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总结带状疱疹并发疼痛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5年1~12月已收治带状疱疹及并发疼痛25例进行治疗。结果:痊愈23例,后遗神经痛2例,均为发病7天后就诊。结论:带规西药配合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并发疼痛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5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5年1~12月门诊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31~68岁,发病3天内就诊12例,7天内10例,7天以上3例。
治疗方法:肌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mg,qd;聚肌胞2mg,qod,口服;阿昔洛韦片0.2g,5次/日;西米替丁片0.2g,tid。外敷,仙人掌50g加冰片5g捣烂(皮疹未破者)。疼痛者服消炎痛片25mg,tid。疗程7~13天。
结果
痊愈23例,后遗神经痛2例,均为发病7天后就诊。
讨论
带状疱疹是门诊的常见疾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其发病机制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于感觉神经节,再激活后引起支配区皮肤感染,疱疹病毒引起神经纤维炎症、出血所致的后遗神经变性、神经纤维增生引起疼痛。有学者研究发现疼痛时间及后遗症的发生与VZV抗体滴度呈正相关,通常在发病1周内抗体滴度大多处于低水平,第2周显著升高至第4周内一直处于高水平,此阶段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治疗上关键在于抑制病毒抗体产生,减少受累神经细胞的损伤,皮质类固醇具有减少抗体产生,抑制炎性细胞趋化,保护受累细胞受到破坏的作用[2]。带状疱疹后疼痛(PHN),发病后首先出现发热、皮肤疱疹、异样感或疼痛,随之出现色素脱失,疱疹结痂,进而转入慢性期。有报道证实, PHN的病理改变表现为受感染的背角神经萎缩及感觉神经节病变,病毒广泛损害神经系统,出现后跟神经节Wallerian 退变、囊性变、神经节细胞数减少,外周的髓鞘粗神经纤维轴突减少及胶原化、慢性炎细胞浸润。
影响PHN发病的因素:①发病与年龄呈正比,有统计表明,50岁以下发病率平均为13.5%,50~59岁为49%,60~69岁为65%,70~79岁为74%,临床上发展成为PHN者大多数为70岁以上的病人。②以下4种因素直接影响PHN 的病情,即疼痛严重程度、疱疹严重程度、疱疹部位感觉障碍的严重程度、疱疹出现前易出现疼痛等前驱症状。如病人出现更显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发热、较大的传入神经的广泛损害、心理上的压抑等也会直接影响PHN的严重程度。
治疗上应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控制炎症、减轻临床症状、促进皮肤愈合;主要药物有阿昔洛韦、万乃昔洛韦、泛昔洛韦。万乃昔洛韦在缓解疼痛和异样感觉方面比阿昔洛韦快;阿昔洛韦和万乃昔洛韦在控制皮肤损伤和眼炎方面疗效相似,但后者用量小;万乃昔洛韦和泛昔洛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和PHN发病率及疼痛程度优于阿昔洛韦。目前国内常用的为阿昔洛韦。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物理治疗也应尽早开始,减少神经末梢的刺激、传入神经电刺激偶尔有效,冷敷疗法可减少疼痛和异样感,局部治疗包括5%利多卡因无纺布或EMLA(利多卡因与丙胺卡因混合物、盐酸可乐啶油膏(150g/1g油膏)、前列腺素E1凡士林油膏、局部辣椒素(0.025%~0.075%)膏剂、非甾类抗炎药膏涂于患处。止痛药的选择较多,有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止痛药阿片类药对PHN是一线药物(如氧可酮),还有μ2受体激动药曲马多,单胺类(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摄取抑制药等,NMDA受体阻滞药目前也有应用。在心理治疗方面也应加强,如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改善对疾病的认识、认知行为性治疗等。
参考文献
1 王琼林,郭源.外阴带状疱疹12例治疗体会.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10(5):47-49
2焦健,刘金耀.116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2):90-91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并发疼痛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5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5年1~12月门诊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31~68岁,发病3天内就诊12例,7天内10例,7天以上3例。
治疗方法:肌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mg,qd;聚肌胞2mg,qod,口服;阿昔洛韦片0.2g,5次/日;西米替丁片0.2g,tid。外敷,仙人掌50g加冰片5g捣烂(皮疹未破者)。疼痛者服消炎痛片25mg,tid。疗程7~13天。
结果
痊愈23例,后遗神经痛2例,均为发病7天后就诊。
讨论
带状疱疹是门诊的常见疾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其发病机制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于感觉神经节,再激活后引起支配区皮肤感染,疱疹病毒引起神经纤维炎症、出血所致的后遗神经变性、神经纤维增生引起疼痛。有学者研究发现疼痛时间及后遗症的发生与VZV抗体滴度呈正相关,通常在发病1周内抗体滴度大多处于低水平,第2周显著升高至第4周内一直处于高水平,此阶段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治疗上关键在于抑制病毒抗体产生,减少受累神经细胞的损伤,皮质类固醇具有减少抗体产生,抑制炎性细胞趋化,保护受累细胞受到破坏的作用[2]。带状疱疹后疼痛(PHN),发病后首先出现发热、皮肤疱疹、异样感或疼痛,随之出现色素脱失,疱疹结痂,进而转入慢性期。有报道证实, PHN的病理改变表现为受感染的背角神经萎缩及感觉神经节病变,病毒广泛损害神经系统,出现后跟神经节Wallerian 退变、囊性变、神经节细胞数减少,外周的髓鞘粗神经纤维轴突减少及胶原化、慢性炎细胞浸润。
影响PHN发病的因素:①发病与年龄呈正比,有统计表明,50岁以下发病率平均为13.5%,50~59岁为49%,60~69岁为65%,70~79岁为74%,临床上发展成为PHN者大多数为70岁以上的病人。②以下4种因素直接影响PHN 的病情,即疼痛严重程度、疱疹严重程度、疱疹部位感觉障碍的严重程度、疱疹出现前易出现疼痛等前驱症状。如病人出现更显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发热、较大的传入神经的广泛损害、心理上的压抑等也会直接影响PHN的严重程度。
治疗上应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控制炎症、减轻临床症状、促进皮肤愈合;主要药物有阿昔洛韦、万乃昔洛韦、泛昔洛韦。万乃昔洛韦在缓解疼痛和异样感觉方面比阿昔洛韦快;阿昔洛韦和万乃昔洛韦在控制皮肤损伤和眼炎方面疗效相似,但后者用量小;万乃昔洛韦和泛昔洛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和PHN发病率及疼痛程度优于阿昔洛韦。目前国内常用的为阿昔洛韦。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物理治疗也应尽早开始,减少神经末梢的刺激、传入神经电刺激偶尔有效,冷敷疗法可减少疼痛和异样感,局部治疗包括5%利多卡因无纺布或EMLA(利多卡因与丙胺卡因混合物、盐酸可乐啶油膏(150g/1g油膏)、前列腺素E1凡士林油膏、局部辣椒素(0.025%~0.075%)膏剂、非甾类抗炎药膏涂于患处。止痛药的选择较多,有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止痛药阿片类药对PHN是一线药物(如氧可酮),还有μ2受体激动药曲马多,单胺类(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摄取抑制药等,NMDA受体阻滞药目前也有应用。在心理治疗方面也应加强,如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改善对疾病的认识、认知行为性治疗等。
参考文献
1 王琼林,郭源.外阴带状疱疹12例治疗体会.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10(5):47-49
2焦健,刘金耀.116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