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按摩医院名老专家王友仁临床擅长运用按动疗法、脊柱关节整复法,根据经络辨证、对症取穴,治疗多种骨伤科疾病及内外妇儿科疾病。笔者有幸拜师学习,现将本人在儿科推拿工作中的体会与王老师推拿手法经验结合,从“体位的选择”、“手形的摆放” 、“角度的控制”、“方向的选取”、“强度的把握”、“作用点的选择”六个方面对手法操作要领加以总结,愿与诸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友仁;推拿手法
Abstract: Wang You-ren, a famous expert from Beijing Massage Hospital, is skilled in using the andong therapy and spinal-joint taxis.According to the meridian differentiation and point sele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mptoms,Teacher Wang can treat various orthopaedic diseases and medical、surgical、gynecological and pediatric diseases. The author is fortunate to learn follow teacher, combining her experience in pediatric massage work with Teacher Wang’s experience in massage manipulation , from “selecting position”,“mastering hand shape placing hand shape”,“grasping perspective controlling angle”, “choosing direction”,“holding strength controlling strength”and “selecting action point”,which are summarized in six aspects of the manual performance essentials,in the hope of mutual encouragement with colleagues.
Key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WANG You-ren; Massage manipulation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6-421-01
王友仁主任医师,系国家级第六批名老中醫指导老师,北京市级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学会终身名誉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按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老师从医50余载,博采众长,是北京按摩医院“按动疗法”的学术带头人。现将其推拿手法经验整理如下。
王友仁老师在临床当中治疗病种广泛,涉及骨科、妇科、内科、儿科等系统疾病,不管是哪个系统的疾病,老师对手法的操作均有明确的要求,包括:体位的选择、手形的摆放、角度的控制、方向的选取、强度的把握、作用点的选择;结合到儿科,虽然儿童有特定的穴位及特殊的复式操作手法,但是任何手法万变不离其宗,老师教给学生的手法操作要领对儿科有同样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受益颇多,现总结其手法操作,具体阐述如下:
1.体位的选择
体位指多方面:受术者和施术者的体位,有时包括助手的体位。成人推拿的受术者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儿童同样也涉及以上体位,目前在儿科就诊的受术者(患儿)中最小年龄为生后18小时,最大年龄有14岁,对于学龄前期、学龄期的儿童采取的推拿体位很多与成人相同,而对于新生儿、婴儿、幼儿,因其不具备竖头、独坐的能力,加上心智不成熟,依从性差,儿科医生就要采取各种体位,以便能进行推拿操作,如新生儿采取仰卧位或者母亲坐着怀抱位;如对于不配合的婴儿,按揉背俞穴,有时需要母亲站立怀抱婴儿位,这样充分暴露婴儿后背,还可以制动,以利于医生对施术部位进行操作;如对于斜颈的新生儿,遇到患儿哭闹,有时需要母亲取坐位喂奶位,但是要把患侧颈部暴露给医生,以利于医生对施术部位进行操作;如对于脊柱侧弯的幼儿,有时需要患儿趴于医生的双腿上,以利于手法的操作和疗效的发挥。受术者的体位很多,宗旨是要便于操作和发挥手法疗效;施术者的体位依据患儿的体位合理选择自身的体位,在儿科,施术者有坐位、站立位、半蹲位。受术者与施术者的体位协调一致,一切以“两个有利于”为宗旨,这两个有利于是:最有利于手法的实施,以最有利于疗效的发挥。
2.手形的摆放
作为手法操作者,手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推拿中,主要要求施术者摆好手形。在儿科,却有两层意义:一是受术者的手形,原因如下:(1)儿童很多特定穴位都在手上,摆好手形,有利于精准地找到穴位;(2)儿童的依从性差,手比较小,尤其婴幼儿的手更小,施术者必须在受术者特定手形下才能将受术者的手制动,否则无法操作;(3)儿童手法特殊性:如运内八卦,必须施术者一手拇指压住某一卦,另一手做顺时针运法,这就必须摆好手形;二是施术者的手形,儿科推拿医生给患儿操作,有时用大拇指,有时用其余四指,有时用食指、中指,有时用中指指间关节。依据要操作的穴位与手法选择手形是儿童推拿的基础。手形选择得当,患儿舒适,医生方便。所谓“标本相得,精神乃治”,只有医患配合好了,患儿的手形与医生的手形巧妙地配合到位,才能相得益彰。
3.角度的控制
手法操作讲究角度问题,按动疗法亦强调角度的掌握。(1)临床中常用手法如按法、揉法、点按法等都存在着角度问题,不同角度对于疾病的治疗亦不相同。按法角度要求垂直向下,揉法角度要求为弧形;(2)按动疗法角度问题则特别体现在肢体运动和脊柱整复问题上。按动疗法治疗上颈段颈椎,要求患者颈部保持后仰10-15度;治疗中颈段颈椎,要求患者颈部保持中立位;治疗下颈段颈椎,要求患者颈部保持低头10-15度。儿科骨科鸡胸复位手法中,煨法的角度由上翘的肋骨向胸腔方向;X型腿、O型腿复位手法中,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这都是角度在手法中的体现。 4.方向的选取
手法方向指的是力的作用方向,中医传统医学理论中有“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顺经为补,逆经为泄”之说,可见手法方向的选取对疗效起到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手法的作用方向有垂直、与体表成15度方向、与体表成45度方向、特殊角度方向等,如王老师治疗下腹部发凉,以医者的内劳宫贴住患者的中脘穴,斜向下腹部施以合适的手法;治疗头痛时,令患者低头30度,点按颈椎两侧痛点;治疗膝骨关节病时,点住内外膝眼,向髌骨下方向用力等等,都体现了方向对手法疗效的影响作用。在儿童特定手法中,方向也不容忽视,如:推三关要从腕推向肘,起温补的作用;退六腑要从肘推向腕,起泄热的作用;同样的穴位,手法方向不同,作用截然相反:如七节骨穴,从腰椎推向尾骨端,可以通腑泄热,治疗便秘;从尾骨端推向腰椎,则可以涩肠固脱,治疗腹泻;有的穴位旋推为补,直推为泄,如儿童的五经穴等。由此可见,在治疗儿科疾病过程中,各操作手法的方向是必须掌握的要素之一,也是决定手法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引起重视。
5.强度的把握
手法的强度决定手法作用点到达的层次,也就是说手法的渗透性。有的医者刚一用力,患者就觉得疼,机体就出现抵抗,有的医者用很大的力,患者丝毫不觉得难受。目前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观点:手法强度越大越好!手法的强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适合患者越好。何谓适合患者的强度?那就是在患者不觉得抗拒的情况下,通过手法解除患者的病痛。正如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中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结合到儿科手法,儿童形体比较娇嫩,受力较差,故儿童手法的强度要求更高,作为医者要懂得拿捏手法的强度,一般来说,刚出生的新生儿手法强度只需要成人的六分之一,婴幼儿手法强度只需要成人的四分之一,学龄前儿童手法强度为成人的三分之一,学龄儿童手法强度为成人的二分之一;除此之外,儿童手法的强度还要取决于所治疗的病种:治疗肌张力增高的神经系统疾病、畸形的骨科疾病,手法强度要比内科疾病手法强度大,否则难以奏效。所以,选择适合病人的手法强度才是最好的,医患间的这种动作配合则可充分利用患者自身感觉,从而实现力达病所、中病即止[1]。而医者把握手法强度的能力则取决于医者的手指功力,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不可千篇一律,要因人因病制宜,这样才能“标本相得,精神乃治”。
6.作用点的选择
手法的作用点是指手法操作时能达到的位置。这种位置不仅仅是在体表的某一个位置,也有可能是体内的某一个位置。(1)医生若准确施术于作用点,可以促进疾病的好转。所以作用点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疗效。(2)许多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医生所取的作用点不准。王老在按动疗法中能通过手将力直接传递到作用点,包括病变的根本位置、阳性反应点。如扳法的作用点要准确达到偏歪的椎体。儿科疾病同样有椎体病变,作用点对于推拿的起效非常重要;儿科内科疾病的推拿经常用到儿童脏腑图点穴法,不同的手法作用点不一样,有手法作用点在皮部,有手法作用点在筋膜,有手法作用点在脏器上,有手法作用点在动脉上,作用点精确,推拿效果就会立竿见影;推拿儿童特定穴,作用点随穴位的性质不同,作用点不同,有点、线、面不同,作用在机体的皮部,从而起到治疗儿童疾病的作用。
王友仁老师在临证中将以上六要素融合在按动疗法的每一个手法当中,而按动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和五体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特定的手法技术作用于人体相应部位或穴位上,同时令患者作出主动或被动的肢体运动或呼吸运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一种以医患配合、动静结合为特点的按摩治疗方法。现今已成为中医按摩的重要流派之一[2]。区别于其他的推拿流派,按动疗法在辩证施治的同时,尤其注重患者的本体感觉。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别具特色的手法操作,令患者精神放松,主动参与治疗,此时施术能消减患者紧张、焦虑、抵抗等情绪,更好地达到医患协作、身心并治目的[3]。可以说按动疗法是在机体内在和谐的基础上,患者主动参与下的医患共同治疗。
体位的选择、手形的摆放、角度的控制、方向的选取、强度的把握、作用点的选择这六个手法操作要求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里的动,不仅指施术者的动,还应包括患者的动。从施术者层面分析,要求其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经络、经筋、肌肉、骨骼不断进行调整;同时,要求施术者在操作过程中根据病灶的层次调整手法,包括调整手法的力度、角度、方向、深度[4]。从患者层面分析,要求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体位,主动给予反馈,施术者方能及时调整。医患之间动态的沟通,方能“动中寻病灶”,使手法更直接、更具针对性地抵达病灶点,进而提高疗效[5]。
以上手法六要素对儿科推拿手法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掌握每一要素的精髓,对打好儿科推拿的基本功指明了方向。每一位儿科推拿从业者除了掌握儿童特定穴的位置,还要明确做好各个手法的体位的选择、手形的擺放、角度的控制、方向的选取、强度的把握、作用点的选择;只有这六要素全部具备,手法才不会失之毫厘,疗效就能事半功倍。我将会将以上所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更多的患儿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王海龙,王力强,王友仁.王友仁主任医师按动疗法的基本特征[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6):34-37.
[2]赖伟.按动推拿流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4-7.
[3]骆彬,王力强.王友仁按动调经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07):125-127.
[4]吴剑聪,周小波,王钲,智照林,邹海鹏,邓晓丰,黄秋玲,李兵.按动流派渊源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9,38(08):783-787.
[5]杨光,刘东明,刘峰,王友仁.“按动疗法”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1):6-8.
北京按摩医院 北京 100035
基金名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师承项目基金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友仁;推拿手法
Abstract: Wang You-ren, a famous expert from Beijing Massage Hospital, is skilled in using the andong therapy and spinal-joint taxis.According to the meridian differentiation and point sele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mptoms,Teacher Wang can treat various orthopaedic diseases and medical、surgical、gynecological and pediatric diseases. The author is fortunate to learn follow teacher, combining her experience in pediatric massage work with Teacher Wang’s experience in massage manipulation , from “selecting position”,“mastering hand shape placing hand shape”,“grasping perspective controlling angle”, “choosing direction”,“holding strength controlling strength”and “selecting action point”,which are summarized in six aspects of the manual performance essentials,in the hope of mutual encouragement with colleagues.
Key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WANG You-ren; Massage manipulation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6-421-01
王友仁主任医师,系国家级第六批名老中醫指导老师,北京市级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学会终身名誉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按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老师从医50余载,博采众长,是北京按摩医院“按动疗法”的学术带头人。现将其推拿手法经验整理如下。
王友仁老师在临床当中治疗病种广泛,涉及骨科、妇科、内科、儿科等系统疾病,不管是哪个系统的疾病,老师对手法的操作均有明确的要求,包括:体位的选择、手形的摆放、角度的控制、方向的选取、强度的把握、作用点的选择;结合到儿科,虽然儿童有特定的穴位及特殊的复式操作手法,但是任何手法万变不离其宗,老师教给学生的手法操作要领对儿科有同样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受益颇多,现总结其手法操作,具体阐述如下:
1.体位的选择
体位指多方面:受术者和施术者的体位,有时包括助手的体位。成人推拿的受术者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儿童同样也涉及以上体位,目前在儿科就诊的受术者(患儿)中最小年龄为生后18小时,最大年龄有14岁,对于学龄前期、学龄期的儿童采取的推拿体位很多与成人相同,而对于新生儿、婴儿、幼儿,因其不具备竖头、独坐的能力,加上心智不成熟,依从性差,儿科医生就要采取各种体位,以便能进行推拿操作,如新生儿采取仰卧位或者母亲坐着怀抱位;如对于不配合的婴儿,按揉背俞穴,有时需要母亲站立怀抱婴儿位,这样充分暴露婴儿后背,还可以制动,以利于医生对施术部位进行操作;如对于斜颈的新生儿,遇到患儿哭闹,有时需要母亲取坐位喂奶位,但是要把患侧颈部暴露给医生,以利于医生对施术部位进行操作;如对于脊柱侧弯的幼儿,有时需要患儿趴于医生的双腿上,以利于手法的操作和疗效的发挥。受术者的体位很多,宗旨是要便于操作和发挥手法疗效;施术者的体位依据患儿的体位合理选择自身的体位,在儿科,施术者有坐位、站立位、半蹲位。受术者与施术者的体位协调一致,一切以“两个有利于”为宗旨,这两个有利于是:最有利于手法的实施,以最有利于疗效的发挥。
2.手形的摆放
作为手法操作者,手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推拿中,主要要求施术者摆好手形。在儿科,却有两层意义:一是受术者的手形,原因如下:(1)儿童很多特定穴位都在手上,摆好手形,有利于精准地找到穴位;(2)儿童的依从性差,手比较小,尤其婴幼儿的手更小,施术者必须在受术者特定手形下才能将受术者的手制动,否则无法操作;(3)儿童手法特殊性:如运内八卦,必须施术者一手拇指压住某一卦,另一手做顺时针运法,这就必须摆好手形;二是施术者的手形,儿科推拿医生给患儿操作,有时用大拇指,有时用其余四指,有时用食指、中指,有时用中指指间关节。依据要操作的穴位与手法选择手形是儿童推拿的基础。手形选择得当,患儿舒适,医生方便。所谓“标本相得,精神乃治”,只有医患配合好了,患儿的手形与医生的手形巧妙地配合到位,才能相得益彰。
3.角度的控制
手法操作讲究角度问题,按动疗法亦强调角度的掌握。(1)临床中常用手法如按法、揉法、点按法等都存在着角度问题,不同角度对于疾病的治疗亦不相同。按法角度要求垂直向下,揉法角度要求为弧形;(2)按动疗法角度问题则特别体现在肢体运动和脊柱整复问题上。按动疗法治疗上颈段颈椎,要求患者颈部保持后仰10-15度;治疗中颈段颈椎,要求患者颈部保持中立位;治疗下颈段颈椎,要求患者颈部保持低头10-15度。儿科骨科鸡胸复位手法中,煨法的角度由上翘的肋骨向胸腔方向;X型腿、O型腿复位手法中,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这都是角度在手法中的体现。 4.方向的选取
手法方向指的是力的作用方向,中医传统医学理论中有“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顺经为补,逆经为泄”之说,可见手法方向的选取对疗效起到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手法的作用方向有垂直、与体表成15度方向、与体表成45度方向、特殊角度方向等,如王老师治疗下腹部发凉,以医者的内劳宫贴住患者的中脘穴,斜向下腹部施以合适的手法;治疗头痛时,令患者低头30度,点按颈椎两侧痛点;治疗膝骨关节病时,点住内外膝眼,向髌骨下方向用力等等,都体现了方向对手法疗效的影响作用。在儿童特定手法中,方向也不容忽视,如:推三关要从腕推向肘,起温补的作用;退六腑要从肘推向腕,起泄热的作用;同样的穴位,手法方向不同,作用截然相反:如七节骨穴,从腰椎推向尾骨端,可以通腑泄热,治疗便秘;从尾骨端推向腰椎,则可以涩肠固脱,治疗腹泻;有的穴位旋推为补,直推为泄,如儿童的五经穴等。由此可见,在治疗儿科疾病过程中,各操作手法的方向是必须掌握的要素之一,也是决定手法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引起重视。
5.强度的把握
手法的强度决定手法作用点到达的层次,也就是说手法的渗透性。有的医者刚一用力,患者就觉得疼,机体就出现抵抗,有的医者用很大的力,患者丝毫不觉得难受。目前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观点:手法强度越大越好!手法的强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适合患者越好。何谓适合患者的强度?那就是在患者不觉得抗拒的情况下,通过手法解除患者的病痛。正如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中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结合到儿科手法,儿童形体比较娇嫩,受力较差,故儿童手法的强度要求更高,作为医者要懂得拿捏手法的强度,一般来说,刚出生的新生儿手法强度只需要成人的六分之一,婴幼儿手法强度只需要成人的四分之一,学龄前儿童手法强度为成人的三分之一,学龄儿童手法强度为成人的二分之一;除此之外,儿童手法的强度还要取决于所治疗的病种:治疗肌张力增高的神经系统疾病、畸形的骨科疾病,手法强度要比内科疾病手法强度大,否则难以奏效。所以,选择适合病人的手法强度才是最好的,医患间的这种动作配合则可充分利用患者自身感觉,从而实现力达病所、中病即止[1]。而医者把握手法强度的能力则取决于医者的手指功力,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不可千篇一律,要因人因病制宜,这样才能“标本相得,精神乃治”。
6.作用点的选择
手法的作用点是指手法操作时能达到的位置。这种位置不仅仅是在体表的某一个位置,也有可能是体内的某一个位置。(1)医生若准确施术于作用点,可以促进疾病的好转。所以作用点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疗效。(2)许多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医生所取的作用点不准。王老在按动疗法中能通过手将力直接传递到作用点,包括病变的根本位置、阳性反应点。如扳法的作用点要准确达到偏歪的椎体。儿科疾病同样有椎体病变,作用点对于推拿的起效非常重要;儿科内科疾病的推拿经常用到儿童脏腑图点穴法,不同的手法作用点不一样,有手法作用点在皮部,有手法作用点在筋膜,有手法作用点在脏器上,有手法作用点在动脉上,作用点精确,推拿效果就会立竿见影;推拿儿童特定穴,作用点随穴位的性质不同,作用点不同,有点、线、面不同,作用在机体的皮部,从而起到治疗儿童疾病的作用。
王友仁老师在临证中将以上六要素融合在按动疗法的每一个手法当中,而按动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和五体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特定的手法技术作用于人体相应部位或穴位上,同时令患者作出主动或被动的肢体运动或呼吸运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一种以医患配合、动静结合为特点的按摩治疗方法。现今已成为中医按摩的重要流派之一[2]。区别于其他的推拿流派,按动疗法在辩证施治的同时,尤其注重患者的本体感觉。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别具特色的手法操作,令患者精神放松,主动参与治疗,此时施术能消减患者紧张、焦虑、抵抗等情绪,更好地达到医患协作、身心并治目的[3]。可以说按动疗法是在机体内在和谐的基础上,患者主动参与下的医患共同治疗。
体位的选择、手形的摆放、角度的控制、方向的选取、强度的把握、作用点的选择这六个手法操作要求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里的动,不仅指施术者的动,还应包括患者的动。从施术者层面分析,要求其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经络、经筋、肌肉、骨骼不断进行调整;同时,要求施术者在操作过程中根据病灶的层次调整手法,包括调整手法的力度、角度、方向、深度[4]。从患者层面分析,要求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体位,主动给予反馈,施术者方能及时调整。医患之间动态的沟通,方能“动中寻病灶”,使手法更直接、更具针对性地抵达病灶点,进而提高疗效[5]。
以上手法六要素对儿科推拿手法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掌握每一要素的精髓,对打好儿科推拿的基本功指明了方向。每一位儿科推拿从业者除了掌握儿童特定穴的位置,还要明确做好各个手法的体位的选择、手形的擺放、角度的控制、方向的选取、强度的把握、作用点的选择;只有这六要素全部具备,手法才不会失之毫厘,疗效就能事半功倍。我将会将以上所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更多的患儿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王海龙,王力强,王友仁.王友仁主任医师按动疗法的基本特征[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6):34-37.
[2]赖伟.按动推拿流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4-7.
[3]骆彬,王力强.王友仁按动调经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07):125-127.
[4]吴剑聪,周小波,王钲,智照林,邹海鹏,邓晓丰,黄秋玲,李兵.按动流派渊源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9,38(08):783-787.
[5]杨光,刘东明,刘峰,王友仁.“按动疗法”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1):6-8.
北京按摩医院 北京 100035
基金名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师承项目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