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竞赛与双重博弈: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解释

来源 :理论与改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ychang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政策执行会出现偏差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对于此问题的分析机制并不明晰,多数研究均是从单一视角予以阐释.通过深入考察易地搬迁中“拆旧复垦”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融合视角入手,讨论“拆旧复垦”政策如何在不同利益主体的互构下发生了转变,为何完美的指标数据与文字背后却发现政策执行陷入模糊或搁置状态.从案例解构结果来看,在发展导向的逻辑下,基层政府通过主动加码寻求搬迁规模最大化以谋求在“数字竞赛”中胜出;在压力型体制的上下博弈中,基层政府采取拼凑应对的模糊执行策略以有效应对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在不完全信息状态的混合博弈中,政策受众在理性计算之下与基层政府形成了“合谋的沉默”.文章的贡献在于,对基层政策执行偏差的解释没有囿于讨论科层结构的弊端,而是从政策设计本身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互构的视角出发解读其内在逻辑.
其他文献
巡视制度是政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有限理性下的官员谋利、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级差、层级传递过程中的权威流失等现象,巡视通过制度联动,发挥了纠偏束权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不断创新完善,实现了从纠偏束权到集成创新的范式演变,具体表现为从纠偏威慑到组织权威重塑、从单向问责到双向责任约束、从片状覆盖到网状扩散、从正向过程反馈到逆向结果复查等变化.党内巡视制度的变迁不是一种临时性的替代安排,而是传统巡视方式和新型监督关系的交融,其演变是渐进、长期、全面和深刻的.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巡视制度
在数字社会中,劳动是如何变化的?数字劳动理论是在回应数字技术影响劳动本质和形式变化的强烈需求中孕育而生的.以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增长为重点,数字劳动的范围已经大大扩展,越来越多的“劳动”活动可以被加上“数字”前缀.在与数字经济共振的过程中,数字劳动逐渐被构建为一种超越“工业劳动”的历史性表征,从而获得了新的价值与使命.数字劳动研究环境的变化激荡了经验发生与理论建构之间的张力,重新反思了研究的概念所指、主要属性和理论视角,凸显了其在就业取向与非就业取向、剥夺取向与赋权取向、解构与再整合之间的多重两难.在亟需数
新冠疫情的爆发再次引发了对危机情境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关注,疫情正深刻影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企业的财务能力,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然而学界最近的经验无助于预测和应对新冠疫情潜在中长期影响,而历史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文章回顾了新冠疫情、金融危机、大萧条、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等危机情境对企业融资能力、投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了新冠疫情危机的识别与影响效应,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开展基于新冠疫情情境的财务能力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