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幅作品是在北京著名的箭扣长城拍摄的。作者与很多影友一起艰难爬上山顶,却发现大雾弥漫,长城完全不可见。当别人失望而归或者等待的时候,作者却发现浓雾中山林树枝的线条与一株小花构成了清新淡雅独具意韵的画面。当我们把目光局限在某一题材时,往往对此外的景物无动于衷,其实开拓视域,会发现大千世界处处有精彩,对别人是不利条件的,对自己未必也是,而且越是别人不去拍的,仔细琢磨越容易拍出新意。当然,技术的运用也不可忽视,这里作者使用了长焦镜头,压缩了画面中的透视关系,也避免了过于杂乱的背景,使作品简洁,主体突出,而人眼直接看是看不到这个效果的,所以对镜头视角的熟悉也是摄影人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拍真实的个性之作
如今搞风光摄影,有着先天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信息发达,可以涉猎各种最新技术和观摩最优秀的作品,但劣势就在于,已有的那些优秀作品带来的阻力和障碍。因此,超越就成了摆在摄影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人说,伟大的风景是为渺小的艺术家准备的。自然这篇美妙的文章中有无数美丽的词、句摆在我们面前,而且再小的风景每天也有不同的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表现。我们习惯于利用相机的复制功能把现实中的这些美景记录下来,而创新、个性需要我们把大自然中的“字”“词”能够重新做排列,撰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新的文章——这也正是此次“新经典风光”所提倡的一—首先要把自己当做大自然的奴隶,要敬畏大自然;之后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会利用大自然,而不是完全依赖它,否则老天一变脸就没辙。
新经典风光中所强调的个性,首先要真实,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一个人是真实的,肯定是有个性的、不作伪的。再者个性需要有真水平,当然这是要厚积薄发的,当下的摄影师和老一代摄影师接受的教育和信息都不一样,看问题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肯定都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是说要刻意去作出不同来给别人看。最后,还需要你热爱大自然、有广博的修养,并且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摄影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更何况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备交流的基础,难就难在如何把个性融到共性中,让读者接受。
风光摄影正如人与自然的爱情,是永恒的表现题材。这个领域里需要有人来引领、创新、推动其发展,但毕竟成为艺术家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为了追求个性而在形式上故弄玄虚,刻意显得和别人不一样,反而违背了新经典风光的宗旨。只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更好、更完善就可以了。当你把内在的审美情趣表达出来后,自然就有高下、俗雅之分。
新经典的传承与转变
风光摄影在我国颇有人缘,毕竟中国水墨画千年的积累中,山水画是极其重要的一大门类,国人又讲究“寄情山水”,很多影友热情不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传统意义上的经典风光摄影的确在题材上有侧重,安塞尔亚当斯拍摄的约塞米蒂公园,我国的黄山、长城、坝上
年年都有无数影友前去创作。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摄影思路和创作手法的开拓,也让大家思考,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去名胜?是不是还要拍明信片式的“作品”?传统的经典摄影还要不要?
欧洲有传承有序的风景画历史,—直延续到摄影术产生,这是一个传承的过程,转变的只是表达的手段和材料。同样经历着写实到写意的变化。我国水墨画的山水也是在写意的方向上很早就开始探寻,反倒是风光摄影一下扎进写实的屋子就不出来了。
很多传统风光作品让我们看到需要依赖特殊的景致才好体现“风格”,这种美来自于自然本身,个人情感表达很弱。
“新经典风光”摄影提出的意义就在于此,“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应该更注重主观情感的传递,用个人化的视觉语言诠释当下的风景:表现手段从传统意义的“写实”逐渐转换为“写意”,创作出新式的风光摄影。这种转换的基础是传统经典摄影中的精良技术技巧和对优美的坚持。传承这些优秀的品质,融会贯通,用技术来传达摄影者个人的见解。
“新经典”风光摄影的题材转换是最显著的,名山大川少了,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景致多了,眼光从“远方”转变为“身旁”。虽然景色细腻,情绪的表达却很大气,张扬有度,不失沉稳:画面也不再是一味的明媚艳丽,而是个性突出,追求视觉语言的差异:对传统技术不是一味继承或完全打倒,而是互相借鉴。
在这些作品中,大家应该看到或者借鉴到拍摄思路的“新”,以及摄影技术的“经典”,如同摄影者的两条腿,哪条短了也不行。更希望借此让各位热爱风光摄影的朋友们大胆地迈开这两条腿,走出一片新经典风光摄影的广阔天地。
拍真实的个性之作
如今搞风光摄影,有着先天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信息发达,可以涉猎各种最新技术和观摩最优秀的作品,但劣势就在于,已有的那些优秀作品带来的阻力和障碍。因此,超越就成了摆在摄影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人说,伟大的风景是为渺小的艺术家准备的。自然这篇美妙的文章中有无数美丽的词、句摆在我们面前,而且再小的风景每天也有不同的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表现。我们习惯于利用相机的复制功能把现实中的这些美景记录下来,而创新、个性需要我们把大自然中的“字”“词”能够重新做排列,撰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新的文章——这也正是此次“新经典风光”所提倡的一—首先要把自己当做大自然的奴隶,要敬畏大自然;之后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会利用大自然,而不是完全依赖它,否则老天一变脸就没辙。
新经典风光中所强调的个性,首先要真实,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一个人是真实的,肯定是有个性的、不作伪的。再者个性需要有真水平,当然这是要厚积薄发的,当下的摄影师和老一代摄影师接受的教育和信息都不一样,看问题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肯定都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是说要刻意去作出不同来给别人看。最后,还需要你热爱大自然、有广博的修养,并且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摄影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更何况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备交流的基础,难就难在如何把个性融到共性中,让读者接受。
风光摄影正如人与自然的爱情,是永恒的表现题材。这个领域里需要有人来引领、创新、推动其发展,但毕竟成为艺术家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为了追求个性而在形式上故弄玄虚,刻意显得和别人不一样,反而违背了新经典风光的宗旨。只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更好、更完善就可以了。当你把内在的审美情趣表达出来后,自然就有高下、俗雅之分。
新经典的传承与转变
风光摄影在我国颇有人缘,毕竟中国水墨画千年的积累中,山水画是极其重要的一大门类,国人又讲究“寄情山水”,很多影友热情不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传统意义上的经典风光摄影的确在题材上有侧重,安塞尔亚当斯拍摄的约塞米蒂公园,我国的黄山、长城、坝上
年年都有无数影友前去创作。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摄影思路和创作手法的开拓,也让大家思考,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去名胜?是不是还要拍明信片式的“作品”?传统的经典摄影还要不要?
欧洲有传承有序的风景画历史,—直延续到摄影术产生,这是一个传承的过程,转变的只是表达的手段和材料。同样经历着写实到写意的变化。我国水墨画的山水也是在写意的方向上很早就开始探寻,反倒是风光摄影一下扎进写实的屋子就不出来了。
很多传统风光作品让我们看到需要依赖特殊的景致才好体现“风格”,这种美来自于自然本身,个人情感表达很弱。
“新经典风光”摄影提出的意义就在于此,“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应该更注重主观情感的传递,用个人化的视觉语言诠释当下的风景:表现手段从传统意义的“写实”逐渐转换为“写意”,创作出新式的风光摄影。这种转换的基础是传统经典摄影中的精良技术技巧和对优美的坚持。传承这些优秀的品质,融会贯通,用技术来传达摄影者个人的见解。
“新经典”风光摄影的题材转换是最显著的,名山大川少了,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景致多了,眼光从“远方”转变为“身旁”。虽然景色细腻,情绪的表达却很大气,张扬有度,不失沉稳:画面也不再是一味的明媚艳丽,而是个性突出,追求视觉语言的差异:对传统技术不是一味继承或完全打倒,而是互相借鉴。
在这些作品中,大家应该看到或者借鉴到拍摄思路的“新”,以及摄影技术的“经典”,如同摄影者的两条腿,哪条短了也不行。更希望借此让各位热爱风光摄影的朋友们大胆地迈开这两条腿,走出一片新经典风光摄影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