手段为后……不论形式(含材料)以及展示方式如何变化,若精神实质不变就不是创新。”
风格是不断变化的创造过程,随着人类的繁衍与迁徙而不断进化并发展,关键在于其具有不断地实验性,探索性、融合性。正如清末塑造云南邛竹寺五百罗汉的黎广修师傅所云:“两手把大地淄泥,捏扁搓圆,洒向空中,全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可见,风格是不断咀嚼变化的,包含多种因素。对于当前的艺术工作者,应少点对创造哪种风格的纠结,多点对艺术出发点的真诚。
二、地域之界
地域通常是指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通用形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主义可以存在于生活学科各个领域之中。在建筑学中,使用了民族传统的设计理念或元素可以称为地域主义的建筑;在音乐中,使用了传统的音调或歌词创作,可以称为地域主义的音乐在美术中,使用了传统的画法、材料或主题,也可称为地域主义的画作。
当我们读起那些历经千秋万载,今日仍觉感慨万千的唐诗,同为那些千锤百炼的佳句,所书写的意境打动。在我们看到唐代雕刻《昭陵六骏》,为其精湛的技艺,大气的造型风格所沉迷。猜想古来唐朝长安,多少英雄佳人云集,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聚集之地。开放繁荣程度,相比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今亦有《梦回唐朝》的歌曲流行,人们心之所往,并非在于局限的某地域,恰在于向往跨越地域空间界限的包容,以及文化自由的时代。
真正优秀的文化,本就是面向世界,面向人性的传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地域差异带来的独特性,在于对自我特性的深度认识,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此等差异恰是用于取长补短,自我超越,形成风格的因缘。风格的形成不会因为地域保护而受限,反而因为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域的碰撞与融合,愈发具有魅力。所谓纯种的民族血缘、纯种的地域文化本来就不复存在。今天的科学手段也早已为此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论证。
我国的佛教艺术,自东汉由印度引入,经过后来的本土化形成了自有的风格。之后我国的佛教艺术对于周边日本等国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也颇具影响。被日本等国兼容并蓄之后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今天的人们没有人会去纠结于我们的早期佛教艺术是承袭于印度地域风格,也没有人会去纠结日本的早期佛教艺术是类于中国地域风格。
地域之别从来只是空间划分的界限,并非文化之界限。今天的地域,以及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各民族,各个地域不断融汇交锚,并不断变化的结果,其不是二元对立的结果。近年来,有屡见现象,部分国人或期许通过以往地域辉煌找回文化自信,将些毫无创新可言的过往地域元素拼凑之作充斥于生活角落,却难以引发公众共鸣。对于此类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th Frampton)先生就已提出了批判地域主义的观点,其重点在于讲求对于现代性和外来性的包容。他批判那些陷入狭隘视野的地域主义,诸如旅游地那种只是以符号操作构成的地域标记。
三、破域而生
今天这个时代,随着网络、交通、科技的发达,人们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动手指皆尽入。地域、国别之间的差距在愈发变小,人们在享受着这个时代不同国别的进步元素带给生活的便利。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社会正在使用着的也是套全球性的语言,在局部地域反映而出的是个整体世界之中的其文化。
我国古代,破域而生的例子有许多。在云冈石窟第9,10窟的部分佛龛两侧,可看到带有两个蜗旋的爱奥尼克柱头样式,沿袭了希腊建筑的宗脉特点。云冈石窟的建造受到古印度风格影响,而当时的古印度又曾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梁思成先生在《佛像的历史》中提到:“且西域所传入的影响,其根苗可远推至希腊古典的渊源,中间经过复杂的途径,迤逦波斯,蔓延印度,更推迁至西域诸侯,又由南北两路犍陀罗及西藏以达中国。这种不同文化的濡染,为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云冈石刻便是这种现象下极明晰的实证之
。”
在我们生活的今天,苹果手机、宜家家居,都是风格去地域化的典型案例,这些兼备艺术与实用之间的设计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当我们提到苹果手机,没有人会说那是美国地域风格;说到宜家家居,没人有会说那是瑞典地域风格。因为这些受世界各地民众欢迎的用品,从开始就是以世界性的视野,从某地域根源产生,并破域而生的创造,故而赢得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民众的情味。
艺术贵在创新,当符合时代,时代都在不断改变,艺术当然也要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艺术的形式与功能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特性和意义。不同地域之间的独特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当映入这个整体的世界,整体的时代,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我们不断地模仿前人之风格,然而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又将如何创造出何种风格以留给后人来面对?
世界很大,地域很小,优异的艺术,优异的文化,向来是去除狭隘的地域主义观念,是带有更加普世性,适合更广大民众的创造。我们要跨越地域界限,融入新鲜血液,形式更加多元,探求精神本质,真挚超越自我,风格自会生成。纵观中国历史,经历了繁盛与衰落的日子,或某阶段为开放大门,或某阶段为闭关锁国,终因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的态度,因此形成了今天的灿烂文化。反观当下,我们如果仍要以地域为限,派别为圈,或不过是在给自己画地为牢,将自己圈在了这个大世界,大时代的尾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