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74岁的农村老太太,从未出过远门,3年前才客居城市。她一生不曾识字,也没有专门学过绘画,可她的画带给人们惊喜,也点燃了所有都市人压抑心中的乡愁……年轻的网友们惊叹她的天赋,称呼她为“梵高奶奶”。
从山楂树开始画画
常秀峰今年74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的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刚到儿子家,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更让老太太产生了怕迷路的心理,于是便很少下楼。
为3岁的小孙女讲家乡的故事,差不多成了老人生活的主要内容。说到自家种的山楂树,无论老人怎样描述,长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于是,老太太拿起孙女的蜡笔,开始了第一次涂鸦,山楂树出现在白纸上,小孙女终于明白了。
这种涂鸦随着老太太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作美术编辑的儿媳妇看见了这些真诚、自然而纯朴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儿子、儿媳妇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那些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的蜡笔画,竟然像“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间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从此,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新伙伴,至今,已有100多幅作品诞生。
“梵高奶奶”受万人追捧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竟然使母亲迅速走红。《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媒体相继进行报道。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
去年11月,常秀峰再次来到《鲁豫有约》直播间,她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并列于大厅。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地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走红”也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直觉似的纯朴不止这些,江先生刚把画贴到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先生将老太太的一幅画放大后做成喷绘,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很是纳闷:“我不姓梵,也不姓高,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办法,虽然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的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但是,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还是挺高兴的。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几幅画后,非常惊讶,他说: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的绘画天分很高。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曹新林说:“这幅(《江家老屋和古树》)很有味道,画里蕴含着一种韵律。老太太的画质朴、纯净,完全没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绘画技巧与套路,近似于天真无邪的儿童画,这是它之所以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重庆知名画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画说,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质朴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小流派,被称之为“素人画派”,他们主动放弃学院式规范教育,全心体会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
网友的留言更是好评如织:您的画有一种灵气,还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
“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乐长寿。”网友的追捧并非仅仅停留在网络上。一位旅居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女士,给江先生打来电话,她热情邀请老太太去荷兰,想带老太太去梵高博物馆参观。
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非常喜欢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老太太画的《石榴树》。斯鲁本对江先生说:“你的母亲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艺术。”
简单的都市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岁的常秀峰从广州回到河南南阳。
江家村在一个小山坡上。差不多和《江家老屋和古树》里画的一模一样,常秀峰家院子里积满了发黄的树叶,一棵老榆树擎天而立,两棵杜仲树才刚有胳膊粗。三间七成新的砖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紧靠其右。老屋虽空无一人,但土墙上满园春光的红对联却尚未褪尽颜色。
听说老太太常秀峰已成为网上红人,被誉为“梵高奶奶”时,江家村的村民们都吃了一惊。他们说,从没见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常秀峰画过画。不过,村里和她同辈的老太太杨前奉说,在村里,常秀峰的针线功夫那可是一绝,时常被人请去做衣服,年轻时候就心灵手巧。而且,还当过妇女主任呢。
对于常秀峰笔下常常画到的荷花,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个荷塘几十年前存在过,现在早已变成了玉米地,没想到她还记得。
2007年1月14日,《“梵高婆婆”四季颂——常秀峰艺术展》在香港将军澳中心成功举办,引起了香港众多媒体的关注。江先生说,老太太似乎更乐意守在家里,用画笔描绘她脑海里对于乡村生活的遥远记忆。
从山楂树开始画画
常秀峰今年74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的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刚到儿子家,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更让老太太产生了怕迷路的心理,于是便很少下楼。
为3岁的小孙女讲家乡的故事,差不多成了老人生活的主要内容。说到自家种的山楂树,无论老人怎样描述,长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于是,老太太拿起孙女的蜡笔,开始了第一次涂鸦,山楂树出现在白纸上,小孙女终于明白了。
这种涂鸦随着老太太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作美术编辑的儿媳妇看见了这些真诚、自然而纯朴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儿子、儿媳妇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那些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的蜡笔画,竟然像“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间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从此,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新伙伴,至今,已有100多幅作品诞生。
“梵高奶奶”受万人追捧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竟然使母亲迅速走红。《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媒体相继进行报道。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
去年11月,常秀峰再次来到《鲁豫有约》直播间,她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并列于大厅。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地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走红”也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直觉似的纯朴不止这些,江先生刚把画贴到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先生将老太太的一幅画放大后做成喷绘,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很是纳闷:“我不姓梵,也不姓高,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办法,虽然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的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但是,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还是挺高兴的。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几幅画后,非常惊讶,他说: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的绘画天分很高。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曹新林说:“这幅(《江家老屋和古树》)很有味道,画里蕴含着一种韵律。老太太的画质朴、纯净,完全没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绘画技巧与套路,近似于天真无邪的儿童画,这是它之所以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重庆知名画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画说,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质朴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小流派,被称之为“素人画派”,他们主动放弃学院式规范教育,全心体会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
网友的留言更是好评如织:您的画有一种灵气,还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
“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乐长寿。”网友的追捧并非仅仅停留在网络上。一位旅居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女士,给江先生打来电话,她热情邀请老太太去荷兰,想带老太太去梵高博物馆参观。
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非常喜欢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老太太画的《石榴树》。斯鲁本对江先生说:“你的母亲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艺术。”
简单的都市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岁的常秀峰从广州回到河南南阳。
江家村在一个小山坡上。差不多和《江家老屋和古树》里画的一模一样,常秀峰家院子里积满了发黄的树叶,一棵老榆树擎天而立,两棵杜仲树才刚有胳膊粗。三间七成新的砖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紧靠其右。老屋虽空无一人,但土墙上满园春光的红对联却尚未褪尽颜色。
听说老太太常秀峰已成为网上红人,被誉为“梵高奶奶”时,江家村的村民们都吃了一惊。他们说,从没见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常秀峰画过画。不过,村里和她同辈的老太太杨前奉说,在村里,常秀峰的针线功夫那可是一绝,时常被人请去做衣服,年轻时候就心灵手巧。而且,还当过妇女主任呢。
对于常秀峰笔下常常画到的荷花,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个荷塘几十年前存在过,现在早已变成了玉米地,没想到她还记得。
2007年1月14日,《“梵高婆婆”四季颂——常秀峰艺术展》在香港将军澳中心成功举办,引起了香港众多媒体的关注。江先生说,老太太似乎更乐意守在家里,用画笔描绘她脑海里对于乡村生活的遥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