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2014年8月贵阳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图书博览会入手,初步探讨了当前出版业的现状、困境和途径。
关键词:规模化;数字化;阅读力;文化复兴
2014年8月1日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博览会第一次在贵州召开了,我认为本届图博会与以往相比突显了一些新特点。本文将从此次图书博览会入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当前出版业的现状、困境和途径。
一、图博会出现的新特点
1.规模盛大、活动繁多。 书博会设贵阳市主会场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贵阳孔学堂4个分会场。贵阳国际会展中心设5个展馆,2400多个展位,展区面积达4.3万多平米,参展出版发行单位800多家。
本届书博会有170多项活动,涉及新书发布、名家座谈、高端对话等。从开幕第一天起,叶辛、曹文轩等著名作家就纷纷现身,与读者近距离分享并交流閱读心得。
2.贵州元素突出,民族特色浓重。往届图博会,贵州都不是被关注的焦点,常常被忽略。所以此次作为东道主,整个贵州馆展出的2000多种图书,都力求向外界展示浓郁的贵州风格和少数民族特色,地域气息浓郁,在一号展厅非常引人瞩目。
3.科技手段的不断融入。现在的图博会已经不仅是传统图书的盛会,很多出版机构,已经有了各种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产品了,电子阅读展示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数字化不是已经来了,而是已经越来越深入。
二、“热闹”背后引起的思考
但不可否认,除了第一天的热闹和喧嚣,其余时间,整个图博会还是显得平淡有余而精彩不足,有些展台可以说读者寥寥,而且以中高考、公务员考试及各类考试为主题的展位占据了不少空间。用一位资深出版人的话来说,以前图博会两个对面展位的人可以几天都见不到,因为人流量实在太大,可现在的图博会,抬眼一看,全是出版社的人在撑场面。
一年一度的图博会,与其说是一场全国性文化盛会,倒不如说是出版人自己的狂欢,自己给自己喝彩。是中国不爱读书了吗?还是我们的书不好看了?究竟图博会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希望图博会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1.图博会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就在差不多半个月之前,香港书展也于2014年7月16至22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了。与咱们图博会不同的是,香港书展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仿佛在不声不响中开幕,主题是从香港阅读世界——越读越精彩。根据统计材料,近几年,香港书展的参展人数一直保持在近百万且稳步上升。2014年入场人数更是高达101万人次,较去年增长3%,是历年之冠,而人均购书额则为987港元,较去年的调查激增25%。可以说香港书展是名副其实的全民狂欢。每日展馆开门前,门口早就集结了大批的市民。他们等待入场的时候稍显混乱,一旦准备入馆则非常有秩序,有礼貌。整个展馆不一会儿就充满了来购书的人。他们大都带着大包小包,回去时包里都装得满当当的。尤其是书展的最后两天是周末,很多家庭都是全家出动,拉着箱子,来书展购书。书展已经成了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两个会差别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对图博会意义的不同理解。
图博会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服务读者大众。这种服务要体现在接待、布展等众多的细节中,图博会真正的主角应该读者和出版社。可我们图博会的开幕式,别说读者根本进不去,连我们出版社的人也一样没法参与。而我们举行的众多活动,有哪一个是征求了读者意见的?读者与出版单位的沟通是有障碍的,读者想表达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读者深层交流上,而不是广告和宣传。
2.出版业出现了“恶性循环”。“现在的中国人人愈来愈不喜欢读书”,这句话似乎成了出版社或编辑们做不好书,抱怨书卖得不好的借口。其实抱怨归抱怨,不管是谁,都希望自己撰写或编辑的书能够畅销。因为根据马斯洛理论,人类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应该是没有限度的。那么为什么跟香港比,大陆买书的人、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照我看来,阅读的源头是出版,中国人阅读能力低下与出版业的恶性循环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一个出版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一年可以做出多少好书?我们做的书如果换了我们自己,会买吗?
现实是,我们是出版人,但首先也是人,必须先吃饭,满足了肚子才能想精神的事。全国出版社改制,所有人都被迫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我们得先完成每年的绩效任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只做有资金的书,不管这资金是作者自己出还是政府出,不管这书质量是好还是坏。当好不容易遇到一些内容很好的投稿时,我们也不敢做,因为这风险不是我们自己能承受的。于是书的种类越来越多,好书却越来越少,定价也越来越高,于是好的作者越来越少,于是逐渐被读者抛弃。或者就是纯粹为了讨好市场,快餐类的书越来越多,实际内容越来越少。这就是出版业的恶性循环。
三、出版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1.玩还是不玩,这是个选择。越来越冷清的图博会还要继续办下去吗?当然要办!不仅要办,还要办得更好!就算无人喝彩,也要继续走下去。如果连出版人自己都不为图书喝彩,那又怎么期待读者来为你喝彩? 只不过方式和理念可能需要些改变。图博会要真正做到面对市场,加强开放度,发展可盈利项目,图博会需要引导大众精神消费。如果发展成为一个大众广泛参与的图书文化节,相信对于整个出版行业和人民大众的意义会更显著。
2.全民阅读是救命稻草吗?在本届图博会上,还有一个问题再次被提及,那就是全民阅读立法。全民阅读立法的含义不是要强制谁要读多少书,读什么书,而是推动政府加强履行有利于全民阅读公共服务的职能,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但实际上,阅读立法下的中央财政拨款只能解决出版单位一时的经济困境,却无法从根本生改变旧的出版机制。
曾经看过一句话:从一定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人亦如此。
全民阅读和文化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些星星之火的确给人以希望。去年火热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科教频道一经亮相,迅速掀起了全民关注汉字书写的热潮。
3.只有重视传统文化,出版产业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春天。当然,作为出版人,我们现在更多的是需要树立一种信念,一种坚持做好书的信念。做一本一本好书,就好像你把一颗石块扔进水中,也许并不会立即产生波浪,但如果你持续不断地扔,总会泛起波澜,好的口碑也不是一天就建立起的,就像这个坏的世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我们要让读者相信,阅读才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世界上很难有东西永恒,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字却是特例。
我坚信纸质图书不会消失,只不过长路漫漫。
关键词:规模化;数字化;阅读力;文化复兴
2014年8月1日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博览会第一次在贵州召开了,我认为本届图博会与以往相比突显了一些新特点。本文将从此次图书博览会入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当前出版业的现状、困境和途径。
一、图博会出现的新特点
1.规模盛大、活动繁多。 书博会设贵阳市主会场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贵阳孔学堂4个分会场。贵阳国际会展中心设5个展馆,2400多个展位,展区面积达4.3万多平米,参展出版发行单位800多家。
本届书博会有170多项活动,涉及新书发布、名家座谈、高端对话等。从开幕第一天起,叶辛、曹文轩等著名作家就纷纷现身,与读者近距离分享并交流閱读心得。
2.贵州元素突出,民族特色浓重。往届图博会,贵州都不是被关注的焦点,常常被忽略。所以此次作为东道主,整个贵州馆展出的2000多种图书,都力求向外界展示浓郁的贵州风格和少数民族特色,地域气息浓郁,在一号展厅非常引人瞩目。
3.科技手段的不断融入。现在的图博会已经不仅是传统图书的盛会,很多出版机构,已经有了各种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产品了,电子阅读展示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数字化不是已经来了,而是已经越来越深入。
二、“热闹”背后引起的思考
但不可否认,除了第一天的热闹和喧嚣,其余时间,整个图博会还是显得平淡有余而精彩不足,有些展台可以说读者寥寥,而且以中高考、公务员考试及各类考试为主题的展位占据了不少空间。用一位资深出版人的话来说,以前图博会两个对面展位的人可以几天都见不到,因为人流量实在太大,可现在的图博会,抬眼一看,全是出版社的人在撑场面。
一年一度的图博会,与其说是一场全国性文化盛会,倒不如说是出版人自己的狂欢,自己给自己喝彩。是中国不爱读书了吗?还是我们的书不好看了?究竟图博会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希望图博会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1.图博会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就在差不多半个月之前,香港书展也于2014年7月16至22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了。与咱们图博会不同的是,香港书展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仿佛在不声不响中开幕,主题是从香港阅读世界——越读越精彩。根据统计材料,近几年,香港书展的参展人数一直保持在近百万且稳步上升。2014年入场人数更是高达101万人次,较去年增长3%,是历年之冠,而人均购书额则为987港元,较去年的调查激增25%。可以说香港书展是名副其实的全民狂欢。每日展馆开门前,门口早就集结了大批的市民。他们等待入场的时候稍显混乱,一旦准备入馆则非常有秩序,有礼貌。整个展馆不一会儿就充满了来购书的人。他们大都带着大包小包,回去时包里都装得满当当的。尤其是书展的最后两天是周末,很多家庭都是全家出动,拉着箱子,来书展购书。书展已经成了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两个会差别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对图博会意义的不同理解。
图博会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服务读者大众。这种服务要体现在接待、布展等众多的细节中,图博会真正的主角应该读者和出版社。可我们图博会的开幕式,别说读者根本进不去,连我们出版社的人也一样没法参与。而我们举行的众多活动,有哪一个是征求了读者意见的?读者与出版单位的沟通是有障碍的,读者想表达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读者深层交流上,而不是广告和宣传。
2.出版业出现了“恶性循环”。“现在的中国人人愈来愈不喜欢读书”,这句话似乎成了出版社或编辑们做不好书,抱怨书卖得不好的借口。其实抱怨归抱怨,不管是谁,都希望自己撰写或编辑的书能够畅销。因为根据马斯洛理论,人类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应该是没有限度的。那么为什么跟香港比,大陆买书的人、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照我看来,阅读的源头是出版,中国人阅读能力低下与出版业的恶性循环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一个出版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一年可以做出多少好书?我们做的书如果换了我们自己,会买吗?
现实是,我们是出版人,但首先也是人,必须先吃饭,满足了肚子才能想精神的事。全国出版社改制,所有人都被迫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我们得先完成每年的绩效任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只做有资金的书,不管这资金是作者自己出还是政府出,不管这书质量是好还是坏。当好不容易遇到一些内容很好的投稿时,我们也不敢做,因为这风险不是我们自己能承受的。于是书的种类越来越多,好书却越来越少,定价也越来越高,于是好的作者越来越少,于是逐渐被读者抛弃。或者就是纯粹为了讨好市场,快餐类的书越来越多,实际内容越来越少。这就是出版业的恶性循环。
三、出版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1.玩还是不玩,这是个选择。越来越冷清的图博会还要继续办下去吗?当然要办!不仅要办,还要办得更好!就算无人喝彩,也要继续走下去。如果连出版人自己都不为图书喝彩,那又怎么期待读者来为你喝彩? 只不过方式和理念可能需要些改变。图博会要真正做到面对市场,加强开放度,发展可盈利项目,图博会需要引导大众精神消费。如果发展成为一个大众广泛参与的图书文化节,相信对于整个出版行业和人民大众的意义会更显著。
2.全民阅读是救命稻草吗?在本届图博会上,还有一个问题再次被提及,那就是全民阅读立法。全民阅读立法的含义不是要强制谁要读多少书,读什么书,而是推动政府加强履行有利于全民阅读公共服务的职能,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但实际上,阅读立法下的中央财政拨款只能解决出版单位一时的经济困境,却无法从根本生改变旧的出版机制。
曾经看过一句话:从一定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人亦如此。
全民阅读和文化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些星星之火的确给人以希望。去年火热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科教频道一经亮相,迅速掀起了全民关注汉字书写的热潮。
3.只有重视传统文化,出版产业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春天。当然,作为出版人,我们现在更多的是需要树立一种信念,一种坚持做好书的信念。做一本一本好书,就好像你把一颗石块扔进水中,也许并不会立即产生波浪,但如果你持续不断地扔,总会泛起波澜,好的口碑也不是一天就建立起的,就像这个坏的世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我们要让读者相信,阅读才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世界上很难有东西永恒,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字却是特例。
我坚信纸质图书不会消失,只不过长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