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就是围绕着高等教育核心价值,考量现实状况和长远利益所勾勒的根本发展路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集中包含了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等要素,是高校分析过去、谋划未来并付诸实现的行动过程,还可以视为大学为达到预期目标制定的规划文本。依据视角的不同,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体现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特征
作者简介:马丁(1965-),男,甘肃通渭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室,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2GJYB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08-02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具有多方面内涵,从不同视角审视,其特征不同。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既是集中包含了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等的思想载体,是高校办学赖以利用的思想资源;同时也是高校分析过去、谋划未来并付诸实现的行动过程;还可以视为大学为达到预期目标制定的规划文本。视角不同,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体现的特征不同。只有深刻理解和仔细辨识,才能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形成和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一、作为思想资源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特征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浓缩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途径以及步骤。无论是观点理念的确立,还是目标的制定达成,都统一于高等教育哲学。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理念方法。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既显示了思维的轨迹,也体现了思维的结果。作为思想资源载体的高校战略规划,具有明显的特征。
1.纲领性
“任何组织在采取行动前必然要有一个总体性和纲领性的战略,才能鼓励组织成员士气,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使组织在一开始行动就具有远大而明确目标。”[1]毋庸置疑,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一旦制定,就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表现在:
它是学校管理层、教师、研究者、学生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它是所有学校人员共同的愿景,也是今后制定个人发展的重要参照。
它是学校其他计划、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其他计划、规划要在它的框架之内,与它的方向保持一致。在澳大利亚高校,“联邦政府要求的为期3年的学校财务预算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都只能以战略规划为依托和基础”。[2]
它是高校确定工作次序和轻重的主要依据。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重点目标,也应该成为学校工作包括财务预算的核心。
战略规划也是学校质量评估以及年度考核的依据。
2.长远性
从语义上分析,计划、规划和战略规划三个概念,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除了计划比较详实具体、规划比较总体全面以外,它们的重要不同体现在时间界限上。计划的适用时限比较短暂,有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常见的有3年规划、5年规划、10年规划、远景规划等等。战略规划在本质上属于长期规划、远景规划。只不过“战略”这个修饰语增加了规划的谋略成分。到底战略规划面向未来多少年?没有明确的答案。“澳大利亚大学的战略规划有两类:一类是10-20年的长期规划;另一类是常规性的5年战略规划。”[3]国内大多数高校的10年或者5年规划,通称为战略规划。编制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不但要分析30年来高校的发展情况,而且还要预见未来20年内的发展趋势,前后长达50年。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性的长远性还表现在,一个规划期限结束时,另一个战略规划虽有增删,但基本思想赓续,基本方向不会改变。
3.谋略性
“战略规划”还是规划,但它不是纯粹的规划了,它沾染了许多“战略”的气质。“规划”是脚踏实地,“战略”是仰望星空。“战略”的气质是一种谋略,一种创意,一种思想,甚至是一种艺术,总之是一种偏重于精神性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如果把“战略规划”做得过实,就是规划了;如果过虚,就是抒情和幻想了。战略规划是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灯塔。具体而言,战略规划的谋略性表现在前瞻意识、预见能力和创意设计等方面。中国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见性是战略谋划的前提,是决策的基础。一所高校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正确判断、科学预测学校外部和内部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的诸种因素,科学预见学校未来的种种挑战;预言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及方向;预测未来发展的样式、进程、结果,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策。这种预见性是战略规划的重要价值所在。
4.全局性
从本义上讲,对战争的长远考虑和整体策略才能称之为战略,如果考虑的是部分或者个案,就有可能是战术。具体到发展战略规划,对学校全局的发展走向的思考和谋划,对未来若干年里走向何方的整体性思考是战略问题。战略规划的全局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表现在空间上。制定战略规划,要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仅如此,还要把功能不同的校内各部门、各组织纳入整体考虑之中。二是表现在时间上。要把战略思考以及成果贯穿在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鉴于此,战略规划的制定要把注意力放在关照全局上面,胸怀全局,通观全局,把握全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
二、作为过程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特征
毫无疑问,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是分析过去谋划未来的行动过程。具体而言,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学校从酝酿到文本形成,编制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过程;一是从文本颁布到效果反馈,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完成也是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重要。”[4]要精准把握高校发展战略规划过程,实现学校发展,首先要了解战略规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体现的鲜明特征。
1.公开性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事关学校未来发展,是全体大学人生活中的大事。战略规划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计划。大学应该公开征求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校友的意见,咨询政策制定者和校外专家的意见。唯有如此,发展战略规划才能凝聚共识,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行动纲领。公开性主要表现在信息公开、过程公开。通过学校网站、报纸、会议和文件等途径,将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计划、进程以及文字资料全面周知公众,引起教职员工注意,吸引更多的人贡献意见。国内大学网站,鲜有关于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栏目信息。一般的教师员工,根本不知道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发展战略规划只是少数人的创意杰作,是一个归档待查的文本。
2.广泛性
广泛性指的是高校的战略规划制定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当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到战略规划将给他们带来改变,他们会更容易达成愿景,参与积极性更高。大学战略发展理念在大学人中传播得越广泛,越容易营造新的大学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大学成员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在广泛性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可谓群策群力,了解情况全面详实,分析态势准确无误,同时能够形成共识,规划实施阻力小。蔡克勇指出:“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由学校少数领导加上几个参谋人员关在屋子里写出来,而要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作深入的调查研究。”[5]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未能吸引到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未能体现广泛性。“在大学战略管理的活动中,如果连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创造价值关键流程的教师员工都不了解大学战略,那么大学战略管理的活动肯定是失败的。”[6]
3.协调性
作为动词的协调,其含义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协调的结果是组织内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而发展战略规划是最重要的组织目标。大学和大学发展战略的本质决定了在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有高度的协调性。即在整个过程中,个体、组织及专门机构在各方面协调配合,紧密衔接。“上下互动、左右协调是规划达成统一的思想和目标的重要途径。”[7]具体而言,发展战略规划的协调性表现在:大学校长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强有力的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协调;通过沟通,协调和整合教师,职工、学生、社区,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意见,最后达成最大公约数。
三、作为文本的高校战略规划特征
综上所述,发展战略规划既是思想资源,同时它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一个过程。除此之外,发展战略规划还体现为具体的文本形式。自足的文本形式必然有其自身特征。
1.独创性
从“形”与“神”关系来看,文本形式是为其内容服务的。思想和内容不同,形式也一定不同;学校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战略规划的文本形式也应不同,甚至学校的文化不同,也会有不同风格的措辞和论述。国内许多大学的战略发展规划的文本千篇一律,名称多为《某某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这种格式,文本框架和内容一般包括背景分析、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要素和保障措施等部分。这种高度雷同,实际上反映了战略思想的平庸。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外大学发展战略的规划的文本形式各有特色,体现了很强的独创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杜克大学制定的三部战略规划,其名称分别是《形成我们的未来:一所年轻大学的大学面对新世纪》(1994)、《追求卓越》(2001)和《与众不同: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2006)。从文本风格上看,国外大学规划文本风格多样,各有特色。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规划文本,以校长致词开篇,其中还有学校发展的简短语句,配有老师学生生活的场景图片。清晰晓畅,通俗易懂,便于宣传。而国内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公文色彩浓厚,行文追求庄重规范,色彩风格单一。
2.客观性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文本应该是虚实结合的典范。战略思想、办学理念是虚的部分,而战略分析、战略目标和保障措施应该是实的部分。高校战略决策是否正确,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对学校内外环境的叙述和分析是否客观。客观性是高校战略规划文本的重要特征。所以文本的语言应该是朴素的,叙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清楚的、客观的。只有这样,提出的战略方向和目标才有可能切合实际,才有预见性、长远性。许多学校的规划语言花哨,文风俗气,分析主客观、内外环境不客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远不可及的战略目标,最后文本只能沦落为又一个纸上谈兵的例证。
3.可行性
好的战略规划一定具有可操作性,是行动的纲领。可行性的第一个要素是实施目标明确。多伦多大学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为新型校园设立课程》,文本名称即是战略目标,非常具体清晰。国内某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本科教育质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要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提升教育质量并非易事。而“全国同类院校”又是一个没有界定的概念,“先进行列”非常含糊,实际上也没有明确标准。所以,这一战略目标无法操作,没有可行性。可行性的第二要素是实施路径明确。“哪些人负责哪些事,什么时候去做,将消耗哪些资源,什么时候使用哪种方式来评价。这些具体明确的操作性要求,增加了战略规划实现的可能性。”[8]国内许多大学战略规划,只有战略目标平面罗列,洋洋万言,面面俱到,却没有勾勒出实现战略目标的路线图。
大学成为越来越复杂的组织,大学的功能和使命也在不断增多。大学里关系到其自身发展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成为战略思考的对象。但需要提醒的是,中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发展正在一个拐点上。规模扩张、资源崇拜、经济思维、行政办学虽然还在大行其道,但已经出现了式微的兆头。在新一轮以优胜劣汰为特征的竞争中,教育思想和大学文化将成为新的高地。所以这是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应该重视的。包括战略规划本身,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高等教育哲学和大学文化的。
参考文献:
[1][6]张艳敏,俞海侠.高质量大学战略规划的主要特征探析[J].教育科学,2010,(4):45-48.
[2][3]黎小龙.澳大利亚高校战略规划的特点及成因[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13-17.
[4]戴维·F·R.战略管理[M].第六版.李克宁,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6.
[5]蔡克勇.高校战略规划制定的重要性及梳理四个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8,(4):7-11.
[7]湛毅青,彭省临.美国高校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4):46-52.
[8]刘军仪.美国大学开展战略规划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14-17.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特征
作者简介:马丁(1965-),男,甘肃通渭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室,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2GJYB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08-02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具有多方面内涵,从不同视角审视,其特征不同。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既是集中包含了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等的思想载体,是高校办学赖以利用的思想资源;同时也是高校分析过去、谋划未来并付诸实现的行动过程;还可以视为大学为达到预期目标制定的规划文本。视角不同,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体现的特征不同。只有深刻理解和仔细辨识,才能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形成和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一、作为思想资源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特征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浓缩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途径以及步骤。无论是观点理念的确立,还是目标的制定达成,都统一于高等教育哲学。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理念方法。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既显示了思维的轨迹,也体现了思维的结果。作为思想资源载体的高校战略规划,具有明显的特征。
1.纲领性
“任何组织在采取行动前必然要有一个总体性和纲领性的战略,才能鼓励组织成员士气,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使组织在一开始行动就具有远大而明确目标。”[1]毋庸置疑,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一旦制定,就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表现在:
它是学校管理层、教师、研究者、学生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它是所有学校人员共同的愿景,也是今后制定个人发展的重要参照。
它是学校其他计划、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其他计划、规划要在它的框架之内,与它的方向保持一致。在澳大利亚高校,“联邦政府要求的为期3年的学校财务预算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都只能以战略规划为依托和基础”。[2]
它是高校确定工作次序和轻重的主要依据。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重点目标,也应该成为学校工作包括财务预算的核心。
战略规划也是学校质量评估以及年度考核的依据。
2.长远性
从语义上分析,计划、规划和战略规划三个概念,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除了计划比较详实具体、规划比较总体全面以外,它们的重要不同体现在时间界限上。计划的适用时限比较短暂,有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常见的有3年规划、5年规划、10年规划、远景规划等等。战略规划在本质上属于长期规划、远景规划。只不过“战略”这个修饰语增加了规划的谋略成分。到底战略规划面向未来多少年?没有明确的答案。“澳大利亚大学的战略规划有两类:一类是10-20年的长期规划;另一类是常规性的5年战略规划。”[3]国内大多数高校的10年或者5年规划,通称为战略规划。编制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不但要分析30年来高校的发展情况,而且还要预见未来20年内的发展趋势,前后长达50年。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性的长远性还表现在,一个规划期限结束时,另一个战略规划虽有增删,但基本思想赓续,基本方向不会改变。
3.谋略性
“战略规划”还是规划,但它不是纯粹的规划了,它沾染了许多“战略”的气质。“规划”是脚踏实地,“战略”是仰望星空。“战略”的气质是一种谋略,一种创意,一种思想,甚至是一种艺术,总之是一种偏重于精神性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如果把“战略规划”做得过实,就是规划了;如果过虚,就是抒情和幻想了。战略规划是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灯塔。具体而言,战略规划的谋略性表现在前瞻意识、预见能力和创意设计等方面。中国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见性是战略谋划的前提,是决策的基础。一所高校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正确判断、科学预测学校外部和内部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的诸种因素,科学预见学校未来的种种挑战;预言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及方向;预测未来发展的样式、进程、结果,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策。这种预见性是战略规划的重要价值所在。
4.全局性
从本义上讲,对战争的长远考虑和整体策略才能称之为战略,如果考虑的是部分或者个案,就有可能是战术。具体到发展战略规划,对学校全局的发展走向的思考和谋划,对未来若干年里走向何方的整体性思考是战略问题。战略规划的全局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表现在空间上。制定战略规划,要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仅如此,还要把功能不同的校内各部门、各组织纳入整体考虑之中。二是表现在时间上。要把战略思考以及成果贯穿在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鉴于此,战略规划的制定要把注意力放在关照全局上面,胸怀全局,通观全局,把握全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
二、作为过程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特征
毫无疑问,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是分析过去谋划未来的行动过程。具体而言,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学校从酝酿到文本形成,编制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过程;一是从文本颁布到效果反馈,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完成也是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重要。”[4]要精准把握高校发展战略规划过程,实现学校发展,首先要了解战略规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体现的鲜明特征。
1.公开性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事关学校未来发展,是全体大学人生活中的大事。战略规划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计划。大学应该公开征求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校友的意见,咨询政策制定者和校外专家的意见。唯有如此,发展战略规划才能凝聚共识,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行动纲领。公开性主要表现在信息公开、过程公开。通过学校网站、报纸、会议和文件等途径,将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计划、进程以及文字资料全面周知公众,引起教职员工注意,吸引更多的人贡献意见。国内大学网站,鲜有关于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栏目信息。一般的教师员工,根本不知道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发展战略规划只是少数人的创意杰作,是一个归档待查的文本。
2.广泛性
广泛性指的是高校的战略规划制定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当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到战略规划将给他们带来改变,他们会更容易达成愿景,参与积极性更高。大学战略发展理念在大学人中传播得越广泛,越容易营造新的大学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大学成员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在广泛性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可谓群策群力,了解情况全面详实,分析态势准确无误,同时能够形成共识,规划实施阻力小。蔡克勇指出:“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由学校少数领导加上几个参谋人员关在屋子里写出来,而要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作深入的调查研究。”[5]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未能吸引到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未能体现广泛性。“在大学战略管理的活动中,如果连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创造价值关键流程的教师员工都不了解大学战略,那么大学战略管理的活动肯定是失败的。”[6]
3.协调性
作为动词的协调,其含义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协调的结果是组织内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而发展战略规划是最重要的组织目标。大学和大学发展战略的本质决定了在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有高度的协调性。即在整个过程中,个体、组织及专门机构在各方面协调配合,紧密衔接。“上下互动、左右协调是规划达成统一的思想和目标的重要途径。”[7]具体而言,发展战略规划的协调性表现在:大学校长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强有力的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协调;通过沟通,协调和整合教师,职工、学生、社区,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意见,最后达成最大公约数。
三、作为文本的高校战略规划特征
综上所述,发展战略规划既是思想资源,同时它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一个过程。除此之外,发展战略规划还体现为具体的文本形式。自足的文本形式必然有其自身特征。
1.独创性
从“形”与“神”关系来看,文本形式是为其内容服务的。思想和内容不同,形式也一定不同;学校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战略规划的文本形式也应不同,甚至学校的文化不同,也会有不同风格的措辞和论述。国内许多大学的战略发展规划的文本千篇一律,名称多为《某某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这种格式,文本框架和内容一般包括背景分析、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要素和保障措施等部分。这种高度雷同,实际上反映了战略思想的平庸。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外大学发展战略的规划的文本形式各有特色,体现了很强的独创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杜克大学制定的三部战略规划,其名称分别是《形成我们的未来:一所年轻大学的大学面对新世纪》(1994)、《追求卓越》(2001)和《与众不同: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2006)。从文本风格上看,国外大学规划文本风格多样,各有特色。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规划文本,以校长致词开篇,其中还有学校发展的简短语句,配有老师学生生活的场景图片。清晰晓畅,通俗易懂,便于宣传。而国内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公文色彩浓厚,行文追求庄重规范,色彩风格单一。
2.客观性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文本应该是虚实结合的典范。战略思想、办学理念是虚的部分,而战略分析、战略目标和保障措施应该是实的部分。高校战略决策是否正确,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对学校内外环境的叙述和分析是否客观。客观性是高校战略规划文本的重要特征。所以文本的语言应该是朴素的,叙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清楚的、客观的。只有这样,提出的战略方向和目标才有可能切合实际,才有预见性、长远性。许多学校的规划语言花哨,文风俗气,分析主客观、内外环境不客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远不可及的战略目标,最后文本只能沦落为又一个纸上谈兵的例证。
3.可行性
好的战略规划一定具有可操作性,是行动的纲领。可行性的第一个要素是实施目标明确。多伦多大学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为新型校园设立课程》,文本名称即是战略目标,非常具体清晰。国内某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本科教育质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要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提升教育质量并非易事。而“全国同类院校”又是一个没有界定的概念,“先进行列”非常含糊,实际上也没有明确标准。所以,这一战略目标无法操作,没有可行性。可行性的第二要素是实施路径明确。“哪些人负责哪些事,什么时候去做,将消耗哪些资源,什么时候使用哪种方式来评价。这些具体明确的操作性要求,增加了战略规划实现的可能性。”[8]国内许多大学战略规划,只有战略目标平面罗列,洋洋万言,面面俱到,却没有勾勒出实现战略目标的路线图。
大学成为越来越复杂的组织,大学的功能和使命也在不断增多。大学里关系到其自身发展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成为战略思考的对象。但需要提醒的是,中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发展正在一个拐点上。规模扩张、资源崇拜、经济思维、行政办学虽然还在大行其道,但已经出现了式微的兆头。在新一轮以优胜劣汰为特征的竞争中,教育思想和大学文化将成为新的高地。所以这是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应该重视的。包括战略规划本身,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高等教育哲学和大学文化的。
参考文献:
[1][6]张艳敏,俞海侠.高质量大学战略规划的主要特征探析[J].教育科学,2010,(4):45-48.
[2][3]黎小龙.澳大利亚高校战略规划的特点及成因[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13-17.
[4]戴维·F·R.战略管理[M].第六版.李克宁,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6.
[5]蔡克勇.高校战略规划制定的重要性及梳理四个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8,(4):7-11.
[7]湛毅青,彭省临.美国高校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4):46-52.
[8]刘军仪.美国大学开展战略规划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14-17.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