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这一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重实践、重人文的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个性化阅读、构建灵动的个性化的课堂呢?
案例——《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的情节虽不复杂,但要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并非易事。分析时,多数学生不知所以,课堂所气氛较为冷淡。于是我撇开主题不谈,先检阅上节课完成的阅读圈点和批注,重点检阅对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圈点和批注。
接着我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五幅人物神态的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并用一到三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各幅图片的人物神态。
第一幅:海边栈桥上盼望好心于勒归来的菲利普夫妇的神态——急切、满怀希望
第二幅:菲利普被高贵的牡蛎吃法所打动的神态——倾慕、虚伪
第三幅:船上卖牡蛎的于勒叔叔的神态——潦倒、忙碌、麻木
第四幅:没有证实卖牡蛎的水手就是于勒之前菲夫妇的神态——惊恐万分
第五幅:证实卖牡蛎的水手就是于勒后的神态——张惶、狼狈、失措(父亲);
惊恐—暴怒(母亲)
一石激起千层浪花,同学们的兴趣、激情和阅读个性一下子被激发出了,课堂气氛高涨。。
然后我因势诱导,设置了一道开放性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句式。(也可自由回答)
问题:菲利普夫妇为何不认亲弟弟于勒呢?
句式:因为 ,所以不认亲弟弟于勒,文中根据是 。
小组合作讨论5分钟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于是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要求上台发言。
学生1:因为他们家里很穷,担心于勒再次拖累他们,所以不认亲弟弟,根据:一是动用了父母的家产;二是于勒挥霍尽自己的一份财产外,还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份财产。
学生2:因为现在的于勒没有钱,所以不认亲弟弟,根据:而今于勒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水手。
学生3:因为强烈的虚荣心,所以不认亲弟弟,根据:一是怕在妇婿面前丢脸(女婿因信而求婚);二是怕在他人面前丢脸,怕被人看不起。(他们经常将信给别人看)
师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看待问题,对人物把握很准,分析也挺有道理的,让大家感受到了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和唯利是图的品性。可是老师有一问题不够明的,请同学们帮助解答,那就是作者仅仅是表现菲利普的自私、虚伪和唯利是图吗?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一主题推而广之呢?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画面显示写作背景的字幕)
生1:我认为通过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的品性,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的冷酷无情。
生2:我以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不能停留在菲利普身上,他们的冷漠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直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也是老师常讲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生3:在菲利普身上,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异化被扭曲的关系。金钱让宰一切。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则六亲不认。
师:大家的讨论发言很有见地,思维独特。的确作者通过菲利普对亲弟弟前后不同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读后令人感慨不已。然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揭露资本主义人与人间的直裸裸的金钱关系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唯一解读么?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激情完全被激发出了。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气氛非常活跃)5分钟后全班交流。
讨论提示:再读小说,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唯利是图。在他们的身上还有一点点儿的人性存在吗?
生1:假如菲利普不将弟弟送到美州去,那他怎么对付这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呢?难道要养他一辈子吗?受他拖累一辈子吗?让弟弟到外面去创一创是个比较好的办法,从这点看来,他还是有点儿人性的。
生2:我以为菲一家指望发了财的于勒,甚至将于勒当作救命稻草和精神支柱,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是于勒的确欠他们的;二是他们本是下层的小市民,生活困难,又被于勒拖累,以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生3:菲利一家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于勒为何不主动归家呢?我想是于勒愧对哥一家,无脸回家。菲利普夫妇能认于勒吗?认下于勒就意味着生活将雪上加霜。
师:刚才同学们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都很精彩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我也听出你们的看法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生齐答:菲利普夫妇的行为也有值得同情和理解的地方,还是有一点点儿人性的。
师:为什么呢?
生齐答:这反映了生活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无奈和辛酸。
师:对,这就是小说的另一角度的主题思想,这也是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老师对你们今天表现非常满意,你们灵动个性、独特的体感悟和勇跃的抢答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你们!
反思——
通过案例,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制定标准的答案。对一个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题,不过早地给予终结性评价,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阅读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张扬。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圈点、批注。对于重的段落、语句和词语进行标记,批注爱怎样写就怎样写,鼓励抒写有独特见解的批注。我让学生圈点主要是好的动词、形容词和富词,修词句、描写生动句、画龙点睛句、哲理句、过渡句等,能体现写法的段落和句子。
3.尊重独特体验、尊重个体差异性。个性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不能把教师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交流。
4.营造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交流心理磁场。案例中,对话力求平等,讨论与争辨力求平等,教学状态力求饱满而富有激情,语调力求温婉顿挫,因而学生能做到不惟师、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己。在体验与交流中碰撞出个性的火花。
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地探索,小心翼翼地呵护,必然会迎来个性化阅读教学灿烂的明天!
案例——《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的情节虽不复杂,但要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并非易事。分析时,多数学生不知所以,课堂所气氛较为冷淡。于是我撇开主题不谈,先检阅上节课完成的阅读圈点和批注,重点检阅对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圈点和批注。
接着我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五幅人物神态的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并用一到三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各幅图片的人物神态。
第一幅:海边栈桥上盼望好心于勒归来的菲利普夫妇的神态——急切、满怀希望
第二幅:菲利普被高贵的牡蛎吃法所打动的神态——倾慕、虚伪
第三幅:船上卖牡蛎的于勒叔叔的神态——潦倒、忙碌、麻木
第四幅:没有证实卖牡蛎的水手就是于勒之前菲夫妇的神态——惊恐万分
第五幅:证实卖牡蛎的水手就是于勒后的神态——张惶、狼狈、失措(父亲);
惊恐—暴怒(母亲)
一石激起千层浪花,同学们的兴趣、激情和阅读个性一下子被激发出了,课堂气氛高涨。。
然后我因势诱导,设置了一道开放性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句式。(也可自由回答)
问题:菲利普夫妇为何不认亲弟弟于勒呢?
句式:因为 ,所以不认亲弟弟于勒,文中根据是 。
小组合作讨论5分钟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于是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要求上台发言。
学生1:因为他们家里很穷,担心于勒再次拖累他们,所以不认亲弟弟,根据:一是动用了父母的家产;二是于勒挥霍尽自己的一份财产外,还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份财产。
学生2:因为现在的于勒没有钱,所以不认亲弟弟,根据:而今于勒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水手。
学生3:因为强烈的虚荣心,所以不认亲弟弟,根据:一是怕在妇婿面前丢脸(女婿因信而求婚);二是怕在他人面前丢脸,怕被人看不起。(他们经常将信给别人看)
师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看待问题,对人物把握很准,分析也挺有道理的,让大家感受到了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和唯利是图的品性。可是老师有一问题不够明的,请同学们帮助解答,那就是作者仅仅是表现菲利普的自私、虚伪和唯利是图吗?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一主题推而广之呢?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画面显示写作背景的字幕)
生1:我认为通过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的品性,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的冷酷无情。
生2:我以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不能停留在菲利普身上,他们的冷漠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直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也是老师常讲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生3:在菲利普身上,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异化被扭曲的关系。金钱让宰一切。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则六亲不认。
师:大家的讨论发言很有见地,思维独特。的确作者通过菲利普对亲弟弟前后不同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读后令人感慨不已。然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揭露资本主义人与人间的直裸裸的金钱关系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唯一解读么?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激情完全被激发出了。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气氛非常活跃)5分钟后全班交流。
讨论提示:再读小说,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唯利是图。在他们的身上还有一点点儿的人性存在吗?
生1:假如菲利普不将弟弟送到美州去,那他怎么对付这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呢?难道要养他一辈子吗?受他拖累一辈子吗?让弟弟到外面去创一创是个比较好的办法,从这点看来,他还是有点儿人性的。
生2:我以为菲一家指望发了财的于勒,甚至将于勒当作救命稻草和精神支柱,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是于勒的确欠他们的;二是他们本是下层的小市民,生活困难,又被于勒拖累,以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生3:菲利一家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于勒为何不主动归家呢?我想是于勒愧对哥一家,无脸回家。菲利普夫妇能认于勒吗?认下于勒就意味着生活将雪上加霜。
师:刚才同学们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都很精彩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我也听出你们的看法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生齐答:菲利普夫妇的行为也有值得同情和理解的地方,还是有一点点儿人性的。
师:为什么呢?
生齐答:这反映了生活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无奈和辛酸。
师:对,这就是小说的另一角度的主题思想,这也是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老师对你们今天表现非常满意,你们灵动个性、独特的体感悟和勇跃的抢答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你们!
反思——
通过案例,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制定标准的答案。对一个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题,不过早地给予终结性评价,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阅读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张扬。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圈点、批注。对于重的段落、语句和词语进行标记,批注爱怎样写就怎样写,鼓励抒写有独特见解的批注。我让学生圈点主要是好的动词、形容词和富词,修词句、描写生动句、画龙点睛句、哲理句、过渡句等,能体现写法的段落和句子。
3.尊重独特体验、尊重个体差异性。个性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不能把教师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交流。
4.营造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交流心理磁场。案例中,对话力求平等,讨论与争辨力求平等,教学状态力求饱满而富有激情,语调力求温婉顿挫,因而学生能做到不惟师、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己。在体验与交流中碰撞出个性的火花。
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地探索,小心翼翼地呵护,必然会迎来个性化阅读教学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