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票子、房子能带来幸福么?”英国女人疑惑。
“或许不喜欢他,可是钱很重要啊!家里人和周围的人也会觉得我嫁得好。”中国女人说。
“那得是什么样的男人呢?”英国女人问。
“最好是高、富、帅。年纪大些也无妨。”中国女人答。
……
这是原载于英国华文报纸《英中时报》的一段中国女人和英国女人的对话。其中,“剩女”(Leftover Women)这个词特别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关注,而上面这段对话,就反映了某些“剩女”的心态。
田忌赛马中的劣汰者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不久前刊载一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剩女”现象。文章中,BBC记者采访了在北京某广播电台工作的黄圆圆(音),黄圆圆特别指出自己马上就29岁了。
“真可怕,我又老了一岁。”她说,“我很焦虑。”
“为什么?”
“因为我依然单身,没有男友。承受着巨大的结婚压力。”
BBC文章说,黄圆圆是一名自信、有气质、高收入的年轻女性,拥有自己的房子、中国名牌大学硕士学历和许多朋友,但在结婚这件事上,她感受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巨大压力,“中国的媒体似乎也对她们不依不饶”。
文章还引用了时下在中国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来阐释“剩女”——田忌赛马中的劣汰者。为了可高可低的生活,你努力完善自我成为最优秀的A类,过上你想要的生活。然而,现实无情,A男娶B女,C女嫁B男,只剩下身处A类的你,面对丝毫瞧不上眼的C男而感叹:为什么条件还算好的自身遇不到合适自己的人?要么就是被迫接受“瞅得上眼的男人却都已结婚”的普遍现状,眼睁睁看着自己踏上这条“剩女”的不归路,独自空嗟叹。
除此之外,一篇在中国网络上流传的名为《有多少剩女值得我们同情?》的文章也被BBC这篇文章所引用。该文认为,那些长得不漂亮的女孩往往期望以教育提高竞争力,“悲剧的是,她们没有意识到,随着女性岁数增长,她们越来越不值钱,因此,等她们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时,她们已经人老珠黄”。
对此,很多外国网友表示非常不理解。一名来自美国的女性网友愤怒地表示,她完全无法认同“剩女”这个词汇所传递的观念,“与那些更年轻的女性相比,27岁或30岁以上的女性竟然被认为无论在哪方面都占劣势,这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这种想法应当尽快抛弃”。
英国网友Rob Tell调侃道,如果自信、有教养、成熟的女性被当作剩饭剩菜般的“剩女”,那他翻遍整个冰箱也要把她们找出来。而网友Greggers也期待能找到这样一位“剩女”,说中国“剩女”给了自己生活的动力,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开始学习汉语,搬到中国去。
爱情才是婚姻首要条件
如果让你在“爱情”“有一份终身的承诺”“伴侣”“生儿育女”和“实现经济稳定”这些选项中选出婚姻的首要条件,你会选择哪项?
美国人更倾向于选择将“爱情”作为结婚的首要条件。
艾丽莎,现年32岁,几年前从南非移居美国。目前,她和妹妹一起住在芝加哥,在市中心商业区罗斯福大学攻读计算机学位。谈及婚姻时,艾丽莎表示,在她看来,结婚的关键是要找到在心灵上契合的另一半,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剩女”。
当被问及是否遭遇父母逼婚时,艾丽莎说,她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因为父母不会逼我们做不愿意的事情。父母所做的,就是为了我们高兴地生活”。
艾丽莎说,由于她现在攻读的是计算机学位,毕业后应该能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因此,经济并非是她考虑结婚的考量因素,“只要心告诉你,那个人就是你要找的,那么就可以考虑结婚了”。
由于就业竞争大,不少美国女性追求高学位,有些人只能等待她们在学业和工作安定下来再考虑结婚问题,所以导致晚婚和所谓的“剩女”现象。不过,美国的晚婚现象与中国民众提及的“剩女”不能划等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剩女”并没有被“标签化”,受关注度也不如中国高。
从小到大,美国人接受的教育和文化是要独立,也包括女人在内,甚至一些老人也因为自己的独立而感到自豪。此外,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和人性自由,不会盲从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因此,她们不会为了寻找依靠而结婚,似乎也没有“按时结婚”的概念,这点与中国现状有很大的区别,与“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一些观念差异巨大。在不少美国电视剧和电影中,“结婚恐惧症”的情节并不少见。如果没有找到意中人,甚至到老,他们也会选择独身,但是他们所遭遇的通常不是另眼看待,更没有被归为“另类”的行列。
“剩女”=被男人扔掉的女人?
日本也有类似中国的“剩女”现象。不过,日本的“剩女”有时还会被贬斥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尤其是在东京、大阪、神户这样的大城市,高不成、低不就孕育出大群“剩女”。
据统计,在1975年到2005年的30年间,日本的适婚女性(25岁~29岁)比率由20.9%大幅上升到59%。随着“剩女”问题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婚活”(以结婚为目的的活动)这个词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日本媒体上。
但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2007年《读卖新闻》曾刊登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对于“人一定要结婚吗”这个问题,有61%的女性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现象——在大批“剩女”一窝蜂似的涌入“婚活”队伍中时,一部分日本女性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结婚?
2012年秋,日本富士电视台推出了一部名为《不结婚》的电视剧,剧中讲述了两名女性各自不结婚的过程和原因。其中,结不了婚的田中千春遇到了拒绝结婚的桐岛春子,了解到后者是“自己选择不结婚,和工作结婚”的,也不禁对自己的婚姻观重新思考:在获得真爱的同时,是否一定要结婚?
关于日本婚恋情况的一门课程贯穿整剧。其中讲到,在日本,随着女性的高学历化和独立性逐渐增强,晚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日本社会对这些女性的宽容性也越来越大。
36岁的Z小姐是横滨一家旅行社的中文导游,在被问及是否觉得自己是“剩女”时,她笑着说:“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吧?女性30岁还没结婚就觉得奇怪。在繁忙的日本社会,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呢,谁还管别人结婚不结婚的事情!”
她说,日本与中国不一样,中国的长辈总是围着晚辈转,日本的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干涉子女的生活。目前她经常带着客人在中国各地旅游,觉得生活很有趣,“如果结婚、生小孩,我就会失去这份喜欢的工作了!”
一位日本女性网友也表示,人都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最后一个人死去的。即使生了孩子,孩子长大独立了也会离你而去。看看周围的高龄女性,即使在丈夫先行一步后,也能很开心地和朋友们一起讴歌人生。
“我们只要有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能力和收入就可以了。在家里,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食物,根据自己的喜好布置自己的房间,随意打扮自己;在外面,努力工作,发展自己的爱好,结交好多朋友……这样的生活,足够幸福了!”
“或许不喜欢他,可是钱很重要啊!家里人和周围的人也会觉得我嫁得好。”中国女人说。
“那得是什么样的男人呢?”英国女人问。
“最好是高、富、帅。年纪大些也无妨。”中国女人答。
……
这是原载于英国华文报纸《英中时报》的一段中国女人和英国女人的对话。其中,“剩女”(Leftover Women)这个词特别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关注,而上面这段对话,就反映了某些“剩女”的心态。
田忌赛马中的劣汰者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不久前刊载一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剩女”现象。文章中,BBC记者采访了在北京某广播电台工作的黄圆圆(音),黄圆圆特别指出自己马上就29岁了。
“真可怕,我又老了一岁。”她说,“我很焦虑。”
“为什么?”
“因为我依然单身,没有男友。承受着巨大的结婚压力。”
BBC文章说,黄圆圆是一名自信、有气质、高收入的年轻女性,拥有自己的房子、中国名牌大学硕士学历和许多朋友,但在结婚这件事上,她感受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巨大压力,“中国的媒体似乎也对她们不依不饶”。
文章还引用了时下在中国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来阐释“剩女”——田忌赛马中的劣汰者。为了可高可低的生活,你努力完善自我成为最优秀的A类,过上你想要的生活。然而,现实无情,A男娶B女,C女嫁B男,只剩下身处A类的你,面对丝毫瞧不上眼的C男而感叹:为什么条件还算好的自身遇不到合适自己的人?要么就是被迫接受“瞅得上眼的男人却都已结婚”的普遍现状,眼睁睁看着自己踏上这条“剩女”的不归路,独自空嗟叹。
除此之外,一篇在中国网络上流传的名为《有多少剩女值得我们同情?》的文章也被BBC这篇文章所引用。该文认为,那些长得不漂亮的女孩往往期望以教育提高竞争力,“悲剧的是,她们没有意识到,随着女性岁数增长,她们越来越不值钱,因此,等她们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时,她们已经人老珠黄”。
对此,很多外国网友表示非常不理解。一名来自美国的女性网友愤怒地表示,她完全无法认同“剩女”这个词汇所传递的观念,“与那些更年轻的女性相比,27岁或30岁以上的女性竟然被认为无论在哪方面都占劣势,这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这种想法应当尽快抛弃”。
英国网友Rob Tell调侃道,如果自信、有教养、成熟的女性被当作剩饭剩菜般的“剩女”,那他翻遍整个冰箱也要把她们找出来。而网友Greggers也期待能找到这样一位“剩女”,说中国“剩女”给了自己生活的动力,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开始学习汉语,搬到中国去。
爱情才是婚姻首要条件
如果让你在“爱情”“有一份终身的承诺”“伴侣”“生儿育女”和“实现经济稳定”这些选项中选出婚姻的首要条件,你会选择哪项?
美国人更倾向于选择将“爱情”作为结婚的首要条件。
艾丽莎,现年32岁,几年前从南非移居美国。目前,她和妹妹一起住在芝加哥,在市中心商业区罗斯福大学攻读计算机学位。谈及婚姻时,艾丽莎表示,在她看来,结婚的关键是要找到在心灵上契合的另一半,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剩女”。
当被问及是否遭遇父母逼婚时,艾丽莎说,她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因为父母不会逼我们做不愿意的事情。父母所做的,就是为了我们高兴地生活”。
艾丽莎说,由于她现在攻读的是计算机学位,毕业后应该能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因此,经济并非是她考虑结婚的考量因素,“只要心告诉你,那个人就是你要找的,那么就可以考虑结婚了”。
由于就业竞争大,不少美国女性追求高学位,有些人只能等待她们在学业和工作安定下来再考虑结婚问题,所以导致晚婚和所谓的“剩女”现象。不过,美国的晚婚现象与中国民众提及的“剩女”不能划等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剩女”并没有被“标签化”,受关注度也不如中国高。
从小到大,美国人接受的教育和文化是要独立,也包括女人在内,甚至一些老人也因为自己的独立而感到自豪。此外,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和人性自由,不会盲从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因此,她们不会为了寻找依靠而结婚,似乎也没有“按时结婚”的概念,这点与中国现状有很大的区别,与“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一些观念差异巨大。在不少美国电视剧和电影中,“结婚恐惧症”的情节并不少见。如果没有找到意中人,甚至到老,他们也会选择独身,但是他们所遭遇的通常不是另眼看待,更没有被归为“另类”的行列。
“剩女”=被男人扔掉的女人?
日本也有类似中国的“剩女”现象。不过,日本的“剩女”有时还会被贬斥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尤其是在东京、大阪、神户这样的大城市,高不成、低不就孕育出大群“剩女”。
据统计,在1975年到2005年的30年间,日本的适婚女性(25岁~29岁)比率由20.9%大幅上升到59%。随着“剩女”问题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婚活”(以结婚为目的的活动)这个词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日本媒体上。
但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2007年《读卖新闻》曾刊登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对于“人一定要结婚吗”这个问题,有61%的女性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现象——在大批“剩女”一窝蜂似的涌入“婚活”队伍中时,一部分日本女性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结婚?
2012年秋,日本富士电视台推出了一部名为《不结婚》的电视剧,剧中讲述了两名女性各自不结婚的过程和原因。其中,结不了婚的田中千春遇到了拒绝结婚的桐岛春子,了解到后者是“自己选择不结婚,和工作结婚”的,也不禁对自己的婚姻观重新思考:在获得真爱的同时,是否一定要结婚?
关于日本婚恋情况的一门课程贯穿整剧。其中讲到,在日本,随着女性的高学历化和独立性逐渐增强,晚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日本社会对这些女性的宽容性也越来越大。
36岁的Z小姐是横滨一家旅行社的中文导游,在被问及是否觉得自己是“剩女”时,她笑着说:“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吧?女性30岁还没结婚就觉得奇怪。在繁忙的日本社会,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呢,谁还管别人结婚不结婚的事情!”
她说,日本与中国不一样,中国的长辈总是围着晚辈转,日本的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干涉子女的生活。目前她经常带着客人在中国各地旅游,觉得生活很有趣,“如果结婚、生小孩,我就会失去这份喜欢的工作了!”
一位日本女性网友也表示,人都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最后一个人死去的。即使生了孩子,孩子长大独立了也会离你而去。看看周围的高龄女性,即使在丈夫先行一步后,也能很开心地和朋友们一起讴歌人生。
“我们只要有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能力和收入就可以了。在家里,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食物,根据自己的喜好布置自己的房间,随意打扮自己;在外面,努力工作,发展自己的爱好,结交好多朋友……这样的生活,足够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