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地理是指中学生所在县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2003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提出,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相关概念界定及其重要性的分析后,针对当前中学乡土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实现中学乡土地理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路,以期探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乡土地理知识。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乡土地理
一、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概念界定
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 乡土地理限于本县(市)地理。也就是说,乡土地理指中学生所在县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是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地理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乡土地理不仅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实践活动,让中学生直接感知家乡的地理环境,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同时可以很好的实现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1.乡土地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
乡土地理是关于家乡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的介绍,其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地理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降水成因”这一知识时,可以引入拉萨作为案例进行适当分析,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拉萨市的降水为什么集中在夏季,且多发生在夜间”后。分别从气候﹑地形对拉萨市降水的成因进行解释(拉萨市的气候属高原高山气候,降水补给为内陆水循环;地形为河谷地形,因而深受山谷风的影响。)。学生会被自己身边鲜活的案列所吸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地理教学顺利开展和有效教学。
2.乡土地理的整合可以实现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乡土地理可以说是我们地理教材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补充,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形象化和具体化。现有的中学地理课程偏重于理论阐释,即定性分析的内容所占的比重偏大,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感性认识,缺乏实践环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口合理容量”时,可以向同学展示西藏人口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西藏的环境变迁。通过分析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人口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本知识,同时又掌握了大量的乡土地理知识,便于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乡土地理教学利于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家乡的概况,亲身感受家乡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学习“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时,可以选取西藏高山高原的特殊自然环境做一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西藏环境的脆弱性,要想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维护人地和谐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家乡。
三、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学地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不突出实践环节, 致使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追求考试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完全背离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地理,可以克服当前地理课程的缺陷,实现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地理教学尽可能地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中学地理课程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注重自然地理的学习,对人文地理的关注远远不够,原因在于我国地理学界多年来一直受苏联批判人文地理思想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地理知识的定性描述,忽视了对其定量分析,未能突出地理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与规律。要想破除地理教学“重定性﹑轻定量”的弊端,可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突出乡土地理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因为鄉土地理是关于家乡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的介绍,可以有效调和定性与定量的比值。
四、实现中学乡土地理有效教学的思路
1.乡土地理有效教学的课堂整合
一堂有效的乡土地理教学,首先,地理教师本身要有足够深厚的专业底蕴,地理知识务必扎实牢固,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要收集乡土材料,关注家乡建设,把握变化的风土人情。为上好一堂乡土地理课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适度渗透乡土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成效。最后,地理教学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乡土地理图文并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中学乡土地理的有效教学。
2.乡土地理有效教学的课外实践整合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缺乏有效的课外实践环节。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非常注重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想实现中学乡土地理的有效教学,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地理实践课程体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要强调地理实践课程体系的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探究性。
参考文献:
[1]薛恒红.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重视乡土地理教学[J].科技信息,2008,2.
[2]俞本莉.让乡土地理教育激活中学地理教[J].教师通讯,2013,7.
[3]赵兵.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政史地教研,2010,35.
[4]刘雪芳、王必亚.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及思考[J].江苏教育,1989,3.
[5]李金成.乡土地理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整合策略[J].考试周刊,2014,71.
[6]张雷.探究式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李春生,(1990~),男,安徽合肥人,西藏大学理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乡土地理
一、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概念界定
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 乡土地理限于本县(市)地理。也就是说,乡土地理指中学生所在县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是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地理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乡土地理不仅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实践活动,让中学生直接感知家乡的地理环境,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同时可以很好的实现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1.乡土地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
乡土地理是关于家乡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的介绍,其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地理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降水成因”这一知识时,可以引入拉萨作为案例进行适当分析,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拉萨市的降水为什么集中在夏季,且多发生在夜间”后。分别从气候﹑地形对拉萨市降水的成因进行解释(拉萨市的气候属高原高山气候,降水补给为内陆水循环;地形为河谷地形,因而深受山谷风的影响。)。学生会被自己身边鲜活的案列所吸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地理教学顺利开展和有效教学。
2.乡土地理的整合可以实现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乡土地理可以说是我们地理教材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补充,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形象化和具体化。现有的中学地理课程偏重于理论阐释,即定性分析的内容所占的比重偏大,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感性认识,缺乏实践环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口合理容量”时,可以向同学展示西藏人口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西藏的环境变迁。通过分析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人口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本知识,同时又掌握了大量的乡土地理知识,便于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乡土地理教学利于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家乡的概况,亲身感受家乡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学习“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时,可以选取西藏高山高原的特殊自然环境做一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西藏环境的脆弱性,要想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维护人地和谐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家乡。
三、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学地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不突出实践环节, 致使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追求考试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完全背离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地理,可以克服当前地理课程的缺陷,实现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地理教学尽可能地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中学地理课程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注重自然地理的学习,对人文地理的关注远远不够,原因在于我国地理学界多年来一直受苏联批判人文地理思想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地理知识的定性描述,忽视了对其定量分析,未能突出地理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与规律。要想破除地理教学“重定性﹑轻定量”的弊端,可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突出乡土地理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因为鄉土地理是关于家乡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的介绍,可以有效调和定性与定量的比值。
四、实现中学乡土地理有效教学的思路
1.乡土地理有效教学的课堂整合
一堂有效的乡土地理教学,首先,地理教师本身要有足够深厚的专业底蕴,地理知识务必扎实牢固,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要收集乡土材料,关注家乡建设,把握变化的风土人情。为上好一堂乡土地理课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适度渗透乡土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成效。最后,地理教学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乡土地理图文并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中学乡土地理的有效教学。
2.乡土地理有效教学的课外实践整合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缺乏有效的课外实践环节。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非常注重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想实现中学乡土地理的有效教学,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地理实践课程体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要强调地理实践课程体系的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探究性。
参考文献:
[1]薛恒红.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重视乡土地理教学[J].科技信息,2008,2.
[2]俞本莉.让乡土地理教育激活中学地理教[J].教师通讯,2013,7.
[3]赵兵.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政史地教研,2010,35.
[4]刘雪芳、王必亚.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及思考[J].江苏教育,1989,3.
[5]李金成.乡土地理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整合策略[J].考试周刊,2014,71.
[6]张雷.探究式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李春生,(1990~),男,安徽合肥人,西藏大学理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