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本文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具体详尽地从确立思维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提升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抽象性和批判性等角度介绍了几个策略,对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科学思维;科学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仅仅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型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品质,它是学生知识素养、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智慧发展的水平。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可以说,缺少科学思维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 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
谈到探究教学,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想到“动手做”“做中学”,而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如在教学《摆》一课中我们只设计了一个活动:做一个15秒摆10次的摆。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老师的终极目标,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里面蕴涵了多个思维点:①发现问题:摆快(慢)了,怎么回事?②作出假设:可能是线的长短(或者是锤的重量等)影响了摆的快慢,或许短一点(重一点等)会更好。在课堂上,学生采取的方法不同,途径不同,效果也不同,但他们都真正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也就对摆的本质有了了解。有些小组可能到下课也没有成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脑环节多了,因此科学思维就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二、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在探究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可以说,“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三、 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订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订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的抽象性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就要有思维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他们还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画了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热传导时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箭头,但是很形象地表示出了固体热传导从高温向低温传递、以热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的主要过程,学生思维的活动往往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最为激烈。所以应注重学生的交流汇报,通过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表述时说出前因后果,对探究结果做出解释,并且引导他们学会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比较、抽象、概括。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分析、验证、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五、 结束语
总之,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学作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科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以“培养基本科学素养”为科学教育的核心而进行教学。因此,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挥学科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最终实现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有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何仲建.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育科研论坛,2007(04).
[2]鄭立恒.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华少年,2015(25).
作者简介:
余波,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普安县江西坡镇江西坡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科学思维;科学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仅仅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型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品质,它是学生知识素养、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智慧发展的水平。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可以说,缺少科学思维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 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
谈到探究教学,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想到“动手做”“做中学”,而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如在教学《摆》一课中我们只设计了一个活动:做一个15秒摆10次的摆。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老师的终极目标,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里面蕴涵了多个思维点:①发现问题:摆快(慢)了,怎么回事?②作出假设:可能是线的长短(或者是锤的重量等)影响了摆的快慢,或许短一点(重一点等)会更好。在课堂上,学生采取的方法不同,途径不同,效果也不同,但他们都真正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也就对摆的本质有了了解。有些小组可能到下课也没有成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脑环节多了,因此科学思维就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二、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在探究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可以说,“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三、 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订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订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的抽象性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就要有思维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他们还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画了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热传导时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箭头,但是很形象地表示出了固体热传导从高温向低温传递、以热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的主要过程,学生思维的活动往往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最为激烈。所以应注重学生的交流汇报,通过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表述时说出前因后果,对探究结果做出解释,并且引导他们学会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比较、抽象、概括。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分析、验证、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五、 结束语
总之,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学作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科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以“培养基本科学素养”为科学教育的核心而进行教学。因此,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挥学科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最终实现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有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何仲建.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育科研论坛,2007(04).
[2]鄭立恒.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华少年,2015(25).
作者简介:
余波,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普安县江西坡镇江西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