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预测价值(附97 469例报告)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7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开滦林西医院、开滦赵各庄医院、开滦唐家庄医院、开滦范各庄医院、开滦吕家坨医院、开滦荆各庄医院、开滦林南仓医院、开滦钱家营医院、开滦马家沟医院、开滦医院分院行健康体检的97 469例受试者的体检资料,分别收集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受试者按照血尿酸四分位数水平分为4组:2 4140例受试者血尿酸<232 μmol/L设为Q1组(对照组)、24 473例受试者232 μmol/L≤血尿酸<282 μmol/L设为Q2组、24 382例受试者282 μmol/L≤血尿酸<338 μmol/L设为Q3组、24 474例受试者血尿酸≥338 μmol/L设为Q4组。观察指标:(1)4组受试者临床特征比较。(2)受试者胆石症的发病情况。(3)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发病的影响:①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②血尿酸对胆石症模型拟合优度的比较;③按性别分层后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④箱线图示不同性别的血尿酸情况;⑤按年龄分层后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tal-willis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人年发病率计算不同血尿酸分组中胆石症的发病情况。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RCS)计算连续型变量与结局事件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95%可信区间(95%CI);进一步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不同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风险比(HR)和95%CI;使用似然比检验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计算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模型的拟合情况;使用箱线图显示不同性别人群中的血尿酸情况。

结果

(1)4组受试者临床特征比较:Q1组受试者性别(男性)、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人数分别为15 162例、(50±11)岁、(24±3)kg/m2、(123±21)mmHg(1 mmHg=0.133 kPa)、(82±12)mmHg、(5.6±2.0)mmol/L、(4.8±1.2)mmol/L、1.14 mmol/L(0.81~1.63 mmol/L)、0.70 mmol/L(0.23~2.23 mmol/L)、2 537例、9 415例、4 575例、2 380例、2 649例;Q2组分别为19 079例、(51±12)岁、(25±3)kg/m2、(130±21)mmHg、(83±12)mmHg、(5.5±1.7)mmol/L、(4.9±1.2)mmol/L、1.20 mmol/L(0.86~1.76 mmol/L)、0.71 mmol/L(0.28~1.98 mmol/L)、2 287例、10 124例、6 918例、3 649例、3 288例;Q3组分别为21 132例、(52±13)岁、(25±3)kg/m2、(132±21)mmHg、(84±12)mmHg、(5.5±1.6)mmol/L、(5.0±1.2)mmol/L、1.29 mmol/L(0.91~1.94 mmol/L)、0.80 mmol/L(0.30~2.06 mmol/L)、2 027例、10 755例、8 259例、4 730例、3 958例;Q4组分别为22 651例、(53±14)岁、(26±3)kg/m2、(134±21)mmHg、(85±12)mmHg、(5.4±1.5)mmol/L、(5.1±1.2)mmol/L、1.54 mmol/L(1.05~2.35 mmol/L)、1.02 mmol/L(0.43~2.50 mmol/L)、1 981例、12 082例、9 562例、6 209例、4 758例;4组受试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 624.63,F=279.93,961.91,330.84,271.40,38.25,353.18,H=3 406.30,912.23,χ2=108.15,590.49,2 567.07,2 209.21,760.15,P<0.05)。(2)受试者胆石症的发病情况:97 469例受试者总随访时间为592 922人年,共有新发胆石症4 270例,总发病率为7.20千人/年;Q1、Q2、Q3和Q4组受试者的人年发病率分别为:6.34千人/年(971/153 205*1 000)、6.91千人/年(1 034/149 686*1 000)、7.44千人/年(1 090/146 549*1 000)、8.19千人/年(1 175/143 482*1 000)。(3)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发病的影响:①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RCS结果表明:以单位变化的血尿酸水平和经对数转化后的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均呈直线关系(χ2=11.74,8.01,P<0.05)。②血尿酸对胆石症模型拟合优度的比较:所有受试者中,校正了性别、年龄、BMI、TC、TG、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因素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后,与Q1组比较,Q3、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均增加(HR=1.10,1.12,95%CI:1.01~1.20,1.03~1.23,P<0.05)。多因素模型-2Log L值和AIC值分别为92 532.39、92 550.39,多因素模型+血尿酸分别为92 525.35、92 549.35,加入血尿酸的多因素模型与未加入血尿酸的多因素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P<0.05)。③按性别分层后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进行性别分层后,在女性受试者中,校正了年龄、BMI、TC、TG、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因素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后,与Q1组比较,Q2、Q3、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1.06,1.15,1.09,95%CI:0.88~1.28,0.93~1.34,0.91~1.31,P>0.05);在男性受试者中,校正了其他上述相同胆石症发病危险因素后,与Q1组比较,Q2、Q3、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均增加(HR=1.17,1.24,1.30,95%CI:1.06~1.30,1.12~1.37,1.18~1.44,P<0.05)。④箱线图示不同性别的血尿酸情况:在女性受试者中以年龄每增加10岁分组,18~27岁组、28~37岁组、38~47岁组、48~57岁组、58~67岁组、68~77岁组、78~87岁组、88~97岁组受试者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49±61)μmol/L、(235±50)μmol/L、(231±56)μmol/L、(250±66)μmol/L、(266±75)μmol/L、(281±81)μmol/L、(298±76)μmol/L、(379±86)μmol/L;在男性受试者中,上述各年龄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10±76)μmol/L、(298±75)μmol/L、(298±74)μmol/L、(294±74)μmol/L、(302±78)μmol/L、(311±80)μmol/L、(322±80)μmol/L、(330±75)μmol/L。⑤按年龄分层后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在青中年受试者(年龄≤60岁)中,校正了性别、BMI、TC、TG、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因素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后,与Q1组比较,Q2组和Q3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均未增加(HR=1.05,1.10,95%CI:0.94~1.17,0.99~1.23,P>0.05),而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增加(HR=1.15,95%CI:1.02~1.28,P<0.05);在老年受试者(年龄>60岁)中,校正了上述相同胆石症发病危险因素后,与Q1组比较,Q2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未增加(HR=1.16,95%CI:0.99~1.36,P>0.05),而Q3、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增加(HR=1.19,1.21,95%CI:1.02~1.40,1.04~1.41,P<0.05)。

结论

高水平血尿酸是影响新发胆石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对急性后循环缺血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6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患者,给予患者rhPro-UK动脉内溶栓,根据其术后90 d 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探讨影响rhPro-UK动脉内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血管再通患者与血管未通患者的术前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血管
目的探讨累及肝尾状叶病变精准外科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累及肝尾状叶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恶性肿瘤71例,良性病变52例,其他4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左侧入路、右侧入路、前入路、左右侧联合入路、左右侧入路联合前入路、左右侧入路联合绕肝带旁侧入路、前入路联合左侧入路、逆行入路行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指标:
肝包虫病是流行于世界畜牧业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肝包虫病的主要诊断手段是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药物治疗也在肝包虫病的治疗上起一定作用。笔者从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为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和Warshaw法)治疗胰体尾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8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胰体尾良性病变行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8例行Kimura法(保留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术)保脾,设为Kimura组;11例因胰体尾部与脾门间粘连严重无法分离行Warshaw法(离断脾血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欲进一步提高其整体治愈率应将更多精力聚焦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SAP早期为炎症反应期,应强化ICU内的综合救治,包括充足的液体复苏、早期脏器功能保护、有效的营养支持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处理;而SAP感染期的救治,外科医师应勇于担当,正确把握外科干预的时机,建立以创伤递升式策略为主导、微创化与多学科化相结合的多元化清创模式。此外,还应重视SAP后期并发症,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又称Beger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施行经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Beger术,即紧贴肠系膜上静脉右侧缘解剖胰颈后隧道,逐步离断胰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多需手术干预。以视频辅助清创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成为IPN治疗的主流,腹腔镜是重要的视频辅助工具。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有效控制IPN患者感染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微创手术时代,IPN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与策略是值得重新思考的话题。随着IPN治疗的中心化及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断与治疗模式的广泛开展,IPN患者预后有望进一步改善。