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意识日益提高,陪读之风吹盛行,灰山港城区几所小学也在所难免,而且日趋强烈。
陪读,本指在家陪同孩子读书。现而今,陪读有了新的含义,主要指家长离开原住址,迁居到孩子學校周边,陪同孩子读书,这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2017—2018年灰山港城区3所小学有3872名学生,其中,1084名学生由1015位家长陪读的,约占总学生数的28%。
在问卷调查与实地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家里有哥哥姐姐读高中,家长陪读,大的小的一起照顾,这样的学生有226人,约占陪读生的21%;727名学生与家长租房居住,约占陪读生的67%;其他情况131人,约占陪读生的12%。家长的文化水平,大学学历167人,约占陪读家长的16%;高中学历616人,约占陪读家长的61%;初中学历143人,约占陪读家长的14%;小学毕业及以下89人,约占陪读家长的9%。1015位家长的年龄结构,26~30岁152人,约占15%;31~40岁496人,约占49%;41~50岁245人,约占24%;51岁以上122人,约占12%。陪读家长的就业情况,有工作的345人,约占34%;没有工作的670人,约占66%。对于孩子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等养成教育,789人表示,学生要学会做人,至于怎样教育,大部分家长采用嘴头说教;还有226人认为,做人做事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只要搞好学习就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所有陪读家长表示非常关心,占100%。对于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721人表示知道很重要,但是不知道如何培养,约占总人数的71%;193人表示无关重要,约占19%;101人就某个点介绍了各自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做法,约占10%。对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100%的家长表示很重要。至于学生具体要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培养哪些学习能力,家长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从生活上照顾好学生的饮食起居,只要守着学生做完作业就行了。
实地调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家长陪读现状不容乐观。一是陪读团体如同一盘散沙。虽然有共同的愿望,但是,她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还不会资源共享。二是陪读失法。家长陪读的初衷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成绩,部分家长操之过急,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自以为是,总喜欢干预、打断、训斥孩子。面对孩子成长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发泄情绪。三是陪读效果不理想。家长陪读的重点落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反而最重要的为人为学的教育处于顺其自然的原生状态。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诸多不良,包括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缺乏自信、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佳等,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等极端问题。
家长困惑,师长烦恼,陪读的负面影响就在这种没有交集的情况下发生。怎样与家长合力,探索培养孩子的高效方法?《城镇小学家长陪读现象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思考与摸索。“双长会”的启动,引领陪读走向有序,走向科学。针对家长们想教好孩子,却缺少教好孩子的系统知识与方法,陪读课题组创造性地开展了“双长会”,即家长与师长,面对面交流如何与孩子斗智斗勇,如教育时机的把控,教育尺度的把握,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与坚持,教育效果的巩固与扩大,等等。随着会谈效果的凸显,会谈的形式也丰富起来。大面积会谈受次数与时间的约束,催生小面积约谈,这让陪读教育更具针对性;会谈有利于解决家长个人关心的问题,不利于具有通用价值的典型形成大众共识,于是产生了主题讲座与案例分析;微信的便捷,又派生出“双长群”,随时交流问题与成果。
如果说期初期中的“双长会”为陪读的家长们搭建了一个倾述、学习与培训的平台,那么,期末的“双长汇”汇报总结就是家长们展示陪读成果的舞台。
“理性陪读”是家长们讲得最多的。有的家长,孩子不能干的事,家长干了,孩子能干的事,家长也代替干了;有的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纵容孩子随心所欲;有的总喜欢教导、干预、打断、制止、训斥孩子……在“双长会”上,许多家长表示,对于起居饮食,他们想方设法让孩子明白:陪读并非怕你吃苦,主要是为你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你有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学知识长身体会做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孩子身上的错误与缺点,家长们更多的是冷静地分析,适度的宽容,科学地建议。尤其是成绩的起伏,大部分家长表示,还是很介意,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关键是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注:此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城镇小学家长陪读现象研究》(编号:SJY——1609004)研究成果。
陪读,本指在家陪同孩子读书。现而今,陪读有了新的含义,主要指家长离开原住址,迁居到孩子學校周边,陪同孩子读书,这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2017—2018年灰山港城区3所小学有3872名学生,其中,1084名学生由1015位家长陪读的,约占总学生数的28%。
在问卷调查与实地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家里有哥哥姐姐读高中,家长陪读,大的小的一起照顾,这样的学生有226人,约占陪读生的21%;727名学生与家长租房居住,约占陪读生的67%;其他情况131人,约占陪读生的12%。家长的文化水平,大学学历167人,约占陪读家长的16%;高中学历616人,约占陪读家长的61%;初中学历143人,约占陪读家长的14%;小学毕业及以下89人,约占陪读家长的9%。1015位家长的年龄结构,26~30岁152人,约占15%;31~40岁496人,约占49%;41~50岁245人,约占24%;51岁以上122人,约占12%。陪读家长的就业情况,有工作的345人,约占34%;没有工作的670人,约占66%。对于孩子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等养成教育,789人表示,学生要学会做人,至于怎样教育,大部分家长采用嘴头说教;还有226人认为,做人做事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只要搞好学习就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所有陪读家长表示非常关心,占100%。对于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721人表示知道很重要,但是不知道如何培养,约占总人数的71%;193人表示无关重要,约占19%;101人就某个点介绍了各自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做法,约占10%。对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100%的家长表示很重要。至于学生具体要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培养哪些学习能力,家长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从生活上照顾好学生的饮食起居,只要守着学生做完作业就行了。
实地调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家长陪读现状不容乐观。一是陪读团体如同一盘散沙。虽然有共同的愿望,但是,她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还不会资源共享。二是陪读失法。家长陪读的初衷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成绩,部分家长操之过急,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自以为是,总喜欢干预、打断、训斥孩子。面对孩子成长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发泄情绪。三是陪读效果不理想。家长陪读的重点落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反而最重要的为人为学的教育处于顺其自然的原生状态。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诸多不良,包括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缺乏自信、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佳等,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等极端问题。
家长困惑,师长烦恼,陪读的负面影响就在这种没有交集的情况下发生。怎样与家长合力,探索培养孩子的高效方法?《城镇小学家长陪读现象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思考与摸索。“双长会”的启动,引领陪读走向有序,走向科学。针对家长们想教好孩子,却缺少教好孩子的系统知识与方法,陪读课题组创造性地开展了“双长会”,即家长与师长,面对面交流如何与孩子斗智斗勇,如教育时机的把控,教育尺度的把握,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与坚持,教育效果的巩固与扩大,等等。随着会谈效果的凸显,会谈的形式也丰富起来。大面积会谈受次数与时间的约束,催生小面积约谈,这让陪读教育更具针对性;会谈有利于解决家长个人关心的问题,不利于具有通用价值的典型形成大众共识,于是产生了主题讲座与案例分析;微信的便捷,又派生出“双长群”,随时交流问题与成果。
如果说期初期中的“双长会”为陪读的家长们搭建了一个倾述、学习与培训的平台,那么,期末的“双长汇”汇报总结就是家长们展示陪读成果的舞台。
“理性陪读”是家长们讲得最多的。有的家长,孩子不能干的事,家长干了,孩子能干的事,家长也代替干了;有的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纵容孩子随心所欲;有的总喜欢教导、干预、打断、制止、训斥孩子……在“双长会”上,许多家长表示,对于起居饮食,他们想方设法让孩子明白:陪读并非怕你吃苦,主要是为你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你有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学知识长身体会做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孩子身上的错误与缺点,家长们更多的是冷静地分析,适度的宽容,科学地建议。尤其是成绩的起伏,大部分家长表示,还是很介意,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关键是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注:此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城镇小学家长陪读现象研究》(编号:SJY——1609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